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咚咚每日心理学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将军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对阵国民党黄维带领的整编12军。这一战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硬碰硬的一场战役。

当然了这场战役,也属于是淮海战役,开战以来所打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无论对共产党来说,还是对国民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说黄维带领的整编12军厉害呢?

因为这是蒋介石新编的一支军队,他把所有能打的,属于他的嫡系的军队,都放在了这个12军之中。

整个12军有12万人,他们全部都是美式装备,飞机,大炮应有尽有。

这支军队整编好之后,为了防止派系分争,蒋介石特意任命威望比较高的黄维,来担任总司令,胡琏做副手。

蒋介石把这样的一支军队,交给黄维来领导,可见,蒋介石对淮海战役的重视。也足以见得黄维在蒋介石心理的地位。

不过,黄维自从带领着整编12军出发开始,沿途就受到了解放军的侵扰,但是,都不是大规模的,而且解放军打完就跑,并不恋战,这让黄维心理没了底。不过还好,他们人多武器精良,所以,他们也不怕。

解放军和黄维对阵的,正是他的老对手刘伯承。

刘伯承在得知黄维这支部队,前往中原来的时候,他就瞄准了,这个庞然大物。

若是想要让中原野战军,名扬于天下, 对于刘伯承来说,就必须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来。

为此,刘伯承还给远在中央的毛泽东写了一封请示信。

黄维带领的整编12军,毛泽东当然是知道的了,毛泽东告诉刘伯承,可以拖着这支军队的进军速度,为粟裕带领的华东解放军,争取时间。

此刻粟裕正在北面碾庄的战场上,和黄百韬的兵团作战呢?

但是,毛泽东也没有说,不让刘伯承打黄维,只不过敌我力量太悬殊了。打黄维肯定不好打赢的。

不过刘伯承一直在秘密监视着黄维的部队,再加上黄百韬兵团告急,蒋介石命令黄维去救援被围碾庄的黄百韬兵团。

这一情况被刘伯承知晓了,刘伯承将计就计,派陈赓带领386旅,把黄维引诱到双堆集这个地方。

刘伯承就打算把黄维歼灭在双堆集。

陈赓这个旅,是当时最能打的一支部队,他们和黄维的12军作战,采用且战且退的战术,黄维果然中计,被陈赓引诱到了,刘伯承早就扎好的口袋阵中。

说实话当时的黄维也太狂傲了,他就没看好过中原野战军,因为他带领的士兵又多,武器装备又先进,在他看来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打败仗呢?

中原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根本就没办法和他们比。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黄维被围困在双堆集后,他所没有料想到的东西都发生了。他们在被围困之后,即使用飞机,大炮不断的轰炸,也突围不出来。

此刻,黄维还不知道黄百韬军队,早就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灭掉了。

而且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也前来支援刘伯承所的中原野战军了。

也就是说黄维所带领的整编12军,是在和解放军的中原野战军以及华东野战军在作战。

合两大军之力,黄维想要突破重围,简直是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火力十分的勇猛,解放军只能深挖战壕,一点一点的向双堆集靠近,这一时期蒋介石也有派自己的二儿子带兵来救援,但是,他们打了几枪就跑了。

因为整编12军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已经救不出来了。

蒋介石这时候,也不敢派军队来救援了,所以,他先是让黄维就地待命,等他的消息。

黄维以为自己被蒋介石放弃了,所以,他就选择了夜袭,想要突围出来。

为什么黄维要这么急着突围出来呢?

因为没有吃的粮食了,能打的子弹也不多了。最终黄维没有突围成功,只好投降,黄维被俘虏。

这就样刘伯承打赢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奠定淮海战役的胜利。


汉史趣闻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个浑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进了美军第2步兵师师部,报告说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刚刚遭受灭顶之灾,5000多人的一个旅只剩下不到两个连的建制。美军师长凯泽少将半信半疑,因为就在昨天,这个土耳其旅还兴高采烈的报捷,声称消灭了大批“敌军”并英勇守住了阵地,后经美2师情报官核查,原来被打死打伤的全都是溃逃中的南韩军队。



