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無為而治當用厚長,而有為之世則用深文、大爭之世必得幹吏。

曹參以寬厚長者為丞相府吏,是因為天下尚無為而中樞須清淨。

條侯周亞夫以趙禹深文故棄之不用,是因為執政尚黃老而文法不得興。

無為有無為的好處,但無為也有無為的壞處。天下總不能一直無為下去。

所以,待到漢武帝之時,就有兩件大事必須要有為而作:一個是講故事;一個是伐匈奴。

講故事是文治,就是大漢朝堂要建立什麼樣的文采風流,才能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故事還是老故事,但是得講出新花樣,所以便有董仲舒、公孫弘等一眾公羊大儒登堂入室。

伐匈奴是武功,就是大漢帝國再也不能委曲求全地和親匈奴了,既是因為顏面又是因為實力。偌大帝國、萬兆子民、堅甲利兵,這就是實力不允許,所以必須要與匈奴決出高下。

這便是有為之世,也是大爭之世,於是一眾“深文酷吏”便從幕後走到前臺,讓大漢帝國的國家機器加速轉動。

張湯便是這一眾“深文酷吏”的典型代表。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張湯 來源網絡

1.張湯晉身

與太史公司馬遷一樣,張湯也是子襲父職。

其父為長安丞,父死,則湯為長安吏。

計劃經濟下,父母退休則子女頂工。這不是近代的獨創。古代中國便有如此的”頂工“。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穩定。而且,在教育未能普及情況下,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這麼做。比如編撰史書,司馬遷從小便跟父親司馬談學習了。而掌法斷案,也是這樣的專業工種,需要家學淵源。

長安丞,也就是長安縣的小官。所以,張湯並非望族大戶。於是,初為長安吏,也就是從基層做起。

周陽侯為諸卿時,嘗系長安,湯傾身事之。及出為侯,大與湯交,遍見貴人。

周陽侯田勝,是武帝母親王太后的弟弟。他的哥哥是田蚡,在武帝朝當上了丞相。所以,周陽侯算是張湯的第一個貴人,幫著張湯結交了上層權貴。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張湯劇照

於是,張湯的仕途就會順利了許多,晉升內史掾。而此時內史長官正是知名的酷吏寧成。酷吏見酷吏,便惺惺相惜了。所以,寧成向丞相府推薦張湯做了茂陵尉,掌管茂陵的土木工程。寧成算是張湯的第二個貴人,幫著張湯補了一個實職。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所以茂陵尉的位置,也是離權力中心比較近了。

等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徵湯為史”,張湯便做了丞相府的屬官。漢代丞相的權力極大,一個丞相府基本上就相當於大半個朝堂。所以,田蚡就是張湯第三個貴人。而且,這個貴人是極為給力的。在丞相府幹了沒多久,張湯便被推薦為侍御史。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丞相田蚡劇照

御史大夫兼任副丞相,其下設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常駐皇宮。皇帝的詔令意見需由御史中丞轉報給御史大夫,而後兼任副丞相的御史大夫再轉報給丞相。而丞相有事向皇帝請示或建議,也是這麼一個流程:就是轉報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轉給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上報給皇帝。

而侍御史就是御史中丞的副手和屬官。這可是離權力中心相當接近了。侍御史除了接受公卿奏疏,而且還要糾劾官員、執行辦案。

2.張湯治獄

張湯是刀筆之吏,而且家學淵源、吏道純熟。

少兒之時,曾上演了一出審鼠偷肉的鬧劇,而且還撰寫了“訊問筆錄”。“視文辭如老獄吏”,這是他的父親看到這份“訊問筆錄”後的評價。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張湯審鼠

吏道再純熟的刀筆之吏,沒有治獄的機會,也是白費。但是,做了侍御史的張湯就有了治獄的機會,而且竟然辦了天字第一號的大獄。

治陳皇后巫蠱獄,深竟黨與,上以為能,遷太中大夫。

以前晉身靠貴人,而身為侍御史的張湯再要晉身,便只能靠能力了。或者說,靠能力得到漢武帝的賞識。陳皇后巫蠱案,便是考驗張湯能力的重要契機。

在此案中,張湯窮究案情,逮捕並處決了包括巫婆楚服在內的300餘人。而且,具名案情,直接牽扯到當朝皇后陳阿嬌。

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陳阿嬌劇照

因為此案辦理得深得朕心,所以張湯便升遷為太中大夫。

侍御史是朝廷的官,具體是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的屬官。而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隸屬於郎中令,這可是皇帝的官,直接向皇帝負責、為漢武帝服務。

自此之後,張湯便與自己的老本行“治獄”不離不棄了。

他與同為“酷吏”的趙禹一起編修了律令。其中,張湯作《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作《朝律》六篇。細化和修訂法律並不重要。這根本不能體現“酷吏”的做派。張湯與趙禹創新了兩道專門對付官員“無為”的新法令,一是“見知法”,就是官員見到有人犯罪而不告發的便與犯罪人同罪;二是“故縱法”,就是官員審案故意輕判罪犯的就要治罪。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

