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你怎麼看?

把手伸向天國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相當幸運的一個皇帝,等到他接手帝位之時,他的祖父康熙和他的父親雍正已經給他打理好了一切,可以讓他肆意折騰。

乾隆在位期間,整個大清朝看起來一片國泰民安的樣子,讓乾隆陷入了一種深度的沉醉之中,認為自己就是一代明君,厲害得不得了,至於說外面的世界怎麼樣,乾隆已經不屑於去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一些無關治理國家的事情上面,比如說六下江南遊山玩水、沒事就給名家大師的作品蓋幾個章,又或者寫寫詩以展現自己的“文化造詣”。

乾隆帝作詩的頻率其實可以和雍正帝勤勉持政的程度相比。雍正帝為了國庫充裕百姓安康,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幾乎一天只睡上兩三個小時,平均一天下來就要批閱1000多份奏摺。

而反觀乾隆帝作為富二代,因為雍正帝前期勞心勞力充盈國庫,自然而然就就成為了不用奮鬥的富二代,而在國事上精力放鬆之後,乾隆無聊之餘就將目光放在了文學方面,比如說詩詞。雍正帝平均一天要批閱1000多份奏章,而乾隆帝平均一天就要寫兩首詩,從乾隆帝喜好上這一項活動開始,到乾隆帝去世,統共加起來的詩詞要比全唐詩還要多,差不多有四萬多首。


雖然乾隆帝做了四萬多首詩詞,但是水平確實不敢恭維。而且,乾隆這些詩詞,恐怕大多數都是臣子們為了溜鬚拍馬所作。畢竟一天做兩首詩,正常人做不到。

但是有意思的是,乾隆有一首詩詞入選了語文課本,不過是小學課本,相比於全唐詩中大多數都要學生背誦的詩詞,乾隆帝可謂是對學生做出了一點貢獻,畢竟這四萬多首一首都不要背誦考察。

而這入選小學課本的詩詞是這樣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之所以得到了小學課本的青睞,純屬是因為簡單,並沒有多深的寓意。可惜這首詩雖然冠上了乾隆帝的大名,但是這最後一句的點睛之筆,並非是乾隆帝所做,而是當時跟隨在乾隆帝身邊的紀曉嵐所題。


至於其他的詩詞,不是大白話,就是拗口沒深層含義,實在是難以入眼。這也難為當初夏紫薇還利用乾隆帝的詩詞討好,幫助小燕子度過詩詞難關。

其實後人很想找找乾隆帝的才情,但是很可惜乾隆帝在才情方面留給後人的感官太差,實在是有點辣眼睛。比如說在在名家作品上胡亂蓋章,更比如燒製了頗有農家樂風采的帝王官窯。總的來說,乾隆帝有一雙擅於發現事物美麗的眼睛,只是卻沒有下手的能力。

同樣為帝王,劉邦和李煜的才情就不錯,劉邦以一首《大風歌》,而李煜更不用說《春花秋月何時了》更成為經典。而乾隆帝在詩詞上造詣不高的原因,其實也不怪他自己,因為乾隆帝所處的時期是盛世,本人也沒有經過皇位的爭鬥和天下的大動亂,自然而然也沒有了面對家國的感慨和靈氣。

像李煜前期詩詞也只是平平,經歷了江山被滅,妻子被侵佔,這才在詩詞上幡然醒悟;而劉邦在知天命之時開創大漢,面對和項羽的爭霸,劉邦的感慨也是讓人頗為嘆息,所以作為一隻富二代的米蟲,乾隆帝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平平,其實也就不能怪他了。


小鎮月明


要說乾隆寫詩,在歷代皇帝中真不咋地,量大高產質量差。據說在位的63年裡,一共寫了41800首,63*365=22995,差不多一天兩首詩,這貨寫詩跟鬧著玩似的啊!不過這麼多的詩,矮子裡拔高應該也能拔出一篇好詩吧?算了,多說無益,一起欣賞一下:

《詠雪》

(清)愛新覺羅·弘曆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嗯,這就是乾隆的詩了。我專程去找了這本小學課本的照片,是真的,確實有這首詩。

不過這首詩還是盜版的鄭板橋,原詩是: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差距不,乾隆大皇帝,我真擔心你六片七片八九片,十片十一十二片,十三十四十五片就這麼循環下去!

