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去世,曾向财主借地安葬双亲被拒,称帝后那一家结局如何?

夏目历史君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浓厚,“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一直是许多中国人的人生目标。称帝后的朱元璋又怎能例外?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明朝开国皇帝,一生痛恨贪官污吏,积极打压贪官污吏,这一点确实为百姓谋取很多福利。但是朱元璋他脾气古怪,动辄斩首抄家,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衣锦还乡,乡人知道他要回来后,走路时腰杆儿都挺直了。但朱元璋要回家乡的消息可吓坏了一个人。

他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刘德。名字是个好名字,可他为人处世的品行却与他的名字完全相反。

在朱元璋当和尚前,朱元璋一家都在为地主刘德“忙碌”。父母种的是刘德家的地,朱元璋放的是刘德家的牛。如果不是因为天灾,朱元璋估计就要放一辈子的牛了。

上苍估计不舍朱元璋放一辈子的牛,因此在元朝末年,安排旱灾先行,蝗灾紧随,瘟疫殿后。这三大灾害降临人间来势凶猛,所到之处常常十室九空。

朱元璋一家也不能幸免。原本的一大家子人,转眼间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两个人。虽说朱元璋老爸勤劳奋斗了一辈子,但这个吃人的社会又怎能允许他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朱元璋本来以为刘德会念在往日为他家劳作的份上,给自己一块贫瘠的土地埋自己父亲。但刘德不仅不同意,还说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

不愿意可以理解,但是落井下石就让人不耻了。这一刻朱元璋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但这个世界总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天无绝人之路。同乡的刘继祖(刘德哥哥)不愿看到朱元璋的父母暴尸荒野,就给了一块仅供他父母栖身的地方。地方虽然小,但雪中送炭也好过锦上添花。

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怎会忘记这昔日的恩情,只可惜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依旧封他为侯,赐他爵位,允许世袭,这无疑是对刘继祖涌泉相报了。

恩也还了,不过这旧账算的却不明不白。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算这笔帐,反而奖励刘德一些良田。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糊涂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第一、当时明朝初建,根基不稳,朱元璋要是杀了刘德,恐怕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此举不仅能安抚民心,而且还展现自己的大度,提高自己的形象,一箭双雕。



第二、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并不是每一个人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朱元璋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也是彻底理解了这一句话从心里真正放下了这件事。

虽然朱元璋脾气古怪,可从本质上他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

历史上误传朱元璋听信谗言斩杀忠臣,其实他有自身的判断,谁又能真正举出他滥杀忠臣的事例呢?

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气度,朱元璋不罚反赏财主的行为的确令人叹服,看来皇帝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的。

其实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在你落难时,总有人不愿意对你伸出援助之手。来日你若是富贵通达,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事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史之策


朱元璋不容易,从一个放牛娃到后来的上大明天子,期间经历的磨难估计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什么叫光脚不怕穿鞋的,朱元璋就是这句话最知名的践行者。

纵观历朝历代,谁得天下不是靠着家里有些老底,况且还不乏吃着别人反过来砸别人锅的情况。而得天下不被后世诟病的,除了刘邦,估计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童年有多悲惨?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八辈贫农”的家里,往上数五代,别说是士绅,就连识字的估计都找不到。他的父亲朱五四,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只希望天公作美,能有一个好收成养活一家老小。

然而在元朝末年,努力并不一定就能填报肚子,据《元史》记载,中原的旱灾、蝗灾、水灾在元朝短短的九十年间就发生了不下百次,加上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每年的收成还不够交税。朱元璋从小衣不裹体,食不果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元璋开始给当地的大地主刘德家放牛,还经常受到刘德的打骂。


朱元璋为何要借地?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每日的辛勤劳作,加上常年的营养不良,终于不堪重负,病倒在了床榻上。此时的朱家根本就没有钱去给他治病,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由于朱家并非凤阳本地人,而是从朱元璋祖父才迁移到此,不但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祖陵都没有。而朱元璋为了不使父亲葬身野外,决定去求自己放牛的大地主刘德,希望刘老爷能法外施恩,借一块地好安葬父亲。

谁知刘德恶语相向,不但没有把地借给他,反而命令家奴将朱元璋乱棍打出,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太过可怜,不但送给他一口棺材,还把自己家的地划出来一块给朱五四作为坟墓安放之所。


朱元璋感恩戴德,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安葬完父亲后,朱元璋离开了家乡,为了生计,他讨过饭,当过和尚,最终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从此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地主刘德后来怎样了?

