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老漢家中失竊,劉伯溫勘查現場推斷熟人作案,並用清水破案

小說:老漢家中失竊,劉伯溫勘查現場推斷熟人作案,並用清水破案

劉伯溫任江西高安縣丞之時,為官剛正不阿,辦案鐵面無私,事無鉅細,親自督理,凡有冤情,必加平反,深得民心。一日,劉伯溫接到一份狀紙,稱縣前以賣燒餅為生的趙老漢,昨夜家中遭竊,一生積蓄數十貫銅鈿悉數被偷,如今一貧如洗,無以為繼。劉伯溫知悉此事,即傳趙老漢,當面瞭解案情。

趙老漢追憶此事,痛哭流涕:“昨夜三更,小人酣睡,忽聞院內異動,必是有賊入竊,小人驚醒,慌忙起床呼救。待鄰舍趕至,賊已竄逃,杳無影跡。小人年近古稀,無子無孫,無依無靠,叫我如何是好?煩請大人,儘快緝拿罪犯,嚴懲惡賊,追回贓款,救老夫一命!”說罷,撲通跪地,連連磕頭。劉伯溫將其扶起,忙道:“老伯放心,本官定會查個水落石出,給您一個交代。”

當下,劉伯溫隨帶衙役,前往趙老漢住宅,勘查現場。經過查探,劉伯溫推斷,此賊乃撬破板壁而入屋內,先行挪移藏錢木箱之上的鐵匣,再開木箱盜取財物,目標明確,步驟有序。如此看來,竊賊熟知趙老漢家中佈局,多半是與趙老漢來往較為密切之人,否則何以知道他將錢財藏於何處。劉伯溫查詢四鄰,並非一無所獲,其中一人告知劉伯溫,百米外的懶漢錢三常到趙老漢家中走動,偶爾還會喝點小酒,夜深才歸。

為破此案,劉伯溫絞盡腦汁、日思夜想,忽靈光一發,計從心來。

翌日清晨,衙門外張貼告示,上書:“茲有趙老漢失竊一案,本衙多番追查,仍無線索,殊難破案。今念趙某孤老無依,實屬可憫,望距其家宅五百步內之鄉鄰,於今日辰時,齊集縣衙,商議賙濟之事,希各知照,不得有違。”

告示一出,四鄰皆驚,議論不斷,異常鬧熱。有飢笑縣丞無能者,亦有咒罵竊賊無道者,凡此種種,不絕於耳。至辰時,眾人心懷好奇,蜂擁前往縣衙。

衙內大院,擺著一口大缸,缸中盛滿清水,澄澈見底。圍觀之人三三五五進入院內,劉伯溫示意衙役,按其吩咐當場宣佈:各位鄉親,老趙膝下無子,收入本就微薄,如今財物又遭竊,難以度日,望各位獻出銅鈿一枚,投入缸內,助其渡過難關。

一枚,兩枚,十枚,一百枚……圍觀者越聚越多,銅鈿也越投越多。

卻說那竊賊錢三,作案後終日提心吊膽,生怕行跡敗露,不敢拋頭露面;現聽聞告示之事,暗自慶幸,料想可以瞞天過海。但是否前去縣衙,他心中仍有疑慮,拿不定主意。若去,怕露出馬腳;不去,又怕遭人閒話,引起懷疑。

銅鑼三響,圍觀者都覺無趣,逐一散去。思忖再三,錢三自覺再不前往,等衙役上門叫喚,著實不好。錢三心想,只需混在人群,言行謹慎,自然不會出事。想定,錢三大步流星踏入縣衙。剛進內院,衙役衝其說道:“請投錢!”

錢三雖賊眉鼠眼,但從衣袖掏出一枚銅鈿,頗為瀟灑,全然不似缺錢之人。錢三擠到人前,將銅鈿擲入缸內。

劉伯溫居高臨下,見其狀貌,心中已有定數,加之先前推斷,更加確信錢三就是當夜竊賊。

衙役仔細觀測缸內之水,隨後走至劉伯溫身側,輕聲耳語:“果如大人所料,水面漾開了一層薄薄油漬。”

劉伯溫並不意外,抿嘴一笑:“將錢三帶上堂。”

衙役受意,大喝一聲:“帶錢三上堂!”聲如霹靂,雷霆炸響,錢三受驚,冷汗直溢,雙腿發虛,險些倒地,被兩名衙役押至堂前。

劉伯溫眼如利劍,直視錢三,劈頭喝道:“大膽錢三,撬人牆壁,入室盜竊,還不速速招來!”

錢三強作鎮定,但仍唇齒抖動,顫顫巍巍:“小人素來安分守已,怎會行此齷齪之事,小人冤枉,望大人明察。”

“方才你所投的銅鈿已道明一切,銅鈿入水,水面泛起油漬,說明銅鈿之主常年接觸油漬,致使其沾於表面,而你好吃懶做,無業遊民,錢幣怎會沾上油漬?再者,你缺衣少糧,三餐不飽,為何投錢之時,沒有半點猶疑,如此大度?還不快說,這錢從何而來?”

“這……是我買燒餅時,從趙老漢那找回的……”

劉伯溫一拍驚堂木,厲聲道:“好個刁民,還敢狡辯!本官已查明,你近日未曾到趙老漢處買過燒餅,可要我傳趙老漢當堂對質?再不老實交代,罪加一等!”話音剛落,被劉伯溫暗中遣至錢三家搜查贓物的捕快,提著數十貫銅鈿回到縣衙,回稟道:“大人,從錢三臥房床底搜出這些銅鈿,應是趙老漢失竊之物。”

“人贓並獲,還有何話可說?”

鐵證如山,錢三隻得低頭認罪,招供畫押。

事後,劉伯溫親自登門,將錢物悉數送還。劉老漢領回銅鈿,感激涕零,連連拜謝。財物數目雖同,但比之於前,劉老漢卻對其更為珍視,有道是“失而復得,方顯珍貴”,果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