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宋理宗为什么把文天祥钦点为头名状元

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五月,南宋王朝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时代,过去二十年来,蒙军不断南侵,由西而东在四川、两淮几大大战场持续展开激烈鏖战。元军铁蹄所踏之地,一片凄惨。“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痏满目。譬如人之一身,命脉垂绝,形神俱离,仅存一缕之气息而已。”这正是当时沦陷之地的真实写照。

昏君宋理宗为什么把文天祥钦点为头名状元

此时南宋朝廷,正是赵昀当政,赵昀(1205年―1264年),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尊崇理学,纵情声色,宠信奸佞,朝政先后落入奸相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等人之手,他们沿用祖上议和与苟安的国策,一味地守内虚外,对外消极防御,苟且偷安,对内压榨苛重,钳制将帅,贪腐成风,军力不逮……江山社稷危如累卵,朝廷面临全面爆发的危局。

昏君宋理宗为什么把文天祥钦点为头名状元

这一年也是江南学子才俊博弈人生、进京殿试的年头,他们早早地从江南各地聚拢到了临安,激荡出一片紧张、激动、焦虑的气氛。五月,考试已经完毕,这段时间,主考官要阅批试卷,从中选取前十名,最终由皇帝钦定高下。

“皇帝阅卷”是君臣之间的第一次对话,也是皇帝考评士子的学识水准,南宋自高宗赵构起“兴文教,抑武事”,标榜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格外重视这“皇帝阅卷”。然而到了理宗这一代,皇帝亲览更像是一个秀场,是为获取一个善于“纳谏”的虚名,一上午理宗皇帝连看了六篇,文章多为考生揣摩皇帝意向,投其所好,以表忠诚,千篇一律的言论,看得理宗哈欠连天,乏味不已,他草草地翻开了第七篇,只见上边写着:“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在论述中,文章把从皇帝到各级官吏权贵对人民予取予求,贪得无厌,弄得民不聊生的景况,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斥;文章认为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的败坏;国力空虚、没钱养兵的原因,是因为皇室、大臣大兴土木挥霍无度,造成了国库沉重负担。

昏君宋理宗为什么把文天祥钦点为头名状元

文章把造成不堪的现状的原因都归咎于弊政,甚至是皇帝本人,这通篇带刺的“愤青文字”把宋理宗看得是裆下一凉,他急忙叫来参与复审的王应麟,两人合力打开了誊封的密封条,"文天祥"三个字映入眼帘,于是,史上最离奇的一幕发生了,宋理宗这个史称“沉溺享乐、喜狎佞人”的昏君哈哈大笑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这份卷子,针砭

时弊,切中要害。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此人当为头名”于是,他拿起御笔,在文天祥的卷子上写上四个字:“头名状元。”

这篇策论正是出自青年文天祥的手笔,难得的是此文没有流于俗套,整篇充溢、偾张着士子的血性,挺立着士子的坚骨,那一年,他仅仅只有20岁。然而真正出人意料的,是宋理宗竟也看好这封卷子,他非但没有拍死文天祥,还把他的卷子从第七名擢升为第一名,众所周知的是:宋理宗是公认的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昏君,为博得宠妃的欢心,不顾国库告窘,耗费巨资修建功德寺,一时令人瞠目,百姓恨极。这样一个皇帝,没当场把文天祥治罪已经算是不错了,怎么会反而提拨他呢?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历史的疑云,怀疑其真实性,我个人倒是觉得挺真实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从一个好皇帝变成一个昏君也不是一天的事情,我相信宋理宗登基之初,也是决心励精图治,青史留名,想做一个好皇帝的,只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改变了,文天祥的这篇文章可能也是刺中了他心灵中尘封已久的部分—想做一代明君的初衷,那么一瞬间,他是被感动的,所以把文天祥列为头名也是合情理的,任何人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简单地贴上善与恶的标签,嘉靖皇帝能宽恕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的海瑞也是同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在当时的军事形势下,除非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否则无人能力挽狂澜,对于文治远远大于武功的文天祥来说,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

文天祥,这位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在接下来的27年里一直为心中目标而奋斗,直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在大都就义。和时下大多的文艺作品中不同的是,《新元史》中记载到,大都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对文天祥之死表达出多大的悲痛,当时的底层百姓也并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江山沦为异族也不过就是换了个交税对象而已,还是一样的生娃种地,文天祥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南蛮地区的一个抗拒统一的顽固分子而已。

昏君宋理宗为什么把文天祥钦点为头名状元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这句文天祥逝后于衣带间被发现的遗言读来让人动容不已,假如身处今天这个时代,文天祥的政治理想,能够完全实现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