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脣亡齒寒”的背後,晉國對周禮的挑戰如何取得全面勝利?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唇亡齒寒”這個典故,然後才能明白晉國對周禮的挑戰是如何取得全面勝利的。

1、什麼是“唇亡齒寒”,它起源於哪裡。

當年,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國,虞國一位大臣向國君勸諫說:虞、虢兩國,就像是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如唇亡,齒必寒。但虞國國君並未聽從勸告,最終晉國在滅了虢國以後,也把虞國給滅了。在後來的歷史上,“唇亡齒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2、晉國對周禮的挑戰是如何取得全面勝利的。

① 與晉國的糾葛:

晉武公死後,其子詭諸即位,是為晉獻公。歷史記載,晉獻公滅國37,這是個十分狠絕的國君。晉獻公決計滅虢,得到了士蒍和荀息的獻計。而其中荀息的獻計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

乍一看,這就是狡猾的晉國和老實的虢國之間的關係,然而事實上,虢國並不是那麼無辜。

晉獻公之父晉武公,是由“曲沃代翼”而得到君位的。而虢國是東周初年的肱股之臣之一,常年輔佐周王左右,因此對這種違反周禮的行為,虢君堅決反對。

在周王的授意下,虢國單獨或聯合別國,在晉武公年間,就多次討伐曲沃。然而,武公的實力與日俱增,終於還是成為晉國的國君。即使如此,虢國還是不收手,在晉獻公年間還進行過伐晉的行動。

虢國並不直接與晉國接壤,為了更好的討伐晉國,虢國還拉上了虞國。大約是因為虢公在周王的朝中擔任要職,看起來虞國地位低於虢國。

因此,這樣看來,晉國是周禮宗法制的挑戰者,而虢國是周禮宗法制的維護者。即使曲沃系成功上位,虢國仍然糾纏不休,因此這場戰役實際上是晉國對周禮挑戰的收尾之戰。

②實力對比。

此事約發生在獻公十九年到獻公二十二年之間,前後從晉獻公君臣策劃到成功實施大約4-5年的時間,前後進行了多次戰爭,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因為荀息的獻計實際上是一個滅國戰略:

當時處於春秋初年,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換言之,虢國並不是很弱小,甚至於與晉國國力差不多。因為在晉獻公九年,虢國還曾兩次侵略晉國(“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左傳·莊公二十六年》)

那麼,為何借個道,就能消滅虢國了呢?

前文提到,晉國與虢國並不接壤,每次交戰都要經過虞國。虢國與虞國都是周王室的姬姓之國,關係很好。因此,晉國想打虢國,虞國都會提前通風報信,導致晉國每次無功而返;而虢國如想打晉國,卻有一個盟友虞國相助,晉國後知後覺,被動挨打。

因此,荀息獻計,將寶馬和美玉獻給貪財的虞公,然後訴苦說虢國多次侵晉,只是為了防衛,打出感情牌和正義牌拉攏虞國。這個計劃一旦實現,晉國便可以隨時通過虞國進攻虢國;而失去了虞國這個盟友,虢國則變得被動,只能處處捱打,無法進攻晉國。

因此,借道前晉國以一敵二,借道後晉國便可二打一對付虢國。化被動為主動,攻守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假道伐虢”實際上重點不在於借道,而在於孤立敵人各個擊破。






小文精闢語錄


這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這個成語來自於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在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後,把目光放在了虞,虢兩國,想把這一大障礙掃除了,然後向中原地區發展!但是虞、虢兩國輔車相依,只要有一國被吞,則就會唇亡齒寒的!

於是晉獻公就找來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邊境,要滅了這個虢國,但是這個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想到討伐虢國就必須經過虞國的地盤!最後晉國大臣苟息想出了一個好計策,就是送虞國良馬玉壁,因為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一看到美玉寶,不可能不答應借道討伐虢國的!晉獻公也捨不得這些美玉寶馬,同時更是擔心虞國大夫宮之奇會識破送禮借道的計策!但是在大臣苟息一一替他解憂後,把禮送去給了虞國,果不其然順利借得虞國之道,帶兵攻打虢國,佔領了虢國的下陽!

