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每天上朝之前,太监们为何要在宫门前甩鞭子?

衢州土郎中


甩鞭子在现代生活中也很常见,每天清晨的公园里,时常见到一些老年人聚在一起甩鞭子锻炼身体,他们也会比试比试谁甩的声音响亮,在农村也有很多甩鞭子的,像放羊的或者赶车的,但鞭子没有那么长,我们小时候玩的陀螺也是用鞭子来甩的。


在明清时宫廷里也有甩鞭子的,只不过那个甩鞭子是很严肃的,也不是用来锻炼身体的,它是朝廷举行朝会或者重大典礼时的一个环节,称为“鸣鞭”或“响净鞭”。

“净鞭”也叫“静鞭”,是由黄丝编织而成,在鞭梢上涂上蜡,这样的话打在地上声音不仅响而且脆;其目的就是警告臣子,皇帝就要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肃静,迎接皇帝。

这有点像现在国家每次开重要的会议,国家领导人入场前军乐队都要奏迎宾曲,然后全体起立鼓掌,然后领导人进场。

这些都是很严肃的仪式,代表着国家的威严,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古代为何要用鞭子而不用其他的工具呢?

这个鞭子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赶牲口的马夫或者放牧的牧人手拿鞭子就是用来驾驭牲口的,而皇帝使用鞭子就是用来驾驭人民、统治百姓的,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替皇帝当牛做马的,皇帝就得用鞭子来统治他们,因此鞭子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其实甩鞭子在唐代就有了,据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记载“鸣鞭,唐及五代有之”。那时候用得少,规模也不是很大,到了宋朝,为了彰显皇威君威就组成了仪仗队,专司皇家礼仪。

据《宋史》记载“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南宋孝宗赵昚为了使鸣鞭的过程更加气派、威严,更具仪式感,就增加了鸣鞭的人数,以显示皇家的威严。

而到了元朝,就缩小了甩鞭子的规模,只甩鞭三下,这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第十回也有描述“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清朝虽然是马背上的民族,但它也沿袭了明朝的一些礼制,其中就有甩鞭子,康熙亲政后就开始统一了规则,由原来的四人甩鞭子变成了一人,也由之前的侍卫变成了太监,每次朝会要鸣鞭两次,一次是朝会前,皇帝走出中和殿、到金銮殿之前,一共甩三声,另一次是朝会结束,再甩三下,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

甩鞭子的太监也要一副好身板,要尽量的把鞭子甩得最响,声音越大越好,在庄严肃穆的宫殿门前,突然的这一声鞭响,响彻云霄,这是对皇帝的敬畏。

掌握好度对于甩鞭子的太监来说要求也很严格,在那种严肃的场合,是不允许有一毫的差错的,皇帝从中和殿到金銮殿刚好要甩三下,三次的声音要一样响亮,其标准苛刻程度与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到国旗杆有多少步类似。


因此甩鞭子就是皇帝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罢了。



遗产君


太监甩鞭子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仪式,我们都知道, 现代在我们国家,每当有盛大仪式或者外国政要访华的时候,就会有鸣放礼炮的环节,清朝太监甩鞭子其实也就跟放礼炮的寓意差不多。除了是一种最高礼节外,另外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威严,同时也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追溯甩鞭子的历史应该是从唐朝的时候就有的,直到明清两朝才被正式用在朝会上使用。而明朝一般这个任务是由锦衣卫来完成的,大清朝因为没有锦衣卫,所以只能由太监取而代之。鞭子在清朝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太监们在朝会上,皇帝到来之前甩鞭子的目的,就是预示朝廷文武百官们,皇帝要来了,大家一定要安静,站整齐了,不许喧哗,准备好等着迎接皇上。





大概这个时候也就是“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每次上朝皇帝到达金銮殿之前,甩鞭的太监是最紧张的时候,不仅时间要掐的准,而且还要拿出吃奶的劲来,尽量把鞭子甩的最响,声音越大越好。在这庄严肃静的宫殿门前,突然这一声鞭响,那是什么感觉,一种响彻云霄的感觉。所以这也是对皇帝的敬畏,一种特殊的欢迎仪式。所以说这个负责甩鞭的活不说一般人能干的了得,都是经过特殊训练选拔出来的甩鞭高手。





清朝的这种甩鞭仪式也叫做“静鞭”,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鞭子一响,天子就要驾到,皇帝来了,大家要安静的意思。如有不守纪律者,鞭子伺候。当然了,那个场合谁也不敢放肆。通常在上朝皇帝到来之前这个时候,一般太监要甩三下鞭子。但甩鞭子不仅仅局限于朝会上使用,皇帝祭天或者出巡,重大场合上都会甩鞭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清朝的这种甩鞭子的仪式,无非就是想通过鞭子发出的声响来警示人们保持肃静,暗示皇帝即将出场,所以人等避让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一种霸气的体现,从而彰显出皇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


任驰赢天下


内侍太监殿前甩鞭子这是大清国的一套活计,鞭子要抡三下,要求每一鞭子不但要响而且要脆,每一鞭子的力度和火候要恰到好处,这三鞭子有个名字,叫做“净鞭”,也可叫做“静鞭”。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套礼仪程序,目的是为了彰显君主威严和权势。每天朝会之前,会有专门培训过的内侍太监来完成这套礼仪。而且不只是朝会之前用,在典礼或者祭祀开始前,也会用到。其目的是为了警告臣子:皇帝架到,尔等需臣服,需安静,需恭敬....

