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出路在哪裡?農民的出路又在何方?如何最終解決農村問題?

唐來德tld


農業的出路在哪裡?農民的出路又在何方?如何最終解決農村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如今農業、農民的問題癥結出現在哪裡?其次,未來,農業、農民的出路又在哪裡?其三,農村將走向何處?最後,三農問題最終將如何解決?

1、如今農業、農民的問題癥結出現在哪裡?

這些年,有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也就是三農問題的討論可以說汗牛充棟。但是,三農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一些地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去大城市尋求發展,導致農村空心村大量出現。留守的老人養老和兒童的教育又成了新的問題。那麼,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又應該怎麼樣解決?

2、未來,農業、農民的出路又在哪裡?

其實,三農的問題,無非是農業產出低下、農民人數眾多、農村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針對這三個問題,專家也給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比如說,農村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農民居住分散,像供水供電水泥路以及網絡覆蓋,更別說汙水和垃圾集中回收處理了,投入都是天文數字。因為,鋪設幾十公里基礎設施,只服務幾戶農民,那樣的話,成本可想而知。別說十萬億,就是幾十萬億投進去連個水泡也看不見。

3、農村將走向何處?

針對農民居住分散,農村缺乏規劃,以及農民超標準佔用宅基地等問題。這兩年,農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合村並鎮的建設。所謂的合村並鎮,就是將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規劃建設和搬遷至萬人大社區。這樣的話,不論是供水供電、修路架橋、通網絡電視和汙水、垃圾集中回收處理都能夠實現。集中供暖、通天然氣,對於社會服務比如說養老、幼托、保安和物業管理等都實現了。農民的幸福感肯定會大大提高,有人說農民的日子一下子進步了20年。

4、三農問題最終將如何解決?

其實,三農問題,除了生活和居住環境以外。真正制約老百姓幸福感 ,還是農業產出低,農村土地分散,一家一戶小農耕作模式在今天的市場化競爭中不佔優勢。未來的農業,肯定是走集約化、機械化、科技化的路子。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主體集中,所謂的新型農業主體就是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種糧大戶。他們集中了一定量的土地可以實現機械化、集約化、科技化做長產業鏈。很多小農戶,最終淪為新型農業主體的顧工。到2050年,我國城市化接近結束時,農業人口可能只剩下2億左右。到那時,三農問題才這正解決。


聚焦三農熱點說


農業的出路在哪?農民的出路在哪?農村的出路在哪?

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國家一直解決的一個難題。

實質上,解決了農業、農村的問題,就解決了農民的出路問題!

那麼農業、農村的問題是什麼?

說到底還是城鄉二元結構,始終沒有徹底解決。

一是收入的差距。在農村如果靠傳統的種地,基本屬於虧本狀態,特別是現在,多數地方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經營狀態。如果增加收入,就要到城裡打工,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形成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的原因,尤其是城市中建築工地主體是農民工。

二是基礎施的差距。農村基礎設施很多地方比較落後,道路的村村通、戶戶通還沒有做到,自來水、燃氣、供熱、排汙、垃圾處理差距很大。不少農村規劃散亂,村容村貌破爛不堪,村居建設比較落後。

三是公益事業的差距。不少農村教育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醫療衛生根本不能滿足需求,文化娛樂場所幾乎沒有,體育設施零落不堪或者沒有,有的地方還沒有實現網絡覆蓋。

四是產業的差距。在農村產業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上,生產週期比較長,市場波動比較大,價格忽高忽低,大工業項目、商貿流通物流項目很少,真正做鄉村旅遊的地方也不多,就業的機會相當小。

五是社會保障的差距。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目前還比較低,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每個月也才百十塊錢。這樣的保障,基本上做不到老有所養的水平、老有所醫的標準。只要農民家庭一人生大病,家庭也就赤貧了。

六是社會治理的差距。有些農村的宗族勢力比較嚴重,村兩委班子比較軟弱渙散,帶頭致富的能力比較低,村集體為民辦事的水平差,有的宗教迷信勢力佔據農村的輿論陣地,村風不正、不文明還始終存在,有的村落治安不夠穩定等等。

