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得零分表达对高考制度不满的蒋多多,近况如何?你怎么看待她的行为?

道道快谈


年纪轻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懂很多,看透很多,年轻又很有激情容易冲动,并不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样导致用极端的行为去改变这个社会,总以为会因为自己,社会的“不良现象”可以得到改变,经过多少年后,这些人最后都非常后悔自己年幼无知的行为,如果再重来,不会再做如此的傻事,也许等到时机成熟用其他方式去改变吧,所以年轻人要做的是好好读书,掌握足够的知识,毕业后可以通过合理渠道来慢慢改变不良现象!


我是大眼柱


提起蒋多多,可能有人不太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是如果说2006年那个想考零分的女孩,大家可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那就是蒋多多啊”。因为她的行为在当时可以用“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来形容了,即便是放到现在也会惊爆眼球啊!

蒋多多是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人,就读于河南省南阳市八中,她原本是一个成绩不错也很乖巧的女孩,她父母一直寄希望她能考上大学,脱离下地劳作之苦,她也比较努力。在高二时开始严重偏科,醉心于写作,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抵触,她曾经向老师提过对高考的建议,但得到的却是批评,于是她准备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高考时,她在所有试卷的主观题答题区域写上了自己对高考制度的各种不满,四张试卷共计8000多字,而且她故意违规,用双色笔答题,还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面。她希望各科成绩为零,自己写在试卷上的观点引起社会重视。结果是她得了114分,因为她所做的选择题,与她作弊的考卷不在一起。

她虽然没有得到零分,但是她如愿以偿了,她的行为引来了各路媒体的关注,但是她很快发现,大家都在关注她本人,依然没有人在意她的想法。而且事后,她感到很对不起父母,曾经有段时间压力很大,也很无助,甚至好几次有想死的念头。事件经过一段喧嚣之后,蒋多多事件寂然落幕,现在她应该三十多岁了,按照常规的人生规划,应该也结婚生子了吧。现在媒体上几乎看不到蒋多多的身影了,想必她已经被挟裹到世俗的生活洪流中,泯然众人了吧!

蒋多多事件之后,相继有其他考生效仿蒋多多,试图用零分试卷表达自己对高考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比如2007年,浏阳考生陈圣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直接交白卷。2008年,云南考生吉剑试图故意考零分。因为答题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终总分168分。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试卷写满自己对教育体制的控诉,故意交白卷……

这些孩子的结局无一例外,都很艰辛。他们没有文凭、没有技能,都做过各种杂活,打过各种零工,为了生活,过得都很辛苦。高考制度的确有弊端,这一点有很多人在质疑在探讨也在改进。目前来说,高考仍然是相对来说唯一的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这些出身于农村或其他平民家庭的孩子来说,可以说高考是他们唯一的进身之阶。“比你起点高的人,比你更努力”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相对于哪些生活优裕的家庭来说,所谓“寒门”的孩子拼素质、拼特长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因此,只有拼应试是最公平可取的方式。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高考了,没有了高考,对那些不依赖高考也有很多成才途径的人来说无关痛痒,因为人家或许可以吃老本吃几辈子;可是对于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没有了高考,还有什么途径和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有什么资本和那些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人竞争呢?我们应该感谢有高考,并借助它去实现梦想,而不是抱怨和抵触。蒋多多们的结局难道还不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吗?


道道快谈


因高考出名的蒋姓女孩有两个,一个是蒋方舟,清华大降60分录取;一个是蒋多多,一个严重叛逆的女孩,用8000字将自己对教育制度和高考的不满,写在各科考试卷上,并故意违规,用双色笔书写,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想以此举动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这两个女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热爱写作。蒋方舟从7岁开始写作,9岁即出版散文集,11岁在报纸开专栏,没参加高考前,已经是著名少年作家。蒋多多到高中后迷上写作,一天不写心里就很难受,可见痴迷程度。写了校园小说、武侠小说,甚至还写了电视剧,有40多本,但很多都没有完成。

同样酷爱写作的两个女孩,命运迥然不同,原因何在?一个虽然小小年纪已经功成名就,但是有规则意识,知道凡是都是有规则的。蒋方舟即使不上清华,靠写作生活也一样会闯出一番天地。但是,她知道上大学对自己的发展更好,而上大学,就要遵守高考规则。

所以,即使是已经出名趁早了,但还是遵守高考规则,认真学习备考。虽然清华大降60分,但也得自己考出成绩,如果她高考成绩很渣,像蒋多多那样只有114分,而不是561分的话,清华就是想收也做不到。

而蒋多多在成就上显然跟蒋方舟无法相提并论,蒋方舟已经是少年作家,而且是少年作家协会主席了,而蒋多多不过是热爱和痴迷,并没有取得任何被认可的成绩。但是,对于高考,蒋多多却是竭力地反对,希望用0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诉求是什么,她自己都未必清楚吧?