当朱元璋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上时,他也早已不是那个放牛娃,而是驱逐了蒙元的大明开国皇帝。乡亲们山呼万岁,朱元璋也是志得意满,不但免了家乡的赋税,还赏赐了当年赐地给他的刘继祖,只不过刘继祖已经不在人世,朱元璋从他的后人中挑选了一人封为义惠侯,而义惠侯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

正当所有人欢呼自己家乡出了当朝皇帝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他就是大地主刘德。朱元璋命人把他传到身边,刘德早已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只顾磕头。


正当大家都以为刘德肯定会因为当年的恩怨被朱元璋处死的时候,朱元璋看着刘德不禁叹了口气:“算了吧,当年朕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当上皇帝,他当年不借地也无可厚非,谁又能知道未来的事呢?”不但没有处罚刘德,反而还赏赐给了他40顷地。

龙脉之说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大明能传万世,于是命刘伯温到凤阳为自己的父亲重新选址,修建皇陵。而善于占卦看风水的刘伯温一眼就看出了朱五四的墓地乃是龙兴之地,于是朱元璋就在原来墓的基础上修建了明凤阳祖陵。


也许是命中自有天定,如果是当年刘德把地借给了朱元璋,我想他也不会得到这块龙脉之地,也不会有后面的霸业了。不过风水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纯当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从小家里就很穷,穷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只能随着排行起名,他从一无所有的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万人敬仰的皇帝,极负传奇色彩。


朱元璋很小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给地主刘德打工,租借他家的几亩薄地来维持生计,朱元璋就给刘德家放牛,由于刘德尖酸刻薄,收取高额的地租,朱元璋他家全年生产的粮食交完地租后也所剩无几,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事。

这一年当地正好赶上百年一遇的灾荒,又加上瘟疫,既没有吃的,又染上疾病,可谓是雪上加霜,他的父母和长兄侄儿都没有躲过这场灾难,朱元璋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心里悲伤不已。


朱元璋他们家那叫一个穷啊,真是上无片瓦遮风挡雨,下无寸地安身立命,他和二哥又发愁了,如今父母双亡,自己家是佃户,哪来地方安葬他们。

朱元璋想到了太多东家刘德,于是去向刘德求助,希望刘德能看在自己家这么多年为他家卖命的情面上,施舍一点地方让他安葬父母,可这刘德太缺德了,他铁石心肠,毫无人性,不仅薄情寡义,还恶语相向,将朱元璋拒之门外。

据朱元璋后来在《皇碑陵》中写道“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邻里惆怅”,任凭朱元璋跪在他的面前苦苦哀求,声泪俱下,刘德就是死活不答应。


后来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实在看不过眼,就向朱元璋伸出援手,据《明史》记载:“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意思是说我的地蛮多,你咋个不来找我呢?你随便挑块地吧,我不会吝啬这点地皮的。

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与二哥一起安葬父母,正在埋葬的时候,突然就下起了大雨,引发了山崩,父母的遗体就地掩埋了,也算入土为安了。


朱元璋安葬了父母之后,曾一度出过家,当过乞丐,后来参加了红巾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终成就伟业。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时刻惦记着当年草草安葬的父母,决定回乡祭奠父母,并为他们修墓,朱元璋衣锦还乡,可谓是光宗耀祖,在当年父母的安葬地大兴土木,为同母建起了宏伟的明皇陵。

朱元璋还追尊父母为帝后,并追封哥侄为王。


朱元璋更是不忘刘继祖当年的恩情,他是有恩必报,此时刘继祖早已过世,朱元璋就对他的后人大加封赏,还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这个义惠侯是世袭罔替的,刘继祖的后人都可以承袭的,刘继祖当年的一个义举,让他的子孙一下子就迈入贵族行列,这也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而对于刻薄吝啬的刘德,朱元璋也没有为难他,还给了他一笔赏赐,朱元璋对他说了一句十分贴心的话“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天子也”,意思是说你当年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朕不怪你,当初我一贫如洗,你也想不到我能当皇帝啊,这是很有人情味的话。