有些人一定说了,我看什么《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甄嬛传》等等清宫剧,这个场景经常出现,这是不是满清渔猎民族特有的一种形式?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并不是满清统治者的专利品,在唐朝中期,已经有鸣响鞭的礼仪记录,只不过没有形成一套规定礼仪项目。到了宋朝,鸣响鞭逐步规范化。

虽然只有三鞭子,但是也别小瞧了这玩意,如今清宫用的响鞭还有真品留存,这种鞭子又粗又长,鞭梢儿用专门的软皮制成(有传闻是用巨大蚂蟥的皮制成),想要抡起这条鞭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太监才能完成,要保证每一鞭都能抽响,而且不能缓也不能急,稍有差池,这个太监就要受板杖之苦。因为学习鸣响鞭的太监,不但要有臂腕之力,还要熟练掌握技巧,每一鞭子代表了帝王的威严,若是失误,可不是一件小事。可见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了。


大狮


电视剧里,每当升堂的时候,公堂端坐的大老爷会拿起一块方形木头重拍桌子,高喊“升堂……”下面两旁的衙差高喊“威……武……”。



这块木头叫做“醒木”,也被称作“惊堂木”,用来威慑和彰显官威。

类似,太监们在宫门甩鞭子,目的在于提醒、警醒正等待的大臣们,皇帝将要驾到,不要闹了,全都安静一点。



这叫“鸣鞭”,也就是“响净鞭”,也是“响静鞭”。也好比皇帝将要来某个妃嫔的寝殿时,一旁的太监会高喊“皇上驾到……”

重要角色总是最后到场,怎么说明皇帝即将来了,鸣鞭呗,既是提醒,又是威慑,更是彰显天子风范。



有人说,鸣鞭出现在唐朝,但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倒是宋朝有记载,元朝也是,只不过明清时期更加规范,更加系统了。

现在也有类似的场合,比如有些领导走到门前会咳嗽,还有主持人介绍……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例子?



史小二记


这个东西不是雍正专属,甚至也不是清朝专属。宋元明清四代都有这种名叫“鸣鞭”的礼仪。“鸣鞭”也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实际上,“鸣鞭”只不过是繁复的皇家礼仪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

明朝的“鸣鞭”,在很多场合都有出现,比如说正旦(正月初一)、冬至两天百官朝贺、皇帝登基、万寿节(皇帝生日)、册立皇后、册立太子、新科进士面圣、献俘仪式等等重大场合,都会有鸣鞭的人站在丹墀上,甩起鞭子啪啪响三声。鸣鞭的一般是四个人,在明朝是四个锦衣卫百户负责这个工作,齐刷刷的甩,而且必须是三下,明朝宫廷音乐的乐词中就有:“千邦万国敬依从。鸣鞭三下同。”(这个礼仪叫做“鸣鞭”,这种鞭子在明朝的官定名称也是鸣鞭,不信可以去看大明会典,有“鸣鞭四条”的记载,“净鞭”只是其俗称)

鸣鞭的制作是比较繁复的。鞭身以黄丝制成,并涂上蜡增大响声。鞭子的柄是木头制成,贴金,柄的最后还装饰一个龙头(“柄用龙头、木质、贴金为饰”)。

明朝的鸣鞭礼仪,被清朝基本继承了下来,和明朝一样,清朝的鸣鞭也是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不过清朝没有锦衣卫,清朝负责甩鞭子的是銮仪卫。皇帝上朝和回宫之前,鸣鞭的声音都会出现。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些个重大的场合,其他人都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只有鸣赞官的喊声和中规中矩的宫廷奏乐,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极其响亮的甩鞭子的声音,那该是多么响亮又让人印象深刻的声音。由于这个声音非常响亮,又非常独特,所以他在明清的俗文学中出现很频繁,但凡是出现了皇帝,基本上都会有鸣鞭的出现,比如水浒传里头的一句:“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后来被《三宝太监西洋记》照抄了。现在的影视剧里,偶尔也有这个鸣鞭出现。反正甄嬛传是有的。

(甄嬛传第一集貌似是苏培盛甩鞭子,雍正王朝好像也有)


营三千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刷存在感、秀皇权的方式而已,明明大家都很乖巧地在等着上朝了,在朝堂的地儿,在皇帝的皇宫,谁敢造次,你皇帝不找臣下的麻烦就是皇恩浩荡了,但不行,皇帝还要让人多甩几下鞭子发出震天响的声音,来告诉大家“我是皇帝”。

这也不是大清的原创,据说自唐代就有,《宋史》里有明确记载,在古代宫廷举行朝会时的环节之一,这鞭子被称为“鸣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成,为了增加效果,在鞭末涂上蜡,这样就很硬,打在地上啪啪响。起到的含义就是:皇帝马上驾到了,朝会或典礼马上开始,各位臣子保持肃静,元代马致远“陈抟高卧四”:“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就是这种“净鞭”。

清朝在康熙八年时,正式确定了朝会乐章和相关礼仪,每次朝会都有2次鸣鞭,第一次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銮仪卫官高呼一声“鸣鞭!”于是响三下净鞭;再有一次是典礼完毕,銮仪卫官高呼一声“鸣鞭!再响三下净鞭,然后朝会结束,皇帝起驾回宫,群臣退下。

鸣鞭体现了君主的权威,主要还是震慑群臣的作用。


云中史记


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叫净鞭或静鞭。


我是汽车fans


其实是古人在举行重大活动和仪式前都要放炮三声,就比如今天的鸣炮奏乐一样。都是在皇宫大内之中又不可能用火药放炮,那样就太不安全了,所以就用响鞭代替放炮,又有响动又有气势,好比今天的电子鞭炮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