一个功成名就但规则意识很强,一个还没有任何成就却蔑视规则,其结果是必然是天壤之别,一个在作家的路上奔驰,一个只能黯然回家种田度日。

凡是都有规则,高考制度也许是有弊端和毛病的,但是,这世上能找得到没有弊端完美无缺的制度吗?从来没有,永远也不会有。高考制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场相对公平的角逐,蒋多多想以8000字的表达就改变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人命运的制度,岂不是幼稚而可笑!

作为一个人,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你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蒋多多不懂。她那时候还小,现在的蒋多多应该早就懂了。

不知道现在的蒋多多是否还在写作,其实,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在这个媒体开放时代,她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笔者衷心地希望现在的蒋多多放下过往的执念,真正用自己的笔写出为世人所认可的作品,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成就!


当代师说


蒋多多高考事件,到如今13年过去,蒋多多已过而立之年,现如今在家种地,操持家务,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一、事件回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蒋多多小学初中成绩都不错,但是由于高中迷恋写作而荒废了学业。高考时,她想所有的科目都被判零分,以引起教育部门的主意。

结果,蒋多多总分114分。因为这件事,她出名了,同时也让父母伤透了心。天天有媒体追踪采访,而且也让父母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与意义。



二、事件影响

蒋多多一下子出名了,这与她的愿望背道而驰。现实情况是,每天都有三到四拨媒体围追堵截在田地边采访她,同样的话,她一天要说好几遍,她都生厌了。也有社会上的关注,给她送来图书和作业本,还有衣服和钱。但是对于后者,她哭着拒绝了,她觉得那是对她侮辱。她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而不是物质上,钱财上的支援。



"如果是精神上的鼓励,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心存感激;但物质上的帮助,特别是直接送钱,让人以为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贪图名利,这是对我的侮辱,我不会接受。"蒋多多说。

三、事件后续

蒋多多势必为自己的幼稚行为而付出惨重的代价,高考志愿填报完后,她就出去打工,结果转悠几天后,花完了身上的200多元钱后回到了家中。

她写的小说,后来陆续打印了一些出来,也投递给了一些报社,但是结果似乎不如人意。曾经痴迷写作的她,为此荒废了学业,更走上了一条畸形的路,导致自己与文化课知识脱节。自己酿造的苦果只有自己品尝。但是后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当年她再复课,或许现在的她就不会一直沉浸在自责中。



四、高考无须遭到非议

高考制度存在就有存在道理,虽然它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是只要它还没有被更有好的制度代替之前,它就是最合理的存在形式。

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975万人,这么庞大的一个数目,如果不采用高考制度,那么如何进行呢?1952年,中国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践证明,当今社会,高考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最相对最公平公正的制度。

我想,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她肯定不会把自己当年的路重走一遍。说不定,已经读了大学的她,现在已经坐在办公室上班,而且还会利用闲暇时光继续自己的写作梦,说不定还会像她的姐姐一样成为父母,乃至全村150多人眼中的骄傲呢!


睿妈教育在线


“我今年什么大学也考不上。”这是2006年6月8日下午考完最后一科,蒋多多对等在校门口的父亲说的一句话。可以想象,一个把自己心血统统放在孩子身上的贫困农民,听到孩子这样的话,心理是何等痛苦与无奈。



1、蒋多多其人?


蒋多多,河南人,2006年河南省南阳市八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她把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写在了各科试卷主观题的空白处,并将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 她所有试卷均用双色笔答题,希望各科成绩都被判为零分,以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结果她的文综科目被判为零分,总分114分。


据媒体报道,高中之前的蒋多多学习成绩优秀,但是高中之后,对小说特别入迷。有一次她把自己的小说投给了一家报社,小说被报社刊登,从此蒋多多开启了她的小说写作生涯。


但之后写的小说,投稿之后都石沉大海。蒋多多沉迷小说,老师和家长也十分心急。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打压,久而久之,蒋多多对高考和自己的写作之路都失去了信心。最后,自己在高考中,做出了和高考抗争的行为。




2、性格中的倔强


从媒体报道中,能够感觉到蒋多多的性格倔强:


曾经有记者这样问蒋多多,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将她的小说出版发行,她是否愿意。她回答说如果是看中了小说的质量,她会考虑;要是单纯地同情或者炒作,她将拒绝出版。


“如果是精神上的鼓励,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心存感激。但物质上的帮助,特别是直接送钱,让人以为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贪图名利,这是对我的侮辱,我不会接受。”蒋多多说。对于自己的考试违规事件和媒体的关注,蒋多多认为对她来说是一个悲哀。