朱元璋介绍以刘德作为反面教材,正是因为他的为富不仁,才激发朱元璋奋发图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朱元璋今天以是皇帝的身份,处处体现的是高姿态,对这个无关大局的刘德宽容大度一点,让天下的百姓看到自己是一个不计前嫌的仁慈君主,这样又可以收买人心,何乐而不为呢。

刘德对于朱元璋来说只是蝼蚁一般的存在,杀一个小人轻而易举,哪天说不定一不高兴,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他杀了。


刘德此时肠子可能已经悔青了,当时要是给那么一丢丢土地给朱元璋,他现在还不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现在只能眼红别人吃香的喝辣的,哎,谁叫你那么小气,不杀你算不错了。
事实证明,千万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毕竟世事变化无常,任何一个人也真的要行善积德,善有善报啊。








遗产君


这个朱元璋的小段子之所以被翻来覆去的传颂加工,是因为它深刻地提醒着人们,是否该以德报怨?为什么我们要以德报怨?什么情况下我们该以德报怨?

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是落叶归根,也正是为这个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会郑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办身后事,什么“哪里的黄土不卖人”?我就是眷恋故土!



在古代的时候,更是讲究人去世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尸骨放置在外面,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古代人科学观念淡薄的一个表现,但是这种想法曾经顽强占据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大多数人的头脑。

朱元璋本人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他的父母在遭遇了疾病(主要是饥饿)去世之后,却面临着没有地方安置的窘境。

这是为何呢?谁能不给朱元璋这个面子呢?

那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放牛娃,哪儿来的面子可言,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在给别人家放牛呢。本来他们这一家并不是这个村里的人,是外来户,当时的吏治腐败,加上四分都是战乱。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他的大哥四处逃亡来到了安徽凤阳。

朱元璋出生之后,他们才算是在这个村庄落下了脚。朱元璋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想着在这里租点田地老老实实耕作,只要家庭成员能饿不死就算胜利。当时他们租借的田地是当地一个土财主刘德家的,刘德对老朱一家算是马马虎虎吧,谈不上什么恩重如山和感情交流,但是也没欺负这一家子,正常相处的那种普通地主与租户的关系。

一年忙前忙后,扣除了给刘德的地租和其它上交官府的税赋,最后老朱一家其实什么也没落着。在朱元璋逐渐长大的时候,也懂得分担家里的重担,就在刘德家中当了一个放牛娃。

往常好年景都捉襟见肘,灾荒年景可就熬不过去了,而灾难紧接着就来了,旱灾,蝗灾,瘟疫,这三个在古代分开来都是给百姓们扛不过重击,更别提接二连三的组合拳了。

在这套组合灾难前,老朱家没有抵御之力,如同很多百姓一样,很快就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当地的官吏也很昏庸无能,很多赈灾粮食都被侵吞,无视百姓们的苦难。当时,他的父母也没有承受住这样的打击,最终相继去世。

家里陡然失去了顶梁柱,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支撑。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父母一路好走,把他们的尸首安葬。但是放眼一望,当地哪里有属于自己家的哪怕一寸土地?

哥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的东家刘德。而刘德在这个时候,一点也没有眷顾之情,恻隐之心,直接拒绝了小哥俩的请求。两兄弟面面相觑,看着尸骨未寒的父母,简直是束手无措。好在后来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看这两个孩子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山上的土地来安葬他们的父母。



风水轮流转,等到朱元璋终于熬成了皇帝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乡亲父老,朱元璋要衣锦还乡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大家都欣喜若狂。

唯有地主刘德快被吓死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死法。

朱元璋回来的时候,先去看望了当时给自己土地的刘继祖。但是他不幸已经去世了。朱元璋给他的后人许多赏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据说这片土地有王者之气,所以才成就了老朱本人的基业。

至于刘德呢?据说他当时也混在人堆里迎拜皇帝,令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把他认了出来,没打没骂,更没有降罪,反而赐给了他一些良田。这刘德是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老泪纵横。

为什么会选择以德报怨?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很有深意的一个举动,如果自己一得势就报复曾经有怨的人,这样不仅会让天下百姓害怕自己,而且还让家乡的人看不起自己。

毕竟当年刘德对他一家即便是没有恩情,也算是主人家,曾经给了你们一片容身之地。不送给你土地,那是人家的权利,土地是农业社会中任何人都珍惜无比的资源,凭什么人家无缘无故要送给你?仅凭这个去指责别人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的做法就非常的当,显示了自己作为皇帝对父老乡亲的关爱,更显得自己的大度气量。


另一方面,经历过了这么多年的闯荡,知道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朱元璋也懂得当时刘德那样的做法,将心比心,把他放在刘德的位置上,就能保他做的比刘德更好?

