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Hybrid_B


戚夫人傻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傻白甜能笼络住刘邦这种出了名的好色之徒的心。戚夫人上位手段不当吗?事实上在专制皇权时代随着皇后日渐年老色衰而导致皇帝移情别恋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放在历朝历代的后宫之中几乎都是符合游戏规则的,很难称之为有什么正不正当之说。如果说戚夫人上位不正当,那么武则天陷害王皇后、萧淑妃的行为难道就正当了?所不同的是:武则天是斗争的胜利者,而戚夫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显然导致她的悲剧命运的并不是她的上位手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悲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戚夫人的上位经历。

据说戚夫人的真名是戚懿,她家世代居住在山东定陶。戚夫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后妃之一:她的父亲是男奴,为当地的一个土财主抬轿子,母亲是女奴,为别人洗衣服,戚夫人一出生注定就是一个女奴。戚夫人一家住在风一吹就可能倒塌的茅草屋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直到她十八岁那年碰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人——刘邦。大约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和项羽的战争中打到了山东,于是就在定陶暂时休整。定陶当地豪强富户们都争相巴结刘邦,这其中就包括戚夫人的父亲伺候的那位主子。戚夫人的父亲本来不愿将女儿交出来,结果就被抓起来一顿痛打,恰巧这时戚夫人的母亲病倒了,戚夫人不得不上门去求财主放了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想要点钱给母亲治病。当然她这等于羊入虎口自投罗网,那位土财主直接把她绑了送给刘邦。

刘邦是市井混混出身,好色是出了名的,不过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还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刘邦之所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则是心存大志而无暇顾及,二则是因为惧怕自己的原配夫人吕雉——吕雉的娘家也是富户出身,本来无论如何是不会许配给刘邦这样一个地痞混混的,然而吕雉的父亲却认定刘邦将来肯定大富大贵,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可想而知吕雉以千金之躯嫁给一个地痞流氓是如何的不情愿,但不情愿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她不能不听的。吕雉嫁给刘邦后就把丈夫管得死死的,而刘邦则对妻子心存畏惧而不敢再在外面沾花惹草。如今已贵为汉王且极有可能登基称帝的刘邦再也不用惧怕妻子了,因此当他见到戚夫人时毫不犹豫就笑纳了。

需要指出的是:戚夫人并不傻——事实上要想征服一个男人的心绝不单凭美貌就能做到的,尤其是像刘邦这种手握权力、环绕美女的男人就更需要对其心理的绝佳把握,说得直白些得会来事,知道如何投其所好。然而戚夫人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在于:她只把握住了刘邦的心理,却没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这实际上是她的出身决定的——她的对手吕雉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个心机城府极深的人——这从她后来怂恿刘邦诛杀汉初头号功臣韩信,后又诛杀彭越等事迹不难看出。我们可以设想吕雉连韩信、彭越这样的英雄俊杰之士都能说杀就杀,何况是一个没任何政治根基背景的戚夫人呢?相比之下戚夫人的那点小聪明全用来如何取悦刘邦了,她丝毫没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刘邦多宠爱她,本质上不过是拿她当成心爱的物件或是宠物;而吕雉就不同了——那可是刘邦需要依赖的政治帮手。同时以樊哙为代表的刘邦起兵时从老家带出来的那些老班底成员们由始至终只认一个大嫂——那就是吕雉。戚夫人在他们眼中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小三,尽管大家看在刘邦的面子上尊称她为夫人,其实并没一个人打心眼里瞧得起她。戚夫人却把刘邦当成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以致于她仗着刘邦的宠幸而不把这些老臣放在眼中。可以说尽管她在如何取悦刘邦这方面比吕雉更强,可总的来看她笼络人心的能力远远不及吕雉。和吕雉比起来戚夫人简直就是一朵没经历过风雨的温室里的娇花,之所以没急着折掉这朵娇花只不过是心机深沉的吕雉给丈夫刘邦留面子而已,可只要刘邦一驾崩她可以毫不留情地将这朵花连根拔起。