而“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具體就是指“見知”和“故縱”這兩條法律。什麼人犯罪,官員會見而不糾呢?什麼人犯罪,官員會故意輕判呢?要麼是豪傑,要麼是權貴,一般老百姓絕對享受不到見而不糾或故意輕判的待遇。所以,這兩條法律,直接是“拘守職之吏”,而間接則是針對豪強權貴,目的就是要權貴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太中大夫的職位上沒多久,張湯便拜為廷尉。

父親是刀筆小吏,子承父業的張湯也是刀筆小吏。而當拜為廷尉,張湯這個刀筆小吏世家、刀筆小吏出身的刀筆小吏,便成為大漢帝國的首席大法官了。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張湯與漢武帝劇照

這之後,張湯的吏道純熟便有了用武之地。而其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論權貴而必文深的“酷吏”風範,便引領了帝國“法治”。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造反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上可論之。

淮南王、衡山王以及江都王,不僅是漢室宗親,而且還是封疆一方的諸侯王。對於這些人,廷尉張湯當真是不徇私情、不畏權貴,該殺伐果斷就殺伐果斷。而對於嚴助、伍被這些被波及的人,張湯也是絕不手軟,必須嚴懲不貸。即便武帝惜才求情,張湯仍舊堅持己見,不顧聖意。

司馬遷將張湯定義為酷吏。實際上,張湯與趙禹等人的作為,就是秦時的法家風範:嚴刑峻法而不徇私情。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司馬遷

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

所謂“文學”,就是儒家之學。既然武帝喜好文學,而篤行“法家”的張湯,便靈活務實,繼續以法家來治事,就是該嚴刑峻法就嚴刑峻法;但卻以儒家文學為工具,引《尚書》、《春秋》來包裝自己的嚴刑峻法。簡而言之,就是法家是來幹事的,而儒家是來說事的,所謂外儒內法就這麼簡單。

3.張湯理政

公元前121年,廷尉張湯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而丞相李蔡“取充位”,也就是說丞相僅是忝列其位而無實權。所以,具體做事的便只能是御史大夫張湯。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秦代官制

張湯做了七年御使大夫。這七年,既是張湯的權力頂峰,也是他的人生巔峰。那麼這七年的時間裡,張湯都做了什麼呢?

歷史有大事,英雄才會有傳奇。所以,牽動歷史行走的大英雄必須扣住歷史的脈動,才能有所作為。所謂豐功偉績,首先得看歷史的臉色,看它是不是給你這樣的時勢機遇。

因此,張湯做了什麼?第一要看的就是當時的大格局、大問題。

大格局便是漢匈戰爭,而且戰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由此前的彼此試探演變為主力兵團的大決戰。公元前121年的兩次河西之戰,便是最好說明。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則更是把戰爭的激烈程度提升了一個量級。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漢匈戰爭

漢帝國的主要矛盾就是戰爭,既有對匈奴的作戰,還有對西南夷的戰爭。這個主要矛盾就要求漢帝國的國家機器必須加速運轉起來。

國家要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大事就是戰爭。戰爭由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將軍來組織,而集中力量的工作就必須由漢武帝和朝堂來組織。而具體的組織者便是張湯。戰爭要錢、要糧、要兵、要馬,而解決錢糧兵馬的問題,便是大問題。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徒,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

打仗缺錢,這個問題實在太要命。它不是能不能把仗打勝的問題,而是國家存亡的問題。明帝國就是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所以李自成進了北京城。而沙俄也是沒有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所以沙皇殞命。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李自成進北京

對於這個問題,大漢帝國是如何操作的呢?

湯承上旨,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秩,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併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這句話裡有三個措施:

第一個是變更貨幣,用鑄幣權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雖然漢代不行紙幣,但也不通行貴金屬,而是通行銅錢。所以,變更銅錢的重量和規格,也就實現了變更貨幣或超發貨幣的目的。

第二個是算緡告緡以重稅豪富,用財富再分配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貨幣僅是一般等價物,變來變去僅是搞亂市場,最後國家還是沒錢。民國末期,雖然法幣超發,甚至代之以金圓券,但仍舊沒有解決財政問題。變更貨幣,僅是第一步,而第二步便是要把貨幣能買到的東西集中到國家手裡,變更貨幣或超發貨幣才有意義,才能實現財政收入的增加。

第三個便是鹽鐵專營。

這個比較簡單,就是把當時當時最賺錢的兩個行業——煮鹽和鑄鐵業,集中到國家手中,由朝廷派鹽鐵官進行壟斷經營。

除了更鑄貨幣、算緡告緡、鹽鐵官營,還有均輸、平準以及酒榷等財政政策。這些政策目的很簡單,就是朝廷要集中天下財富,以解決財政問題,支持對匈作戰和賑濟災民。

治粟都尉桑弘羊提出了財政政策,但落實這些政策工作則是由張湯完成的,而且必須得由張湯這樣的人才能完成。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桑弘羊

