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產業園區:這家小園區做出產業服務大文章

導讀: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上海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吸引了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家跨國機床企業入駐,權威機構評出的“全球機床100強企業”有33家已正式入駐。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機床巨頭駐紮密度最高的地方和進口“工業母機”的集聚地。

處偏遠,交通不便,一個佔地10萬平方米的園區,孕育著多少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上海外高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吸引了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家跨國機床企業入駐,權威機構評出的“全球機床100強企業”有33家已正式入駐。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機床巨頭駐紮密度最高的地方和進口“工業母機”的集聚地。

上海產業園區:這家小園區做出產業服務大文章

上海產業園區

量身定製 個性化服務貫穿全流程

園區靠什麼引來行業巨頭?“關鍵在於服務,對每一個環節的精細把控。”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總經理郭永健表示,“我們不斷用創新推動效率升級,從傳統的貿易服務方式逐漸轉向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功能的深化。”

郭永健回憶說,2011年,園區建設初期曾進行了10個月的密集調研,園區管理者們深入瞭解了外資企業對物業形態、貿易服務的需求以及對保稅區產業扶持政策的期待。結合客戶需要,產業園量身定製了機床行業企業的物業形態,方案甚至細化到工廠內安裝空調、排溼設備、層高等等。

美國機械製造技術協會、上海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蕭宏說:“我們之前老的廠房層高只有5米,需要把所有的燈卸掉,安裝機床到位後,再把所有燈重新裝上。而現在新建廠房層高有8米,我們機床進出都非常方便。”

對進口企業的個性化服務還貫穿在產品售前、售中到售後的全流程中。在售前,園區採用“長短結合”的方式,即在保稅區內設立長期展廳,對產品進行長期展示和曝光,同時採用銀行履約保函的形式為企業設備到區外參加短期展覽提供擔保。郭永健解釋說,“原本企業需要在保稅區以外的地方繳納保證金,申辦流程週期長達3至6個月,退保的時間也較長。採取銀行履約保函為客戶擔保後,申請流程簡約,操作環節便利,為企業減少了資金壓力”。

上海產業園區:這家小園區做出產業服務大文章

上海產業園區

在售中階段,園區還配備了專業化的服務團隊來為客戶進行物流報關、報檢,量身定製服務方案。在售後階段,則依託海關“分送集報”政策,首創“分批出區、集中報關”的公共式倉儲分撥服務信息系統,分撥流程從之前的3至5天降至4小時左右,操作成本大幅降低。

立足優勢 打造專業化貿易服務平臺

2013年,借上海自貿區成立的東風,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探索通過貿易便利化向專業化服務延伸,打造專業化貿易服務平臺。更多信息可閱覽詳情頁:https://park.ofweek.com/list-5-0-0-0.html

對標國際行業標準,產業園首創了進口機床現場法定檢驗及採信第三方檢測報告的方法,直接改變了進口機床客戶屬地檢驗的傳統方式,從售後檢測變為售前檢測,買賣雙方的合法利益也得到了保護。

德國GOM光學測量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精密工業三維計量企業。該公司亞太區總經理倪亦鞍表示,過去設備從德國到中國空運需要2周,海運需要6周,入駐該產業園後,依託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紅利和產業園的政策創新,設備從德國進口到中國只需要1周,再發往亞洲其他國家1—2天就可以。

得益於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外高橋完善的物流資源,目前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集聚了美國機械製造技術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印度邁克羅邁帝克機床公司等諸多行業知名公司和機構,正逐漸形成專業化的智能製造產業優勢。

在2018年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憑藉產業園平臺集聚行業與服務模式的優勢,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獲批成為進口博覽會智能製造板塊唯一“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致力服務於跨國高端裝備製造企業,為其在中國的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還希望通過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平臺的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在保稅區內打造一個千億級銷售規模的行業。

上海產業園區:這家小園區做出產業服務大文章

上海產業園區

郭永健說,作為全球密度最高的機床巨頭駐紮地,外高橋國際智能製造服務產業園未來將精準發力,聚焦以高精度、高效率、高尖端的數控機床、機器人、刀具夾具、3D打印技術、高精度測量為重點的高端智能製造行業,同時,依託互聯網巨頭和智能製造行業領軍企業,通過數據信息共享和系統集成,打造國際水準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工業互聯網平臺。信息來自OFweek產業園 上海產業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