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雙高計劃” 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從示範(骨幹)校建設,到優質校建設,再到‘雙高計劃’,並不是簡單的優中選優,而是以持續的政策供給,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職業教育發展。”近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撰文指出,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準備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旨在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雙高計劃” 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謝俐指出,從工作定位來講,“雙高計劃”對高職教育戰線而言,是要在“後示範”時期明確優秀學校群體的發展方向;對職業教育戰線而言,明確如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明確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和回應民眾關切。

從工作目標上講,“雙高計劃”就是要堅定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堅持扶優扶強與提升整體保障水平相結合,著力建設一批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支撐國家戰略、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職學校,著力建設一批服務、支撐、推動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高水平專業群,實現“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

謝俐在文章中明確了很多有關高職教育的概念,同時,也向外界透露了不少一手統計數據。

文章認為,高職教育是我國首創的教育類型,伴隨改革開放後經濟轉型升級,高職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本質上是職業教育,以往的成功探索在於堅持了這一定位,以後的成功發展仍要堅持職業教育的類型方向;高職教育要把高質量供給作為發展方向,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對優質多層多樣高職教育的需要。

他同時透露,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高職院校1418所,高職在校生達到1134萬人,5.8萬個專業點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在90%以上。高職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近3年來,850萬家庭通過高職教育擁有了第一代大學生,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另據統計,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的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有力提升了我國人力資本素質,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高職教育率先開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高職教育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國家高考招生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謝俐介紹,2006年起,即開展了示範高職院校單獨考試招生改革試點;2013年,明確了基於高考的“知識+技能”招生、單獨考試招生、綜合評價招生、對口招生、中高職貫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招生等6種招生方式;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分類考試佔當年高職招生計劃總數的54%,“避免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現象,為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提供了多種入學渠道。”謝俐說。

當然,文章也沒有迴避高職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問題。謝俐認為,當前高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還很薄弱,技術技能人才向上成長的渠道還不通暢;

二是制度標準不夠健全,辦學特色不鮮明,很多方面參照普通教育辦學,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教材、課程與生產實際脫節,滯後於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

三是各地對高職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有的沒有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均經費等保障政策還不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

四是部分高職院校發展自信不足,不是集中力量立足本位、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而是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了推動學校升格上;

五是“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還未形成,技術技能人才在就業和發展上還存在不平等待遇,導致高職教育社會吸引力不強。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高職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的時候。”謝俐指出,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是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實施“雙高計劃”,旨在重點支持一批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舞起了職教的發展龍頭,需要“打一場高職教育提質升級攻堅戰”。(記者 梁國勝)

轉自: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