在经过长时间的宫廷生活后戚夫人对自己所身处的危险局面也多少有所感知——在偌大的汉宫之中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刘邦,然而年纪比她大得多的刘邦不可能一直作为她的保护神,于是她极力唆使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这基本上就是作死的行为了——自古以来夺嫡争宠的游戏规则就是在不动声色之间暗中笼络人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将对手拿下。戚夫人却是一个劲儿在刘邦面前哭诉请求,结果弄得她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人尽皆知。如果说因为戚夫人的得宠已让吕雉心生嫉妒,那么戚夫人居然企图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就触犯了吕雉的大忌,至此她与戚夫人之间已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系。如果说吕雉和戚夫人只是单纯的情敌关系,那么也许戚夫人的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无非不过可能就是和刘邦的其他妃子一样而已;然而戚夫人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直接使她和吕雉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政敌。

戚夫人除了会向刘邦哭诉之外几乎再没别的能耐了,满朝文武谁也没把她放在眼中,对此刘邦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这也是他不敢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以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俩的政治手腕根本不足以压服汉初那帮开国元勋,势必造成臣强君弱的局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刘邦与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继位,此时已贵为皇太后的吕雉随即对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等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先是将其囚禁在永巷舂米,后又将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毒杀,将戚夫人砍掉双手双脚、挖掉眼珠、毒哑熏聋后扔进厕所。尽管在对待戚夫人一事上吕后显得无比残忍,但平心而论这多少也是戚夫人咎由自取的结果。事实上吕后并不是一个嗜血的屠夫,她之所以对戚夫人下此毒手完全是因为双方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相比之下刘邦的另一位妃子就显得幸运得多了——这名妃子就是薄姬。

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刘邦攻打魏豹时薄姬成为了汉军的俘虏。不过这时薄姬并没直接进入刘邦的视野范围之内,而只是汉宫之中一介织布女而已,直到薄姬入宫一年多以后仍没见过刘邦。薄姬年少时曾有两个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她们三人曾约定:”无论将来谁先发达显贵都不要忘记同伴好友“。当薄姬进入汉宫之时她的两个少年好友管夫人和赵子儿早已是刘邦的宠妃。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召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相伴,这时管夫人和赵子儿向刘邦提及了当初她们与薄姬的约定。刘邦听说这件事后似乎对此显得很感兴趣,于是当晚就召见了薄姬。薄姬在面见刘邦时声称:“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刘邦大喜道:“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刘邦出身市井,尽管确有一番能耐,不过好色也是出了名的,也许是因为薄姬的颜值在刘邦的妃子中并不出众,也许是因为刘邦忙着和别的妃子卿卿我我,总之这次之后刘邦几乎再没召见宠幸过薄姬。然而事情就有如此凑巧——就这么一次宠幸就令薄姬怀上了身孕。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薄姬生下了四皇子刘恒,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立为代王。刘邦死后薄姬跟随儿子代王刘恒前往封地代地,成为了代国的王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寿终正寝,刘邦之孙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联合开国元勋周勃、陈平等人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接下来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对平定吕氏立有大功的刘襄、刘章没被大臣们拥立为帝,不久远在代地完全没参与平定吕氏的代王刘恒却接到了满朝文武希望他即刻赴京登基称帝的邀请。按说刘恒白捡一个皇位该高兴才是,然而这时薄姬却提醒儿子注意:天下没免费的午餐,事出反常必有妖——明明平定诸吕之乱是刘襄、刘章的功劳,而他们却没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朝臣们并不希望立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强势人物为君,之所以选择刘恒恰恰是看中薄姬母子长期以来在不受宠的局面下养成的宽厚作风,也许在他们看来刘恒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君主。如果这时刘恒心急火燎地前往长安登基无异于告诉满朝文武:自己对白捡的这个皇位实在是意料之外的无比高兴,那么大臣们就极有可能因此居功自傲,把刘恒当成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于是刘恒在母亲薄姬的建议下不紧不慢地前往长安,到了长安附近后并不急于入城,而是先派自己的心腹亲信提前入城控制京城的军政大权,然后刘恒才从容入城。面对平定诸吕之乱的大功臣周勃时刘恒充分展示了老练圆滑的政治手腕:一方面他极力尊崇周勃以维系朝政的稳定,但当周勃以有机密大事要求单独求见时却明确拒绝,以此告诫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集团切莫居功自傲,绝不允许他们搞任何特殊化。