一首詩不行,咱們可以換一首,看看這個怎麼樣:

憶我三番曾過此,滿目民艱恫瘝視。

蠲租加賑不少靳,究亦無能瘡痏起。

壬午之歲博諮訪,略覺其中悉源委。

因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盡堪耕耜。

人事盡而天貺隨,連歲秋收皆獲美。

茲來殊覺大改觀,憑輿歷覽心生喜。

戶有蓋藏育雞豚,衣鮮褸裂贍婦子。

不災不賑奚所加,究欲加思念無已。

因思時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數縣瘠土應倍憐,益二至五斯可矣。

國有餘用蘇茆簷,減一半惟投懸匭。

佇看元氣復閭閻,庶協以休以助理。

第一眼看,我去好高大上啊!第二眼看,這是什麼鬼啊,這麼多字我不認識,不愧是乾隆,第三遍看,尼瑪,這就是大白話,順口溜都算不上!

其實吧,乾隆寫詩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呢,人家寫詩是自娛自樂,娛樂自己的同時禍不殃及他人,不像那個唐後主李煜,一共沒寫幾首詩,天天讓背,還有那個曹操《觀滄海》《龜雖壽》等等等等,幾乎每首詩都要背,對了還有他兒子,《七步詩》曹植,那個洛神賦,那麼長還繞口,簡直了!

不過既然說到皇帝作詩了,那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古代有才華的帝王吧: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春江花月夜 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不第後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對比一下,慚愧不!乾隆大皇帝,哎,不過說起來歷史上還真有個人的詩可以和乾隆大皇帝媲美:

《俺也寫個大風歌》 張宗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其實吧,總感覺看到這些有才的大佬寫的詩,突然有種逛微博朋友圈的感覺!這麼一說吧,乾隆一天兩首詩,那不就和我們現在一天兩個朋友圈一樣嗎!要是擱現在,乾隆一定是個段子手,微博大V!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瀚海說史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和詩詞好不好沒有太大聯繫,首先小學語文課本有侷限性,首先要面對的是小學生。要考慮小學生的綜合接受能力還有詩詞是否有超出小學生範疇的內容。比如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麼好的詞是不可能入選小學課本的,因為大多數小學生肯定是無法理解的。但是鵝鵝鵝這種簡單易懂的雖然寫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是小學課本的首選之一。所以詩詞的多少好壞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沒有直接關係,最大的關係還是其中的字是否生僻,是否能讓小學生理解和接受,詩詞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學習。


袁之燚


說起乾隆皇帝的詩詞,很多人就會對此進行吐槽。

乾隆一輩子活了89歲,實際統治中國長達63年(包括當太上皇的三年)。

乾隆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一人產量趕上整個唐朝

乾隆一輩子一共寫了41800首詩。如果用63年的時間去做除法,可以發現,他平均每天就要寫2首詩左右。

乾隆自己還曾經寫詩說:“五集篇成四萬奇,自嫌點筆過多詞”。雖然是有種自嘲,但背後其實也表現了乾隆自己寫了那麼多詩,有多麼自傲。

其實,根據學者的研究,乾隆的這四萬多首詩還只是所謂的“御製詩”,也就是他當皇帝之後所寫。他25歲才當上皇帝,在做皇太子的時候,也寫過很多詩,後來還編成了《樂善堂全集》。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所寫的詩,並不僅只有41800首,甚至更多。

乾隆巔峰詩詞:都是悼念愛妻富察氏的

雖然數量很多,但是,很多人說乾隆詩寫的太差了,都是一些白話詩,或者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都寫入其中,水平非常之差。

