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基金昔日規模之王如今落後 老將投資策略成空話

華夏基金昔日規模之王如今落後 老將投資策略成空話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艾茉 洪力

提起華夏基金,在公募行業可是無人不知,不僅是因為其“老十家”的資歷,更有後來王亞偉的超強業績光環,令華夏基金多年來一直是公募界的“龍頭”公司。雖然在2013年之後,在互聯網寶寶的異軍突起下,規模力壓傳統公募,使華夏基金龍頭光環似有失色,但在投研領域,其依然是行業領軍公司。

可惜這樣一家實力強大的基金公司,依然遭遇挑戰。《金證研》滬深金融組注意到,雖然華夏基金的投研團隊在業內首屈一指,但還是有多隻權益類基金在多年的成立時間內始終虧損。

尤其是華夏盛世混合,該基金不僅累計收益率虧損超過三成,更重要的是,現而今華夏基金公司的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陽琨正是當年管理過該基金的基金經理之一,同時也是令華夏盛世混合最先陷入大幅虧損的主要人員。

華夏盛世混合遭遇週期挑戰 高管掛帥依然重挫

2009年年底成立的華夏盛世混合,並非華夏基金公司成立最早的權益產品,也並非累計虧損最多的產品,但卻因為其曾經的一位基金經理,而被《金證研》滬深金融組格外關注。

剛成立時,華夏盛世並非是混合型基金,而是股票型基金。在招股說明書中顯示,其股票類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範圍為60%~95%,而投資者目標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及週期變化對行業和個股進行選擇,以追求長期增值和抵禦通脹。

當時,華夏盛世主要以週期優選投資策略為核心,並解釋稱週期優選投資策略,主要基於對我國經濟週期及變化趨勢等特徵的研究和判斷,確定不同經濟週期階段下的資產配置策略及行業投資策略,並根據經濟週期階段變化及時進行調整。然而在下一年度,也就是2010年,當時的華夏盛世股票就以-3.94%的業績“完美”跑輸了同類均值3.80%,在2011年的A股回調中,更是大跌了30%,跌幅超過同類均值的-23%。

當時的基金經理是劉文動和陽琨,劉文動早年曾在鵬華基金任副總經理兼機構理財部總監,並在保險、券商等機構任職多年。不過在2012年初時,劉文動就不再擔任華夏基金的公募基金經理了,而陽琨才是真正的重點。

在華夏盛世的早前幾年,基金經理也就是劉文動、陽琨、張勇,而劉文動雖然是資深人士,但只管理了2年,張勇更是多年從事研究員崗位,此後也僅管理了1年該基金,就再無公募管理記錄。由此分析,當時的話語權應該是以陽琨為主。

2010和2011年報顯示,華夏盛世的股票資產佔基金淨資產比例的84.6%和85.6%,幾乎都接近頂配。2010年上半年,其前十大重倉股主要以銀行股為主,一二季度分別佔到前十的六隻和四隻,三季度的重倉方向又變成了商業和消費行業,比如前四大重倉股是蘇寧雲商、東阿阿膠、格力電器、大商股份,四季度又增加了部分油氣類行業。

基金經理在2010年年報中表示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部分國家出現了債務危機,而國內市場則顯示為銀行、地產等行業的巨大震盪,A股分化非常明顯。

華夏盛世主要策略是以週期波動為主,但在2010年金融危機後遺症期間,該基金竟然主要重倉銀行股,而且在面臨國內通脹上行的情況下,居然沒有重倉一隻有色、煤炭等通脹受益股票。而以這兩個行業的代表股江西銅業、兗州煤業2010年的股價表現看,二者分別上漲了13.47%、27.16%,均好於大盤指數,基金經理出現這樣的失誤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要不是2014和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暴漲,陽琨在2015年8月份離任時的業績表現將會非常難看,而代瑞亮從此時接替陽琨,華夏盛世,也由此轉型為混合型基金。資料顯示,代瑞亮2010年7月加入華夏基金,曾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現任股票投資部高級副總裁。但是在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裡,華夏盛世始終處於虧損狀態,累計淨值每況愈下,即使算上今年初的反彈,也依然累計虧損達34%。