刘恒正式登基后薄姬就有诸侯国代国的王太后升级为大汉王朝的皇太后。成为皇太后的薄姬吸取了吕太后专权的教训,于是以身作则坚决反对后宫干政现象。相比吕氏家族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言:薄氏家族仅仅只有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薄昭一人被封侯,这还是为了酬谢他多年来对刘恒的辅佐以及护送刘恒进京登基的功劳,而不是因为他作为薄姬的弟弟、刘恒的舅舅这一外戚身份。可以说刘恒得以成为大汉天子并开创文景之治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母亲薄姬的影响,正是因为他继承了母亲薄姬那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才会在诸吕之乱结束后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正是在薄姬的建议下刘恒以巧妙的政治手腕以外柔内刚的方式明确告诉满朝文武绝不要试图将自己当成提线木偶,正是因为薄姬的以身作则才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没再重演,而薄姬这种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处世心态恰恰契合了大乱之后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汉文帝刘恒以及后来的汉景帝刘启正是秉承这种清静无为的理念与民休息才缔造了文景之治。事实上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自有其内在逻辑,有时对生产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并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懂得不该做什么,尽量少折腾有时就是最大的促进支持。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不正是强调尊重市场自身内在逻辑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吗?这正契合中国古人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哲学,薄姬用她的一生亲身践行了这种思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她这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使自己和儿子得以在波橘云诡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存活下来。相比之下戚夫人则不识时务、过于高调,以致于使自己的意图过早暴露在自己的政治对手面前,而她自己又不善于笼络人心,最终以一己之力对抗老谋深算的吕雉,这就注定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吕后残忍杀害戚夫人,固然是吕后不对,但是戚夫人确实也有很多做得不好,或者说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呢?(吕后与戚夫人)

第一,戚夫人得刘邦宠爱也可以,但不要求专宠。

在刘邦征对定陶,获得戚夫人以后,戚夫人就随刘邦南征北战,获得刘邦无限的宠爱。后来刘邦建国当皇帝以后,这种宠爱依然没有改变。而且几乎同时,刘邦对吕后从此不闻不问。

我不是说戚夫人不该追求刘邦的宠爱,毕竟那是每一个妃子都祈求的东西。但是她至少应该劝刘邦到吕后那儿去住一住。其实最安全的,就是到吕后那儿去住。毕竟吕后年老色衰,刘邦不可能再重新对她产生兴趣,最后刘邦还会大部分时间回到她戚夫人身边。这样一来,戚夫人既讨好了吕后,又不危险,还可能获得刘邦更大的宠爱。

(刘邦剧照)

第二,戚夫人让刘邦封儿子刘如意为王可以,但不要封为赵王。

这个赵王本来是张敖拥有的。张敖是吕后的女婿。刘邦对他这个女婿实在是薄情寡义,刘邦去张敖那里,张敖对他非常恭敬,他反而对张敖非打即骂。刘邦这样搞,其实就是要逼张敖造反。结果张敖没造反,张傲的部下造反了。张敖受牵连,他这个赵王就给拿下了。

张敖的赵王被拿下以后,刘邦就封给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我不知道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是不是戚夫人这么要求过。如果她这样要求过,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明显得罪了吕后。如果她没有这样要求过,是刘邦自觉的行动。那他也应该劝说刘邦别这么干,以免结怨吕后。

(刘盈剧照)

第三,戚夫人想改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也可以,但不能只求刘邦。

古代的嫔妃,谁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毕竟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和别人的儿子当皇帝,那待遇是千差万别。有些人指责戚夫人不该动这个念头,我反而觉得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戚夫人没做好的地方在于,她只是一味地去求刘邦,向刘邦哭闹。这有什么用呢?刘邦又不是不同意。刘邦是同意的,关键是大臣们反对。如果戚夫人想把这件事做好,她就应该去拉拢大臣。

戚夫人并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一直在刘邦身边,刘邦又很听她的话。她从刘邦那里给大臣们捞点儿好处,让大臣们感激她,这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

如果能有几个大臣劝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要想做好这件事,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戚夫人不这么做,只一味在刘邦面前哭闹,让刘邦身上的压力非常大。他虽然是皇帝,总也不能一意孤行吧。

看看人家吕后是怎么做的,人家请商山四皓来给刘盈助阵,而不是只在刘邦身上死缠烂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差别。

(吕后专权)

第四,戚夫人被吕后罚去做苦力,发牢骚可以,但别拿自己儿子来发牢骚啊。

那时候刘邦都已去世,刘盈已经当了皇帝,吕后权倾天下。你戚夫人这时候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你最好的就是什么也别说,闷着头,把余生渡完就算了。而且,只要能熬到吕后去世,你还是有再出头的时间的。

可是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还唱歌发牢骚。发牢骚也可以,但你别拿自己的儿子来唱歌啊,说什么儿子在外面当王,我当娘的在里面干苦力。你这不是提醒吕后,让她赶紧把刘如意给杀掉吗?