就像现在的公益捐献,人家愿意捐献那是人家的觉悟,那人家没有那种义务,朱元璋也不是道德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历来现实


朱元璋小的时候,和他的父母,都是在地主刘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给刘德种地,朱元璋给刘德放牛。

反正他们这一家人,都是被地主刘德剥削。

关键是刘德这个人,一点德都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不但发生了自然灾害,还发生了瘟疫。

这对于朱元璋这种贫苦的人家,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没有粮食吃,朱元璋眼睁睁的看着昔日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

他的父母也在这场灾难中离开了。

此刻,生还的人除了朱元璋,就是他的二哥了。

当时的这两个孩子,就想把父母先给埋葬了。

但是,天地之大,那里才是他们埋葬父母的土地呢?

也就是说朱元璋家里根本就没有地,他不知道把父母安葬在哪里。

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无路可走了。

索性他们又硬着头皮,去了原来的地主刘德家里。

看看刘德能不能发发善心,给他们一点不毛之地,让他们好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可是,刘德并没有看在昔日,朱元璋的父母为他种地的份上,给他们安葬父母的土地,而是让他们有多远滚多远。

面对这样的人情冷暖,兄弟二人傻眼了。

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找谁来帮忙了,难道天下之大,就真的没有埋葬自己父母的地方吗?

就在两个孩子绝望的时候。

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找到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他给了一块半山坡的地,让朱元璋埋葬父母。

就这朱元璋才算是把父母给草草的下葬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那么他当了皇帝,荣归故里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呢?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回到了老家凤阳。他先是祭拜了自己的父母。然后又想起来昔日刘继祖对他的好。

所以,他想找到刘继祖,报答一下他当年的舍地之恩。

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刘继祖已经去世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把死去的刘继祖,给封为了侯。然后让他的爵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

至于那个可恶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杀他。

毕竟如今的朱元璋,并不是当年的朱元璋了。

他今天是皇帝了,因为皇帝的身份,他就不可能给一般的人,斤斤计较了。毕竟这个国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他的子明。

他不可能为了昔日的一点仇恨,把屠刀举向自己统治下的人民的头上。

因为只有不杀刘德,才能显示出他的大度,才能让人们夸奖他仁慈宽厚。

就这样刘邦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三十倾良田。这就是朱元璋,那个爱恨分明的朱元璋。


汉史趣闻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今天安徽凤阳),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叫朱五一、朱五四,朱五一和朱五四各有四个孩子,按排行叫朱重一至朱重八,而朱元璋是朱五四的小儿子,排行最末,所以叫朱重八。

我们可以看出,元朝时期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一般是用生日,或者数字来做为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曾经给村里的地主刘德看过牛,还和其他七个小伙伴一起把这头牛宰了吃。公元1343年,濠州城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又发生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双亲得病去世。

朱元璋家里穷,自然是没有地可以安葬的,朱元璋就和二哥去恳求刘德,希望刘德能给他们一小块,用来安葬他们的双亲,但是不管朱元璋怎么求,刘德就是不愿意,兄弟俩十分伤心。

乡里人刘继祖看他们太可怜,平时关系也不错,就给了他们一小块地,兄弟俩就用破衣服将双亲裹住,然后安葬了。

而等到朱元璋当皇帝后,回到家乡,朱元璋先是找到刘继祖,封他为义惠侯,他的妻子娄氏为侯夫人。刘德听说朱元璋回来了,十分害怕,毕竟他当年是拒绝过朱元璋的,而如今朱元璋当皇帝回来了,是不是要找自己算账。

朱元璋让人叫来了刘德,刘德一看到朱元璋就跪下了,不断的磕头,朱元璋看着刘德说:刘德呀,以前你不帮我,我不怪你,你那时若帮我,那是情分,不帮我,也是正常的。以前,我宰了你一头牛,我就送你三十亩田地吧。

朱元璋已是皇帝了,眼界自然高了,肯定不会将以前的小恨小仇记在心上的,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别人有难的时候,施以援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刘备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历史简单说