事後三年,晉獻公又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國國君依舊十分慷慨借道,但是虞國大夫卻看出了晉國此次借道的蹊蹺,猜出了此次虢國滅亡,虞國定會隨之滅亡。宮之奇急忙又諫道:"虞,虢兩國互為表裡關係,虢亡了,虞也就滅亡了,晉國萬萬不可以依賴啊!一次借道,就已經破壞了虞虢聯盟鑄成了大錯,不能再錯下去了!過去虞國和虢國結成聯盟互相幫助,緊密團結,別過才不敢輕舉妄動,欺負我們!虞、虢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但是虞國國君不以為然,認為是宮之奇顧慮太多了,然後宮之奇眼看保不住國家了,便帶著一家人離開了虞國,臨走時留下了四句話,說虞國國君貪圖人家美玉寶馬,就等於自己甘心喝下了毒酒。也像開了大門迎接強盜,嘴唇沒有了,牙齒自然就要受寒冷!

果然晉國再一次借道滅了虢國後,接著就成功把虞國也吞滅了。晉國全面勝利!

這個故事同時也在告訴後人,我們一定不能目光短淺,貪圖小利,不聽良言,不顧大局,出賣自己的隊友,最後成為別人的俘虜!


zhangxiuwem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唇亡齒寒”典故來源於語文教材,故事梗概:大約是說晉國借道虞國進攻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虞國和虢國就好像是牙齒和嘴唇,虢國亡了,虞國也不會有好日子過。虞公不聽,最終神死國滅。

這是一個小學課本里的成語故事,然而,這個成語的背後,是晉國對宗法制的挑戰的收尾之戰。

1 與晉國的糾葛:虢國真的那麼無辜嗎?

晉武公死後,其子詭諸即位,是為晉獻公。歷史記載,晉獻公滅國37,這是個十分狠絕的國君。晉獻公決計滅虢,得到了士蒍和荀息的獻計。而其中荀息的獻計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

乍一看,這就是狡猾的晉國和老實的虢國之間的關係,然而事實上,虢國並不是那麼無辜。

晉獻公之父晉武公,是由“曲沃代翼”而得到君位的。而虢國是東周初年的肱股之臣之一,常年輔佐周王左右,因此對這種違反周禮的行為,虢君堅決反對。

在周王的授意下,虢國單獨或聯合別國,在晉武公年間,就多次討伐曲沃。然而,武公的實力與日俱增,終於還是成為晉國的國君。即使如此,虢國還是不收手,在晉獻公年間還進行過伐晉的行動。

虢國並不直接與晉國接壤,為了更好的討伐晉國,虢國還拉上了虞國。大約是因為虢公在周王的朝中擔任要職,看起來虞國地位低於虢國。

因此,這樣看來,晉國是周禮宗法制的挑戰者,而虢國是周禮宗法制的維護者。即使曲沃系成功上位,虢國仍然糾纏不休,因此這場戰役實際上是晉國對周禮挑戰的收尾之戰。

2 實力對比:虢國和虞國是小國嗎?

此事約發生在獻公十九年到獻公二十二年之間,前後從晉獻公君臣策劃到成功實施大約4-5年的時間,前後進行了多次戰爭,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因為荀息的獻計實際上是一個滅國戰略:

當時處於春秋初年,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換言之,虢國並不是很弱小,甚至於與晉國國力差不多。因為在晉獻公九年,虢國還曾兩次侵略晉國(“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左傳·莊公二十六年》)

那麼,為何借個道,就能消滅虢國了呢?

前文提到,晉國與虢國並不接壤,每次交戰都要經過虞國。虢國與虞國都是周王室的姬姓之國,關係很好。因此,晉國想打虢國,虞國都會提前通風報信,導致晉國每次無功而返;而虢國如想打晉國,卻有一個盟友虞國相助,晉國後知後覺,被動挨打。

因此,荀息獻計,將寶馬和美玉獻給貪財的虞公,然後訴苦說虢國多次侵晉,只是為了防衛,打出感情牌和正義牌拉攏虞國。這個計劃一旦實現,晉國便可以隨時通過虞國進攻虢國;而失去了虞國這個盟友,虢國則變得被動,只能處處捱打,無法進攻晉國。

因此,借道前晉國以一敵二,借道後晉國便可二打一對付虢國。化被動為主動,攻守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假道伐虢”實際上重點不在於借道,而在於孤立敵人各個擊破。

3“唇亡齒寒”的勸諫為何行不通?

