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谈起柳永,文人一个个或鄙弃或谩骂,而谈起李煜,倒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

用户69288316


柳永是古代文化史中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绝对是古代音乐界的一位大人物,是著名的词作家,他的作品千古流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南唐后主李煜为人们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李煜的诗词水平很高,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李煜作为皇帝是失败的,作为诗人是成功的。当人们谈论起柳永的时候,更多的是都是一些贬低和谩骂的声音,相反,对于李煜人们更多的是赞叹和惋惜的声音。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李煜是一位治国有为的皇帝,无奈的是生不逢时。宋朝的皇帝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回答说:“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李煜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实行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李煜爱民如子,减免税收,劝农耕桑,就是在南唐与宋朝进行交战的时候,李煜的军事政策也是正确的,宋军和南唐的军队各有胜负,宋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南唐。

李煜是一位诗词的天才,在诗词的王国中驰骋。李煜才华出众,能书善画,诗词水平很高,还通晓音律,他在词方面的成就最大。李煜的词,存世的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以南唐灭亡前后划分,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李煜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柳永家庭条件很好,但是科举、仕途都不顺利。柳永原名柳三变,后来改名叫柳永,在家中排名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认真学习诗词知识,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柳永18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杭州和苏州等地进行游历,经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过上了风花雪月的生活,柳永的家庭条件很高,也是具有这个经济实力。柳永24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柳永很有才华,但是没有考中,以后也是考了一些次,但是都落第了,实在是让柳永很是自信心受损,于是柳永将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填写诗词方面,让他在诗词方面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日后成为诗词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柳永属于大器晚成的人,终于在他50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功,只可惜这份幸福来的太晚了一些。于是柳永就走上了仕途,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柳永的官场之路走得不太顺利,柳永的官职当的都不大,他当过睦州推官余杭县令等官,后来当过屯田员外郎的职务,在这个职位上退休了,以后人们也称呼他为柳屯田。

柳永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柳永有才华,后来当官的时候,也是很有政绩,将自己管辖的范围自理的井井有条,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官场的名声很好。柳永在官场上遇到了他的伯乐范仲淹,范仲淹对于柳永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范仲淹也很赏识柳永的才华,在范仲淹掌权的时候,柳永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柳永写下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经典的名篇,柳永写了很多的婉约词,很多都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婉约词方面柳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之所以喜爱和赞叹李煜,因为李煜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无愧于国家和百姓。李煜在诗词方面成就斐然,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柳永在诗词方面成绩很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但是柳永长期混迹于青楼等风月场所,在人品方面为人们所诟病,这也是人们不太喜欢柳永的原因。


我和名人是知己


柳永和李煜过去号称歌词界双璧。都是传奇人物。是我们的“词神”、“国民诗人”、“词坛”教父、古代娱乐圈天王巨星,流行歌曲的推动者、开山鼻祖,978——1912年度中国十大劲歌金曲金奖轮流获奖者。

现在,有朋友问:为什么谈起柳永,文人一个个或鄙弃或谩骂,而谈起李煜,倒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

这个问题问的不够专业,所有参与解答诸朋友多不以为然。但是若不求全责备,我想大体意思还是明白的:就是为什么柳永、李煜在过去的文人风议中差异挺大。这个说法,至少过去施蛰存先生是曾经提到过的。


这个不可讳言,确实是有历史依据的说法,不能因为在现今的文学殿堂座次中柳永、李煜两位哥们几乎平起平坐,就忽略了曾经文学江湖裁判场中的刀光血影。简单的说,柳永和李煜,在过去的正统士人的评价中,确实地位是相差悬殊的。我们不要把今天的“追封”或者“冤案平反”当做是昨天的事实。

各位辩护的朋友,我们专业点,我们要清楚,柳永在遇上新时代“翻身做主人”前,真的没那么高大上,主流文人圈对他的态度,很像彭佳慧歌词里唱的“我说为爱你不够勇敢,在爱与不爱间,来回千万遍”;而李煜呢,确实一直都显得楚楚可怜,也是有点像方文山的歌词,“心疼你伤很深,心疼你的认真”。

