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小城市的奋斗者


公元617年3月,瓦岗军李密带领数万人马,攻取了兴洛仓,然后打开仓窖,赈济灾民,促使大量的贫苦百姓投靠了瓦岗军,瓦岗军的人数也得以迅速增加。其后,李密一鼓作气,又拿下了回洛仓。

后来,王世充带领隋朝援兵赶到,将瓦岗军围困,李密不敌,弃守回洛仓,回洛仓又被王世充占领。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军围困洛阳城中的王世充数月,逼迫王世充投降,回洛仓最终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隋代回洛仓遗址)

那么,回洛仓是什么,为什么隋末的各诸侯军队,要拼命争夺呢?

实际上,这是隋炀帝修建的,除了大运河之外的又一项大工程。

隋炀帝定都洛阳后,在周边修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其中,就包括了回洛仓、兴洛仓等。他凭借着大运河便捷的水路航道,将大量的粮食囤积在了这些国家粮仓内,以保证当时整个洛阳皇城的粮食所需。同时,为隋炀帝军队的南征北伐,提供了充盈的粮草。

隋朝粮仓的发掘,始于2004年,直到2012年才基本发掘完毕。从已经发掘的情况来看,其规模之大,保存粮食技术之完美,存粮总量之巨,都让专家为之咂舌。

而这些粮仓中,尤以回洛仓最为有名。

回洛仓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位于“洛阳北七里”,是隋朝国家粮仓中规模最大,储存粮食最多的一个粮仓。当回洛仓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考古专家都为之震惊,纷纷被这座1400多年前的国家粮仓所折服。

回洛仓的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其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的大小。《资治通鉴》中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整个仓城分成四个区域,分别是办公区域、仓窖区域、漕运区域和车马道。

考古发现,在这片遗址上,规整地分布着710座仓窖。每个仓窖的直径达10米,深约10米,可以存放大约50万斤的粮食。这样算下来,整个回洛仓能存放粮食达到了3.55亿斤,这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

(隋炀帝剧照)

1000多年前的回洛仓,储藏着从全国各地经大运河源源而来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仓”。

除了规模宏大外,最让专家称奇的就是回洛仓存储粮食的方法。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曾对古代储存粮食的方法有着详细的记载:“夫穴地为窖,小可数斛,大至数百斛,先令柴棘,烧投其土焦躁,然后周以糠,稳贮粟于内。”

经考古专家的实地考察,回洛仓正是采用了这种独特而有效的储粮方法。

其一、精心选择地势和土质。

回洛仓建在洛阳城外邙山的缓坡地带,这里土层较厚,雨水不会淤积,易于排水。同时,这里的土质干燥,黏性较高,可塑性强,不会轻易崩塌,非常适合挖掘仓窖。而且,回洛仓紧邻漕运,能实现粮食的大量转运和集中。回洛仓距离洛阳城也不远,方便隋朝对于粮仓的防卫和管控,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考古专家在回洛仓旧照)

其二、建造过程科学。

挖掘好仓窖后,先在仓底和仓壁铺上一层厚厚的棘草,把它压实。然后点燃这些棘草,既可以除去仓壁的湿气,让仓内土质干燥板结,还可以烧掉土层中的各种虫害,让粮食免于遭受虫灾。

然后,再在仓壁抹上一层厚达20公分的青膏泥。这些青膏泥的密封效果非常好,既可以防潮,还可以预防雨水渗漏。

最后,在青膏泥的上面铺上一层糠,再垫上一层木板或草席,彻底达到防潮的效果。把粮食装进仓窖后,在仓口处用青膏泥密封。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仓窖就能防潮除虫了,窖内的粮食也可以储藏数年之久。

据说,专家曾在含嘉仓的一个仓窖里发现了满满一窖粮食,虽然已经全部碳化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每粒粮食的完整形态。由此可见回洛仓储粮技术的成熟和科学。

就目前的储粮技术,肯定远远高于隋朝时期,但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存粮中的防潮和防虫的技术难题,也确实让人惊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先”,正是因为古代统治者对粮食的高度重视,才造就了回洛仓这样的千年粮仓奇迹。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一进来就看见不明觉厉的群众在喷专家言辞夸张,其实这次专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粮食存储技术而言,上千年以来还真没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这并非厚古薄今。

被发现的隋朝粮仓

所谓的隋朝千年粮仓是指隋炀帝时修筑的大型粮仓——回洛仓。

中国是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线,历来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因为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维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天灾人祸频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存储就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