當然,虞國並不是沒人能看破,比如宮之奇。

但獻計者荀息對晉獻公分析道,宮之奇為人不夠強力,而且宮之奇在宮中長大,與虞公親暱,虞公當不會聽從(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

而事實真的,如荀息所料,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向虞公勸諫,然而虞公東拉西扯,從同宗到祭祀的禮儀,宮之奇一一駁倒,虞公卻仍然不為所動。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t輔車相依,唇亡齒寒\t’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弗從,許晉使。

這件事的背後,應該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有細節並不符合常理,其一,為何被宮之奇一一駁倒了,虞公還是不聽,與前文說的“君暱之”有什麼關係?其二,虞公為何那麼傻,傻的有點不正常?

按說“少長於君”應該是很能夠得到信任的,卻為何“君暱之”而不聽呢?從宮之奇勸諫的故事“唇亡齒寒”來看,宮之奇應當是一個親近虢國的大臣,而前面虞國正是與虢國聯盟討伐晉國,在這中間,宮之奇應該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虞國應當不是不親近宮之奇,而是不親近虢國。宮之奇這樣勸諫的時候,就算說的很有道理,但虞君不會聽從,因為他認為是虢國的說客。

那麼虞國一直親近虢國,為何會轉變態度呢?

而且,虞君反對宮之奇勸諫的時候,虞君曾說他與晉君同宗。實際上虞國出自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孫虞仲,虢國出自周文王之弟虢叔,而晉國出自於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虞國與虢國的宗親關係實際上比晉國還要親近。

因此,實際上有一個立場是虞國和晉國共有的,而虢國卻不具備。

正是這個立場,讓虞公偏向了晉國,因此無論親虢派宮之奇如何勸諫,也都沒用。

而結合前文荀息的勸說詞,和虢國受周王寵信,大略可知,虢公拉攏虞公身邊寵臣宮之奇,得以讓虞公親近。然而虢公憑藉周王寵信,並不把虞公放在眼裡,還經常借道虞國打晉國。

在虞公這裡,自己和晉國都是周禮的受害者,而虢國是周禮的得益者。

這樣的話,前面的一切都變得合理。只是虞公沒有料到,晉國是比虢國更加可怕的盟友。

  • 4 晉國的全面勝利

這樣,在晉獻公君臣的努力下,虞公果然親晉而遠虢。經過多次討伐,四年後,荀息帶領晉軍一舉滅掉虢國,回軍途中又趁虞公不備一舉吞併了虞國。

(獻公)十九年···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陽以歸。···(獻公二十二年)其冬,晉滅虢,虢公抽奔周。還,襲滅虞。--《史記·晉世家》

晉國之所以要滅虞國,財寶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虢國的土地與晉國並不接壤。因此為了虢地不變成一塊飛地,晉國一開始的計劃中,就有滅虞。如果宮之奇以這個方向去勸諫虞公,或許就等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這場戰略的成功實施,晉獻公得以盡滅虞、虢兩國,極大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為接下來的爭霸做好了準備。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大貓咪BigCat


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此成語出處《左轉-僖公八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也,其虞虢之謂也。”

古語大意就是晉國再一次借道虞國來攻打虢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國公道:虢國,是虞國的鄰居呀,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將跟隨它滅亡。諺語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虞國跟虢國呀!

從唇亡齒寒這個故事裡,我們發現收益最大的就是晉國,它假借虞國道路滅了虢國,返程之時又滅了虞國。從而獲得了巨大的軍事土地資源,從此踏上了大國之路。但是晉國這種背信棄義的舉動正是對周禮的嚴重破壞,而它獲得的巨大的利益正鼓舞著那些懷揣野心之人的全面發起對傳統周禮的挑戰。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時代正式到來!

無疑晉國背信棄義,假道滅虢的行徑為他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開啟了它走上土地兼併道路,為晉國走上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打下堅實基礎。從此詭辯之術大行其道,“仁義之師”卻成了天下笑談!

晉國靠挑戰周禮,走上大國之路,但是隨後的“三家分晉”是否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體現呢!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歡迎討論分享!