好吧,我要板起脸孔认真讲了。这个问题,用文学研究的术语来讲,其实是涉及到柳永、李煜的“接受史”问题。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作品、经典人物的地位是一直处在沉浮升降之中的。


首先,先谈柳永和他的词。这是重点要说清的。

如果简单的追溯,可以说,柳永和他的词,不论生前身后,乃至在整个北宋、南宋、元、明初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其实在“正统”士大夫的眼中、议论中、著作中都评价不高。以至于元人修《宋史》,搞的卷帙浩繁,稍有点名气的阿猫阿狗都写进去,唯独柳永,都懒得理他,真的只言片语都没有。

也就是说,虽然柳永词的知名度在那些个时代有着他人难以比拟的知名度,但士大夫多是批评的态度,一直备受非议、冷遇和鄙夷。这种遭遇如恕我唐突,找个活人作比拟,就有点类似范冰冰小姐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天下无人不识君,一方面台面公论又说你“没实力”、“俗气”、“靠走红毯吸睛”走红。(可集中参见薛瑞生先生的《乐章集校注》及其《晓风残月——柳永传》)

为什么呢?难道只因为柳永官阶卑微一辈子就是个小公务员,然后就受到无端的歧视?显然古人也没这么势利眼。要知道,杜甫、黄庭坚这干人也都是小官僚呀,照样被拱进封神榜,如果那时技术成熟,差不多也是会被弄进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呀。


柳受鄙视的原因分析起来有二:

1,人品受鄙夷。这人历代被认为是“浪子”,是“无行文人”,“有才无德”,人都“薄其操行”,这种典型论调从南宋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到清代的陈维崧《今词选序》都是如此挞伐,甚至交口接耳“士君子所宜戒也”,白话就是说,这人就是个人渣败类,是反面教材,千万别学。这大概也是问题中所疑惑的“为什么谈起柳永,文人一个个或鄙弃或谩骂”现象描述。

2,词品受抨击。柳词的“原罪”就是“露骨”、“俗艳”。虽然在那个时代,柳词是最火的流行歌曲,简直就是北宋的歌神张学友,据史料我们知道都到元了街坊歌姬还在唱他歌,真是无敌了。

但是,就像现在的流行歌神也难被所谓的自认正统、高雅的“古典音乐界”所承认一样,柳词在历代的讲究“温柔敦厚”的士大夫中是被看不上的,至少正经的台面上总要骂他几句。典型的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里鄙视柳词是“淫冶讴歌之曲”,到了几百年后的清代,如宋翔凤《乐府余论》等还不忘余恨,要踏上一脚,说柳词是“尽收俚词鄙语”。

这些批评在现在看来可能都是好笑的,什么事嘛!但是,我也要古人说几句辩护的话。我们知道,价值观、欣赏趣味都是有时代性。过去的人没像现在这么豪放,论为人,柳哥也确实私生活有点不检点,有点太放飞自我了。诗酒风流,玩世不恭,眠花醉柳,妇女之友,是那种倘若误入大观园,当天就会被王夫人棍棒打出的人物;论词,柳三哥除了《八声甘州》、《雨霖铃》、《玉蝴蝶》等几首比较正经外,在当时的审美标准中也确实都比较艳俗的。


小结:柳哥这人和他的词, 开始受到主流文人集体“正视”,不再那么憋屈,其实是差不多四五百年以后的明代了。明人比较开放,心态比较健康,不假正经,“主情近俗”,所以柳哥这个浪子也终于迎来了春天。

明代前后文坛盟主王世贞、陈子龙都对柳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个论定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乃至今日对柳哥的“身份安排”。这个和题旨关系不大,就不多废话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宇野直人的《柳永论稿》、曾大兴先生的《柳永和他的词》这些书籍,很好找的。