重创土耳其旅的正是志愿军第38军114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发起总攻之前,第38军主力奉命穿插敌后三所里和龙源里地区,彻底封闭当面美军退路以便围歼之。而土耳其旅驻防的戛日岭正挡在114师的穿插路线上,38军军长梁兴初决心夜袭解决该敌,以尽快到达指定穿插位置,我军仅用两小时战斗就拿下戛日岭主峰,随即猛扑三所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批入朝部队是第四野战军的精锐,连“志司”都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团部为基础组建的,然而他们迎来的军事主帅却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老总,性格和作风都确实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第一次战役中,作为曾经的四野王牌第一纵队,38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彭总是骂了娘的,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打场翻身仗。



(38军军长梁兴初)

第38军113师338团山地强行军145华里,先敌五分钟抢占三所里高地,不仅美军第2师师长凯泽呆若木鸡,也震动了“联合国军”的整条战线,如此大后方关键部位的丢失,意味着清川江北岸地区的美军第2师、第24师、第25师、英军第27旅、南韩第1师和土耳其旅残部、全部陷于志愿军的包围圈之中,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紧急下令所有部队南逃,目标是半岛蜂腰部最狭窄的顺川及肃川地区,连远在日本的麦克阿瑟也停止了记者“吹牛会”。

美军的重型机械化部队必须依赖公路,因此由价川经三所里再到顺川的公路成为生死交通线,为了逃出合围圈,美军集中所有的陆空火力倾泻在三所里高地上,试图不顾一切冲破38军阻击线,于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打响了。在北方,志愿军第40军、第39军、第50军和第66军等20万大军正全力压缩正面之敌,彭总也给第38军发来一道严厉的命令:“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松骨峰战斗)

于是,第38军所属的第112、113、114共三个师的干部战士,与南逃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尤其是位于龙源里东北的“松骨峰高地”,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史原型。到11月30下午1时,美军已经连续组织了五次冲锋,坦克、重炮和空中火力已经将山头削下去一层,志愿军战士仍然死战不退,在逃跑和救援之敌的南北夹击下,伤亡几乎殆尽但阵地却岿然不动。

黄昏时分,追杀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到达战场,从各个方向开始围歼敌人,被切成一个个小股的美军开始四下逃命,并拼命向天空中企图解救他们的飞机摇晃着白毛巾,聪明的志愿军战士也如法炮制,陷于懵圈状态下的美军飞行员只能向司令部报告:完了,他们完了。

(第二次战役要图)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共毙伤俘敌36000余人,其中美军24000余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身亡,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并成功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两侧地区,也成为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是役,四野王牌第38军与装备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强强碰撞,打出了赫赫军威!

1950年11月30日夜,已经连续六昼夜没合眼的彭总给38军发来电报:“此战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战果辉煌,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彭总意犹未尽,亲自在电报结尾添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万岁军”一战封神,从此名震天下。

(电报原稿)


度度狼gg


粟裕将军和张灵甫打的孟良崮之战,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硬碰硬的一场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所带的国民党74师,是蒋介石王牌中的王牌军队。

这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军队,可以说注入了蒋介石的大量的心血,是被蒋介石最给予厚望的一支军队。

那时候蒋介石最好,最先进的武器,都用在了这支部队里。

当然了张灵甫也是一个战功赫赫的战场名将,蒋介石能把他放在自己核心部队里当师长。

可见,张灵甫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当时张灵甫所带的74师,是想一举歼灭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在华东这片土地上,国民党的军队,聚集着几十万的兵力。

当时,粟裕也明白国民党的想法,所以,粟裕尽量不选择和国民党正规部队发生直接的冲突。

这一时期,粟裕主要是以打运动战,游击战为主。慢慢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然了有合适的机会,他也会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给敌军以猛烈的进攻的。

粟裕将军采用的这种灵活作战的方式,让国民党的军队大为脑疼。

因为他们带着大军团,等于是被粟裕牵着鼻子走,想打又打不着,不打蒋介石催促的又很厉害。

不过更让他们头疼的是,一旦他们放松了警惕,很可能就会被粟裕所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予猛烈的一击。

面对这种局势,七十四师的张灵甫想做先头部队,进攻我军在中原地区的指挥总部。

粟裕得知这一情况后,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往中原野战军的作战方式,基本上都是以集中我军优势兵力,打国民党最弱的军队。但是,粟裕决定这一次,改变一下打仗的方式。