初心不改少年郎


城濮之戰開始前 , 晉國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 , 而新婚於衛 , 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 , 則 齊、 宋免矣” 這樣一 個總 的作戰方針。 作 戰的第 一 階段先從衛 國下手 , 初戰取勝 , 為晉 、 齊之盟 奠定了基礎 , 也 逼 迫 魯國從楚的陣營 中分化 出 來。 第二 階段圍曹 , 入曹。 至此 , 附於楚 國的 曹、 衛兩國都被征服 , 大 大 地削弱了楚國的力 量 。 接著又用先珍之謀使齊 、 秦兩國 “ 喜 賂怒 頑” , 與晉結為聯盟拒楚 , 以解除晉 國的 後顧之 優。 在第 三階段與楚國的正面交 鋒中, 晉 國恰當 地選擇了 戰場 , 避開楚國主 力部 隊的 鋒芒 , 以下 軍之 佐首 先對組成楚右翼部隊 的陳、 蔡兩國 發起進 攻, 楚右師戰敗。 然後 以 “ 偽循 , 誘敵深 念 以上軍合攻楚左翼部 隊, 楚左師 潰。 這樣晉 國就造成了事實上對楚的優 勢, 掌握了主動權 , 使自己處於有利的 戰略地 位 , 從而取得了最後 決 戰的勝利。 《左傳》 城溉之戰的描繪令人信服地 使我們看到 , 晉國的每一 步勝利 , 都是同充分發 揮將帥的主觀能動作用, 適應客觀規律 , 採取正 確的 戰略戰術分不開的。 戰爭是敵我雙方力皿的 竟賽, 但力量在戰爭中不是凝固不變的 , 而是變 化的 因素 。 人的主觀努力 , 指揮員的能動作用的 發揮 , 戰略戰術的恰當運用 , 對於敵我力盆的轉 化, 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孫子主 張在作戰指導上 要 “ 致人而不致於人 ” , 主張 “ 廟算” 。 孫 臏主張 “ 變” 、 “ 權” 。 《左傳》 通過城濮之戰記敘 , 在主 、 客觀關係的間題上 , 形象地反映 了和孫子 、孫臏同樣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

夏未餘音


荀息獻計,將寶馬和美玉獻給貪財的虞公,然後訴苦說虢國多次侵晉,只是為了防衛,打出感情牌和正義牌拉攏虞國。這個計劃一旦實現,晉國便可以隨時通過虞國進攻虢國;而失去了虞國這個盟友,虢國則變得被動,只能處處捱打,無法進攻晉國。

荀息獻計,將寶馬和美玉獻給貪財的虞公,然後訴苦說虢國多次侵晉,只是為了防衛,打出感情牌和正義牌拉攏虞國。這個計劃一旦實現,晉國便可以隨時通過虞國進攻虢國;而失去了虞國這個盟友,虢國則變得被動,只能處處捱打,無法進攻晉國。孤立敵人各個擊破。

在晉獻公君臣的努力下,虞公果然親晉而遠虢。經過多次討伐,四年後,荀息帶領晉軍一舉滅掉虢國,回軍途中又趁虞公不備一舉吞併了虞國。


娛出新翻


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聖哲迭現,英雄輩出。那個時代,周王室已難以維持“禮樂征伐白天子出”的統治秩序,只剩下“天下共主”的政治符號意義。秩序的崩潰,一方面意味著混亂、無序,大家渴望有英雄振臂一呼,來重新收拾局面,維繫安定的生活環境。一些胸懷遠略的大國之君,開始代天子征討,主持諸侯會盟,成為天下秩序的維護者。

《周禮》作為西周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律法”已經被諸侯們踐踏成了一紙空文,周天子孤掌難鳴,奈何不了那些強大的諸侯們,只能是聽之任之。



半子夢


唇亡齒寒的意思是指兩國相依為命,相互照顧依賴,如果一方丟棄或背叛,兩國都會滅亡。

晉國想吞下虢國,但中間隔了虞國。晉國想找虞國借路。通過大臣的計策,獻寶玉和駿馬。

無非是投其所好,大臣知道這虞國國君貪財,而虞國國君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不顧賢臣的勸解。最終走向滅亡,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故意寓意有二

其一:找人辦事,要捨得投入。羊毛出在羊身上。遲早連本帶利賺回來,目光要放遠

其二:不要被眼前的利用矇蔽,看清事實的真相,做人做事,不能去傷害別人,否則最後殃及自己。



靈魂國度


唇亡齒寒字面意思相信文化低的人也懂!我們且不管出處,畢竟很多人也搞不清楚那些複雜的歷史故事。我們要搞清楚的是自己是那個“唇”還是“齒”!唯有唇才能護齒之暖,如若不知或不顧誰是“唇”,勢必吃虧在眼前!說白了就是要清楚自己當前的身份和處境,明辨敵友,才能護己周全!


玉湖漣漪


沒事唇亡齒不會寒出門戴口罩就行了不是嗎[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