显然,戚夫人是一个有过分欲望,但又不够聪明的女子,她最终走到非常悲惨的境地,确实,自身也有不少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戚夫人和吕雉的这一桩历史纠纷,無月在之前的问答中已经有所提及,很多读者的观点也基本与無月一致。

那就是,戚夫人和吕雉的纠纷属于政治斗争,戚夫人最后的下场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

后世很多人觉得戚夫人可怜,戚夫人也确实可怜,被吕雉做成了“人彘”,听听就让人害怕。因此普遍认为戚夫人是弱者,而吕雉则手段残忍,心狠手辣。

其实假如当初刘邦废太子成功,刘如意成功做上太子,吕雉会是什么下场呢?恐怕也不会太好。

吕雉对戚夫人最狠,说明戚夫人最让她生气,两人的斗争由来已久。而再看看薄夫人,不但毫发无伤,最后还做上了太后,可见,吕雉并不是一个滥杀的人。

戚夫人希望让刘如意登上帝位,理由无可厚非,可惜手段不够高明。

戚姬在刘邦的嫔妃中,几乎没有什么政治资本,她有的仅仅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做皇帝的丈夫。

她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吹枕边风。凭着年轻漂亮,仗着刘邦的宠爱,希望能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这既是为了刘如意的将来,也是为了保全自己。

可惜,吕雉这个对手太强大。

吕雉拥有其他嫔妃不具备的政治基础,沛县集团的老伙计们都和吕雉很亲近,也很尊敬她。勇猛的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刘邦几次提议换太子,都是遭到了重臣们的反对而搁浅。

在这过程中,吕雉和戚夫人两人,明枪暗箭,你来我往,仇隙早已越来越深,只是因为刘邦仍在,两人未正式撕破脸皮而已。

戚夫人应该没想到,刘邦到死了也没把刘如意立为太子,更没想到刘邦死的那么快。

刘邦一死,吕雉立刻大权在握。都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才会知道谁是在裸泳”。戚姬此时就仿佛在政治的大海中“裸泳”,立时败下阵来!

政治不只是男人的世界,女人之间也存在政治。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如果有几个俗语来形容戚夫人,那就是“富贵显中求”,还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戚夫人岂能不知道,她这样跟吕后争太子之位,一旦失败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她当然知道的,吕后也知道,一旦是吕后失败,吕后的下场也好不到那里去。

当然,应该不会像吕后那样,吕后做得比较绝,刘邦原来有八个儿子,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了。

我们来看看戚夫人和吕后各自有什么优势。我们先来说吕后的,吕后的优势有三条,第一,吕后是嫡妻是皇后,刘盈是嫡长子。第二,吕后与萧何、曹参、樊哙他们都是来自沛县。第三,吕后的个人能力很强,这个从后面的吕后时期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写的是吕后本纪,与刘邦本纪、项羽本纪并列。

那我们再来看看戚夫人的,戚夫人的优势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刘邦的宠爱,因为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而且刘如意长得更像刘邦,刘邦内心还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的。

那戚夫人是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呢,或者胜算很低呢?并非如此,从吕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吕后一直很担心刘邦真的废刘盈,改立刘如意,当刘邦跟群臣商议这个事情的时候,周昌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而吕后听说了周昌跟刘邦的对话后,就专门找到周昌,拜谢说:如果不是你据理力急的话,太子就基本被废掉了。我们知道,吕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如果不是事情十分危急的话,吕后断不可能如此的低姿态。

而后来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让太子请出商山四皓,刘邦看到了商山四皓,认为自己都请不出来,而太子竟然能请出来,看来太子的羽翼已丰,已经不能再动摇了。