要打就打国民党最厉害的一支军队,因此,粟裕把目标锁定在了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师。

粟裕正好把歼灭张灵甫的地点,定在了孟良崮这一带,正好张灵甫的大军,向这里挺近呢。

张灵甫之所以敢孤军前进,他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绝对不敢向他这个精锐部队下手的。

第二,即使粟裕敢向他下手,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肯定会来增援的,这样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孤军无援的地步。

第三,若是粟裕不敢打他,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就被张灵甫给吃掉了。但是,粟裕若是打他,他也不怕,说不定他会把所有的华东野战军给吸引过来。

只要他能牵制住华东野战军的大部队,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来救援的时候,就会把华东野战军给包围住,然后把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

不得不说张灵甫想的确实很周到,似乎粟裕怎么打,都是一个败。

但是,实际上战争一打想,所有的问题,都不想张灵甫想的那样了。

战场上充满着很多确定性,有的时候计划很完美,但是不一定能实现。

粟裕调动了全部华东野战军来围攻张灵甫,但是,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问题。

张灵甫是把华东野战军给牵制住了,但是,距离张灵甫最近的国民党军队,并没有来救援他。因为国民党内部党派分争很严重,正可谓是矛盾重重。

蒋介石的王牌军队被围了,其它边缘军队,都等着看这支王牌军队的热闹了。

直到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师,全部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也没有来到。

尽管蒋介石在得知七十四师被围之后,心急如焚。

他调集了周围很多军队火速来援,但是,等他们来到孟良崮之后,华东野战军已经打了胜仗,撤离孟良崮三个小时了。

也就是说,他们的救援晚来了三个小时,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七十四师,就这样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消灭了。

不过后来想想,若是张灵甫在能多坚持三个小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史学达人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役,应该以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为最。

这场战役中,美军的军事装备足够硬!

这场战役中,中方的战斗意志足够硬!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爆发,此战,美军调集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要知道,当时的志愿军,守卫上甘岭高地的只有两个连,200多人!如果你计算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每人头上都有近一万发炮弹,可想而知,上甘岭上的志愿军战士有多么艰苦。

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炸中,为了躲避美军炮弹,志愿军纷纷躲进坑道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战士被强大的冲击波震得磕破牙齿磕破舌头,有一位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炮兵轰炸过后,我军开始和美军交火,一开始班长让全班全部压上去,打退了美军4次冲锋,但全班就剩一个人了。后来为了减少伤亡,我军在与美军正面交锋的战士改成了一个三人小队,伤亡一个补充一个,这种战术下,大大减少了美军炮火造成的伤亡。仅仅一个上午,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惨烈的战场上,守卫上甘岭的1连和9连,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武器消耗也很大。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直到地面阵地几乎全丢,我军仅剩数十人转入坑道,我军后方才知道上甘岭危急,于是15军的45师,44师才发起反攻。

即使是主攻的45师,也根本谈不上优势兵力,到10月20日,崔建功师长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

45师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熟知的黄继光,这一战,他和两位战友一起爆破敌人机枪堡,战友牺牲了,他也受伤,最后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

因为兵力不占优势,我军决定放弃表面阵地的不断争夺,而是与美军进行坑道作战。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补充部队进入坑道,全部听从八连连长李宝成指挥。

坑道作战中,我军白天要承受敌人猛烈的炮火,晚上则是主动和出击,每天都要承受一个班的伤亡,到后来45师的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坑道中的补给也是大问题,当时我军是谁能送一个苹果进入坑道,就是二等功。

坚守坑道的八连,成了我军的特功八连,永远的英雄部队。

在战役第三阶段,我军开始反击,九十一团八连王万成和朱友光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中的王万成,就是《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向我开炮”的原型。

20日,高守余一个人守在6号阵地,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没有任何支援,从天亮到黄昏连续作战,只吃了三颗糖果。

还有一位新战士胡修道,全班牺牲后他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

上甘岭战役,美军伤亡15000人,而我军伤亡11500人,在巨大的伤亡和志愿军顽强的意志之下,美军选择放弃继续进攻。

永远铭记共和国英雄们!!