按照朱元璋的脾气,这家财主不会有好果子吃,然而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困的佃农家庭,他的父母连半亩薄田都没有,还到处拖欠地主的债务,只能到处流浪躲债,靠给地主刘德种地为生,父母两个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种出来的绝大多数粮食都是刘德的,剩下那点可怜的粮食都不够养活一家老小。

朱元璋11岁的时候,家乡天灾频发,先是旱灾,后来是蝗灾和瘟疫,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产,吃不到粮食,又发生大面积饥荒,结果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都去世了。

如果朱元璋会写日记,这半个月一定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日子。

古代人死了可不是随便埋的,必须要埋到自家地里,如果没有地就要花钱买一块地下葬,但老朱家只剩下11岁的朱元璋和他二哥,俩人连给父母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到哪里去买地?

无奈之下,朱元璋找到地主刘德,低声下气地哀求对方,希望他看在父母给他种地,自己给他放牛的份上,能可怜可怜自己,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

但刘德残忍地拒绝了,在他看来,自己给这家穷光蛋当佃农的机会已经是仁至义尽,他们死了算命不好,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正当朱元璋最无助的时候,一个善良的地主出现了。

刘继祖是刘德的哥哥,同样是地主,但兄弟俩差距太大了,刘继祖看朱元璋太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千恩万谢,找了几件破草席包好尸体,把父母草草安葬。

有人说刘继祖送给朱元璋的这块土地是有“王气”的,正是这块地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我相信在那一刻,朱元璋一定会铭记刘德和刘继祖兄弟做过的事情。

后来,朱元璋为谋生一个人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再后来又外出流浪乞讨,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若干年后,终于登上皇位,成为大明天子,九五之尊。

朱元璋飞黄腾达后,依然不改艰苦朴素的本色,他经常回忆起自己少年生活,他想起了对自己有恩的刘继祖,想要好好报答这位大恩人。

但刘继祖早已去世多年,朱元璋为表感恩,仍然追封他为义惠侯,由他的子孙继承,世袭罔替,只要大明朝在一天,这个爵位就永远不会失效。

那个刘德呢?他仍然健在,而朱元璋对他的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

朱元璋不但没有惩罚刘德,还赐给他土地30顷,免徭役10年,还说了一句十分贴心的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你当年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朕不怪你。当初我一贫如洗,你也想不到我能当皇帝啊!

嫉恶如仇,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竟会如此对待刘德,想不到,真是想不到。或许他在心中默念:如果不是你刘德拒绝我,或许我还当不成皇帝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朱元璋的祖上最初居住在江苏沛县,后迁到句容。再迁泗州。到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这辈,朱五四带着老婆迁居安徽凤阳县定居了下来。老朱祖辈为什么总是搬来搬去呢?目的就是逃避元朝不合理的苛捐杂税。



朱元璋的父亲学名叫朱世珍,母亲陈氏。夫妻二人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二人共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是最小的儿子。据说陈氏生朱元璋时还有一段传说:陈氏有一次在田间干活,由于太累,不知不觉在地头睡着了。此时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丈夫朱世珍担心老婆被雨淋,于是从家里拿起雨伞往地里跑,就在大老远朱世珍看到有条龙趴在老婆身上做那事。朱世珍急忙跑过去,那条龙刚好心满意足做完那事飞走了。这是陈氏方才苏醒。一年后,生下了朱元璋。据说朱元璋一生下来天生异象“奇骨贯顶”。头顶左右各有一个骶角。

常言说得好“只愁不养,不愁不长”不知不觉朱元璋长到了十七岁。由于家贫无力抚养,父亲把他送到了“皇觉寺”做了和尚。



虽然朱元璋天生异像,但他此时正“潜龙在渊”,远没达到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许是上天正在考验他,毕竟“欲成大事,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话说至正四年,旱灾蝗灾并生,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相继死亡。史书记载【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这句话是说,尽管老朱的父亲朱世珍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元朝土地那么多,可是天下没有朱世珍一寸土地。当他死后,朱元璋发现没有下葬的地方,这正是“千里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真实写照。

朱元璋从寺院归来安葬父亲,发现所有土地都有主,唯独自己家中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这可愁坏了年少的朱元璋。这可咋办呢?朱元璋思来想去,不得不硬着头皮哀求地主刘德发发善心,看在老爸为他扛了一辈子活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墓地,好埋葬了父亲。

