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億! 擁抱“全球朋友圈”,誰支撐了重慶外貿“開門紅”?

開局良好!重慶外貿進出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4月14日,重慶海關發佈統計數據,2019年一季度,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315.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21.9%。3月當月,進出口總值共計477億元,同期增長31%。

在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的形勢下,從2018年的快速回升,重新站上5000億元大關,到一季度的“開門紅”,背後是一幅怎樣的經濟圖譜?如果對這份成績單進行梳理和分析,能夠發現不少“驚喜”:越來越多企業投身智能化生產的浪潮,一批高附加值的“重慶造”正在世界嶄露頭角。

“支柱產業筆電穩住了”

位於西永微電園的重慶英業達工廠,這裡是全球知名的代工企業英業達在渝的生產基地,每天數以萬計的筆記本電腦,從這裡“誕生”,經過打包、分撥,飛往歐洲、美洲消費者手中。

在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浪潮下,這家制造工廠正在加快提檔升級。記者從重慶英業達工廠的數字車間瞭解到,該車間經過智能化改造後,不同機種、配置、包裝及個性化產品已實現混線柔性生產,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僅去年一年,工廠產量增長了16.6%。

“重慶英業達IMP數據應用平臺已入選重慶2019年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化)試點項目。”西永微電園副總經理蔣顯銘說,不止是英業達,廣達、富士康等代工企業也都實施了智能化升級。

在智能化推動下,企業紛紛加碼新訂單、新產品,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全球筆電市場比較低迷,但重慶卻穩住了,”市經信委電子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英業達、廣達、富士康等大企業生產穩定,是重慶筆電生產穩定的“功臣”。

據統計,2018年,西永微電園生產筆電4250萬臺,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4。4月14日,西永綜保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19年1-3月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西永微電園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98.35億元,同比增長10.91%。預計一季度,西永綜保區可實現進出口額479億元,同比增長18.8%。

“筆電是重慶外貿進出口的支柱之一,只要它能穩住,重慶的對外貿易就能穩住。”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認為,筆電對重慶外貿進出口實現“開門紅”起到了關鍵作用。

開放平臺按下“加速鍵”

重慶翊寶智慧電子裝置有限公司,是仁寶集團旗下的智能設備製造商,主要從事智能手機、智能穿戴、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儘管成立時間剛兩年,公司產能提升的速度非常搶眼:去年,從手機生產線入手,公司導入組包線智能化設備。9月中旬,在保稅港區自建一期廠房開始試生產,目前二期廠房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預計今年內竣工投產。

廠房擴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訂單增多,這些訂單來自美國、德國、英國等地,這也為保稅港區實現“開門紅”增添了動力。

據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外貿進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今年以來,重慶加工貿易進出口佔同期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其中,4個保稅區(注: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保區、江津綜保區、涪陵綜保區),佔到了全市加工貿易總額的90%以上,產品包括電腦、智能手機、智能音響、穿戴設備、集成電路等。

換句話說,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製造業,漸成重慶保稅港產業發展的“主引擎”。重慶保稅港區開放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肖中平分析,這和該保稅港區加速探索區內貿易形態的多樣性,實現傳統貿易+智能製造的升級改造密不可分。

據介紹,重慶保稅港區已構建了四大功能平臺:保稅+智能製造的加工貿易開放平臺、保稅+服務貿易的新興服務貿易創新平臺、保稅+現代物流的多式聯運集散分撥平臺以及保稅+特設口岸的開放功能政策創新平臺。

其中,“保稅+智能製造”引領加工貿易快速增長。目前,重慶保稅港區生產智能終端年均增速達到20%,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形成多種智能終端產品共同發展的產業集群。

外資企業釋放新動能

上個月,在上海舉行的2019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一種“重慶造”的真空絕熱板受到許多知名家電生產企業的追捧。

這種高性能玻璃纖維棉製成的新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節能複合材料之一,已廣泛運用於全球高端品牌的冰箱、熱水器生產中,成為這些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利器”。

同時這也是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松下電器與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姻”的成果。2016年,日本松下電器在中國內陸地區首次與民營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松下真空節能新材料(重慶)有限公司。由松下電器佔51%的股份,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佔49%的股份。

截至目前,該公司產值達到了1.1億元,比投產初期增長了3倍。據重慶再升科技方面透露,第二條高效真空節能環保絕熱板生產線,目前已啟動建設,投資額約3800萬元,有望在6月份投產。預計合資公司的產能、產值還將進一步翻倍。

這樣的“聯姻”還有不少,作為內陸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重慶與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的緊密合作由來已久。隨著這些巨頭在渝“開疆拓土”,和蓬勃發展的民企力量共同託舉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釋放創新動能。

據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分析,因為投資環境的優化,越來越多海外企業選擇落戶重慶,其產品成為重慶外貿進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前兩個月,重慶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487.5億元,同比增長20.4%。

從引入外資的層次、領域來看,重慶實際利用外資處於中西部領先水平,在全國處於第二梯隊“領頭羊”的位置。從2011年起,重慶利用外資總額已連續8年突破100億美元,集中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的先進製造業,以及以研發、結算、現代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記者手記

產業支撐城市

升級關鍵靠“研發”

從一季度的成績單來看,重慶外貿“開門紅”成色十足,可圈可點。在外部環境依然嚴峻複雜的形勢下,來之不易。

不過,有一待升級之處有待提前佈局:以筆電等為代表的加工貿易比重很大,是拉動增長的“主力軍”。但也正因如此,整個外貿增長的“軟肋”暗暗隱現——如果對單一產品過於倚重,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引起整個外貿板塊的“降速”甚至“失速”。

這並非沒有前車之鑑,透過“世界工廠”東莞的升級路徑,打個形象的比方,過去在傳統制造業上的精益求精,只是讓加工貿易企業掌握了電腦生產的“外殼”,現在步步領先的自主研發水平,掌握著核心數據設備的運行,才是給電腦產品裝上了“芯片”,贏得更多國際市場競爭的話語權。

“缺少產業支撐的城市,站不直、走不遠!”產業升級關鍵靠“研發”。立足加工貿易,建設巨型科技孵化器,大規模建立研發機構,成為西永產業轉型升級最清晰的路標和頭等大事。如今,在西永微電園引進了博世工業4.0技術創新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英業達個人計算機研發中心等一批檢測、研發、創新機構,加速推動智能終端產業向智能化設備、汽車電子、醫療電子和核心零部件方向延伸,從製造向研發、檢測等高附加值端升級。

同時儘管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很多企業也開始主動冒著“不可期的風險”,加快改進技術、增強研發、優化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加速培育新優勢,提早佈局尋找下一個增長“爆點”。

近年來,重慶也在致力擺脫傳統的加工貿易思維,不斷加大推動企業“走出去”的力度,通過海外併購、投資設廠等舉措,讓企業突破傳統的貨物進出口貿易,轉向貨物、資本、品牌等全方位立體化的外貿格局。

如今,“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等重大戰略機遇就在眼前,重慶智能製造產業建設如火如荼,如何乘“互聯網+”的春風,推動已有名氣的“重慶造”藉助這些機遇走向世界,將是重慶促進外貿轉型升級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