七是人才的差距。農村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人才,壯勞力都出去打工,村裡面幾乎都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老人,農村孤寡老人也日漸增多,以至於土地荒蕪、農田撂荒十分正常。

當然問題還有很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探索出農業的出路問題。

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必須道路暢通,必須水電氣暖暢通。必須加強規劃,進行農村村居改造,對空殼村、居住人口少的村適度積聚,以便共享基礎設施。必須改善村容村貌,改善生態環境,解決垃圾處理、汙水排放,解決髒亂差、亂堆亂放的問題。

二是加大產業發展力度。農村的產業發展,要從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經營經營入手,發展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田園綜合體,發展規模養殖、種植,發展種養加一條龍的農民合作社,發展鄉村旅遊,形成農民+合作社+基地+產業+龍頭企業+市場+互聯網平臺的模式。產業發展了,農民的收入才能增加,才有根本保證。

三是加大公益事業發展。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確保教育公平,要在學校建設、師資力量上給予傾斜。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讓農民能夠在中心鄉鎮解決一般病症的治療。要建設文化娛樂設施、體育健身設施,起碼在中心村、中心鎮有個公園。

四是加大社會保障水平。國家要加大政策支持,基本實現農村與城鎮相通、相同的基本社會保障,適當對農村給予政策性社會保障資金補貼,包括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基本達到城鎮一致的水平,城市低保與農村低保一致,特別是做好大病醫療保障政策扶持。

五是加大村居合併。國家應該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對小村、空殼村、無產業村、散居的村進行適度整合合併,循序漸進的改造農村村落,集中建設中心村、中心鄉鎮,形成合理的村鎮佈局,更好的共享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的便利。

六是加大農村人才培養。農村、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需要大規模的培養新型農民,特別是培養一批本地成長起來,掌握農業技術、農村管理、市場開發、產業帶動、國際視野的農民人才,可以在當地安心發展。同時,國家出臺政策,對農村引進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人才給予補貼。

七是加大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選好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支部書記、村主任,要有品行、有能力、能奉獻、能幹事,為人公道、帶頭致富。要搞好村務、財務公開,讓農民有知情權、監督權。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打擊村霸和宗族勢力。搞好村風文明建設,建立村賢領頭的紅白理事會,消除封建迷信和宗教邪教的影響。

八是加大一攬子政策扶持。國家對三農要繼續加大資金支持,對農村的村內基礎設施、村外道路建設、水利建設、村莊集中規劃與合併、社會保障、公益事業等,應該出臺綜合性的支持政策,採取補貼、獎勵等方式進行扶持,減少地方配套和農民出資,增強地方的積極性。同時,在城市應該專門設立農產品買賣集散地,讓農產品在城市有地方賣,解決現在創城中農民進城賣菜難的問題。

九是加大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要加快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農村的支付體系要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國家政策性銀行要切塊資金,採取政策性長期投放,為農村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保障,不能採取擔保放款模式,利息國家應適當貼補。涉農銀行,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要把資金90%投放到當地,採取優惠利率,對農業產業化項目優先支持。加快發展農村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對創業項目、農民合作社等提供擔保支持等。

十是加大農村信息平臺建設。解決農產品賣難,解決農村項目建設融資難,使農產品儘快對接市場、進入市場,進入城市千家萬戶,同時及時瞭解居民、社會的個性化、便捷化、碎片化的市場需求,必須建設融農產品、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信息與電商物流一體的互聯網、物聯網平臺,這樣將更加有效、快速的一頭連市場、連需求,一頭連農民、連農業,實現健康快速大發展。

--------------------------------------------------

---------------------------------------------------


大視野看三農


西門觀點: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農民的出路在於職業化。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在機械化、現代化方面還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大多數農村的居住環境還很差,大多數農民的收入還很低,呈現差別依然很大。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要優先發展城市和工業,實行城鄉二元結構,國家把大量的財力用於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對農村農業投入相對較少,而且要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援工業。

農民打下糧食,首先要保障城市供應,就是要完成國家公糧任務,剩下的糧食才是農民的,再除去種子、預備糧、戰備糧、飼料等,農民的口糧就不夠吃了。所以,農業一直比較落後,農民日子一直很苦。