隋炀帝在历史上被形容为一个暴君,但其实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及修建国家粮仓。

隋文帝杨坚在世时,隋朝便已经在黄河沿岸修建过四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洛州的河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卫州的黎阳仓,以应对饥荒年份不时之需,但这些粮仓仍不足以满足粮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炀帝再接再厉,又兴建两个更大的粮仓:洛口仓、回洛仓。

著名的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隋唐农民起义时,瓦岗军领袖翟让、李密曾率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得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另一个回洛仓遗址则被成功发掘。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因距离洛阳很近,主要功能是为洛阳城内的皇室、官员和百姓供应粮食。

回洛仓遗址在2004年被首次发现,经过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2013年,整个回洛仓终于完整浮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回洛仓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大型仓库城,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形象地说,大概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内部分布着多达700座仓窖,每个仓窖都是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据估算每个仓窖可存储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储粮3.55亿斤。

先进的隋朝粮仓技术

整个回洛仓的仓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认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湿,不利于粮食储存,但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这一问题。

一是选址好。兴洛仓和回洛仓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较高,土质干燥,土层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两个仓库都靠近水路,方便粮食转运。

二是基础好。回洛仓的建设显示出古代扎实的土建技术,仓窑的基槽进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坚实,使得水分不宜渗透,利于防潮。

三是技术好。回洛仓的仓窑内部墙壁进行了火烤,烤干水分,然后涂抹膏泥,再用木钉铺设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干燥,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存储。

如果直接纵向对比,现代技术肯定高于古代技术,但古代粮仓建筑技术仍然充满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现代来看也并不过时。正因为如此,回洛仓才能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被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粮食存储技术

数千年以来,影响粮食存储的三大因素始终未曾变化,即温度、湿度、防虫鼠害。

以现代粮食存储技术为例,目前常用的技术有准低温储藏(20度以下)、气调(充氮)、低剂量熏蒸、电子测温测水测湿、互联网监测摄像等等,这些技术确实十分先进、智能和自动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围绕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防止虫鼠害滋生的。

围绕这三大因素来看,古今粮食存储技术并未有本质区别,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古人存储粮食的技术一点不比现在差。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的往往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但未必是更好的质量。

以建造粮仓为例,回洛仓这种规模的粮仓,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况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好,但现代3个月就能建好,这就是先进技术的效果。

然而,就粮食存储效果而言,两者并无差别,古代甚至更胜当今,因为影响粮食存储效果的不仅有技术原因,更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即管理因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隋朝的千年粮仓——“回洛仓”,其建造技术与技巧的确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有点夸大其实了吧。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粮仓到底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地方:

回洛仓又称兴洛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据史料记载,此粮仓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仓内有三千粮窖,每窖藏粮超过八千担,守军上千人,以此估计,兴洛仓共有2400万担粮食。

2004年9月,由于洛阳一拖厂区进行修建而被发现,2009年7月,开始初步勘探。为配合2014年“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城东西长达到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和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仓城内布局的整齐有序,有管理区、仓窖区、道路与漕渠,一共有700多座仓窑,每个仓窑口都成椭圆形,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仓窑外围还有基槽。

每个粮仓的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防潮防虫防火,还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来看看仓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设计挖好仓窖;第二步是点燃干草烘干整个仓窑;第三步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合泥土涂在第一层;第四步是铺设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后放入粮食封存。这种仓窖因为经过了火烧,不仅防潮,而且土壤内的虫卵也被烧死,还能防虫害,而且密封性极好。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他们居然是通过在粮仓入口处种植的小树苗来判断粮仓的存储情况。仓窖里的粮食一旦受潮霉变,就会影响到小树苗的生长,进而达到控制粮仓情况的作用。

由于战乱,其中一个仓窑里的粮食竟然保存到了现代,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部分粮食,种子居然还发芽了,种下去以后竟然还结出果实了,经过了千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此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应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可能。无论是古代技术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多的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只不过是我们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已。


悟空八卦历史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修建储存粮食的粮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但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粮仓的考古价值确实不比王侯将相的陵墓那样有吸引力,既没有让人惊诧的奇珍异宝,也没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学家考据历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这座千年粮仓回洛仓的确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炀帝杨广。

很多人提到隋炀帝就想到荒淫无度和残忍暴虐,其实他是一位文武兼备军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业。比如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亲率将士征讨吐谷浑等等功绩,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弄得个惨死的下场。隋炀帝好战,为了保证自己军队的军饷,确保国家稳定,他修建了诸多十分雄伟的天下粮仓。