其次,我们再简单检点下李煜大帝“痛并快乐着”的历史档案

题主在问题中说,“谈起李煜,倒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这确实是事实。

不仅如此, 李煜先生差不多是我们词史的国宝吉祥物熊猫,前人每说到到,总不忘感叹几句,类似“好可怜”“好可爱”之类。

按照唐圭璋先生在《词话丛编》索引中的统计,历代词话著作论及李公子的有203项。这么高的人气,无疑是词史的网红,是诗词界的天王巨星刘德华,历代粉丝都是不断层的。

想当初,李煜投降,宋太祖对他就是既赞叹又叹息:“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叶梦得《石林燕语》)我们今天想象赵匡胤当时的口吻,差不多也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这差不多也成为自古至今一个定调。所以我也认同题主的基本看法。

那我再多事分析下为什么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如我没有记错,这应该是施蛰存先生的说法,惟原话记得是“七分赞叹,三分恨意”。

1,赞叹为什么是“七分”?我认为,这赞叹是对着他的才华而发的,所以是“七分”而不是“十分”,是一种保留意见的表示,是对他“亡国之音”或者说对他空有才华而治国无能的一种批评。这个典型意见依然还是来自宋太祖的评判。

上面讲到的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书有著名的故事::“南唐后主围城中作长短句,未就而城破……艺祖曰:‘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意思就是说,就家伙是好有才,但就是整天弄伤春悲秋、离别相思的破事去了,最后搞的国破人亡,所以赞叹也只能打70分。

2,悲凉又为什么是“三分”?这悲凉自然是悲其身世。李煜为人,在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其实不算作恶之人,喜欢文艺、性情温和、真情真性,遭遇亡国和秦二世、隋炀帝等恶贯满盈的暴君不同,有很多是时势使然,加上他晚期确实比较悲惨,不过写几句诗竟然也要这么惨死,历代文人都对他有点“理解之同情”。

著名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为他开脱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悲凉所以是“三分”而不是“十分”,还是主观上认定他对于亡国负有最大的责任。典型如黄昇后来编著《花庵词选》,就说他“不为无责”。这也代表着后来者的主流意见。


结论

为什么谈起柳永,文人一个个或鄙弃或谩骂,而谈起李煜,倒是七分赞叹三分悲凉?某种意义上,笼统的讲是历史事实。而其原因主要是历代的审美标准、集体心理情绪、历史人物认知等方面在起作用。


更多文史、时评乱吹,敬请关注敝号


刘愚愚


"对潇潇暮雨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李煜和柳永作为五代十国至宋时期的两大词人,身上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而最大的相同,大概就是他们后半生都和不幸纠缠不清。

但他们的境遇又大有不同,李煜和柳永的社会风评有很大差异。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又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七而称柳七。他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

正是在柳永的这种努力下,宋词一改唐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词调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柳永的词作多表现女性生活和个人情感,柳永词作中有别于以往词人的内容,不仅促进了词的声腔体式的改变和发展,还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应该说,柳永凭借他在词坛的丰富创作和开拓,理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这样,这也就说明,人们对柳永的评价,主要依据并不是他的文学成就。

柳永不受文人欢迎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受到君主反对。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柳永的作品,大多是他的词作。

但据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世"。据说,柳永早年创作的佳作多是新乐府,在当时就已经流传开来。而年轻时候的宋仁宗就非常喜欢柳永的这些作品。每次饮酒的时候,宋仁宗都要命令侍从反复吟唱柳永的这些作品。

这些作品只是柳永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相比于新乐府,柳永更喜欢也更常作的是"艳词"。但后来宋仁宗更喜好儒雅的作品,所以柳永也一点点被宋仁宗所厌恶。

据说,柳永早年科举考试之后,是已经及第了的。但快放榜之时,宋仁宗得知柳永写了一首表达自己落第后的失意不满的词——《鹤冲天·黄金榜上》。于是宋仁宗就引用柳永词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的名字。

