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曾有多少個夜晚

江小弟看著銀行卡餘額無語凝噎

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有時也會羨慕別人中大獎

可這種幸運太渺茫

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真不如自己動手動腦來得踏實

內江一名農村婦女

就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

成就了年銷售額上百萬的產業

麻竹林下的耕耘

起早貪黑十餘年

在隆昌市界市鎮包家山村,張澤瓊是遠近聞名的能幹人。她和丈夫是當地較早種植麻竹的農戶,十餘年來,夫妻倆從最初的揹著竹筍找銷路,到如今建立麻竹加工廠,成立專業合作社,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麻竹林中,浸透著張澤瓊的辛勤汗水,也蘊含著無限希望。

4月11日,記者來到張澤瓊家裡,她正在忙著切竹筍。“這是去年儲存的貨,已經被成都一家公司訂購了,現在我們正加緊趕進度,處理和包裝好就可以裝車了!”

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張澤瓊(左)在切筍

張澤瓊說話乾脆利落,做事雷厲風行。一如當初決定回家種植麻竹時一樣,說幹就幹。

2002年,張澤瓊和丈夫黃榮全在一次返鄉時偶然得知當地政府號召大家種麻竹的消息,夫妻倆商量著算了一筆賬,發現從長遠來看,種植麻竹前景廣闊。此後,兩人放棄外出打工,流轉了近200畝土地,加入麻竹種植隊伍。

3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麻竹的大豐收。

從2005年開始,麻竹進入產筍旺季。這年的6—9月,幾乎每隔一天,夫妻倆就要上山砍筍子。

“一般來說,凌晨兩點多就要去砍筍,在竹林裡走一圈,把那些適合砍的竹筍全部收回來,才能趕得及早晨八九點鐘下鍋煮,不然就老了。”煮筍,是為了保鮮,一鍋有500多公斤。把自家的竹筍收回來後,張澤瓊還要開著車,去周邊農戶家收購竹筍,統一銷售。

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張澤瓊搬運竹筍

想起那段日子,張澤瓊有些感慨。儘管那時家裡請了幹活的工人,但許多活張澤瓊和丈夫還是會親力親為。

一根麻竹筍,最長可達一米,重量在5公斤以上。那時的公路不如現在這麼好,山坳裡的竹筍,只能靠人用揹簍背出來。一揹簍背個三四十公斤就已經很不錯了。

張澤瓊說,一次,天上下著小雨,但採筍的事一點不敢耽擱,他們只能冒雨進行。返回途中,丈夫揹著一揹簍竹筍在山路上滑倒,連人帶揹簍一跟頭栽到了溝裡,滾到了兩三米之外。爬起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依然要撿起竹筍一瘸一拐地繼續下山。

就這樣,夫妻倆的腳步,走遍了200畝竹林的每一寸土地,也走遍了山村大大小小的角落。

“她幹起活來很賣命……”說起妻子,黃榮全臉色凝重,夫妻倆都有被對方“驚嚇到”的時候。

長期凌晨兩點起床,夜晚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張澤瓊欠下了大量瞌睡。“一次,她開車去接採筍的工人,路上瞌睡來襲,差點把車開進了堰塘……”這樣的經歷,把黃榮全嚇慘了。說到這件事,張澤瓊也有些後怕。

辛酸的不止這些。剛開始時,麻竹筍沒有打開銷路,看著家裡堆積成山的竹筍,夫妻倆愁了很久,也曾想過放棄,但想到一直以來的付出,又不忍心,於是一次次收拾起悲傷,繼續奮戰。

這些年,他們經歷了竹筍從滯銷到暢銷,從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的轉變,也曾被別人把價格壓低到成本價以下,為了節約開支,夫妻倆從採筍到裝車,能自己動手乾的,都親力親為。

隨著行情漸漸變好,夫妻倆的辛勤漸漸有了成效,2008年以後,他們一年大約有20餘萬元的純利潤,並且逐年上升。2018年,張澤瓊自家的麻竹林產筍700多噸,加上收購了周邊農戶1000多噸淨筍,實現銷售收入一百多萬元。