那時候,由於實行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只能種地,不能進城務工,也無工可務。一人二畝地,本來就打不了多少糧食,還要供應城市,自己卻吃不飽,而且除了種地,再無其它收入,所以,農民的日子最苦。

那麼,農業的出路在哪裡?農民的出路又在哪裡?改革開放後,首先把土地分到一家一戶,自己耕種,肯定積極性高,再加上種子、化肥、農藥的作用,糧食產量逐漸提高,不僅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而且解決了十四億人口吃糧問題。

吃飽了還要有錢花,國家又出臺政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務工,不僅解決了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的廉價勞動力缺乏問題,而且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賺錢機會,吃飽了,也有錢了,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但這只是溫飽,要想達小康,必須解決農業現代化問題,於是,國家又將農民承包地在延長三十年的基礎上,又延長三十年到2057年,並進行了確權,從制度和法律上保障了農民永久性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也為下一步的土地流轉、集中連片、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耕作鋪平了道路。

所以,未來,中國一定要將農業大國建設成農業強國,必須走農業耕作現代化,農村居住城鎮化,農民種地職業化的道路。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農業的出路在哪裡?農民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最終解決農業問題?問得好!我就這三個問題,談一談個人愚見。農業的出路在哪裡?這個問題早有定論。毛主席早就說過: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這是千真萬確地真理。農民的出路在哪裡?就是如何能提高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能夠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農業的出路在哪裡?這個問題於農民有關係,但主要是國家政策方向問題。還是這樣個戶生產經營,永遠沒出路!只有走集體化集約化之路,才能有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機械化,農民才能從煩重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農村、農業、農民統稱三農,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一直尋路


中國經濟復興,正逐步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過度,各種企業發展迅猛,輕工業、重工業、電子、治金、紡織等行業,發展飛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實體。

農民土地在改革開放後,農業實行承包制,聯產到戶,爆發了空前生命力,加之國有企業重組,下崗工人增多,相比之下,農民比下崗工人過得自由幸福,而下崗工人,憑著技能吃飯,收入逐步與農民拉開距離,使農民又渴望技能,便在農閒時出門打工,稱作農民工。

為什麼農民捨棄土地而背景離鄉到處打工呢?是土地己無法滿足生活和生存需求,土地分配得到農民認可,三十年不變,但社會整體變化太快,投入土地資料成本增加,扣去生產資料和人工勞工,賣出糧食,並不划算,豐年略有餘錢,災年可能賠錢,辛苦白忙,許多農民便將土地轉包、轉租、代耕形式委託給種植大戶,而另謀生路,使農民出現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

這是個社會現象,也是個社會問題?什麼問題呢?農村出路在哪裡?有人提出轉換土地給企業,入股分紅,企業經營不善會破產,土地不能復耕,大部分農民並不認可這一現象。說將土地轉包經營大戶,大戶有經營權,農戶有使用權,收取租金,幾戶被農戶認可一項措施和政策,土地流傳再次形成新一代流民,農民失去了土地,便失去了心現依賴,漂泊於社會,產生了“他鄉沒有親情,故園沒有土地",城裡人不是,故鄉又陌生的兩難境地。

至於,鄉村青壯勞力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如何養老,各級政府應視財政能力,予以補貼,對於喪失勞動能力、身有殘病貧困戶,應加大政策傾斜,使得老有所養,單純依靠養兒防老的思維,己不適合當前形勢的發展和需求,只有傾聽農民心聲,制定出符合廣大農民利益的政策,解決農民出路問題才是好的出路。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人口基數仍占人口比例很大份額,只有解決農民問題,才能確保糧食保障問題,只有解決好農民生活,才能保障社會穩定發展。切實解決問題,解決農民後顧之憂,益於民生,利國富民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這讓廣大農民看到生活中田野上的希望。


雪城之湖


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各經營者“適者生存”的價格己經完全市場化。

失去了果蔬副食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繁榮市場”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的功能。


