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像

黄羲是公认的闽派传统人物画承先启后者,擅长写意人物画,绘画宽袍大袖、洒落优雅的神仙名士,尤精于温婉娴静的仕女,是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最早的人物画教授之一、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他的画艺具有传统儒学内涵,饱含闽台民间信仰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仙游籍大画家李霞、李耕的引领下走上艺术道路。在拜师于大画家黄宾虹后,画艺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深得大画家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诸闻韵的赏识。黄羲后期画风明显回归闽派风格,从极富福建地域特色的本土艺术土壤中寻找自己的艺术本源。

黄羲(1899-1979),原名文清,又名文倩,字可轩,号大蜚山人,出生于清末兴化府仙游县城兰溪会仙巷。黄羲自幼酷爱绘画,因家贫无以资学,以“画童”身份随从同乡画家李耕学画。1924年考入上海美专,受到刘海粟校长的器重。1930年受聘在上海美专任教,并与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等亦师亦友。1936年由黄宾虹推荐,受聘审鉴历史书画藏品,并一度跟随黄宾虹在京、沪、宁等地参与审评。他的画艺风格清逸、淳雅,笔墨精深,意境高远;人物代表作有《高士》、《麻姑》、《王羲之》等;山水、花鸟则有《警露》《刘阮天台采药图》等。


仙游画家李霞、李耕引领黄羲走上艺术道路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1932年作 人物 四屏镜心 纸本

黄羲出身贫寒,祖父以挑柴营生,父亲为人做短工杂活维持生计,只身前往南洋,客死他乡。他自幼与母亲、祖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据黄羲后来回忆,幼年时过着“粥清可映月,碗中饭可数”的艰苦生活。尽管家境贫寒,祖父还是把黄羲送到家附近的仙溪畔就读私塾。溪岸两旁青山对峙,绿水环流,如诗如画的景色陶冶了黄羲的性情,他把自己的灵感画在沙滩上,自得其乐。

5年的私塾学习,为黄羲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1912年,祖父再也无力供13岁的黄羲继续学习,但看到孙子有绘画天赋,为让他日后有谋生技能,祖父把他送到当时声名未显的李耕处当“画童”。黄羲跟随在李耕身边,往返于寺庙作壁画,耳濡目染中,李耕极具传统人物画的功力,给予他很大的启蒙。三年的“画童”生活为黄羲打开艺术生涯的大门。

1915年,17岁的黄羲开始卖画为生,以长子之责担负起养家的重担。当时声名渐著的李霞偶然在寺庙看到黄羲的画作,担心过早卖画扼杀了艺术才华,便资助黄羲,让他跟随自己学画。黄羲跟李霞,游艺江南,遍及闽南、苏杭、上海等地,眼界大开,画艺大有进展。

当时既是名医,又是名画家的李可信爱惜人才,请自家的私塾老师林逸村先生教授黄羲古典诗文和《左传》等古籍,使得黄羲的文学功底愈加扎实。


深得大画家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1929年作 百龄和合

1922年,得到李可信的资助和推荐,黄羲前往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担任水产科书记员,同年秋考入艺术科学习。在集美师专,通过雕塑的学习,黄羲对事物的空间透视感与写实的造型把握得相当精准。例如《孙中山塑像》,黄羲把孙中山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神态和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传神异常。这个时期的雕塑造型训练,使得黄羲日后在国画创作上,更加关注画中的层次,突破了国画在人物表现方面趋于平面的单调。

1924年,黄羲考入上海美术学校深造。在校期间,校长刘海粟、潘天寿和国画科主任诸闻韵三人都非常赏识黄羲的才华。因为国画系属于初创,师资薄弱,刘海粟就嘱咐黄羲为学校有偿编绘一套人物画稿,作为学生临习的范本。

同年,诸闻韵邀请吴昌硕、王一亭三人联名为黄羲拟定“画例”。这时,吴昌硕已是耄耋之年,黄羲还只是一个小青年。但吴昌硕不惜重名,为黄羲亲自执笔题写“画例”,把黄羲放在福建画家群体中进行定位,赞誉“仙游黄君羲善绘事,所作人物尤能袭芬瘿瓢,独具家法,诚闽中画士之杰出者”。

