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的“球感”從來不是天生的!

我們在欣賞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賽中,經常看到,放網貼網而過,殺球壓邊線,拉高遠壓底線的精準落點。

對,就是手感。

手感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在球類訓練中,逐漸形成對球的硬度、彈性、輕重、擊球的力量、空間運動的速度和高度、以及角度的知覺。(包括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高爾夫球等等)。通過外在的物理刺激,使大腦精細化反射,在大腦皮層中,逐漸形成並固定為最佳的運用結果。

羽毛球的“球感”從來不是天生的!

那麼羽毛球怎樣提高球感呢,那必須就要進行大量實踐訓練。通過訓練,不斷修正自己的已知目標,最終形成肌肉記憶,結合來球的速度,高度,方向,角度等物理反饋數據,在大腦中彙總推斷後做出最佳的行動反應。如果長期缺乏羽毛球觸球訓練。這種反應和感覺會逐漸淡化,減弱,影響技術戰術的發揮。如果你遇到一個手感不好的白衣天使姐姐,抽不出血會扎出血!格力公司的工人開叉車,可以穿針引線,也是手感熟練運用的典型。所以,特別是網前勾、挑、搓、撲要反覆練習。練習時,注意力要專注,心態要平和,通過手指,手腕,前臂小肌肉群,感知球拍觸球瞬間的力量,跟蹤擊出球后,羽球飛行軌跡及最終落點,進行分析修正,調整動作角度力量等要素。場下可以正反手顛球練習,對網前小球處理非常有幫助。

羽毛球的“球感”從來不是天生的!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沒有時間的積累是無法從平凡變成大師的。(一萬小時定律)。因此,在正確合理的動作前提下,要提高羽毛球的球感,精細化的訓練,是提高羽毛球水平的不二法門。

羽毛球的“球感”從來不是天生的!

風羽兼程。

圖片來著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