历史知事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高达100万,日本方面投入了8个师团和两个旅团20万人,死伤达到4万余人。中国军队则是倾尽全部精锐投入战斗,德械师,中央教导总队,机械旅全都投入了淞沪战场。此战,中国军队当年死伤达到了30多万,不亚于一场南京屠杀。淞沪会战,战略层面上来说没有花招,没有阴谋,双方都是不停的增兵,不停地进攻。


罗店绞肉机。罗店是上海西北郊的战略要地,它的得失直接影响到整个上海的战局。奉命保卫罗店的国军11师师长彭善开战之前就决定以鲜血护卫罗店,开战以后,中国士兵在敌人的强大炮火之下和日军展开冲锋,罗店的一街一巷都洒满了11师士兵的鲜血,罗店成为了“绞肉机”。

松江保卫战。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以后,蒋介石为了防止日军对上海守军侧面形成威胁,急令东北军吴克仁67军增援松江。东北军本来和日本人就有深仇大恨,这次抗敌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67军苦战三天三夜,无奈日军火力太猛,最终突破67军防线,进入松江城。67军军长吴克仁战死,67军全体壮烈殉国,魂归白山黑水间。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上千名,少将以上军官10多名,包括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等等,他们大多数人还很年轻,而在国家大难面前选择了英勇捐躯,实为我华夏千百年之英魂。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枪对枪,刀对刀的战斗实在是“硬碰硬”的典范,否则上海守军也坚持不了三个月之久。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华野主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消灭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全国为之震动。陈老总以大无畏的气势写下了“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的壮烈诗句。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国军一改以前骄横冒进的战略,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导致华野主力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捕捉到类似孟良崮这样的战机,一时之间,双方都很难打破平衡。

由于孟良崮的大胜,让中央一度认为应该集中主力,继续打这样的歼灭战。因此,中央军委于5月22日来电指出:

“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国民党军队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国民党军队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不过,国民党军因为整编第74师的被消灭,改变了冒进的战略,步步紧逼,层层推进。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作为顾问,在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华野再想寻找以前那样的战机,变得异常困难。

鉴于这种局面,中央军委于6月底再次给华野去电,指出: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按照中央这个指示精神,华野高层召开会议落实这个命令,具体部署为:1.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2.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陈唐兵团,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3.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依然由陈、粟指挥,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该部署与于6月30日上报中央军委,次日正式执行,史称“七月分兵”。这次分兵,从6月29日接到中央指示,到6月30日华野遵令分兵,到7月1日正式执行,一共才2天不到的时间,略显仓促,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不顺利打下了伏笔。

当时,国军兵力部署如下:胡琏的整编第11师驻南麻,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在东里店,王凌云的整编第9师在沂水,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在东里店以西的大张庄等地。此外,王耀武属下李弥的整编第8师驻临朐,配合此次行动。

陈、粟手里握有4个纵队,兵力充足,建制完整,面对国军任何一个整编师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粟裕的意见,本是先打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但一来黄百韬嗅觉灵敏,发现我军有攻击他的意图后,直接向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靠拢,形成两个整编师的兵力;二来,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我军无法发挥穿插优势。因此,粟裕考虑再三,放弃了围攻黄百韬整编第25师的计划。

既然打不了黄百韬,那打谁呢?

陈、粟的目光投向了位置相对突出,驻扎在南麻的胡琏整编第11师。整编第11师可不是一般的部队,和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一样,也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更是陈诚的嫡系部队,土木系的王牌武装。抗战中,该部队血战石牌,立下过赫赫战功,师长胡琏更是国军有名的悍将,被毛主席誉为“狡如狐,猛如虎”。粟裕选择攻击整编第11师这张王牌,确实有胆有识,是一次硬碰硬的对抗。

南麻地处鲁中山区,是一个小盆地,三面是山,东面是小丘陵,北面高地有一个隘口通向博山,沂河从南麻以南流过。这个地方利于防守而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胡琏之所以驻扎在这里,是因为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位置相对比较突出。他建议过撤防,但被上峰否决了。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加强工事,部署防御,以防止我军的进攻。胡琏亲率整编第11师的4个团驻扎在南麻,其他部队分别驻守周边的北麻,高庄、北刘家庄、吴家官庄等地,相互之间间隔很短。由于守备的地方不算多,兵力相对集中,阵地非常稳固。