这个时期,黄羲的绘画主要以模仿取法为主。他取法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并具有清末画家任伯年和王一亭的大写意人物画风,用笔高古而不失奔放,风格雄强苍劲,人物造型简约概括,敦厚古朴,线条刚劲有力。他的书法和花鸟受到吴昌硕的影响,线条极具金石味,风格古朴苍润。当时“海派”风行,黄羲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加入了灵活创意和富有时代感的艺术风格,用笔流畅劲健,法度严谨,笔墨线条倾向细腻化,人物形象清逸淡雅,生动而富有意趣。

1927年,黄羲从上海美术学校毕业,在厦门卖画兼教学,交游日广。1929年10月,黄羲前往台湾游学,在李霞之子李汝危的引荐下,认识了在当地颇有名望的郑臣宝与很多商界、画界的朋友。黄羲的画很受台湾民众欣赏,求画者络绎不绝。他创作了近百种题材的作品,无一重复,绝大多数为古装人物,尺幅不等。在离台前,黄羲将所有作品统一展示,让各界人士品评后,方叫求画者取件。临近年关时,黄羲才动身回到厦门。台湾之行不仅开拓了黄羲的视野,也在台湾人民面前展现他的优秀艺术。黄羲的画艺具有传统儒学内涵,饱含闽台民间信仰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满足了台湾民众的内在审美需求,是当时闽台艺术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拜师于大画家黄宾虹门下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宾虹

1930年,时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潘天寿聘请黄羲前往上海美专教授国画人物。第二年,诸闻韵带着黄羲正式拜师于黄宾虹门下。在黄宾虹的教导下,黄羲画艺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影响一生。黄宾虹和黄羲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黄宾虹敦敦教诲,知无不言,黄羲则把恩师的示范手稿及记录,放在木匣枕内,终生不离。直到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后,黄羲避难回到厦门。但黄宾虹依旧十分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复信时赠言于他:“风雨摧残花木,繁英秀萼勿因之消歇。”抗日期间,师生两人经书信往来频繁。黄宾虹对黄羲的点滴进步都深感欣慰,他一再嘱咐黄羲“路远物贵,尊贱道义,交可不以投赠为礼”。

1935年,北京故宫国画馆发生一起内外勾结、盗卖和伪造历代名家书画的案件,一时赝品充斥,鱼目混珠。因在收藏界有着崇高地位和丰富的古书画鉴别经验,当时受理此案的检察院聘请黄宾虹前往北京鉴定故宫书画真伪。黄宾虹认为黄羲质朴清廉,艺术素质强,便推荐他做录事,一起参加鉴别文物书画的工作。黄宾虹写信邀约黄羲趁着天气转暖尽快来上海,并在信中设身处地为黄羲打算日后的生活,做了一番谋划,师生情谊满溢信中。

黄羲跟随恩师在故宫的漱芳斋、养和精舍、景仁宫、景阳宫、永寿宫等陈列处或库房,登记点查文物及书画。抗日战争爆发后,故宫文物陆续南迁,鉴定团也辗转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黄羲把每幅作品或者文物的审画地点、作品编号、作者、画作名称、尺寸、画作题跋,钤印以及黄宾虹对作品的评价仔细抄录。

经过故宫审画,黄羲阅览了大量古代书画精品,画艺和审美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他整个创作的思维也提高到艺术史的层面。其间,他写了几十万字的鉴定记录稿,对古人的技法到构图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绘画审美取向和风格特征。这些鉴定记录稿堪称研究故宫南迁书画的重要文献资料,可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黄羲也这样评价自己:“师从黄宾虹后,在绘画艺术殿堂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画艺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皆大欢喜

故宫鉴定工作结束后,黄羲执教于上海美专,但好景不长,淞沪会战爆发,黄羲被迫撤离,回到厦门集美中学任教。当时的集美中学为了躲避战火迁往安溪,黄羲就在安溪一直工作到抗战胜利。

这个时期,黄羲的画艺日趋成熟,他的仕女画尤其引人注目,《麻姑晋釀》系列,线条清雅、潇洒,造型简练、传神,意境精妙,耐人寻味,遐思不已;《樵、耕、渔、读》四条屏写意画,线条精练,气韵天成,清丽秀逸,体现人物的不同风格和精神面貌;《王羲之爱鹅》《陆羽品茶图》等历史题材写意画作,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尤其是突出时代精神风貌,以准确的造型,柔美的线条,淡雅的色调,尽情写出历史人物故事的精、气、神,富含深邃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意蕴;六尺的大型横幅人物兼山水画《九洲禹迹图之十》,以大背景为前提,极其生动地烘托出人物瞬间波澜壮阔的动人场面。