回洛仓有多大呢?根据考古专家测量,这座粮仓的平面面积有50个足球场那样大,隋炀帝在迁都洛阳之后就立刻开始修建这座粮仓,主要还是为洛阳城的正常运行提供粮食,毕竟诸多王亲贵族跟着一同来到洛阳,生活总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仓之所以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规模之大。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回洛仓拥有仓窖三百多个,文献通考之中的记载则是三千三百个仓窖,根据专家的考证,回洛仓的仓窖竟然有700个之多,的确让人震撼。

不仅仅是数量多,每一个仓窖的储存量也是极大的。据科学家计算,一座仓窖所能存储的粮食可达到50万斤以上,整座粮仓可储存的粮食高达3.85亿斤,十分让人惊叹。仓窖的修建不仅仅是图一个“大”字,其存储粮食的实用性也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仓窖整体是圆形的,建造之时,首先先挖出一个外径16米左右,内经10米左右,宽3米,深1.5到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就在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够坚实的仓窖口。这样的仓窖口不仅仅可以防水还可以防止坍塌。之后,仓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开始,仓窖深10米,挖完之后先将仓窖的墙壁用火烤一遍,随即涂抹一层青膏泥,铺上一层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席才算是最终完工。

以这样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仓窖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粮食,据说隋朝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吃到了隋朝灭亡后的唐朝贞观年间。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的附属配置,是大运河沿途最为重要的粮仓。通过今天对回洛仓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当年大运河的繁荣盛况。

回洛仓的壮观我们是十分惊叹的,但和今天的粮食储存技术相比还是很落后的。我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建设了仓容高达1000多亿斤中央直属储备库,和这样宏伟的现代化粮仓相比,回洛仓实在不值一提,只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以这种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头吸引大众视线罢了。


木剑温不胜


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要说现在的技术造不出来这样的粮仓那是假的,古今建筑的区别在于,古人的建筑可以千年不倒,如今的建筑也就几十年面临倒塌。言归正传,根据描述,这个粮仓应该就是你著名的“回洛仓”,回洛仓的面积如何?储存量有多大?竟然到唐朝还没有吃完,里面的构造又怎样?

01

隋炀帝登基之后,先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隋唐大运河,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距离缩短,南粮北运也是极其便利,但是隋炀帝细想,总不能每次北方需要粮食都要南方运过来,这样成本太高,于是决定建立粮仓,储存粮食,于是在洛阳城外建立了“回洛仓”,用来储存天下粮食。

回洛仓在洛阳城北边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如今的瀍河区小李村西,属于国家粮仓,隋朝对粮仓的建设比较看重,《隋书》里面提到,全国有6座大型粮仓,其中回洛仓是隋朝的根本,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

02

回洛仓的仓城是长方形,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组成,通过数据得出大约有50个足球场那么大,之所以能够储存大量的粮食,根据考古发掘来看,仓城中有700多个仓窖,每个仓窖可以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存3.55亿斤粮食,完全够洛阳城中的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大的储存量,粮食如此之多,这也意味着需要长时间的保存这些粮食,一是放火而是防潮,考古学家确实被古人的智慧惊到了,因为仓窖全部都在地底下,呈口大底小缸,最主要的就是防潮,一旦环境潮湿,稻谷很容易发芽。

03

所以这700多个仓窖,每一个都是先用火烤干,之后再涂抹上一层青膏泥,最后还要铺上木板,木板上还要铺苇席,考古人员看完之后也只能感慨隋朝时期储粮食的技术的确发达。隋炀帝之所以如此重视粮仓的建设,和当时关中地区有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粮食供应长期出现困难,也时不时出现旱灾导致人民饥荒,自从有了回洛仓,隋炀帝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隋炀帝每次等到南方粮食成熟之后,就开始通过大运河,最后运往回洛仓,年复一年,回洛仓的粮食越来越多,里面取粮食也是先进先出,不会存放太久,粮食从不短缺。回洛仓的发展,一度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瓦岗寨就曾夺取回洛仓,之后李世民也率军攻取回洛仓,据说隋朝灭亡时,回洛仓内还有粮食,唐朝时期的百姓还能吃到前朝储存的粮食,从另一方面来讲,唐朝的繁荣,隋朝可以说是为其奠定了基础。后来回洛仓被废弃,又经历风吹雨打,尤其是雨水的冲刷和淤积,在金元时期又遭到破坏,大部分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回洛仓遗址

2014年,回洛仓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2日,也成了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羽评郡主


“无法超越”这个词使用的过于夸大了,但是我们现在仍然要肯定“粮仓”的存在,也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当时技术缺乏的环境下,竟然能创造出如此完善的回洛仓,谈起回洛仓我们先谈谈制造它的隋炀帝。

我们眼中的隋炀帝已经被影视剧定型为杀夫夺位、荒淫无道的昏君,但是在此,我们要辩证认识一下真正历史上的隋炀帝,关于他的功劳:第一件事就是开创了空前绝后的科举制,为政府政治选拔人才,成为基层平民翻身的一个机会;第二件事就是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实现贯通了南北贸易,也促进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第三件事就是隋炀帝杨广未登基时候,曾带兵跨过长江天险,把其父隋文帝口中的“不现实变成了现实”,从此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約四五百年的分裂时期,实现了南北大统一。其实隋炀帝还是功绩很斐然突出的。从以上几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回洛仓的产生了吧!