朱元璋说明了来意,地主刘德一听破口大骂:“老子也没有闲地,即便有也不能埋穷鬼,败坏我家风水咋办呢?”“赶紧给我滚,越远越好”!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同情心,反而奚落了朱元璋一番,朱元璋只好哭着离开了地主家。



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以后,回忆这段心酸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

古代人死后都是“入土为安,”朱元璋想埋葬父母而没有地方。总不能让父母暴尸荒野吧?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邻居,老实巴交的刘继祖知道了,见朱元璋实在可怜,就决定让朱家二老埋在自家地里,朱元璋一听急忙找了几件破衣服裹了父母的尸体,抬到坟地里草草掩埋了。几经周折,朱五四这个可怜的太上皇终于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飞龙在天”称帝了。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回到了凤阳县祭祖,老朱称帝后,父亲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他的陵墓就在凤阳的明皇陵。



乡亲们见朱元璋回到凤阳后非常高兴,都出来叩拜朱元璋。朱元璋当众宣布免除乡亲们的赋税,乡亲们十分高兴。

朱元璋锦衣还乡吓坏了一个人,那就是曾经拒绝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刘德。他认为老朱这次回来一定报复自己,“天子一怒伏尸千里。”刘德心想,我这次死定了。然而,让刘德大出意外,朱元璋没有砍了刘德的脑袋,而是当场赐地三十多亩,并免除了他的所有赋税。

刘德当场跪地痛哭流涕,大呼朱元璋明君,而朱元璋大度的一笑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而,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天子也?】

意思是说,当时你这样做是人之常情,不必过多指责你,“不让葬是本分,让下葬是情份”,当然你也不知道我今天能当皇帝吧!说罢哈哈大笑。



朱元璋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当然,老朱不会忘记邻居刘继祖的大恩大德,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看到了吧,这就是有好心必有好报的结果。一块破地,换来了子孙的荣华富贵。还有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爵位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秉烛读春秋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无情与冷血,他“炮轰庆功楼”,将帮助自己成就帝业的开国功臣几乎斩杀殆尽。他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他又会如何对待羞辱折磨过自己的人呢?

大家是不是笃定朱元璋会让地主刘德死的很难看?

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朱元璋不但没惩罚刘德,还赏地免赋税。


据《明史》记载,“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藏,即凤阳陵也。” 另有:太祖年十七,泗大疫,父母及长兄相继死,贫不能殓,藁葬之, 仲与太祖舁至山麓,绠绝,仲还取绠,留太祖守之。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及哓往视,土坟起成高陇。地故属乡人刘继祖,继祖奇之,归焉。

史实加上传闻综合一下便是: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泗洲(当时的凤阳属泗洲管辖)瘟疫大流行,父母和弟弟先后病故,因无地安葬亲人,朱元璋去求地主刘德,结果被羞辱了一顿,赶出门来。

发丧那天,悲痛欲绝的兄弟俩抬着父母的棺材刚行至一座山的山脚下,绳子突然断了,二哥回家拿绳子,朱元璋守在父母的棺材边。

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朱元璋跑到村子的寺庙里避雨。等雨停了发现,棺材不见了。放棺材的地方,被雨水冲成了一座高大的土丘。

山脚下这块地正好是同乡刘继祖的,刘继祖闻之感到很惊奇,便做了顺水人情,把这块地送给了兄弟二人。这个土丘便是日后朱元璋为父亲占地两万亩所修的凤阳陵所在之处。

朱元璋称帝后荣归故里,得知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悲痛之余,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的后人由此世袭皇恩,直至明亡。


地主刘德一听说当年给自己放牛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惶惶不可终日,以为朱元璋会灭自己九族。

没想到朱元璋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意思是说,你是地主,我是佃农,你那样对我,也在情理之中,我不会怪罪。因为在我穷时候,你怎么能知道我会当上皇帝呢?

我们平日里常津津乐道于“以德报怨”,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往往胸怀天下者,都能忍辱负重,厚积而薄发!

比如因能受胯下之辱而流传千古的韩信,他在成名之后,不但没有杀掉羞辱过自己的人,反而把其招到军队来为国效力。

而朱元璋以德报怨地对待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地主刘德,的确表现出了一代君王应有的气量与风度。


小熙为人人


没怎么样,没报复,好像还给了一些恩赐吧,但显然没有赠土葬父母的那家恩赐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