黄羲的创作手法在吸收传统笔墨精髓的同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成功地创作出具有古味新意的画作,充分体现出他胸有天地大观,大胆向历史索取题材,古为今用,表现现实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八骏图》《大禹治水》《钟馗》《愚公移山》《高士》《五老》等名作里。

1940年,黄羲作了一幅《八骏图》,画上的八匹骏马身姿矫健、神采奋发,画边题诗:“风发雾鬣岂寻常,踏破秋霜上战场。烈士每怀千古忠,莫教散落击长杨。”这充满慷慨激昂的诗句,表达他对守土将士的敬仰。这个时期,黄羲从极富福建地域特色的本土艺术土壤中寻找自己的艺术本源,画风也明显回归闽派风格。


建国后成为一代美术教育家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1957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副院长潘天寿先生邀请黄羲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任教,这是黄羲教学生涯中很重要的时期。任教期间,黄羲工作勤勤勉勉,他为系里编绘一套五尺四开的十八描范本,以及一套十帧的人物册,作为学生临习传统人物画的基础性教材;他带领学生下乡写生,前往安徽黄山和浙江海宁,深入生活,深受学生爱戴;他也创作一批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为学生提供从传统人物画技法过渡到表现现代人物画提供了思路和范本。

黄羲也是一代美术教育家,在画学画论多有总结,先后编撰《谈人物画传统》《中国画法研究》《论画》等论文;在教学创作中,黄羲善于对自己的经验加以阐释总结,撰写《传神》《谈人物画传统》等文,为学子求艺留下宝贵的绘画经验。

黄羲的美术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习惯带着毛边纸,一边上课,一边从容不迫地提起笔,看似很不经意地挥毫。一边画,一边讲,一节课结束后,一张画也画完了。他既没有用铅笔打草稿,也没有用指甲掐痕,好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胸有成竹的自然流露。

“文革”波及浙江美院时,老一辈画家首当其冲,遭受迫害。1972年,黄羲黯然离职,回到仙游。虽然暂时搁笔,但黄羲没有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他到宁化探访黄慎的人生履迹,晚上就着昏暗的油灯整理画学笔记。直到1976年,才得以重新拿起画笔。晚年黄羲,依然精力充沛,濡墨作画,依然矫健。这期间的作品意境更显苍茫,人生历尽苦难后的平和与淡然表露无遗。1979年,黄羲因心力交瘁逝世,享年81,葬于仙游家乡大蜚山麓。


画作尽显浓厚的乡土情怀

黄羲是黄宾虹的得意门生,深得刘海粟、潘天寿、吴昌硕的赏识

黄羲青年时期求学于艺术院校,但始终保留本土特色,后师从黄宾虹并随其审鉴古画多年,依然没有走上黄宾虹专擅山水画的道路,更没有因长期在外而被各种流派同化,体现出仙游乡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吸附力,也体现出黄羲浓厚的乡土情怀。

历来大师名宿对黄羲的艺术都持有高度评价。早在上海美专深造时,大画家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联名推荐;书画家叶恭绰题赠“文化前锋”;白描大家陈子奋写诗赞誉黄羲“千秋一帜张吾闽”;大画家刘海粟题黄羲画展“意思横逸,动笔新奇”;艺术表演家李家耀评 “黄羲之画,笔力雄健,设色古朴,皆精心妙品,有无穷情致”;西泠印社社长刘江题词“艺坛硕望”;当代国画大师黄永玉多次撰文回忆,并欣然题了“黄羲博物馆”匾额大字。

浙江美院陈列馆等博物馆、艺术馆也为黄羲举办《黄羲先生遗作展览》《黄羲父子画展》《黄羲画展》等画展;福建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了《黄羲先生十八描教学范本》《黄羲画集》《黄羲翰墨集》《黄羲画学研究集稿》等画集和论著。黄羲65年的艺术生活,成就很高而且多方面,诚如大画家陈子奋曾经为黄羲画展所题的:“人物谁能方崔陈,莆阳文中与波臣;此外复有瘿瓢子,先生瘿瓢之替人。大笔折苇细鼠尾,所贵瘦硬能通神。十年结想忽把晤,兴采谈吐机生春。出示大作百余幅,神奇精妙雄无伦。海内艺林久寂寞,千秋一帜张吾闽。”


参考网络相关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