農業要發展,市場要繁榮。原有的社會資源配置缺失短板顯而易見 ,而降低經營成本,最為關健的零售終端卻被人們忽視了。

現在社會,任何經營者的經營成本都會轉嫁到農產品價格上,上壓農村農民農產品的收購價,下抬城市居民農產品的銷售價。

農產品產地難賣、滯銷,城市價高已成了一個“死循環”。

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生產規模小,一家一戶生產能力弱,高度分散,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很差,又缺乏再生產的能力。

土地資源利用率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程度不高,種種壓力日積月累,己經使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鄉村振興,做好“三農”工作,要有前人栽樹“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要有後人乘涼“功成必定有我”的新時代擔當。

要引導青年人才農民返鄉創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這就必須抓住鄉村產業振興這個“契機”。

只有讓農民在家務農的收入,大大提高,才會讓他們看到家鄉的希望和前途,從而引導他們返鄉創業。



新的商業模式→《農居對接》交易結構產、供、銷三方利益要重組設計,打破 “產地難賣滯銷、城市價高”的市場魔咒,

幫助農民,把碎片化農產品整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走向市場,打通農產品城市供應中的最後100米。

走出一條時代新人生自主創業,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踣。


扶貧達人團成員 三農(財經)領域創作者 ~自媒體~上海自學,諮詢,創業孵化中心服務工作室。 2019.4.13.上海.長寧區.發佈


夢中翔之夢


農村,農業,農民,還是三農問題,為啥難解決?根子還是從,“公平”上找辦法。

本來很好解決的問題,由於方法不正確,上下矛重重,舉步為艱,左右為難,就當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經相結合的條件下,農村土地改革絕不能用市場經濟拉動方式徵收土地。這方面的政策要用公有性質改革三農,農民的範圍要擴大,不論,富人,窮人,還是進城戶,農村戶,只要不是幹部,不是公務員,不在編制內,都是農村人。凡是農村人,65歲以上,以社區為單位,全部吃食堂,醫療實行,一區一醫免費制。

責任田全部免費徵收,改為國營農場,宅基地連鎮集居,農人有駐,人走房空,按需按值。





勞動人民同志


解決農村問題,首先必須界定經濟的本質,然後深入本質去思考農業發展的定位!

經濟的本質究竟是‘金錢’還是物質的價值?金錢的作用是什麼?金錢究竟是經濟槓桿還是經濟本身?金錢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應該如何界定?金錢與物質本值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金錢存在的基礎條件是什麼?金錢作為商業的衍生物是否可以用來主導整個經濟體系?等等,諸如此類,必須清晰!

商業的出現、金錢的出現、房地產的出現,其目的是什麼?當前社會的時空條件有什麼特點?商業與農業的關係怎樣定位?土地之於經濟的本質意義是什麼?循環價值之於經濟發展的本質意義是什麼?等等,諸如此類,必須深透解析!

農村問題,原本就不是問題。農村所以出現問題,那是人們把‘肥料’誤解成了‘根’。一棵沒有根的樹,再多的肥料撒下去,都是浪費的。何況,那可不是有機肥,而是會讓土壤結塊的化肥。比喻而已,看懂了就明白了!


返鄉創業諮詢


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主要是現在農村耕種人口少了,老玲化了,最好是就著二代現在回鄉的人回來要有田地耕,帶著三代的學種地,為什麼因為各地為了發展的土地流失,荒廢,有人冇田地,有田地沒有人的要有政策支持調配,因為在種田地的篇遠山村種的不直錢,有誰原出錢租來種,為什麼因為有很多人少地多吃麻絕親的一份,如果有老闆過來租他們有從何有人做,就機柳化的在山村也沒有落得大形的,因為種田地不是種果種木那麼方便的,就現在我所見了承包戶找個人工作很難,就來工作也是拖拉的,都是老年的,因為做農業要趕季節要防天災蟲害,就現在不天災還要防野豬野雞它造的福也不低,岑至絕收,這是我多年的見解,就是希望政府關心,