回洛仓,显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据统计,回洛仓总占地35.5万平方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总体呈现长方形,在回洛仓的内部建设,整齐划一,结构功能完善,保障措施齐全,无处不提现着古代大国工匠的独具匠心。

看法一,隋文帝时期和隋炀帝执政前期,隋朝的经历一度达到了连年丰收,国库殷实的局面,特别是南北京杭运河开通后,广通渠、永济渠和通济渠的相互连接,将供给粮食的水源分配到了各个地方,灌溉问题的解决,直接带来了粮食的成倍增收,再加上隋炀帝的暴敛赋税,征收上来的粮食无处堆放,建造几个规模大的粮仓用来储存那就是必须的了,所以此时回洛仓就应时而生了。


看法二,古代行军打仗的首要前提就是后勤供给保障工作,如若将士官兵没了口粮,仗就没法进行的。我们也知道回洛仓被建造与河南洛阳,洛阳在古代可是政治军事经济重镇,也是隋朝当时的枢纽之一。隋炀帝时期,曾经三次对外征战高句丽,因为行军路远,战线被拉的太长,后勤给养跟不上行军速度,而且当时的国家中心在首都长安,这样就很有必要建造几个大型的屯粮所。在此进行屯粮,有利于保证洛阳的军事进行和全国的军事进行,紧急时刻可以从洛阳往外调粮。

看法三,隋炀帝早就想迁都洛阳,但是当时的洛阳并不具备一个国家首都的资格,因为南北朝乱世刚刚结束,洛阳又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当时的洛阳一片凋离萧条之景。修建回洛仓有利于加强洛阳建设,回笼洛阳人口,发展洛阳经济,从而达到隋炀帝可以迁都的标准。


无论怎样,回洛仓的创造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它是中国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尊重保护它所代表蕴含的古代价值。


小镇月明


说起古代的粮仓修建,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黑化严重的隋炀帝。隋炀帝的功绩,可以用四点来概括。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驰道。在隋炀帝修建的这些粮仓中以洛阳的含嘉仓最具代表性。



那么他修建的这个粮仓有何奇特之处呢,其一规模大,据史书记载,在当年,含嘉仓储存了数以万石的粮食,其储存量足以存储唐朝一年粮食产量的一半。


其二在于他的修建十分科学,首先他的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里水位较低。修建的时候每一道步骤都很细腻,当时人们封存粮食时,采用的是席子夹糠法,(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烤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铺上席子,席子上垫谷糠上面在铺席子),使粮窖隔温保湿。




粮仓建成之后整个洞穴都被火烤干了,这就导致了粮仓内十分干燥,不会产生寄生虫和水分,为粮食存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储存环境。据说在专家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粮仓下面还有粮食谷物,神奇的是,没过几天种子意外的发芽了。

这么大规模的粮仓,考古人员也是第一次见,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谭


哪个专家说的?报上名来!

什么叫隋朝的粮仓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这种话也敢说,服了。

首先,不可否认隋朝大粮仓确实很厉害,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洛阳发现的回洛仓遗址,属于隋朝的国家级粮仓,整个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6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其内部存粮数量惊人。


隋朝粮仓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要说到存粮,必须要保证三大问题:防火、防潮、防虫。

防火主要是粮仓管理,暂且不细说了。至于防潮和防虫,回洛仓选择在洛阳,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

黄河的冲击沉淀,导致黄土特别的厚实,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储粮仓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仓窖之后,会在里面用柴草进行燃烧,燃烧之后仓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结实。

此后,再涂一层青膏泥,然后铺设木板和木炭,木炭层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铺设很多层席子,最后再放入粮食。

此时的仓窖不仅十分干燥,而且经过火烧之后也降低了土壤内虫卵滋生病虫害的可能性。

最后,在粮仓入口处种植了小树苗,一旦里面的粮食受潮霉变就会影响树苗的长势,可以随时控制粮仓的存储情况。


所以,隋朝粮仓可以长时间存储粮食,确实很厉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术也只是利用了当时的材料,真能和现代化的仓储技术相比?这让我国的科研人员脸往哪搁啊……