粟裕的部署相对简单,以二、六、九纵包围南麻,攻击整编第11师,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7月18日凌晨,华野9纵第26师向上下豆腐峪以南高地攻击,攻占荆山泉;6纵控制九顶山、凤凰山阵地,主力进至重喜官庄、埠下庄之线;2纵进达埠村南北一线。

南麻攻击战正式打响了。

胡琏除了自己积极防御以外,还向徐州方面求援。徐州绥靖公署派出黄百韬和黄国梁指挥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迅速驰援南麻,给胡琏解围。19日,敌25师和64师行进到南麻以南的于家崮、牛心崮一线,和我阻援的7纵展开激战,双方伤亡都不小。

南麻的整编第11师虽然总兵力远不如我军,但该师毕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顽强,加上胡琏的工事修筑那是出了名的强,因此我军几次攻击都不顺,每每眼看要打下阵地了,但敌军一次冲锋又把我军打了下来。双方在这巴掌大的阵地上激战几天,不分胜负。关键时刻,双方的指挥官都上了一线,鼓舞士气。我军进攻收效甚微,攻击屡屡受挫。

在这个关键时刻,负责阻援的7纵有点扛不住了。7纵本来就不是华野的头牌主力,面对国军两个整编师的进攻,能扛住几天已经不容易了。打到21日上午,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突破7纵60团的750高地,7纵不得不转入二线阵地防御。

此时,又一个噩耗传到了粟裕的指挥部。东面李弥指挥的整编第8师由昌乐、潍县地区进犯临朐,严重威胁到华野的大后方。南麻的整编第11师在知道两路援军都进展顺利后,更加顽强。此时,华野的4个纵队面对国民党4个整编师(整编第8师、11师、25师、64师),已经完全失去了兵力上的优势,处处接敌,处处受挫,面对这种情况,粟裕不得不下令放弃继续进攻南麻,撤出战斗。

本来,经历了这么一场失利,部队应该好好休整再战,可因为临朐的失守,阻断我军向胶济线以北的后方通路,对后方造成巨大造成威胁。粟裕不得不下令四个纵队掉头,再去打临朐的整编第8师。不料再次遭遇重大损失,攻击临朐也以失利告终。

南麻和临朐两场失利,给了华野当头一棒。粟裕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认为“七月分兵”以后,其实我军已经丧失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再和敌军展开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是要吃大亏的,今后当避免这种错误,还是要以打巧仗为主。当时,用四个纵队的兵力,既要打援,又要一口吞掉敌人一个整编师(相当于军),是相当困难的。结果,打援堵不住,攻坚攻不下,出现了两头被动的局面。

胡兆才、罗英才、柳江南:《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大战,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就从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挑出两场规模最大的,最具有转折性的硬碰硬的战争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又称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争持续了长达10个月之久。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由于战争的惨烈程度,该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和法国和德国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本次战役法国集结了75个师,约114万人。633门火炮。

德国集结了50个师,约125万人。1240门火炮,其中重炮占了683门。飞机将近200架。


战争开始之初,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先头部队更是用火焰喷射器扫清战壕。而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就出现在凡尔登战役。法国方面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甚至在战争中期德军还使用了毒气攻击。战争结束之后据统计,本次战役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本次战役也是一战的转折点。

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



当时德国奉命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军集结了约200万人。1216架飞机和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


苏联方面集结了250万军队。1350架飞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战后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这里面应该把初期被包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也算上了。而作为本次战役的另一方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约48万人人死亡,65万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约113万人。



以上两场战役基本上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双方死磕的战争。而这两次战争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再也没有哪次战争可以超过超过这两次的战役。不论是在伤亡人数还是在影响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历史上最让我惊叹的硬碰硬的战役,就是公元前119年卫青所指挥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集中10万骑兵和匈奴来一次大决战。这10万骑兵分别由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5万,分兵时汉武帝让霍去病先挑选士兵,所以卫青率领的这5万人相对来说战斗力要比霍去病的兵差一些。当然,这精挑细选的10万铁骑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悍勇无比。