戚夫人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这个时候是西汉初年,而刘邦是一个理性的人,刘氏王朝还没有那么的稳,如果碰到的是汉景帝和汉武帝,那么太子刘盈可能就像栗太子和卫太子了。

其实,戚夫人还有另外一个机会,那就是刘邦最后的几个月,刘邦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樊哙,为什么刘邦要杀樊哙这个妹夫呢?樊哙的功劳是十分大的,而且还在鸿门宴救过刘邦。

原因很简单,有人跟刘邦说,樊哙和吕后打算在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而刘邦一直很痛恨吕后的干预朝政,刘邦要杀樊哙,说明刘邦下了决心,可惜的是,刘邦没多久就死了,戚夫人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历史简单说


戚夫人的确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悲剧的女人,那么戚夫人会有这样的悲剧,是她自己太傻还是因为上位手段不当呢?其实这两个都不是,戚夫人傻吗?如果真的傻她也混不到那个位置,那么是因为上位手段不当吗?其实戚夫人上位手段很正常,这两个都不是她死那么惨的原因。

首先第一个戚夫人上位很正常,吕后已经年老色衰,刘邦喜欢年轻的无可厚非,这一点吕后心知肚明,所以说她也没说什么,戚夫人上位是非常顺利的,吕后并没有阻拦她,刘邦曾经一度沉迷于戚夫人,整日和戚夫人混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戚夫人心思多了起来。

刘邦其实一直不太喜欢太子,刘邦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像自己,太过懦弱,刘邦一直有想换太子的想法,当然刘邦从来没说过,戚夫人主动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并且整日给刘邦灌输这个想法,刘邦最终动摇了,决定换太子。

这个时候吕后才开始重视她,也是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的成了吕后的敌人,最终换太子的想法当然没有成功,要知道吕后可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女人,她的势力是很强的,更何况她的儿子继承帝位完全符合规矩,在这一点上刘邦是斗不过她的,所以戚夫人没能如愿。

刘盈登基之后,戚夫人被打入冷宫,其实事情本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戚夫人却不识时务,每日谩骂吕后,最后吕后一怒之下将其做成人彘,戚夫人的悲剧,不是她太傻,也不是她上位手段不当,而是她自己不识时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认为既不是戚夫人傻,也不是她上位手段不当,而是成了刘邦的替罪羊。

在后期,刘邦和他老婆吕雉,是有很多冲突的。比如,想把已经结婚的鲁元公主嫁到匈奴,想换太子,想把鲁元公主的丈夫全家处死。

嫁公主到匈奴和亲,非要嫁长公主,这就是一个毛病。而且吕后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可刘邦他有很多儿女的,你要说他是无意中选一个,恐怕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后来,又把鲁元公主全家都抓起来,想要以“谋反”的罪名,全部处死。吕后为这两件事,整天哭哭泣泣。最后,当然是查无实据,把人放了。

关于换太子,才是真正要命的事。从整个古代历史上,就找不出儿子被废,能不连累母亲的。母以子贵,可不是说说而已。整吕后的女儿,可能说是“误会”。整吕后的儿子,那就是真的要命了。所以,当吕后听到周昌驳回刘邦废太子的提议,向周昌下跪感谢。

如果刘邦真要换太子,就不可能选戚夫人的儿子。戚夫人的儿子,年龄太小,智慧也不算出众。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支持刘邦换刘如意当太子。

刘邦可以说拿戚夫人当枪使,吕雉同样拿她当枪使。刘邦死后,吕雉报复戚夫人,杀死刘如意和戚夫人。全部都让自己儿子,孝惠帝看着。这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总之,目的是没有达到,反而逼死了孝惠帝。这恐怕是吕后没有想到的。


历史八卦阵


宫庭争夺上位。如同一线与敌相杀。凶狠果敢便有机会迎来政治上转折的开始。历史中戚夫人容颜漂亮,独受刘邦专宠,明目仗胆挑戏吕后。甚至进言刘邦答应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曾欲废太子,但废太子这件事上,得到满朝臣子反对。故吕后才有机缘找臣子献计才使刘盈立于不被太孑作


