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謀杜斷”,指唐太宗時期,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每次在唐太宗面前議事,房玄齡如果見杜如晦不在,定會說:“如晦來了才能做決定。”等杜如晦來了,一一審讀房玄齡的方案,選擇其中最可行的,再由唐太宗最後定奪。

他們二人作為李世民的左右手,同心協力,共執朝政,合作的十分默契。他們在制定國家的典章制度、任命和考核官吏等各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

“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一代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出身官宦之家,18歲舉進士,在隋朝官至羽騎尉。這一年,才華出眾的他名揚京師,很受當朝權貴推重。21歲時被補為隰城尉,但是沒想到他在這個位置一待卻是18年。這期間,中原大亂,刀兵四起,他胸有抱負而不得志,只好靜觀天下之變,等待時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其次子李世民率兵出征渭北。李世民當時已有威名,房玄齡覺得這是個契機。他上門求見李世民,兩人一見如故,被李世民引為謀士。

房玄齡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負責軍中重要文書事務,每攻佔一地,他都忙著物色人才,團結眾將為李世民效忠盡力,被李世民賞識並視為心腹。

李世民在建唐過程中功勞第一,他手下又人才濟濟,很讓太子李建成(李淵的長子)嫉恨,認為李世民會威脅其地位,便企圖害死李世民。而且,他認為李世民手下數房玄齡、杜如晦最有謀略,就向高祖李淵進讒言,意圖將房玄齡和杜如晦斥逐走,以孤立李世民。

而在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的建議下,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李世民密召房玄齡、杜如晦,讓二人化裝成道士人府,共商計策。房玄齡建議發動政變,搶下政治主動權。

李世民採納了房玄齡的計謀,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房玄齡任宰相之職長達21年,曾多次提出辭職,李世民不準。

房玄齡一生輔政,在任期間,為人正直,秉公執法,辦事認真,忠君、愛國、愛民,可謂唐朝第一賢相。一生著有《高祖實錄》二十卷、《太宗實錄》二十卷、與高土廉同撰《文思博要》,曾受詔重撰《晉書》。其言論主要見於《貞觀政要》中。

房玄齡70歲而終,臨終時皇上親握其手,與之訣別。為追悼這位生高位重德劭的名臣,太宗下令廢朝三日,並冊贈太尉,幷州都督,諡曰文昭,給東園秘器,陪葬昭陵。

“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十八學士之首的杜如晦

杜如晦,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為官。他自小就聰穎過人,機敏果斷,但和房玄齡一樣懷才不遇,進入仕途後做了一個小縣城的縣尉(負責治安)。但見隋朝政局飄搖,覺得沒前途,不久就棄官回家了。

李世民進人長安時,杜如晦家距長安很近,就被李世民招入麾下做謀士,後來升為陝州行軍總管府長史。

後來,李世民還差點失去這個人才。前面說過,李建成嫉恨李世民手下人才眾多,擔心對自己日後不利,就奏請調離他身邊的人才,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就和房玄齡商量,房玄齡說:“府中的官員被抽調的雖多,但都不算可惜。只有杜如晦聰明有見識,是王佐之才。您要是安於當秦王,是用不上杜如晦的,但若要經營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驚,嘆自己差點失去這個人才,立即上表奏請留下杜如晦,唐高祖批准,這才把已調離的杜如晦追回。

杜如晦從此和房玄齡一起跟隨李世民征戰四方,成為李世民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生擒夏王竇建德,逼降王世充,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的特殊功勳,特設天策上將府,封他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李世民雖然年輕,卻很有遠見,他認為國家趨於安定,建設時期將要到來,應該由武略轉向文治。於是,他在西宮修建文學館,廣納英才,一時群賢聚集,知名的共18人,被稱“十八學士登瀛洲”,又稱“十八學士”。李世民邀杜如晦坐上十八學士的首座,與房玄齡並列。

遺憾的是,貞觀三年冬,杜如晦染病辭職,唐太宗經常派人去問候,派名醫去醫治。其病情加重後,唐太宗還親自到杜府,難過地流下眼淚。翌年三月,杜如晦病逝,年僅46歲。

杜如晦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三天沒上朝,特意寫手諭給虞世南說:“聯與如晦,君臣二人情深義重,如晦不幸早逝,我心裡悲痛,你要體察我的心意,好好為如晦寫一篇碑文。”

據說,唐太宗有一次吃到一種味道很好的瓜,想起杜如晦,就停下來,留下另外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靈前,可見杜如晦在唐太宗心目中有多重的分量。

房玄齡生平

房玄齡(公元579年至公元648年),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章丘市淄博)人,是中國唐朝初期的著名宰相。

杜如晦先平

杜如晦(公元585年至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重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