冼容均


“農業的出路在那裡?農民的出路又在何方?如何最終解決農村問題?”這個問答題很現實。三個“農”的內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農業的出路是農業現代化,這個目標實現了,當然離不開農村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這就是廣大農民的根本出路所在。但不可以說“最終解決農村問題”!因為任何客觀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既使農業農村實現了現代化、農民生活實現了全面小康,廣闊農村和廣大的城鄉社會的發展變化也不會靜止、不會“終結”,新環境、新生活中的新矛盾、新問題會層出不窮,新與舊的變化會永續不斷!思考未來“三農”發展的出路,應該著眼於歷史進程的相應歷史階段。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制訂和實現相應歷史時段的發展目標,就是廣大人民群眾賦予我們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中國夢,就是從現在起至建國一百週年的這一歷史新一時代的宏偉目標!不容置疑,實現中囯現代化,當然離不開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廣大農民在內的城鄉人民生活全面小康化!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全面小康化,綠色生態化等,不僅是廣大農民、廣闊農村的出路所在,也是全體國民、全國人民的出路所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闊的農村土地是國民生存的基礎條件。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出路不正,就會寸步難行,土地不綠就會國民痛哭!農業的出路在那裡、農民的出路在何方、化解農村問題的辦法在什麼?黨的十九大都指明瞭道路方向、發展目標、改革機制、創新理念、方針政策。釐清三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三農建設目標的關鍵,就是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的指引下,堅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講話,以堅強意志,堅定信心,做到在六個“堅持”方面下功夫、創新局: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結合,不斷統一黨內外的認識。執政的中共各級黨組織對中國“三農”的認識最有發言權,也有胸有成竹的底氣。因為中國農業經過‘了“七十年一遇"的檢驗,也經歷了土地經營的“大”與“小"、“統"與“分"、“雙"與“單”的經營實踐體驗,甜酸苦辣都嘗過。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務實創新具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應該結合實踐深入學習總結,不斷加深農業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從思想上去掉少數同志存在的那些

躭心“土地承包使用權流轉力度大了,會不會影響改革開放方向”;“堅持問題導向、涉及少數地方糧食減產,會不會否定農業改革的歷史成就”;調整改變農民“一畝三分田”的小農經營模式,會不會“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因失去土地而發生生計困擾”等思想顧慮與心理束縛!我國三農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要啃的硬骨頭很現實。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科學而深入地總結建國七十年的中國農業發展史,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用新發展理念深入探討,務實開拓,不斷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農業農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而努力。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與把握規律相結合,加大務實創新的力度。農業是以生產“生命性產品"為對象的特殊生產,是巨大的、多風險的田間系統工程。堅持集體合作力量,戰勝農業發展領地的風浪險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建設現代化農業農村,就是歷史規律,就是“三農”發展的出路所在。發展現代農業,就離不開按照“農業機械化”、“灌溉保障化”、“經營規模化”、“科技集約化”、“生產高效化"、“環境生態化”、“產品有機化”、“管理企業化”、“作風廉潔化”、“保障法制化”等目標要求和內在規律辦事。就必須把解決與上述“化”體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作為改革導問,在把握客觀規律中務實創新。站在發展新時代現代化農業的高度,堅持問題導向改革,遵循規律謀創新,是解決複雜的中國農業問題的基本路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必然趨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唯一出路!

三是堅持區域規劃與項目謀劃相結合,確保農業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佈局結構的調整優化落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初期,中央部暑三年時間,在 全國範圍實施了“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工作,為發展區劃農業作了基礎性工作準備。發展區劃農業,實施不同類型地區的區域規劃,就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科學配置、規劃利用以土地為重點的農業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資源,就是整合生產要素、謀劃項目開發。要清醒地看到,七十年的新中國,無論平原、丘崗地區和山區,無論宏觀微觀視覺,無論城鄉土地資源利用等,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遷與變化:有的包括農田在內的農地變成了基建用地,本來以前並不確切的面積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異動;有的因水利、交通、電力、城建、房屋、科技等基建工程建設和地下礦產開發等,土地利用格局發生了歷史變化;有的因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居住方位、宅基地使用、人居格局等變的面貌全非;有的隨著水電路訊城設施條件的發展改善,區位優勢價值出現了千差萬別的變化;有的“三農"用地經營歷經“統”與“分"的歷史變革,農用耕地及其灌溉設施配套等農業資源資產發生了長時間的荒閒浪費、甚至毀塌等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而改變這種現狀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有的適應市場競爭,三農自主擇業,出現了農業領地“田野勞動空場、很多良田空閒、農村勞力空蕩”的困境等等。因此,遵循“區劃農業”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的思維邏輯方式,從未來農業、農民、農村出路的戰略要求出發,加強區域農業規劃與結構調整,加強鄉村振興謀劃設計,加強農村土地資源治理整合,加強產業項目謀劃與佈局調整等,是不可繞過的必然趨勢。那種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粗放、低劣、低效傳統農業佈局必須調整變革;那種一家一戶“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經濟規模必須調整改革;那種習慣了的“上頭下指標數字、下頭排位子論政績”的計劃經濟思維方式,應該進一步調整改變。等等這些,應該就是三農建設發展的未來出路。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用黨的新發展理念深化三農改革,務實、開拓、創新、變革,是實現現代化農業農村、農民奔小康的希望所在。機遇難得,前程美好!