废。

显然得到大臣支持的吕后稳拿胜卷,赢了戚夫人一局,所以要成就大事戚夫人缺少谋略,沒有形成自己集团巩固地位,与众贤臣配合夺取吕后母子定位的方针策略。戚夫人虽不傻,但沒有将才智聪明发挥到极限或适当的温度。本应借助刘邦的宠爱戚夫人制吕后悲残境地也是轻而易举,但戚夫人不会握权应运到确切,所需培养靠向自己的王权大臣,所以几次废太子终不成功。

试想,阶级争夺要有聚精会神的头脑,否则纵然干般宠爱骄傲一世,但回头一瞬间。让吃尽了牢门坚苦的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虽绝望,但吕后侠带坚强,游力说服大臣保留太子,结果吕后成功上位。但吕后对戚夫人没有太过处置伤及性命,只是将戚夫人贬做侍婢,对戚夫人所生刘如意删封代王,也算平安无险。

可叹戚夫人不识时务,竟终日干活之余唱了《春歌》孑为王,母为虏、、、、、、这首动听楚歌,传到吕后这边勃然大怒,下令惨处戚夫人身亡,如果戚夫人甘心受牢囚壮态生活,不自做溅至少刘如意也许还是代王,等到吕后年老西归去,刘如意有翻盘的机会也不是不可。

读者是否记得刘盈欲知吕后杀害刘如意,故与刘如意相伴同居吃住,时刻不离如意左右,看得出刘盈疼爱弟弟刘如意十分在心,那么戚夫人安然平静的做奴隶生活,或许等到吕后死亡,刘如意求助刘盈释放母亲出牢门,尽有希望,或许刘如意借自己力量等待时机又能成功续写历史的章节。

至此,很大程度上,戚夫人悲剧的发生,与戚夫人自己操做有关,不理智行事,加快了吕后处置戚夫人的罪恶应早爆发。


蔚风清云上青天


其实,导致戚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刘盈的不合格。

汉十二年四月,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太子刘盈袭号为帝,史称孝惠帝。

在中国历史上,孝惠帝的名声还算可以,被贴的标签是「仁弱」,但这个仁弱之主,实是悲剧制造者。

刘盈称帝后不足一年,赵隐王刘如意即在刘盈的宫殿内被吕太后鸩杀,随即,刘如意的母亲也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孝惠还,赵王已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很多读者认为,刘如意母子之死,是夺嫡失败的必然结局。我甚至见到一些网友发帖,称戚夫人的悲剧,实乃咎由自取。

其实,从《史记》的诸多记载来看,戚夫人之所以起了夺嫡之心,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为储君的刘盈不合格

而且,戚夫人虽有夺嫡之心和夺嫡之举,但从没有加害过刘盈,更没有在夺嫡中作弊,实属难得。

另外,夺嫡失败后,戚夫人也安心接受了夺嫡失败的结局。

所以,戚夫人的悲剧,绝不能说是咎由自取。

  • ①废太子是刘邦自己的想法。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明确记载了,在戚夫人有了夺嫡之心前,刘邦即有了废太子的念头: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司马迁说得很明白,在性格和能力上,刘盈跟刘邦的差别很大,在司马迁笔下,刘邦的性格是这样式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盈唯一像刘邦的地方,便是「仁」,最不像刘邦的地方,便是「弱」了。

刘邦出生于普通人家,但却跟父亲兄长很不一样,不屑于做农活,平素里总是一副做大事的样子。因此,虽然只在家乡当了个亭长,但却特别吃得开。

可这刘盈,虽然生于帝王之家,但总是给人一种虎父犬子的感觉。最明显的,便是英布造反时,刘盈和吕后的表现。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刘邦即皇帝位后,臧荼、韩信、韩王信、陈豨、彭越等人相继谋反或被控谋反,刘邦都亲自前往。

这一回,英布谋反时,年过六旬的刘邦既老且病,所以想让太子作为统帅,前去平叛。

但刘盈和吕后,却接受了商山四皓的建议,躲避平叛。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太子怕死更不能死,而老皇帝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为了妻子和儿子,理应拖着病躯,跟英布拼命,为大汉江山的稳定繁荣,尽最后一份力。

吕后按照商山四皓拟好的说辞,到刘邦面前一顿哭诉,刘邦只好改变主意,骂着说:

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此时的刘邦,已是伤心到极点。

刘邦年老体衰,将不久于人世,而作为接班人的太子,连前往前线平定叛乱的的勇气都没有,这么弱的太子,将来真的能当好一个皇帝吗?刘邦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到故乡丰沛,与乡亲们纵酒时,写下了一首千古悲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始终道尽了刘邦的彷徨与恐惧,如今,自己还活着,威加四海,但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自己死了以后,又能有谁来帮着刘盈守天下呢?

