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大生產運動,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其控制區域內發動的一場軍隊屯田和鼓勵生產的群眾運動,主要開展農業生產,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黨政機關、軍隊、學校普遍參加生產運動,逐步達到糧食、經費自給、半自給或部分自給。同時,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組織勞動互助,發展經濟,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給。通過這場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中共控制區域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開展目的

大生產運動達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共度難關,既進行革命,又進行生產自足的目的。

史料顯示,“解放區軍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掀起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動手開荒種菜,學習紡紗,更加激勵瞭解放區軍民生產的熱忱。1943年春,延安勞動競賽中,中央警衛團的戰士杜林森在一次開荒比賽中,創造了一天開荒6.3畝的好成績,毛主席接見他時說:“你的功勞很大,一天開荒六畝多地,稱得起勞動英雄。大家都叫你‘氣死牛’,我看你還是氣死人,氣死蔣介石。”1943年,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僅晉綏、北嶽、膠東、太行、太嶽、皖中等六區就擴大耕地600萬畝以上,陝甘寧邊區機關和部隊需細糧(小米)3900萬公斤,自己生產達1500萬公斤。邊區許多部隊糧食、經費全部達到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陝甘寧邊區已建有公營工廠82個,合作工廠200多個,公營工業職工達萬人,並能鍊鐵、煉油、修理機械、製造某些軍火。農業得到了大發展,1943年有80%的勞動力參加了互助合作組織,糧食產量為181萬石,除總消費量162石,可餘22萬石;棉花生產自給率達50%。這樣,缺衣少食的邊區呈現出一派豐衣足食的景象。在邊區大生產運動中湧現出了許多先進典型,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就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全旅指戰員開荒20.1萬多畝,把野狼成群、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五穀豐登、牛羊成群的“陝北江南”。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給,並每年向政府交納1萬石公糧,創造了古今中外建軍史上的奇蹟。1943年9月,毛澤東到南泥灣視察時看到他們取得的成績,非常興奮,他說,困難並不是不可克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那時,他們沒有外援,假如有了外援也還要以自力更生為主。

開展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公佈紅軍改編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正式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即《共赴國難宣言》),標誌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南京國民政府不僅承認了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合法地位,而且八路軍的軍餉由國民政府供給。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之後,日本開始改變其侵華政策,逐步將其主要的侵華軍事力量轉向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幾次會戰損失巨大,雖然遲滯了日軍的大進攻態勢,徹底打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軍事部署,但是也因此導致中國社會各黨派各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對抗日前景悲觀失望的情緒,國民黨積極抗日的政策至此也開始出現動搖,在日本軍國主義誘降分化政策的影響下,於1939年1月,國民黨五中全會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會後頒佈了《異黨問題處理辦法》、《陝甘兩省防止異黨活動聯絡辦法》等反共文件。為配合其反共政策,國民黨不斷向陝甘寧邊區周圍增加兵力,加強軍事封鎖。1939年,直接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兵力北線有第22軍、新編第1軍、第4軍等3萬人;西線有第42軍、第57軍、第11軍、第12軍、第81軍等10萬人;南線有胡宗南的第1軍、第3軍、第16軍、第17軍、第36軍、第90軍、第93軍等近18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1939年11月,國民黨又召開五屆六中全會,實行把“政治限共為主”改變為“軍事限共為主”的政策,併發出進攻八路軍、新四軍的密令,蓄意製造反共摩擦。

包圍邊區的國民黨軍隊不斷製造摩擦事件,1939年至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在陝甘寧邊區周圍製造了大小几十次軍事摩擦事件,較為突出的是:隴東分區的兩次事件;關中分區的旬邑事件和淳化事件;綏德警備區的國民黨專員何紹南的叛亂事件等。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使邊區的面積由129608平方公里減少為98960平方公里,人口由200萬減少為約150萬。

1940年蔣介石調集以嫡系胡宗南部為主的大批部隊(最多時總兵力達50萬人),分駐在邊區周圍各縣,形成北起府谷、橫山,西至寧夏、甘肅,南接涇水,東到黃河的五道包圍封鎖線(北邊二道,南邊三道)。在這幾道封鎖線中,靠近邊區周圍的封鎖線特別嚴密,不僅含野戰工事,永久工事,而且每隔一定距離,依靠地形築有碉堡,重要地段上由胡宗南的正規軍把守。北邊第一道封鎖線上的碉堡4,500多個,南邊第一道封鎖線上的碉堡6,300多個。僅洛川至黃陵間80華里的地段,就有518個碉堡。還在邊區周圍增修了20多個飛機場。為了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國民黨政府在進出邊區的大小路口,設立哨卡,嚴密監控,切斷了邊區同外界的一切聯繫,並採取各種辦法干擾和破壞邊區的財政經濟。他們不準邊區的農副產品向外輸出;又以法令禁止國統區的物資,特別是棉花、布匹、糧食、藥品、火柴、電訊器材等物資進入邊區,為者以“走私”論罪,物資沒收,貨主法辦。他們還在邊區附近組織邊幣與法幣兌換的黑市,利用兌換差價影響邊區的物價,引誘走私,擾亂金融市場,破壞邊區財政。

國民黨的軍事封鎖、軍事蠶食、經濟封鎖,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歷史意義

大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同時,“通過參加生產,提高勞動觀念,增強官兵關係、上下關係,減輕農民負擔,密切軍民關係,軍政關係,保證我們軍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毛澤東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蹟,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支持了艱苦的抗戰,而且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幹部,使他們不僅會進行革命戰爭,也學會發展生產,進行經濟建設,實現自我發展。從現實意義上講,大生產運動為當代人帶來豐富的精神財富,帶來了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經濟發達的今天,要使國家發展壯大,主要還是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例子,說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永遠是當代人工作學習、生活、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  大生產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