而还有另一种传闻,说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宋仁宗询问推荐者说:"你说的是不是填词的柳三变",推荐人说:"是这个人"。宋仁宗便答复了一句:"那就让他去填词吧"。得知此事的柳永感觉自己仕途无望,便终日沉醉于娼馆酒楼,随心填词,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这样一个被社会上层否定的文人,很容易在后来人的笔下受到曲解。事情越传越变样,自然也就容易让柳永被非议。

其二,柳永个性过于张扬。

他不仅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还自称"白衣卿相"。要知道,在重视建功立业的读书人眼中,"白衣卿相"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得的一种状态。他柳永一个流连于风月场所,多次落榜,只做过小官的人竟然敢如此自称,对于其他文人而言实在这实在是不可忍受的。

此外,虽然中国文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喜好风月的秉性,但像柳永这样终日沉沦,靠此吃饭的,还是例外。如此出格的柳永,在文人们看来,是十分"低贱"的。大概是觉得柳永有损文人的脸面,大家便没法给他好脸色。

而再来说李煜,他的作为和才华,也确实配得上文人们对他的认同。

其一,李煜是个为政得当的君王。

虽然我们常以"亡国之君"这样的称谓称呼李煜,但事实上,李煜的政绩值得肯定。

李煜即位时,宋已经建立。在北方强大的宋的日益紧逼之下,李煜带领南唐又挺过了十五年。虽然最终南唐还是被灭,但李煜在位期间施行的重视科举、劝课农桑、操练水师等举措,还是切实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人们对君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君主的执政过失上。而李煜已经尽他所能的为南唐做出了付出。所以就这个层面而言,李煜至少不是被批判的对象。

其二,李煜更有人格魅力,更符合文人价值观。

李煜在位时,几乎做到了"仁政"。他对德治的践行,确实很能打动那些处境不佳的文人。

南唐曾向宋上表,请求归附。为了表达诚意,李煜曾派弟弟李从善前往宋朝见,却被宋扣留。得知此事的李煜亲自写信给宋太祖,求让李从善回国。他还在重阳节写了一篇《却登高文》,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更极力表达自己对过去奢靡生活的追悔。

李煜重感情,但他的情愫是越来越符合礼义的。他更像是个回头浪子,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早年的放纵而更加耀眼。

虽然李煜和柳永都有过纵情声色的岁月,都有不少描写风月之事的词作。但如果说柳永是在生活的不顺下越发浪荡,那李煜就是能及时扛起自己的责任,更心念国家。在讲究忠孝的古代文人眼中,李煜比柳永在道德上高了不止那么一点点。所以他们对李煜的宽容和欣赏,也比对柳永的多了不止那么一点点。


高会民


题主所描述的现象,我本人在进入中文系前后,皆未曾耳闻目见。柳永的词,有些确实俚俗(通俗)轻艳,部分作品甚至颇为露骨,有“涉黄”嫌疑。因此,他被部分人视为行为不检之徒,不被当时的宰相晏殊待见,传为李清照所作《词论》批评他“词语尘下”。

但是,柳永的艳词数量有限,传唱的范围和时间,同样有限。柳永之词,影响较大的不是它们。文人们对柳永的评价,总体是非常高的,并未有鄙弃或谩骂,反而是肯定和赞美了。所谓“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意即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词。柳永词不仅在赵宋王朝内传唱,还走出了宋朝的国门,流布到其他政权统治区域。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词见文末)……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意思是说金朝的皇帝完颜亮,因为爱慕柳永《望海潮》词中的杭州繁华景象,而有意南侵灭南宋。传说之言,未必可信,却说明了到南宋时柳永词还在被传唱,可能还传到了敌国金朝。

据当代著名词学家王兆鹏先生等人的研究,整个宋代,词作传唱最广的“三大(流行)天王”是柳永、周邦彦和秦观!柳永雄居榜首,他的词盛传两宋三百多年而不衰,连精通音律、做过官方最高音乐总管的周邦彦,大名鼎鼎的天才诗人秦观,都只能屈居其后。