沒錯!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乾隆很多詩都是口水詩,就全部否定乾隆寫詩的水平。

平心而論,乾隆的很多詩其實寫得還是非常好的。最有名的。可能還是他給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悼亡詩。

富察氏是乾隆皇帝一輩子最喜愛的女性,從乾隆17歲還是太子的時候,富察氏就嫁給了乾隆。

富察氏除了漂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善解人意,性格和善。

有一次,年輕氣盛的乾隆在避暑山莊打獵,無意間和富察氏聊起了現在滿洲軍隊驕奢淫逸,戰鬥力不足。乾隆說得咬牙切齒。

富察氏呢,就很有心。回到北京後,特意讓人用鹿尾毛做了一個荷包給乾隆,以此警戒滿族人不能丟掉騎射。

還有一次,乾隆身體上張了個癤子。富察氏不放心宮女的照顧,每天陪伴在乾隆秦宮裡面,給乾隆換藥,直到乾隆完全康復。

這樣的一位妻子,乾隆怎能不喜愛。但是,造化弄人,1748年2月,乾隆37歲,他帶著皇后和皇太后開始南巡。

結果從泰山下來之後,富察氏就得病了。一行人還沒有回到北京,富察氏就在山東德州一命嗚呼了。

乾隆非常傷心,悲痛欲絕。富察氏的死,也改變了乾隆此後的性格。

富察氏死後,乾隆就寫了好幾首詩進行悼念,應該說,每一首都情真意切。

比如這首: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岸旅邊。
聖慈深憶孝,宮壼盡欽賢。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絃。

老實說,不論是在情感方面,還是技巧方面,我覺得都可以達到二流以上的水平。

乾隆一生共寫了一百多首悼念富察氏的詩,這些詩算得上是乾隆寫得最好的詩,體現了乾隆真正的水平。

很多詩,乾隆自己都沒當回事,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看待乾隆的這四萬多首詩呢?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現在對乾隆這些詩的評判太嚴苛了,非要用嚴格的格律,嚴格的詩詞標準去評判。

問題是,乾隆自己在寫這些詩的時候,都沒當回事。

很多詩,乾隆只不過是隨口吟詠,純屬娛樂。有些則只是“分行的日記”,記錄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這就跟我們沒事隨手發個朋友圈,發個微博一樣,圖個高興就得了,誰還想會當寫作文一樣那麼認真呢?

乾隆一般都會在午休的時候,進行詩詞、書法、繪畫的創作,其實這就是一個陶冶情操的過程。

如果要是外出巡遊,乾隆往往也會詩性大發。比如乾隆三十六年,他乘船去昆明湖,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八首詩(“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再比如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去香山遊覽,五天寫了六十七首詩。

此外,其實乾隆很多詩也並非是他自己寫的。乾隆有時候,興之所至,就隨口吟詠一兩句,然後交由臣下代為改定,增添,很多詩乾隆自己說完也就完了,反而是下面的人會加以整理,保存(誰讓他是皇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不能從四萬多首詩裡挑那些質量差的來評價乾隆的寫詩水平;第二,乾隆寫詩,其實他自己都沒有當真,我們後來者對其大部分詩的評價,也不能太過嚴苛。


兮兮說事兒


乾隆是帝王,這是真的。乾隆是清朝著名的詩人,這也是真的。某次,他詩興大發,學歷史文人墨客,搖擺扇子,風流倜儻,隨口就來:“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突然卡住了!旁邊的紀曉嵐立即對上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

另有說是劉羅鍋續上的。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乾隆皇帝唯一一首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詩。其他的詩就無緣了。

乾隆一生,寫過41863首詩作,若按照一年365天計算,乾隆也是至少每天一首。在詩詞界,算是高產詩人。又縱觀古今,乾隆詩作產量被排名第一。說他是著名的詩人不算過!

但就是詩的質量不怎樣。隨時隨地作詩,隨便一件事也可作一首,隨手張口就來。



比如這一首詩: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一次閣報,乾隆為此寫了一首詩……我看到了乾隆調皮的影子。

從飛雪到這首閣報詩,可以明白,乾隆的詩極具日記色彩。做了什麼事,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有怎樣的情感。一目瞭然。



所以,不難明白《飛雪》為什麼能夠入選課文?