为了不使自己创下的帝业毁在刘盈的手中,刘邦回到首都后,更要废太子了。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

  • ②废太子一事上,戚夫人仅仅是在刘邦跟前哭诉而已。

刘邦有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后,戚夫人也并没有联合朝中任何一方势力,她所做的,仅仅是在刘邦面前哭诉而已。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很明显,戚夫人仅仅是哭诉,没有其他的举动,别说是联络朝中老臣了,恐怕连舆论都没搞过。

妥妥的白莲花形象。

据《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戚夫人能歌善舞,艺术修养极高。夺嫡失败永巷为奴时,戚夫人还创作了《舂歌》引导舆论。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在戚夫人艺术修养和美妙歌喉的加持下,《舂歌》的发表,将舆论引向利于戚夫人的方向。

如果在夺嫡时,戚夫人不只是哭诉,而是像发表《舂歌》这般引导舆论,又将如何呢?如果戚夫人像吕后谋求张良帮助那样谋求朝臣的帮助,又将如何呢?

或许戚夫人也未必能在夺嫡中胜出,但刘盈也不会赢得那么稳!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夺嫡一事上,戚夫人的做法,已是很「佛系」了。

如果我们能抛开嫡庶立场来看戚夫人的夺嫡,或许会有一种感觉,戚夫人的哭诉,应不仅仅是为了刘如意登上帝位,更是在替刘邦担心,担心刘邦辛苦打下的江山被糟蹋了。

在征英布一事上,作为太子的刘盈,的确没表现出一个与帝王相称的样子,完全没有主见,一切都听从安排,哪有一点人主的样子?

打仗,打的既是兵士,更是粮草,淮南王英布,只是一介武夫,举事又仓促,哪能跟具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汉中央政府相抗衡?如果刘盈上前线,采取刘邦对付项羽的办法,耗都能把英布耗死。

一旦刘盈顺利平定英布,对外宣示了肌肉,太子之位自然稳固。可惜啊,刘盈完全没有这样的格局。

  • ③商山四皓不出山辅佐刘邦的原因,怕是本事不济。

正当刘邦废太子意愿愈来愈强烈之时,刘盈带着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的面前。

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很是惊讶,忙问: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刘邦: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此话说得冠冕堂皇,刘邦都觉得自己信了,于是向商山四皓陪好话;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刘邦的确有轻士善骂的毛病,但对于真正有才能的饱学之士,刘邦却又很是尊敬。

就拿郦食其来说吧。

刘邦初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惹得郦食其很不高兴,郦食其把刘邦一顿训,刘邦也针尖对麦芒,骂郦食其为「竖儒」,然后,郦食其又用言之有据的道理把刘邦一顿训,刘邦就老实了,毕恭毕敬地接待了郦食其。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既然商山四皓能够听说刘邦轻士善骂,想必也能听说刘邦对张良、郦食其、陆贾等人的尊敬,也当知道刘邦尊敬这些人的原因。

因此,我猜想,商山四皓之所以不出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商山四皓自知本事不济,远不及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娄敬、随何等人。

在历史上,商山四皓最主要的功劳便是给刘盈撑门面,唯一的计策,便是避免了刘盈亲至前线,但不让刘邦上前线这事,格局很小。

固然,生命是权力的根本,如果命都没了,权力也自然没了,所以刘邦、刘盈这一类人物,理应惜身。

但另一方面,权力也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也是靠不怕死的精神拼出来的。

当年,大家商量推举起义带头人的时候,如果刘邦像陈婴一样惜身,还有称王称帝的机会吗?

当年,项羽屯兵鸿门,如果刘邦怕死,不敢去,能化干戈为玉帛吗?

当年,如果不是刘邦胆大心细,和夏侯婴自称使者,闯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军队,汉军能复振吗?