旷世奇才、大诗人苏东坡,一方面对柳永词俚俗的一面,有所批评,并不满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学习“柳七郎腔调”,然而又不忍不住欣赏该词,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一方面,苏轼非常欣赏柳永,认为他不只有俚俗的作品,还有很多高雅的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附于文末),被东坡赞为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打心眼里佩服柳永,还暗自与柳较劲,当他填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颇为得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时不时让人吟唱、品评自己的词作,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当擅长唱歌的歌手,把自己的词与柳词相提并论,认为自己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柳永不同,更具有阳刚之气,苏东坡高兴得哈哈大笑。

苏轼这样文雅的超一流大文人,都这样评价柳永,更何况其他文人呢?就算有微词,也不敢轻易否定柳永的贡献和地位啊。至于鄙弃和谩骂,如果有的话,多半出于无脑、无知或者无趣古板者之口吧。



至于李煜,世人之所以对激赏不已,肯定有加,并同情其人,感慨其遭遇。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李煜天分极高,其词作质量上乘者极多。李煜词,跟李白诗一样,仿佛不假思索的口语白话,却浑然天成,清水芙蓉,自然动人。后世除了李清照和纳兰容若等少数诗人外,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人们满怀激情地赞誉李煜的文才,就不难理解了。

李煜(图自网络,侵删)

其次,李煜词作,流传后世者只有三四十首,但几乎首首经典,而柳永、苏轼和辛弃疾等大词人,流传于世的词作分别为213、362和639首(以上数据据唐圭璋编,王仲闻校订,孔凡礼辑补《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并参考王兆鹏《词学史料学》),但其中都有许多一般的作品,这就让人产生了“李煜作品,必是精品”的印象。

第三,文人学者,多半更为同情弱者。文艺天才、千古词帝李煜,还是亡国之君,传说还因思念故国之词而被毒杀。人们对李煜词的评价,多少有些同情其遭遇的成分了。

最后,宋徽宗的才华、个性和经历与李煜相似,南宋人对李煜的欣赏和惋惜之中,多半含有对北宋和徽宗的感情在。这种文化心理逐渐积淀,变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有时人们仿佛是在欣赏李煜的才华,感叹其亡国身死,实际上可能感叹的是高度文明和繁荣的北宋,结果被野蛮的金朝灭亡了,而北宋和南唐的亡国之君,本人又是十分复杂的。

附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嶰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以上。


码字不容易,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哈。

更多文史干货文章,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真的有失公允了。柳永、李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突出的两位词人,两人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学的进步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

先说说李煜。

李煜是南唐的后主,生在深宫,长在妇人之手,所以,他虽然有皇帝命,无皇帝之能。但是,这不影响他在词创作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因为从小在深宫中,不知外界之繁杂,所以,李煜的“真”是他的词中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前期描写他在宫中享乐生活的词,还是亡国后写王国之恨的词,一个“真”字始终贯穿了李煜作品之中。这也是袁行霈先生对李煜词风的总结。

正因为这种真挚的情感,李煜才可以挥笔写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将亡国之恨、阶下之愁、之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是,对于李煜,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或者说,不能谋其政。坦白的说,小编是非常喜欢李煜的词的,但是,我也只能为他感到惋惜,毕竟作为一个帝王,是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是要撑得起一个国家的,在这一点上,李煜确实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用小编的一句话说李煜也许更客观一些:“本是人间一文人,因何错生帝王家”。

再看柳永。

柳永的一生也是坎坷不断的一生。早年追求功名,两次考试都失利。失意之下,写下了那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是好词,天下无人不知。只是柳永的仕途也是被这首词彻底断送了。

他第三次参加科举,终于入围,呈送给皇帝钦点的时候,皇帝忽然发现“柳三变”这个名字好生熟悉,经大臣提醒,想起了就是写“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那个柳永。皇帝也是任性,当即挥毫写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也是成也在词,败也在词。自此,柳永的一生几乎与古代文人的终极目标: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无缘了。

但是,柳永就是柳永,从那以后,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将写词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柳永虽然社会地位没有李煜高,但是柳永对于宋词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改变了以往小令在词坛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和小令成为宋词的两大主流。另外,柳永创作、运用的词调最多,他的200多首词中,用了130多种词调。没有他的这些词调为基础,宋词不可能有后来各种规模、形式的繁荣景象。