制定政策,可以理想主義地想入非非,這樣挺好、那就這樣去做吧。但執行政策,可就完全是現實主義地殺伐決斷。

而武帝朝新出臺的這一系列財政政策,其執行的難度係數都是極高的。因為這些政策就是要從天下百姓手中搶錢,而且搶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有錢人。

饑民災民,無需擔心算緡,因為你都沒有兩緡的2000錢,所以從你手中徵不來一算120錢的稅。普通百姓也不用擔心鹽鐵官營的問題,因為無權無勢,哪能允許你去煮鹽鑄鐵發大財。

而御史大夫張湯方隆貴用事,減宣、杜周等為中丞,義縱、尹齊、王溫舒等用慘急刻深為九卿,而直指夏蘭之屬始出矣。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史記•酷吏列傳

為了與有權有勢的有錢人作鬥爭,於是,張湯等一眾“酷吏”便紛紛位列九卿高位。所以,前面有衛青和霍去病徵戰匈奴,後面則有武帝與張湯等一眾酷吏拼命“斂財”。

如此“斂財”的結果如何呢?

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

“戰士以奉,饑民以賑”,這就是結果。

漢書記載:“天下事皆決湯”,“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張湯這個吏道純熟的“刀筆小吏”,就是用刀筆小吏的鐵面殺伐,以嚴刑峻法和嚴刑治官,使得大漢帝國這部國家機器加速運轉起來。而只有國家行政機器高速運轉,國家才能集中天下的力量,做可以想見的大事。

4.總結:法家的張湯

國家機器不能高速運轉,財政問題就不能得以解決,征伐匈奴便會功敗垂成,而齊趙災民也會民變起義。內憂外患齊來,再英明的皇帝、再盡忠的朝堂、再精銳的軍隊,也不能平天下,而只能坐等山河破碎。大明帝國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

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實際上都是在解決國家財政的問題。但是,他們都沒有解決好,所以大宋變南宋、大明變南明。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為什麼王安石與張居正沒能徹底解決國家財政問題呢?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拗相公王安石

因為他們不是張湯,自己不是“酷吏”,也不敢重用“酷吏”。而沒有“酷吏”之酷,傳統王朝的行政機器就不能高速運轉,國家也就不能集中足夠的資源和力量,所以財政問題、邊患問題以及民治問題就統統不能解決。

我情願這裡把“酷吏”的名詞,換成“法家”。司馬遷把張湯定義為酷吏,《漢書》對張湯的褒獎有限,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如此。但張湯所作所為,足以彪炳史冊、功垂千秋。

漢武帝的千年武功,成就了衛青與霍去病的名將傳奇。而張湯的法家作為,則成就了漢武帝的千年武功。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衛青 霍去病

因為,張湯的法家作為徹底貫徹了武帝朝的一系列財政政策,解決了財政問題、集中了國家資源,國家才能穩定,征伐匈奴才會成為可能。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贏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裁察’。”

這就是張湯的治獄作風,若是豪強,必須深文嚴法;若是平民,則予之輕平處置。法家的作風就是如此,“法不阿貴”、甚至法必懲貴。

奏讞疑,必奏先為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揚主之明。

這就是張湯的為官作風:上有所是,則必揚主之明。韓非法家的“尊主”思想便是如此: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現在不必認同法家的“尊主”思想,但張湯的為官作風不正是如此嗎?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張湯 來源網絡

奏事即譴,湯摧謝,向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椽史賢者。

這便是張湯處世原則。奏報被譴責,便獨自承擔責任;奏報深得上意,便歸功於自己的屬官下吏:正監椽史。法家要求官員做到獨立任事,而獨立任事首先就是敢於擔責,而不能推卸責任,這一點張湯做到了。而法家講求“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張湯的為人處世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儒家看到了華美,所以成就了文采風流,它講的故事很美、很善,也很真。而法家卻只看到了蝨子,所以它顧不上講什麼故事,給得只是消滅蝨子的方法。

“刀筆小吏”張湯的法家人設和酷吏標籤

儒家

我們最好還是相信儒家的故事,因為你總要陽光一點兒,不能總是以盜蹠小人來標籤眾生。即便被騙了,那就甘心被騙吧,因為你要追求幸福。但是,我們做事當真應該法家一點兒,因為真得會有好多“蝨子”,顧不得欣賞世界的美,因為你要去做事。

張湯的人生故事是個悲劇。法家人物的故事,幾乎都是悲劇。這裡就不討論張湯的人生悲劇了。我們只是要換個角度,來認識一下張湯的歷史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