3、错误行为,终悔一生


在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下,高考制度是有它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也是最公平竞争的机会。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更是孩子们走出农村,走向自己更广阔的未来的“捷径”。在这个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中,只有自己过了桥,才能够走向自己美好的未来。


其实,蒋多多在高考中对于高考制度的抗争,可以看出来,学校和家庭忽视了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对于小说的痴迷,被误会为不务正业。如果当时加以正确引导,说不定蒋多多现在已经是一个作家。


但是,她把自己的积怨转换成了高考中的抗争,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并不能改变什么,最后,只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她的写做梦也这样戛然而止了。


蒋多多虽然并不是抗争高考的第一人,但是在自己选择抗争高考的时候,她也许没有预料到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而今,蒋多多也成为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一时的错误决定,毁了自己的一生,这种做法太不值得了!


余争的世界


我想这种行为是很多学生都曾想过的,只是敢于这么做的人真的很少,只能说她勇气可嘉,但是这么做真的是年轻不懂事。有人痛斥高考,认为这样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积极的不合理,而且高考越来越难,课堂学习的知识,生活中肯本用不到,这些只是在高考后就是用来被遗忘的。没错,这些都没错,高考有很多的弊端,并且现在中国的学生也不想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升学的方法。不过考虑到中国现在还不是成信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潜规则,缺乏监督和打击。如果清华,北大这些大学,像美国的常青藤采用推荐入学,那么清华北大会被上层阶级垄断,将是行贿受贿的重灾区,而高考的分数是没办法行贿的,是多少就是多少,所以高考到现在还是平民阶级晋升的最好也是最高效的方式。当中国真正成为诚信社会,每个人都已诚意为准则的时候。到那个时候高考这种形式也许就可以彻底改变了。





乱七八糟研究中心


有选拔,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难免会有适应考试体制的教育;中国无疑是最重视考试教育的,但因此将中国的教育体制定义为应试教育,这种行为其实也非常牵强附会!

与应试教育的定义相对,人们又将体育、艺术等等技能的教育称为素质教育;但是,有一定艺术、体育基础就一定是有素质吗?须知,其实,正确的理解、分析、答题和解题能力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跟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一样,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是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的;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体制之一;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最好、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没有之一。

正是广受轻视的高考制度,让万万千千社会最底层的人通过刻苦学习,彻底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成功上升到社会的高层;没有高考,农民将永远是农民,穷人也将永远是穷人……因为除了高考以外的录取模式,都是非常容易被操纵的。

因此,虽然中国的高考制度需要不断改革提升,但是,凡是蔑视中国高考制度的人都是最浅薄最浅薄的人;凡是自以为高深,舍身挑战中国高考制度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非常可悲的是,许多挑战者本身正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他们的负面情绪,正是受到社会奇谈怪论浸淫腐蚀,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

一声叹息!


欣然好志愿


文章最后,祝愿所有的寒门学子在今年的高考中均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微雨润苗


看了相关资料和报道,对这个蒋多多的环境和行为,根本不觉得同情与可怜,也不需要对其同情与可怜。

蒋多多的近况,没有人去关注,因而湮灭在人们谈论的视野中。自然,对于她的生活困境,想必她也很后悔,怪自己当时的冲动。

蒋多多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她很聪明,成绩比同龄人都好。只是更具有极其强烈的固执行为,而过于执着,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受到应该的惩罚。

她因为偶尔的文章发表获奖,而偏科语文,其它科一塌糊涂。想通过高考0分获得关注,从而改革(变)高考制度。这个农村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凭自己努力获得的学习成绩,在没有成绩更优或者耐心教师等人指导下,形成狂热偏执的态度。这个,有相当贫困家庭孩子,都存在这现象。只是,有的醒悟较早,没有造成更大后果。

事实上,我国都在进行高考改革。而且目前情况,高考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暂时还没有其它比它更公平的制度替代。

蒋多多的狂热偏执,从医学和生理学上看,完全是一种精神偏执狂。当然,还没进入精神病状态。这种偏执,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因而,她的情况,虽说有点婉惜,然冷静思考,她的行为,根本不值同情与可怜。


愤怒野虎


我孤陋寡闻,确实没听说过蒋多多。

高考制度一直被人批评,但依然是目前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只会不断完善,不可有颠覆性的改革。

挑战规则需要有本钱、有一定的力量,还要讲究方式,否则只是规则的牺牲品,没什么作用。

蒋多多对高考制度不满,可以考大学,研究基础教育,总结弊病,提出高考改革的点子;热爱写作与上大学没大多冲突,可以考文学专业,写高考害人的文章,以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些都是理智的抗争方法。

用考零分的形式消极抗争高考制度,只能说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事实证明,她的抗争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很快就会被遗忘在公众的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