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雖然知道商家在套路我,可是就是管不住剁手怎麼辦?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01 什麼是價格歧視?

首先說,價格歧視是一箇中性的詞彙,並不包含任何褒貶的意味在裡面,僅僅是經濟學教材上的一個名詞而已。

那麼什麼是價格歧視呢?

經濟學上定義是:價格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簡而言之就是見人下菜,見風使船!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02 消費者剩餘又是什麼鬼?

在展開價格歧視的花樣之前,先分享一個詞叫消費剩餘。消費剩餘來源於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由於針對同樣的商品,不同的人願意付出不同的代價,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條需求曲線。

橫座標代表需求量,縱座標代表價格。當價格不斷下降到Pm時,消費者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變為Qm,此時需求曲線到達B點,商家可以獲得的收入部分就是Pm*Qm所形成的的矩形面積。

在正常的情況下,對於同一種商品,商家只制定一個價格,因此只能獲得一種矩形的面積,即收入。這就使得商家不得不放棄一部分人群和一部分消費者剩餘。而這些未覆蓋到的人群和未榨取乾淨的消費者剩餘,就是企業提高利潤的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賣茶葉蛋的大叔叫大胖,你到大胖的店裡買一個茶葉蛋,心理預期是3塊錢,如果大胖賣給你2塊,那麼對你來說,你就有1塊錢的消費剩餘;但是假如大胖早就知道了你願意花3塊錢,於是給你定價3元,此時你1塊錢的消費剩餘歸到了大胖所有。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03 價格歧視都有哪些花樣?

價格歧視共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價格歧視,也稱為完全價格歧視:壟斷者擁有最完整的信息,掌握了所有消費者對於任何數量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貨幣量,並以此對每一件商品制定價格,最終壟斷者獲得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剩餘。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賣茶葉蛋的大胖,假如他神通廣大了,知道了鎮子上所有人願意購買茶葉蛋的心理預期價格,那麼他就可以收走所有人的消費剩餘,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不過完全價格歧視是一種極端情況,現實中很難發生。

二級價格歧視:壟斷者瞭解了消費者的需求曲線,並把需求曲線分為很多段,根據不同的購買量,確定最終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壟斷者獲得消費者的部分消費剩餘,而不是全部。比如出租車3公里內13元,超出3公里後,每公里2.3元;比如水費10噸20塊錢,超出10噸後,每噸1元等等。

三級價格歧視:壟斷者對於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對於需求價格彈性大的消費者群體收取低價格,對於需求價格彈性小的消費者群體收取高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壟斷者在實行高價格的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比如景區宰人,對本地遊客實施低價格,對外地遊客實施高價格;比如劇院、電影院學生證半價;比如Adobe軟件商業版和學生版定價的不同;比如飛機商務艙和經濟艙價格的區別等等。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04 我們身邊的價格歧視

超市的打折促銷彩頁以及雙十一的打折促銷活動,就是為了拉攏對於價格敏感的群體,實現收割消費者剩餘的目的。

單程機票比往返機票還貴,因此還有人開玩笑說,單程票是給需要發票的人準備的,如果不需要發票,就直接買往返機票,不坐回程航班就可以了。而事實上,這是航空公司對“不在乎價格而在乎時間自由度選擇度的人”和“對價格敏感願意放棄時間自有和選擇的人”分別準備的價格。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Uber最著名的surge pricing(峰時定價,動態定價),根據不同人群對於價格的敏感度差異,通過供需關係動態調整價格,實現交通運力的最大效率。

一直被人們詬病的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殺熟最早發生於亞馬遜,如果你過往在亞馬遜上一直搜索及購買的都是投資、商業、股票之類的書籍,那麼你就很可能會被打上“有錢人”的標籤,此後你所有看到的商品價格都要偏高一些。

再比如,滴滴對於同樣里程,不同的人看到的價格也不一樣;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則更是如此。大數據時代為商家分析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維度以及海量的數據,精細化的數據分析,標籤化的消費者已經無處可藏。


價格歧視——“榨乾”你的消費剩餘


05 強行總結

《價格法》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經營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不得對具有同等條件的其他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

這條法文又要如何解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