前三句囊括了數字一到九,直接點名雪花是一片。一片片的雪花從天而降,生動有趣,活潑可愛,為我們靈動地描繪出了一副雪花飛落動態圖。

最後一句詩,乾隆直接把雪花比作蘆花,這裡運用比喻手法,暗暗指明雪花的顏色。

老師講起來有趣,學生聽起來容易理解,很有一番大收穫。我認為不錯。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絲毫不像劉邦的《大風歌》、項羽的《垓下歌》這麼晦澀。這麼難理解。



另外,這些詩也說明了一些事

詩不算好,如同日記。乾隆每天一首,聊表內心情緒。這既是說乾隆具有文人風流味道,又說明乾隆懂得養生。

心情不好,口水一首詩,寫一次日記。乾隆高興了,又有詩遺留下來了。

所以,乾隆活到89歲成為歷史上最長壽的君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乾隆不缺名,不缺利,他需要排擠心裡面的消極情緒,找點樂子。



當然了,放今天來說,看乾隆的詩,就跟逛朋友圈,他高興了,我們也高興了。


史小二記


乾隆創造了很多個世界第一,“詩歌創作”上,這位自我感覺絕對良好的帝王也是當仁不讓,一生作詩41863首。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乾隆作詩數量是個什麼概念呢?

《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留下48000餘首。乾隆一人基本幹了2000多詩人的活。

再從乾隆的壽命看,乾隆活了89歲,摺合成天數32000多天,除去童年還沒培養出寫詩興趣的時間,能用來寫詩的時間也就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

在這個數據上再結合一下乾隆詩歌的質量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乾隆寫的不是詩,而是分行的生活日記。

這天有意思的事多點,就多寫兩首。例如,乾隆三十六年遊覽昆明湖的時候,他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更絕的是,他居然把平均7分鐘寫首詩這事也寫成了詩——”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不用嘲諷的態度來評價,乾隆寫詩其實只是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態度、生活愛好,每天用寫詩的方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既讓生活充滿情趣,又很自律,時刻讓自己的大腦處於”創作“狀態。

乾隆長壽,晚年基本沒有出現老年痴呆,其實跟他這個習慣是有一定關係的,是值得欣賞、借鑑的。

說到他入選小學課本的那首詩,老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曾有一個別開生面的演繹片段——乾隆率大臣遊園,詩興大發,於是順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吟到這裡,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旁,趕緊化腐朽為神奇續了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從而幫乾隆完成了他這首唯一錄入新時代小學課本的”御製詩“。

如果乾隆寫的四萬多首詩,都有如此簡單到極致的情趣,白話到童真的小意境,那大家對他的詩歌創作能力可能還會有些許認可。就像民國時期狗肉將軍張宗昌那樣,動不動就”大炮開兮轟他娘“,一般人還真就寫不出來,還真叫人服氣。

乾隆寫口水詩的問題在哪裡呢?

他的生活態度是有情趣的,但下筆真的是沒有一點情趣,有時候甚至乾癟無聊到讓人無語。

不妨舉個例子: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前兩句流水賬記得還算正常,在巡幸路上,內閣每隔一天送一次閣報,今天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

但後兩句就無聊到了極點,任憑什麼樣的人也猜不出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他這後兩句說的是什麼呢?過了幾個小時,他又收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於是他就感慨了,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看來他們當時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會更加喜人啊!