所以,赞叹可以,别太夸张了。


七追风


千年粮仓洛阳回洛仓和含嘉仓是隋朝历史上建造的规模最大的粮仓之一。隋朝非常热衷于建大粮仓,回洛仓作为隋朝的大型官仓,承担着重要的储备粮食、供应京师以及赈灾的作用,但是这种大型粮仓的修建,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为什么这么说,且看我慢慢分析。




回洛仓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继位初期,隋朝延续了隋文帝时期的强盛繁华,所以,隋朝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修建这么大规模的粮仓。根据《资治通鉴》所述,隋大业元年“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隋初定都长安,因关中地区物资相对贫乏、漕运不畅,故“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新置兴洛及回洛仓。”隋炀帝迁都洛阳,从一开始就想到了供粮问题,于洛阳城外兴建回洛仓,既解决了京师的粮食供应问题,也方便了东南漕粮入库,此举可谓是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但是,回洛仓的规模却远超我们的想象,“周回十里,穿三百窑”,这是什么意思?从仓头至仓尾长达十里,纵贯三百个粮窑。如此浩大的工程,也难怪会“每月役丁两百万人”,回洛仓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以隋朝当时之国力,是具备能力修建如此规模的超大型粮仓的。最重要的是,位于天下之中的河南洛阳,水路、陆路交通都非常发达,东南的漕粮到达这里很便利,回洛仓所在的黑石关属京师要地,附近有重兵把守,极大的保障了这个隋朝第一大粮仓的安全,回洛仓建造于北邙之上,这里土质干燥,土层深厚,是绝佳的建窖储粮之地。




各种条件都具备了,那就是具体到修建了。回洛仓是怎么修建法的?以仓城为中心,“周回十里,穿三百窑”,窑窑纵横,布局分明,共能储存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论难度,相当难 ,这里土质干燥,土层深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是在正值国力鼎盛时期的隋朝来说,这并不是个事儿,隋炀帝谕旨一下,征发了天下200万民丁来修建回洛仓及含嘉仓。这些民丁的吃住朝廷全包了,但是毕竟是200万人,这个工程之浩大,已经堪称古代超级工程之最,可跟修建长城,京杭大运河有的一比了。




回洛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在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代,粮食是决定双方命运成败的关键。因此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回洛仓这一巨大的官仓成为很多势力的争抢目标。回洛仓、洛口仓、黎阳仓等著名官仓曾先后落入李密、王世充之手,最终是李世民笑到最后,截断大运河,断了王世充的粮道,最终攻陷了洛阳。


大国布衣


看题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阳的粮仓,应该指的就是 回洛仓。

回洛仓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和马坡村一带,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史书中记载隋炀帝即位之后,就开始营造东都,并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达上万家都迁到新修的东都,洛阳来以充实人口。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常用的对地方豪强的控制办法。

这时候就有问题了,迁来了大量的人口,粮食不够吃怎么办?于是就需要修建庞大的粮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粮草以共足够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钻探时发现了仓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于是长达十数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当真正的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之后,整个考古学界都震惊了,发现这里不只是单个的仓窖,而是可以被称之为仓城!初步推测整个仓城中大概包含仓窖有700座。可能您对这个数字还不太感冒,那我们就写拿出一仓窖就来说。

比如回洛仓中有一个被编号为3号的仓窖,它的体积达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够储存粮食达到55万斤,按照这个数量来算,如果整座仓城全部装满,总的粮食储量可以达到3.85亿斤!

不仅储量大,回洛仓的技术含量也是相当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仓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古发掘,这也是境内考古工作者们共清理出来了四座仓窖。这四座仓窖的开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舱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仓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

在修筑的时候,首先要对仓窖的口部进行加固,先在外围挖出基槽,然后分层夯筑加固仓窖口部的强度。之后才能向下开挖仓窖。

挖好成形之后,需要修整、夯打仓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后还要在周围壁上涂抹一层青膏泥。

最后用火将整个仓窖烘干。

另外在储存粮食之前还需要铺设其他防护铺垫。比如周围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还要铺设木板、苇席,以防止粮食受潮。

当然整个仓窖并不只有地下部分,仓窖上方还需要修建地上建筑顶盖,防止下雨和扬尘等影响。

但是回洛仓并没有使用多长时间,唐朝以后,回洛仓就不见于史料记载,同时考古发掘工作也证实了,回洛仓使用时间较短,有些仓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灭亡之后回洛仓这处庞大的,昔日辉煌的国家粮仓就被废弃。

至于技术水平很高,那是没问题,但是说现在都无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纯属扯淡。

元芳,你怎么看,看完加个关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