另外,柳永的词面向大众、雅俗共赏。官场失意却成就了他在民间的得意。凡有井水处,就有柳永词。尤其是在当时的勾栏酒肆中,都以能得一曲柳永的词为荣。

柳永的可贵还在于他平等看待歌妓的态度。也是因为他对歌妓没有歧视、鄙视的思想,在他之后,潦倒到无钱下葬,是众歌妓凑钱为他下葬。《三言二拍》中专门收录了这个故事,也许,故事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是起码能看得出大家对他不是唾弃的态度。

即使宋代的文人,也是把柳永当做偶像。南北宋之交的王灼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说文人唾弃、谩骂柳永实在不知从何谈起。而且,拿柳永和李煜比,就像让关公战秦琼一样,怎么有可比性呢?

当然,柳永的艺术成就就不用小编赘述了。最后奉上柳永的千古名篇《雨霖铃》,相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古多情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绝唱无人不知。据说,柳永也被称为“晓风残月君”。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和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之门!


繁星国学


一个是千古词帝,一个北宋歌妓的梦中情人,高下已经立判了。

这是从身份而言,同样作词,布衣比天子,自然天子光环加持。

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而言,柳永大多为青楼歌妓填词,抒发的多是男女情爱风月的艳词、羁旅穷愁,在主题性方面,不受主流文学的待见。尤其是被同时期的苏轼、晏殊瞧不起。



柳永年轻时,考进士不中,发了牢骚写了首《鹤冲天》调侃,这首词流传甚广,连当时的宋仁宗也看到了。其中有一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惹恼了仁宗皇帝,就记下了柳永的名字。


后来,柳永考中了进士,进士都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骂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说完就把柳永的名字划了,柳永因此落榜,自称“奉旨填词”。


柳永这首忤逆仁宗的《鹤冲天》全词如下: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古代文人的价值观是以天下为己任,辅助君王治理国家,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至少,这是明面上的。柳永这首《鹤冲天》,“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在价值观上,就与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即便在今天,一个文人如果说他一生的乐事就是醉倒在妓女的温柔乡里,那也是要受大众鞭挞的。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鹤冲天》其实成就了柳永,但也是柳永一生的污点,柳永本人怕也是后悔不迭。



柳永虽然口中说仕途是浮名,但他并没有真的放弃仕途上的追求。

张舜民的《画墁录》记载了这么一个事:“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晏公就是当时的宰相晏殊,柳永去求见他,希望能得到举荐,但是晏殊对柳永的态度跟仁宗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他问柳永:“你不是填词吗?”柳永回道:“相公你也填词啊。”晏殊答:“我虽然也填词,但不曾说:'针线慵拈伴伊坐'。”

晏殊同样用柳永词中的句子回绝了他,柳永全句为:“镇相随,莫抛躲。针线慵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句词以女性口吻表达了对功名的不屑,所以自然被“太平宰相”晏殊抓住了小辫子,潜台词为“你都不屑功名,还来求我作甚?”

偏见与傲慢一直存在,无论古今,古代主流文学瞧不起柳永,现今依然如是。然而剥去柳永“风流”的那层表壳,其实柳永的内心和大多数人也无异。

无论当时或后世怎样褒贬柳永,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仍不可动摇,李煜固然是千古词帝不可超越,但柳永对于词的发展、词的开括,以及本身的文学成就而言,也无可取代。

他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仍为后人传颂,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一些羁旅词,就文学艺术性而言,也不低,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文学成就时,要学会去掉偏见,也不要将其什么风流事迹混为一谈。



