《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小學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小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份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綱領性文件,將“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進行部署。

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義務教育的啟示階段,也是最長的階段。所以面對這一時代性命題,如何加強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怎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和創新課程形式構建優質小學教育,這些都非常重要。

在近日舉辦的“2019小學教育發展論壇”上,中外教育界專家學者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十餘個省市的知名校長分享了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

聚焦課程建設

眾所周知,小學是我國在讀規模最大的教育階段,也是處於個體成長的最關鍵階段,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首先強調了教師隊伍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並提出青年教師成長為“四有好老師”的五個關鍵要素,即“真心”、“錘鍊”、“學習”、“創新”和“收穫”。

北京大學副校長陳寶劍則是從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角度談起。他表示,基礎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所在,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當前,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之間的銜接,課外學習負擔的平衡,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北京大學將在思想、人才、硬件進行全力支持。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本中則是認為,最近頒佈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體現了小學生健康成長、科學發展的核心要求,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挑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系統提出的“八個更加註重”,即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揭示了教育學習的基本規律,是實現小學教育現代化的關鍵。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則是提出,講重大部署,實際上就是首先要明確我們現在教育所處的歷史方位,現在我們從哪兒來,現在處在什麼地方,要往哪兒去。

深化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建設更有使命擔當的課程、更有時代精神的課程、更有生機活力的課程、更有成長空間的課程、更有實施保障的課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現代化。

課程育人的落地實踐

作為論壇承辦方的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是一所在課程改革方面獨具特色的基礎教育名校,更是一所具有北大文化氣質的百年老校。在活動當天,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尹超分享了學校對課程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她表示,近年來,學校以整體育人觀為指導,尊重兒童成長規律,突出基礎性、選擇性、自主性,進一步撬動了學校教育方式的整體性變革,創建了“博雅兼容的生命發展課程體系”和“學玩合一的生命課堂”。

“回憶起1991年冰心老人為北大附小的題詞——專心地學習,痛快地遊玩,這十個字恰好詮釋了學校的育人思想。”她提到,“學”體現了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遵循,“玩”體現了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堅守:

“這是是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學有玩,有張有馳,張弛有度,生命才會更加的豐富深刻、更加豐盈和飽滿。”

基於這樣的理念,構建了三層五類的課程體系,努力為每個孩子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資源。學校通過倡導“貫通學與玩,融匯情和理”,為多元開放的課程提供文化保障;通過建設“寬口徑、厚基礎、大視野”的多元異質的教師團隊,為課程建設進一步注入活力。

中國的小學教育減負,或許可以學學“德國經驗”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市場特點數據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