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40年的鄉村醫生李克萬

在舊縣街道長河村,有一位名叫李克萬的鄉村醫生,今年66歲的李克萬,已經在鄉村醫生崗位上堅守了40年。無論是嚴冬酷暑,還是颳風下雨,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只要群眾需要,他都隨叫隨到,毫無怨言。鄰居問他,沒有高收入、沒有政治地位,你到底圖個啥?李克萬說:“做人要有良心,做醫生要有醫德。”

從醫務兵到“赤腳醫生”

1973年,19歲的李克萬入伍,成為了一名醫務兵。在部隊裡,李克萬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積極參加醫生學習培訓,練就了一身真本事。退伍後,李克萬原本想留在當地衛生院工作,但因家中父母年邁,便回到了家鄉。

“回來之後,當時的村支書想把我培養成一名村幹部,但是我覺得,我在部隊裡學到的本領不就白學了嗎,所以我還是決定幹老本行。”李克萬說,1979年,經過當地衛生部門的培訓考核後,他正式成為長河村一名“赤腳醫生”。

當村醫後的李克萬,依然保持著軍人本色,辦公桌收拾得乾淨整齊,電腦、書籍、資料、水杯、各種儀器……東西多而不亂。觀察室每張病床上的被子都疊成了方塊,挨著枕頭擺放;治療室的器械分類擺放,即使是櫃子和抽屜裡的東西也擺放有序;藥房成百上千瓶藥都排著整齊的“隊列”。村民來了,衛生室的排椅不夠坐,李克萬趕緊端出一疊塑料凳分給大家坐,村民們離開了,他又立刻將塑料凳收起,保持衛生室的乾淨整潔。

事事以患者為先

作為一名村醫,飯吃到一半丟下飯碗就走,睡到半夜被叫起來接診,都是常有的事。“那個時候條件很艱苦,路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更別說交通工具了,去哪裡都只能靠步行。但只要病人需要,就要立即帶上藥箱趕過去,因為這是我的職責。”李克萬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年冬天,正在睡夢中的李克萬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吵醒,當時已經是凌晨1點多了。“李醫生,李醫生,我家裡有人吐血了,麻煩李醫生趕快過去看看!”聽見這話,李克萬立即從床上跳了下來,棉衣也來不及穿,背上藥箱就跑,在寒風中,他被凍得直哆嗦。

趕了半個小時的路,李克萬來到了位於蒲呂街道平安村這戶人家的家中,經過檢查,李克萬初步判斷患者是胃出血,此時患者已經昏迷不醒,處於休克狀態,情況緊急。李克萬建議家屬趕緊將病人送往上級醫院診治,但家屬卻犯了難。

“李醫生,這大半夜的,看不清路又沒有車,要去大醫院路途遙遠,夜裡值班醫生也不多,怕是耽擱不起,請李醫生一定要救救他!”勢不容緩,李克萬從藥箱裡拿出注射器,先為患者注射藥物止血,然後施針扎穴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患者終於醒過來,暫時脫離了危險。隨後,李克萬時時觀察患者情況,根據病情用藥,一夜未眠。

這種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不管烈日當空還是暴雨滑坡,只要病人需要,李克萬就會揹著十幾斤重的藥箱去出診,每天要走上幾十甚至上百里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用腳步丈量了長河村的每一寸土地。“我現在得了頸椎病,估計就是被藥箱給吊出來的。”李克萬笑著對記者說,不過現在路好了,他能騎著摩托車去出診,如今出村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不如以前忙碌了。

要幹到幹不動為止

“你的血壓降下來一些了,但是還有一點點偏高,藥量可以減少了,每天吃兩次,但是一定要繼續吃哦,不能擅自停藥。”李克萬為同社一位80歲的老人量完血壓,細心叮囑道。後面還排著七八位老人等待測量血壓,李克萬一一測量完,對每位患者進行了病情分析和用藥叮囑。

坚守40年的乡村医生李克万

李克萬為村民量血壓。

李克萬告訴記者,村裡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比較多,平日裡,同社的村民常常會來村衛生室話家常,順便量血壓、測血糖。其他社的村民,他每個季度至少會進行一次上門訪問。全村14個社,李克萬挨家挨戶訪問至少要用半個月的時間。瞭解完村民的病情後,再回到村衛生室做檔案資料,即使是出村了的村民,李克萬也會定期打電話去詢問病情。

每年春天,李克萬都會對全村65歲及以上的老人進行免費體檢,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十分忙碌。早晨5點起床,提前做好檔案資料,準備好器材器械,7點準時開始為老人們體檢,每天要檢查近200人,到下午3:00,李克萬才能吃上午飯。

有人不解,本應到了退休年齡的李克萬,為何不退下來享享清福?“鄉村醫生本來就不多,我要是走了,鄉親們看病就麻煩了,況且以前那麼艱苦的條件都過來了,現在條件越來越好,我的老伴和孩子也都很支持我繼續幹下去,我更沒有理由離開。”李克萬說,“只要群眾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幹到自己幹不動了為止。” (記者 周承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