沒辦法,這皇帝老兒就喜歡附庸風雅,跟鄉村愛情裡有個傢伙是的,動不動就要“吟詩一首”,誰管得了呢。

但客觀的講,在乾隆所寫的四萬多首詩中,有些也還是能讀的,那就是他悼念他結髮妻子孝賢皇后的一系列“悼亡”詩。

舉個例子: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

像這樣的詩,雖然詩韻依舊不怎麼樣,但其中的哀婉動人卻有著普通人的情真意切,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思念亡妻的詩,乾隆寫了一輩子,這種深情普通人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黑句本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據說,這是清高宗御製的《飛雪》詩,還收入了小學語文課本。還有類似的版本,題名《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一說作者是鄭板橋。前兩年,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另一種版本,且並未指明作者:


管不了那許多了,就算那首《飛雪》是乾隆的大作吧。人家好歹是帝崽,而且小宇宙爆發似的作詩四萬餘首,多少還是要給點薄面。

《晚晴簃詩匯》稱:乾隆“御製詩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共四萬一千八百首。”這只是在做皇帝期間所為,而“登極前之《樂善堂集》、歸政後之《餘集》”等不與此數。

詩寫得多,當然算不上什麼罪惡。其至,還值得我等佩服。畢竟,多不容易呀!

同時,以皇帝之尊而多詩,也並不能讓我等對其多幾分尊崇。畢竟,詩道自有尊嚴。

南宋嚴滄浪論詩,以為詩有“妙悟”、詩有“別材”、詩有“別趣”(“興趣”),指出詩人應擁有特別的才能,詩歌應具備特別的情趣。明代之竟陵派主韻味,明七子重格調,明之公安派標靈氣。清人王漁洋提出“神韻”說,似竟陵派;清人沈歸愚力推“氣格”,似明七子;清人袁隨園獨標“性靈”,似公安派。總之,不是隨便在紙上塗幾行字,便算得是詩的。

觀乾隆所作,或淺陋輕率、或堆疊糾繞,可知其詩心頗乏。而平生作詩竟然多至令人頭大的四萬餘首,只能說明其詩膽頗壯。《顏氏家訓》中講到文學,說:“必乏天才,勿強命筆”,一看這家就不是做皇帝的。人呀,大約一旦坐上那把虎皮龍椅,立馬就會膽大包天:老子英明神武,天下第一,神馬都不在話下,寫詩自然不在例外。當然,這也不能怪弘曆,要換成是我,說不定作上十萬首歪詩也未可知。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帝佬兒鍾情於寫詩,廷臣自然不免賡歌,且每學其纏夾不清的風格。都不容易呀!有一人焉,估計實在是看不去了,上言進諫,勸乾隆戒詩。

山東商丘人李慎修,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婉言譎諫,勸弘曆不要露才,不要以詩妨政。理解!如果李慎修直言乾隆所寫的根本不是什麼詩,請皇上不要再寫了云云,那皇帝的御眼腈一瞪,後果不堪設想。

勸人廉,反引貪。勸人息火,反成添柴。李慎修戒詩之言才落,乾隆就詩興大發,又作了一首:《李慎修奏對,勸勿以詩為能,甚韙其言,而結習未忘焉。因題以志吾過》:

慎修勸我莫為詩,我亦知詩不可為。

但是幾餘清宴際,卻將何事遣閒時!

乾隆不但寫詩成癮,還喜出詩集。不過當時並不受人寶重。清末胡思敬遊廠肆,以番銀六元購得清高宗御製詩文六函,南書房翰林寫刻,紙好墨精,以為撿到便宜了。後來,書業中人告訴他,這書,也就值二金。都是惡詩,即使是皇帝所作,也不值錢。而康熙時的吳江布衣詩人計東的《改亭集》,清末時賣過二十金的辣價錢。詩寫得好,才是關鍵!