近20只產品累計淨值虧損 行業老將投資名不副實

以最新的淨值情況看,華夏基金旗下有多達近20只產品累計淨值為虧損,而且6只虧損在20%以上,現任基金經理中,這些“坑人”的基金除了有年輕基金經理掌舵外,還有老將管理。

華夏網購精選從2016年至今虧損達10.2%,該基金投資目標是以網購消費大數據為基礎構建量化投資策略,其解釋,網購消費大數據指的是由螞蟻金服提供的網上消費行業統計型趨勢大數據,包括銷售額存量長期增長、銷售額長期增長、成交筆數長期增長、訂單量存量長期增長、銷售額存量同比、價格同比等數據。而這正是2017年股市大漲的龍頭行業,可令《金證研》滬深金融組想不到的是,該基金在2017年股市大漲期間的盈利僅僅是4.03%,大幅落後10.54%的均值,2018年則大虧了24.4%,遠超-13%的均值。

而基金經理是任職達9年以上的張弘弢。其2000年就加入華夏,任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數量投資部副總經理,如今是數量投資部董事總經理,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由其管理過的指數基金數目眾多。

2017年一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顯示,華夏網購精選持有茅臺、格力、美的、五糧液,幾隻股票還都是大牛股,可到了二季度,茅臺和五糧液竟然消失在了前十大重倉股,轉而由銀行、保險佔據了大部分位置,這種操作水平居然也能當副總經理?

2017年下半年,該基金又買入了多隻文化傳媒股票。當年年報顯示,基金經理對本年度的操作總結為“基金投資運作方面,作為靈活配置型基金,我們依據模型在報告期內進行了量化模型的擇時,倉位始終保持在穩健水平。在行業和股票選擇上,我們結合網購數據以及量化選股模型進行組合構建,保持組合穩定。”對業績表現絲毫沒有說明,而業績較基準的巨大差距就在隨後呈現,這樣的態度也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另外還有由股票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鄭曉輝管理的華夏國企改革混合,也累計虧損13%。鄭曉輝從2003年起任職於公募基金公司和券商等公司,僅擔任基金經理的經驗就長達7年,這也是華夏基金讓其擔任這隻國企改革主題基金經理的主要原因,可自從鄭曉輝來了華夏基金之後,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就沒好過。

除了華夏優勢增長是由鄭曉輝和其他多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之外,其餘的華夏策略精選和華夏國企改革業績都很差。華夏基金旗下的高管級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不禁令人質疑。

昔日規模之王如今落後 混基是主因

而相比早年的股東,在多年的發展中,華夏基金股東變化也非常頻繁。《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統計,最早華夏基金是由華夏證券、北京證券等三家金融機構聯合發起成立。

2003年9月,華夏基金股東變更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西南證券、北京證券和中國科技證券。2006年10月,又變更為中信證券股份、西南證券、北京證券和中國科技證券。2007年8月,股權變更為中信證券、西南證券和中國科技證券。2007年12月股東變成由中信證券獨資。

2011年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又轉讓華夏基金 51%股權,隨後,證監會下發《關於核准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股權及修改章程的批覆》,核准公司將所持華夏基金 51%的股權轉讓給5 家股權意向受讓方。股權轉讓的工商變更手續已於 2011年12月21日完成,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華夏基金的股權比例已由100%下降至49%。

不過從近幾年的淨利潤情況看,在2017和2018兩年中,華夏基金的淨利潤也出現了縮水,而以公募規模來看,2016和2017年,該公司也出現了縮水的情況,主要因素是來自於混合型基金的縮水。

從數據上看,混合型基金的資產規模從2010年以後就縮水嚴重,而且震盪非常劇烈,如今的795億元規模僅為2010年時的六成,而混合型基金也正是該公司累計業績較差的主要領域。混合基金因為對資產配置的靈活性,所以相比其他類型的基金在投資上更為主動,很大程度上靠基金經理對行情、個股的把握,擇時和擇股能力通常能夠準確的反映到混合型基金的淨值表現上,而華夏基金在這方面似乎並不理想。

曾幾何時,華夏基金還是公募規模之王。而如今,其公募排名已經位居第九名,四千多億的規模也遠遠不及易方達、工銀瑞信、博時等同時代的基金公司,其發展後勁明顯出現了疲態,多年來的淨利潤來源更多是靠固收產品來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