汉武帝让霍去病挑最精锐的士兵,是希望他能对战匈奴伊稚斜单于,所以霍去病一开始被安排在从定襄北上。定襄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包头附近,直接往北攻击,正对面就是伊稚斜的单于庭。可是,在出兵前汉军斥候侦察到伊稚斜单于在东边左贤王的领地。汉武帝就命令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而卫青则被安排在从定襄出发北上。

(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进军方向)

情报错了,卫青对上了伊稚斜单于

没想到情报有误,单于没在左贤王领地,而是一直呆在单于庭没动,卫青所率领的军队正好面对的是单于主力。

伊稚斜单于听说卫青军队杀过来,并没有率军主动迎敌,而是听从了降将赵信的计谋,率领主力军团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

结果卫青从定襄出兵后走了1000多里地也没遇到匈奴部队,正当汉军人困马乏的时候,匈奴兵团出现了。

卫青遇到的匈奴军队有多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通过汉武帝的侧重点可以得出,伊稚斜单于统帅的军队最起码不会比左贤王少,作为匈奴首领,他的军队在战斗力上肯定也高于左贤王的军队。

所以,这次卫青遇到大麻烦了!

他对面有至少8万匈奴最精锐的部队,而且这支军队早已养精蓄锐日久,就等着和汉军大干一场呢。

而卫青麾下却只有4万多疲惫之师。

不是5万人吗,怎么现在变成4万了?

事情是这样的,卫青这次出兵老将李广也随军出征,但是他率领的军队并没有和主力在一起,而是担任了迂回任务。

然后,李广在半路上走丢了。

以寡击众,卫青处境不妙

卫青见到单于军团严阵以待,为避免遭到突袭,急忙用武刚车将大军环绕在内。并派出5000骑兵攻击匈奴大阵,单于一看来者不善,不敢托大派出了1万人迎战。

这个时候就看出汉军的战斗力之强了,卫青率领的军队并不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骑兵,上面就说了,汉军这次北伐最精锐的骑兵全被霍去病带走了,因为汉武帝的想法是让霍去病攻击伊稚斜单于。结果情报有误,让卫青率领的二等部队遭遇了匈奴最精锐部队。这就好比赛马时汉朝用二等马和匈奴的一等马比赛。而匈奴人又在草原上以逸待劳,卫青大军连日北上已经是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扣。然后,匈奴军队又是汉军的两倍!

这仗怎么打!?

正所谓一汉敌五胡,卫青派出的5000骑兵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竟然和匈奴10000骑兵打得有来有往不落下风!

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能见度也变低了。

突然刮起的大风对匈奴和汉军来讲都是严酷的考验。风沙漫天的时候,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都搞不清对方和己方的虚实,很容易炸营。

此时,比的是士兵的意志、战场执行力和对同袍的信心,比的也是指挥官临场应变的能力。

卫青无愧为大汉帝国顶级名将,而他对自己手下的汉军也极为自信。就在大风刮起的时候,卫青果断派出骑兵主力攻向匈奴两翼。

遭到攻击后,伊稚斜单于不知道汉军到底来了多少人,只知道周围全是汉军的杀喊声。

结果,还没等分出胜负,他就吓得赶紧率领几百名护卫逃跑了。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汉军大获全胜斩首上万人!

随后,汉军继续北上占领了匈奴人的后勤基地赵信城。大军在这里呆了一天,把匈奴人存在这里的粮草能拿走的拿走,拿不走的一把火全烧光了。

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重大

卫青指挥的这场战役虽然在战果上不及霍去病辉煌,毕竟霍去病斩首70000多人,还随便封狼居胥了一下,但是此战的历史意义与霍去病封狼居胥相比也毫不逊色。战争中汉军以疲惫之师以寡击众,对抗匈奴最精锐的部队还能取得大胜,无疑击垮了匈奴与汉军野战的信心,从此以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历史风暴


历史上有很多“硬碰硬”的战役,但今天,在这里,我只想提一个,一个了解之后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澎湃,潸然泪下的战役—石牌保卫战。