莫安排


乾隆皇帝一生活了89歲,當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自號十全老人。


他一生酷愛寫詩,寫了41800首詩,一人寫詩的量快要趕上全唐詩了,全唐詩2200位作者不過寫了48000首詩,但是乾隆皇帝這四萬餘首詩,我們耳熟能詳的只有一兩首而已,有一首被收進語文課本里,有一首借郭德綱之口說紅了。

先說被語文課本收錄的那首詩叫《飛雪》,是這麼寫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挺有名,廣泛見於各種笑話,段子相聲之中,在傳說中乾隆皇帝寫了前三句,到第四句時就卡殼了,旁邊的大臣幫助萬歲爺接了最後這句點睛之筆,萬歲爺很喜歡把這首詩收入自己的詩集之中。

旁邊的大臣有兩種說法,有說是劉墉劉羅鍋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就採用了這種說法。在電視劇中劉墉還因為把這首詩收入自己的詩集中而獲罪,差點被殺頭。


不過也有說旁邊的大臣是大才子紀曉嵐。


而且我最看到這首詩時,和現在這個版本還不太一樣,我看過的的那個版本是這樣寫的: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飛入梅花都不見。


最後這句有時候是飛入梅花都不見,課本上是飛入蘆花都不見。這是一首詠雪的詩,梅花和蘆花又恰巧都是白色的,雪花飛入白色花中,也變成了白花,看不見了。


如果沒有最後這句,前三句就是小孩子數數。

老百姓編出各種故事,奚落乾隆皇帝只有數雪片的才華,寫不出最後那句神來之筆。那句話只能是劉墉或者紀曉嵐這樣的才子才能寫得出來,乾隆皇帝肯定是藉著自己是皇帝,官大一級壓死人,強佔了這句詩的著作權,反正紀曉嵐劉墉不敢和皇帝搶這首詩的著作權,人乾隆爺好歹還是大股東,寫了三句不是嗎?


其實乾隆皇帝除了這首吟詠雪的詩外,還有一首詩郭德綱經常在他的相聲中吟詠,一般是單口相聲作為開場的定場詩引用,常聽相聲的人大約聽過郭德綱念這首詩。


這首詩是這樣的:


金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飛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遠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畫中游。


這首詩的名字就叫《畫中游》,畫中游是頤和園萬壽山一片建築群落,包括畫中游、澄輝閣、借秋樓、愛山樓、湖山真意等,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遍江南南美景,每到一個地方都把自己喜歡的江南景色畫下來,回到北京後就讓人依照江南的園林地貌重現江南美景。


畫中游是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在萬壽山西部,利用山形地勢的高低,建築不同高度的平臺,建築之間相互搭配,構圖豐富,登閣眺望湖光山色,猶如置身畫中,湖北江南盡收眼底,大約乾隆皇帝很滿意自己的手筆,所以才有了這首詩。

聽單口相聲聽得多了,這首詩也聽得習慣了,覺得還行。


================


猜想乾隆皇帝的日常應該是:此時此我想吟詩一首……


薛白袍


乾隆在位60年,執政63年,享年89歲。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還是個少有的高產”詩人“。據載:乾隆執政63年又4個月,作詩4萬首,要達4萬首高產,平均每天要作詩1~2首。從故至今都無人能撼動他這個記錄。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為何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 文課本呢?

先來欣賞下這首被入選課本的《飛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有了最後一句點綴看起來韻味十足。

據說當時大雪紛飛,乾隆帶著浩浩蕩蕩大臣隊伍在御花園漫歩,賞燦爛綻放蠟梅,乾隆即景創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看起來乾隆控制不住的詩興大發,沒有收尾的勢頭。一旁圍觀的大臣被驚呆了,個位數都用完了,乾隆咋個收尾?

那可是會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的事。隨即其中一個大臣報告:想一起助助興是否可以?騎虎難下的乾隆當即批准。於是“飛入蘆花都不見”名句由此產生,這首詩也被選入語文課本。至於當時是哪個大臣加上去的已無處可尋,但這首詩的終極作者是乾隆。

不過通過這首詩,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對乾隆作詩水平有了相當大的瞭解。著名作家錢忠書曾評價乾隆的詩:“又酸又腐,讀起來令人作嘔。”

但乾隆卻認為自己是個文藝青年,而且是個了不起的大詩人,不但兢兢業業工作60多年,在職期間,硬是在紀曉嵐,劉墉以及和珅等眾多御用大臣助力下,你一言我一語幫乾隆湊出四萬多首詩。

也不知乾隆當時是為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還是為了其它什麼,產量是提上去了,但質量好象都不太過關,在名作家眼裡看來只能算是打油詩。

就像有的網友笑稱乾隆帝作詩就像我們現在發朋友圈,想起什麼看到什麼就來一首詩!