刘邦的成功,可不仅仅是靠贪生换来的,刘邦贪生的同时,更有不怕死!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刘邦才要多次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吕太后才先毒杀了刘如意又祸害了戚夫人,随后还差点毒死刘肥。

所以,我认为,刘盈就是个悲剧制造者。

试想,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刘邦还会有改立太子心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后还担心彭越被贬为庶人后作乱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太后还有必要用下三烂的手段对付刘如意和戚夫人吗?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外戚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遥望燕园


自古以来,宫廷斗争就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戚夫人的悲剧是因为她处于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导致没有选择的余地!

吕后这个人心狠手辣,而她又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的母亲。

如果不出意外,刘盈将会在刘邦百年之后登上君位,而吕后也会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刘盈这个人生性软弱,所以他一定会成为正在壮年时期的母亲吕后的傀儡。

而吕后这个人对待她的敌人无所不用其极,她一定会对威胁到自己的人痛下杀手。事实也是如此,吕后在刘邦死后几乎将刘邦的儿子斩杀殆尽。除了戚夫人,其他夫人可没有和吕后争权夺位!

所以,作为刘邦的宠妃之一的戚夫人,就不得不想一想自己将来的归宿了。

戚夫人也是非常的聪明的,她知道刘邦死后,吕后一定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下毒手。

既然戚夫人已经无法避免和吕后的冲突,她只有两个选择,坐以待毙,或者趁刘邦还在的时候,利用刘邦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扶上太子之位,使吕后无法对付自己!

戚夫人选择的是第二个方案,放手一搏。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虽然年龄和刘盈相比差了好多,但是也已经逐渐长大。而刘如意是刘邦最得意的儿子,他性格和刘邦很像。所以,戚夫人就利用刘邦对自己和刘如意的宠爱,试图让刘邦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显然,戚夫人无法撼动吕后的地位,因为朝中吕后根基深厚。所以最终,戚夫人被折磨致死!


历史风暴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194年,被吕后迫害致死。历史上有关戚夫人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可见戚夫人与吕后是完全不同的女子。她温柔小意,美貌、善舞,深得刘邦欢心,她与儿子如意的资本都来自刘邦的宠爱,而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这是她出身所限,也是她的身份地位所限。戚夫人自身的智慧和后宫手段是无法和有长远政治眼光、有深厚政治积累的吕后相抗的。

戚夫人,名戚懿,祖籍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家境贫微,出身奴籍。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战争不断。刘邦相对占上风,在定陶休整。戚懿的主家想讨好刘邦,就准备从自己的下人中挑选美女进献。戚家本不想献女,谁知母亲病重,戚懿去向父亲讨钱时被主家发现。主家使计杀死了戚父,戚母也病死。可怜的戚夫人只能被当做礼物送给刘邦。戚夫人柔弱、温柔,与性情坚强的吕雉十分不同,刘邦很是宠爱。而且,戚夫人多才多艺。她精通舞蹈,会跳刘邦喜欢的“楚舞”,又极善“翘袖折腰之舞”。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棋手。可见她领悟力强,十分聪慧。她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相比较吕后的儿子刘盈在刘邦面前的木讷,她的儿子更为活泼、机灵。刘邦十分爱护,取名为“如意”。刘邦在长期偏爱戚夫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觉得如意比较像他,而更喜欢如意。戚夫人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的儿子登不上皇位,刘邦死后,深受宠爱的她肯定逃不过吕后的折磨。所以,她给刘邦吹枕边风,想要改立如意为太子。这让吕后更加痛恨她。刘邦被说动后,先是封如意为赵王。后突然在早朝上询问朝臣是否可以立如意为太子。朝臣是更属意吕后的儿子,首先,遵循嫡长子的继承规则;其次,吕后在西汉建国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以及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做出的努力,也都被看到眼里。宰相周昌带头反对,此事不了了之。但吕后知道后,看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与张良商量对策,想法设法找到了刘邦一直想请出山的终南山的商山四皓为皇太子保驾护航。果然,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刘邦改变的主意。刘邦也只能在临死之前,为如意找一位能臣宰相跟随他去封地。但戚夫人还留在宫中。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戚夫人求死不能,被关在冷宫里,身戴枷锁,日日捣米。戚夫人还写出了《舂歌》来感叹自己的悲苦生活。后来吕雉召回如意,并毒杀了他,还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眼睛,弄成哑巴,制成人彘。这还不够,还扔到了茅厕中。她的下场不可说不惨绝人寰了!这就是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