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实现从“绿色贫困”到“美丽宜居”的新跨越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湖北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地见效?美丽乡村如何打造?4月15日,全省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推进。

新增“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种养面积100万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类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如何唱响“湖北粮、荆楚味”?

我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产量500亿斤以上。

今年将继续调减低质低效水稻、玉米、小麦面积50万亩以上,休耕140万亩,力争水稻、专用小麦等优质率同比提高2至3个百分点,新增“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面积100万亩。

全省启动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222”行动,重点培育潜江龙虾、蕲艾2个省级核心大品牌、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00个企业产品品牌,通过3年培育,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全省推广“生态+绿色种养业”扶贫模式,每个贫困县形成2至3个扶贫主导产业,所有贫困村都有1至2个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5000万元打造龙虾、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业

去年11月,《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炉,这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份规划紧扣我省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环境、农村社会文明、治理方式、农村居民收入等内容设置了26项指标。

如何将《规划》任务落地落实,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湖北广袤大地变为现实?

按照要求,全省每个市州县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因地制宜设计乡村振兴路径,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推动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和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等“三区”差异化发展。今年省预算内投资安排5000万元重点打造龙虾、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坚持用培育“潜江小龙虾”品牌的成功做法引领全省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在潜江市、宜都市等5个地方获批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基础上,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成30个特色鲜明、融合模式清晰、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示范园区。

301亿元投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是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

乡镇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省学习浙江经验,坚持试点示范、分步实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

全省谋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项目907个,总投资301.35亿元,采取PPP方式推进。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介绍,目前污水处理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管网基本建成,基本具备通水条件,40%的污水厂开始试运行。

为确保乡镇生活污水设施长效运行,全省建立省级运营奖补、市县财政投入、污水处理收费等一整套运营制度。城乡垃圾治理基本建立起了三套运管体系,即“以填埋为主向焚烧为主过渡”的技术支撑体系,“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管理体系,“地方为主、省级奖补、市场参与、农户适当缴费”的经费分担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是主体。各地引导农民转变生活习惯,将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保畅通”,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发挥群众参谋作用和监督作用。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一些村庄实现了从“绿色贫困”到“美丽宜居”的新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