关于李煜,我们下次再聊。


楚云卿


这主就跟个人的经历遭遇有关,而一个人的经历遭遇又能折射出他的身世和性格。性格身世却是迎來好评和诟污的主要根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基本上就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所谓命运撑握在自己手中,意思就是这么来的。柳永年轻时,比较轻浮,年轻人嘛,都有此弱点。但柳永文才很突出。可惜命运捉弄人,不知是晕场还是临场发挥失常,第一次高考却落榜了。按现在的情况来说,实属正常,今年没考中,明年再考呗。柳永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柳永有才呀,他写了一首词抒发感慨。没成想,这首词很受时人欢迎,流行开来,传到了当朝皇帝的手里。当朝皇帝看后很不乐意,因为有两句词冲了他的肺气管子:……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觉得自己的皇恩浩荡受到了轻视,听惯了恭维献媚,容不得半点敷衍小觑,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柳永二次应试,考中了名牌大学一一进士,进士是要经过皇帝审核的。皇帝一看柳永的名,想起了那句词,气愤地说,这个人不是好浅勘低唱吗?还来赶考干啥,不为“浮名",那就回家管够填唱去吧。御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就勾掉了。从此柳永一生不得志,并戏谑自己的遭遇。为了排遣郁闷,就经常出没烟花柳巷,与青楼歌妓唱和斯混,乐此不疲,终生为计。让世人看不起。




而李煜,是南唐后主,一国之君,世俗偏见,敬上不敬下。他又写得一手好词,死得悲摧。于是,世人怜悯和惋惜。由怜生爱,爱而敬,敬而叹,则不足为怪了。这两个人,都倒霉在自己的文才上。前者因为一首词丢了前程,后者因为一首词丢了性命。请看李煜的绝命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斟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额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姚凤丢


柳永和李煜,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词作者。关于才情,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各花入各眼。但题目中涉及的,就不是才华这么简单的事了。

文人鄙视柳永,多是因为他流连于青楼,不被主流文人待见。一个歌妓心目中的大众情人,有才情,词作佳句一大堆。这样的一个人,不被接受很正常。所谓文人相轻嘛,感觉柳永段位低不入流,大概是这些鄙视他的人心里最可笑的理由了。但放眼望去,喜欢柳永的,从古至今都不在少数。所以,有人喜欢,那就肯定有人讨厌,不足为奇。



而李煜就不一样了,他什么都好,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抑或是词作,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唯有两点,就不那么让人喜欢了:一是他对与娥皇、女英这两段感情的处理,二就是对于国家的治理。他并不适合做君王,可能闲散王爷或者寻常富家公子更适合他一些。后世眼中多看到他词作揪心,犹如摄人心魄般动人,流露山河破碎的伤心,也有对妻子的深情。但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失败的,作为一个丈夫,他也是失败的。


小王子爱上狐狸


柳永在官场失意后,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为青楼歌妓填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柳永之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但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这是为文人所不耻的,同时也是不能接受的。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他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词,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而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但功过事非,已成历史。最后被宋太宗所杀。


涂山子夜


不过恰好两个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词人,尤其是李煜,所以来谈谈。

柳永作词大多是以情爱为主,这在词中并不是罕见的情况,很多词人都是这样。柳永真正与众不同的是他所做的慢词,篇幅长而情意绵,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一种旋律藏于其中——话说本来就是该唱出来的。

慢词,自柳永起开始辉煌。

但柳永这个人,游走于烟花柳巷,一生寄情于浅斟低唱,所以要说有文人鄙弃或谩骂,大概是这个原因,不过恰似郭德纲的《你要高雅》……文人相轻。

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但他的亡国实在有些众说纷纭,不好讨论,一方面,李煜接手的时候就基本上是个烂摊子了,李煜接手后国情虽有所改善,但早有病根,无力回天。另一方面李煜本身性格上有所缺陷,不适合乱世争雄,最后还是降宋。

李煜本身说励精图治或许还差点,但其真才实干还是有的,亦称得上勤奋,军事,政治都有建树,治世或能为一代能臣,乱世却成不了奸雄,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言“长于妇人之手”。这既毁了他,也成就了他——一代词帝,词自李煜,眼界始大。所赞叹的不仅是李煜在文艺上的成就,所悲叹的也不只是他的身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