由此可見:乾隆作為皇帝盛極一時,雖他的詩備受關注,只是高產並不高質。不過乾隆留下的佳句甚少,但作為中華古蹟這方面來看,乾隆也著實作不少貢獻。

對此觀點不知各位又有何不同見解呢?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文:南腔北調

對此問題你還有什麼見解?歡迎留言、點贊、轉發,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有書教育!


有書教育


清朝諸皇帝中,高宗乾隆皇帝弘曆應該是最具文藝範兒的。不僅愛寫詩,還喜歡書畫和收藏(尤其喜歡在名家書畫下面給自己題跋落款),他在位的六十年,因為有父、祖康雍盛世的榮光,得以天下承平百姓安樂。所以他閒暇有大把時間鑽研藝術。乾隆皇帝是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一生做詩四萬多首,超過了《全唐詩》2000多位詩人所寫詩的總和,如此高產,按理說他的詩應該是很不錯的吧。但恰恰相反,乾隆皇帝寫下了四萬多首詩,口耳相傳耳熟能詳的大作卻很少,大多要麼是打油詩要麼就是豔體詩。




有一次乾隆冬日裡和大臣們同遊西湖,天空中雪花片片飄落分外應景,詩興大發的乾隆馬上靈光一閃,張口就做起詩來,開頭是這樣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唸到這兒他突然停住了,眾大臣面面相覷氣氛略顯尷尬。誰都以為皇上能完整的做完這首詩,可是就是這最後一句乾隆居然磕住了,還好此時大學士沈德潛急忙上前接上畫龍點睛的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解救了困在尷尬氣氛中的乾隆皇帝。不過平心而論,乾隆自己起的前三句還抵不上人家沈德潛接的最後一句呢。




乾隆喜歡讀書,讀完書還愛做詩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他讀《史記項羽本紀》後所做的一首“讀項羽紀”的詩:

鹿走荒郊壯士追,蛙聲紫色總男兒。 拔山扛鼎興何暴,齒劍辭騅志不移。 天下不聞歌楚些,帳中唯見嘆虞兮。 故鄉三戶終何在?千載烏江不洗悲。

這首詩寫的算不得有多好,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勝在通俗易懂,也寫出了項羽烏江自刎那悲壯的意境。

乾隆很喜歡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他自己也寫了一首《讀杜甫集》送給詩聖杜甫向他致敬:

茂學本工文,清辭每出群。 雖稱有奇節,未覺副高聞。 錦字常懸壁,朱樓喜夢雲。 所輸老杜者,一飯不忘君。

開頭寫的倒規規矩矩,結尾就完全是敷衍之筆了。而且詩中還給人感覺對杜甫頗為不服氣和調侃杜甫的意思。也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完美”的,杜甫在他眼裡可能並不配做詩聖吧。


雖然打油詩、豔體詩這種沒什麼內涵的詩寫了一大堆,但乾隆也有一首詩曾選入當代小學課本。那就是上文講到的乾隆起頭,沈德潛接上的《飛雪》,與其說這是一首詩,倒不如說這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兒歌來的更恰當。說句實話,乾隆皇帝在寫詩這一點上倒真的很接地氣哦。




僅管乾隆在詩詞創作上面功力有限,但作為狂熱的文藝愛好者,他還有特殊的嗜好,那就是喜歡在名家書畫作品上面題跋蓋印,作為收藏大家,乾隆對傳世名人字畫是毫不吝嗇的留下自己的題跋和印章。包括“書聖”王羲之的傳世瑰寶《快雪時晴帖》,他的兒子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都統統留下了自己的墨寶和御章,硬是把好好一副古畫古字整的面目全非。這樣的特殊嗜好,中國應該找不出第二個像乾隆這樣的皇帝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