麻竹業上的探索

發展竹產業惠及周邊

“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了。不幹活,不得行!”採訪過程中,張澤瓊也沒閒著,偶爾,她要去看看漂筍的工序,或者去查看一下切筍片的進度。

餘學瓊是包家山村3組村民,2010年開始,她就在張澤瓊的加工坊裡從事切筍等工作。“工資按計件來算,平均100元一天,一年大概能拿1.5萬元左右。”對於這樣一份工作,餘學瓊很滿意。工作的地方離家也就幾步遠,方便了她照顧家裡,還能兼顧著帶孫子。

2009年,張澤瓊在家建了一個小型加工坊,採來的鮮竹筍通過水煮之後以鹽漬保鮮,減少了受時節和市場的制約,也大大提高了竹筍的品質。

究竟是什麼竹子?內江這對夫婦一年竟賣了百多萬

▲張澤瓊在瀝筍

像餘學瓊這樣的長期工人,張澤瓊的加工坊有20多名,加上每年採筍時節的採筍工人,用工量達到了上百人,每個工人每月平均有2000—3000元的工資。

說到工資,工人們齊聲誇讚,張澤瓊極少拖欠工人工資,這樣的誠信,讓張澤瓊在村民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心發展竹產業的張澤瓊夫婦,為村民帶來的實惠不止於此。

每年,除了自家產的700多噸竹筍,張澤瓊還要從村民中間收購近千噸竹筍,為種植戶解決了銷路問題。這些收購來的竹筍銷售完之後,張澤瓊會第一時間把錢結清,從不拖欠。

2017年,張澤瓊從村民中收了900多噸竹筍,因為銷售商出了一些問題,沒能及時把貨款打給張澤瓊,為了不拖欠村民的錢,張澤瓊向朋友借了40多萬元,還向銀行貸款20餘萬元,在年底前全部把貨款結清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張澤瓊和丈夫黃榮全得到了村民們的擁護,有時收購竹筍時,一時半會拿不出現錢,村民們也都很理解地表示:沒關係,拿到錢了再說!

這一點,讓張澤瓊十分感動,在拿到貨款的第一時間,她會馬上把種植戶的貨款付了。

有了張澤瓊在竹筍銷路上的助力,種植麻竹的農戶免去了後顧之憂,只管一心一意管理好麻竹。看著農戶拿著錢高興的樣子,張澤瓊也替他們高興:“感覺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

麻竹村裡的鉅變

深加工促進鄉村發展

張澤瓊的老加工坊就建在家旁邊,可實現加工成絲、片的初加工,同時改進儲藏手段、保鮮措施,實現了冷鏈物流一體化,加工廠儲存量達2000噸左右,在搶佔市場方面,不再受時節的限制,種植收益同步提高。但是,由於受地勢的限制,始終達不到張澤瓊的目標。

去年,張澤瓊和丈夫經過精心選址,把新的加工坊建在了對面一片開闊的地勢中,如今已投入了15萬餘元,建設一個800餘平方米的新加工廠。加工廠現已破土動工,除了原有的處理功能,還新添了烤房這項深加工設備:“我們打算把一部分竹筍進行烘烤處理,這樣可以增加加工產品的種類。”

張澤瓊指著遠方的那片竹林,一點點勾勒出一幅發展藍圖。

大多數人僅知道張澤瓊發展竹產業的故事,並不知道她是隆昌市政協委員。近年來,她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出謀劃策,反映來自基層的呼聲,“鄉村振興,離不開實幹。”張澤瓊帶著無限的深情。

隨著界市鎮麻竹產業的發展,政府不斷探索和實踐“竹產業+”模式,麻竹種植面積上萬畝,同時大力發展優質雷竹,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鞏固壯大竹產業,堅持以“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的思路,多層次開發竹資源,探索“小作坊”式加工,以王家寺村、包家山村為核心,創建了竹筍品牌,申報了地理標誌商標,不斷完善竹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了全省特色小鎮之一。

張澤瓊和丈夫一起,如同當初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回鄉種植麻竹那樣,依舊不斷地踐行著,繼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千千萬萬勞動者中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