1943年5月湖北宜昌,一个位于长江南岸的小村落—石牌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史册和世界战争史册,石牌是湖北进入四川的长江航道要塞,在那个时候想从湖北进入四川陆路是不行的,只能走水路,而想要走水路,就必须要拿下石牌要塞,打通航道,只有如此日军才能趁机攻陷重庆,彻底消灭中国军民的抗日之决心!所以中日双方均知道石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国军在此构筑防线,而日军则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拿下石牌。

于是石牌保卫战爆发了,进攻石牌的日军主力是在中国未尝一败的第三,第十三师团,防守石牌的主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而防守石牌最中心地带的就是胡琏率领的第18军第11师,请大家记住这支部队,记住这位将军,因为在不久后这支部队将会感动我们每一个人。

决战前夜,胡琏将军写下遗言及多封诀别信。他在信中盼望父亲保重身体,对自己结发爱妻,则直截了当地交待后事:等儿子们长大,都要去当兵报国。然后带着11师全体将士对天起誓:“决心至坚,誓死不渝。生为军人,死为军魂。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并把指挥部迁移至前线,以表决心!后来陈诚问他守住石牌有无信心,胡琏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胡琏和11师全体将士就是带着这种必死之心走上石牌前线的。


石牌保卫战打响后,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疯狂进攻,11师将士们没有一个退缩,双方士兵你攻我守,战事持续两天后,双方均死伤惨重,然日军凭借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连续突破11师防线,而11师将士还是没有退缩,所以战役打到后期,双方士兵已经相隔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近到双方士兵能彼此看到对方脸庞,近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到仗已经打到无法再开枪的程度了。

于是11师将士们在胡琏将军的指挥下全体上刺刀,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此爆发……

于是,这场决定中日战争胜利的战役,抗战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役在进入到最关键,最激烈的时候,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戛然而止了!

是战役结束了吗?是日军胜利要进军重庆还是国军艰难守住石牌呢?都不是,相反的,这安静的三小时将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整整三个小时,石牌战场没有一丝的枪炮声,整整三个小时,11师的将士们在和日军进行硬碰硬的肉搏战!

整整三个小时,两军在一个小小的小山岭上刀对刀的对刺,敌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中日双方反复拼杀,日月星空都为之黯然失色!

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当时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两军在反复互相冲杀,阵地前沿两军的尸体好像金字塔那样堆着。”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就这样,三个小时后,战场彻底安静下来,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山河之中。他们三小时前还曾英勇地战斗,此时却安静、腼腆的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般,只不过他们永远不会再醒来。


中国军队的阵地没有丢失,败退的是日本人!

石桥保卫战我们赢了,而包括11师在内的一万余将士将长眠在此,他们的英魂将继续守护着这个地方。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国军英烈们致敬!


咸鱼闲聊


只有最最针尖的部队碰上最最麦芒的部队,这样的的战役,才能称为硬碰硬。

虽说这样的战例也为数不少,但我的选择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与日军第五师团两支王牌部队之间的昆仑关战役,基本打成了五五开。



战役结果是第五师团的21旅团及骑兵第五联队基本全军覆没,旅团长中村正雄被炮弹开膛而死。第五军方面也是伤亡惨重,算是惨胜,就连新22师师长邱清泉也受伤退出了战场。昆仑关之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攻坚取得的胜利,象征意义非常重大。

第五军为当时唯一一个机械化军,军部配属有两个战车团,装甲车搜索团,汽车团和重炮团,绝对是蒋介石的心头宝贝,平常根本舍不得用,战役打响前临时从湖南衡山调来驰援,并且摆在了正面攻击昆仑关日军的位置,可见蒋的求胜决心。



据守昆仑关的日军,先是骑兵第五联队和21联队的一个大队,他们顶不住郑洞国荣誉一师和戴安澜200师的猛攻而请求所谓战场指导,第五师团长派来增援的21联队主力被打的弹尽粮绝,甚至开始用竹子做的扎枪战斗。

再接下来就是21旅团长中村正雄亲率中村支队前来增援,他本人及他的大部分部队终究没再能活着走下昆仑关。



第五军为这次打出中国军队声威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全军五万多人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昆仑关中国将士用鲜血换来的的胜利,给整个桂南会战的整体垮掉带来了一抹亮色……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司马砸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