四是堅持農業資源資產“三變"改革與創辦實體經濟相結合,發展“小農體"與“大實體”股份合作的農業雙層經營模式。農業這個特殊產業,不同於其他任何產業,它涉面寬、鏈條長、職員多、技術深、環境嚴、風險大等,經營實踐表明,“小體"具有“操勞精工、自主靈活、利益直接"等優勢,“大體"具有“統籌協調、智慧集聚、眾人拾柴、攻堅克難”等優勢,但都各有其弱點,“大”、“小”優勢互補,股份合作雙盈才是上策。通過“大體規劃謀籌,協調要素組合,立就實施項目,打造農業產業大演臺,履專業、逐項目、分類型承包到經營“小體"。只有通過“雙層“連體、利益連動,形成“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利益同享、風險同存”的運作機制,才是現代化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出路。當然這個“大體”絕不是以前的“大鍋飯“模式的翻版;這個“小體"也絕不是當下的農田均分獨戶經營格局的維持不變。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釋講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優勢,必須堅持土地“三權”分置的大政策、態度堅定地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原則。當然實行農村“三變”改革,決不是千篇一律地搞“一刀切"。應該承認和允許中國農業土地經營形式多樣化,提倡在競爭發展中優勝劣態。有的覺得推行“一戶一田”制有效的、甚至主張集體土地私人經營的,也可劃給一塊地盤試驗。應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見人見物的事實勝於“厷論”。

五是堅持長期惠農政策扶持與不斷深化財體制改革相結合,充分發揮國家財力投入與國內農業內需市場的優勢。現實表明,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短腿還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要有突破,綠色生態建設要有突破,提升配套鄉村振興基礎設施要有突破。而突破的資金投入是瓶頸。國家精準扶貧、農田水利建設、綠色生態建設等的農投盤子越來越大,“三農”甜頭越來越重。但三農這補那補的鏈條仍然複雜。建議通過財農投入體制的不斷改革完善,突出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整治建設和田園綜合體等重點項目建設投入需求,通過供給側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改革,擴大“三農”基建領地消費,拉動國內需求大市場。建議以前瞻農投思維,將“十三五”餘期加未來兩個五年規劃期作為農投預計期(為十三年左右),預安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以便集中時間辦歷史性大事,建成高標準千古農田,為子孫後代造福。有了這個資金前瞻預安,則將大大擴大融資引資的空間,大大激活鄉村振興的大盤棋,大大撬動牽引以土地流轉、整合、建設為重點的農業資源資產改革、創新、變革,大大加速農民致富和農村勞動力迴歸!

六是堅持過硬作風與培養造就幹部相結合。當下無論政治界、理論界、科技界、文化界等,均為六零左右的精英當家,人才難得。越是高文化智慧型人才,越是需要貼緊三農實際!不斷改進和過硬三農作風,當下尤為需要!應發揚黨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作風,把服務三農、參與三農改革創新當演場,走開困難練英雄、艱苦磨良才、風浪增智慧的造就人才的新路子。在習近平為核心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振興鄉村、快富農民作出貢獻! 個人的探討性認識難免錯誤!敬請批評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