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壁畫這一繪畫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光輝的歷史,它連接建築與繪畫,佔據獨特的空間位置又承載著豐富的內容。

從觀看和功能的角度看,壁畫是牆面上的“圖書館”“歷史課”。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壁畫多由民間畫工參與繪製,雖在六朝、隋、唐時期,曾有過士大夫們參與,但總的來看,歷史上的壁畫有著獨特的民間繪畫特點。

千百年前,中國能工巧匠們是如何讓利用精湛的技藝和製作方法,創作出燦若繁星的壁畫作品?他們有著怎樣口耳相傳的獨家秘籍?又怎樣通過規範化、流程化保證壁畫創作風格的相對一致性?今天為大家一一揭曉。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西魏《狩獵圖》(局部)甘肅省敦煌莫高窟249窟窟頂畫

牆壁的處理

中國古代壁畫的製作在技術上已經形成一種全國性的傳統方法,各地方又略有不同。

華北地區為例,當時作壁畫前的牆面處理工序為(據河北濼縣畫工馬恩和敘述):

牆以土坯砌成較好,可以防止泛鹼。(永樂宮畫壁就是坯胎,並在坯中釘有長竹針)如是磚牆就要在牆縫當中先釘四五寸長的麻穂,可以發生牽連牆皮的作用。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唐 《白虎與人物》 縱255釐米 寬225釐米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七號墓墓頂和墓室西壁 1987年發

先塗一層底泥,黃土中摻合麥秸和大粒砂,三四寸厚即可。

把細砂、細麻刀摻進黏泥(膠土)裡,攪拌均勻(有細砂、麻刀可以防止牆皮崩裂剝落、平塗約五分厚,用“抹泥刀”磨壓平滑。隨壓隨噴涼水。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唐 《女侍》 縱149釐米 寬99釐米 陝西省西安市東郊蘇思勖墓墓室北壁 1952年發掘

用生豆腐摻合白土(大白、白堊)。先把白土打碎放入清水盆內,水面高於白土一二寸即可。泡一刻鐘土塊溶解後,用木棒攪成稀糊,然後再加豆腐漿,漿與水的比例各佔一半。用羊毛排筆蘸粉漿薄刷一二遍,刷時要均勻,厚薄像雞蛋皮一樣即可,向一個方向運筆,不要來回亂抹。忌用石灰,否則會發生顏色剝離、起泡、脫落各種現象。

刷一層膠變水(用清阿膠、明礬。配合比例為膠1、礬2、水2.5),刷了礬水,著色時不致向牆內及四周浸漫,以免形成暈漬汙痕。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遼晚期 《馭者引馬》 人物高171釐米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七號遼墓墓道西壁 1985年發掘

起稿

牆面處理完畢,畫工們便可以在上面作畫了:

直接起稿。這是創作性質,高手才敢這樣進行,一手拿著“香頭”或“朽子”,一手拿著布帕,一面畫一面改。行話叫作“攤活兒”。

如果要畫佛像,先用紅土根據“造象量度經”打出比例姿態的中軸線和各部位的方格,然後逐步定稿。

香頭:把拜佛用的香條燃著以後,投入水中,熄滅後即可。

木朽子:三伏天氣,把細柳條折下,截成等長的段,捆成小把,用粗草紙包緊,放進熄過火的灶灰當中,它就會慢慢燃燒起來。等冒煙停止時,取出柳條把子,用幹沙土掩埋起來即成。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元 《對坐(墓主人)》 內蒙古赤峰市寶山區寧家營沙子山元墓墓室北壁 1982年發掘

漏稿。這是一種古法,目前各地畫工還普遍沿用這種方法,行話叫作“漏譜子”。

01

根據“粉本”,把畫稿固定在紙上或皮子上,順著軸廓線條,用針刺出連續不斷的小圓孔來。這部手續,行話叫作“扎譜子”。

02

把紮好的譜子,平鋪到牆壁上去,然後用裝有紅土粉或白土粉的小布袋順著小孔拍打,色粉落到牆上,牆上就出現了畫的初步輪廓。行話稱這步工作為“拍譜子”。

03

用淡墨、淡赭或靛藍順著色粉的痕跡,輕輕地勾出粗樣。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元 《七佛圖(供養菩薩)》 縱165釐米 橫128釐米 山西省稷山縣興化寺中院南壁 故宮博物院收藏

印稿。用“朽子”或靛藍在粉本的背面照畫一遍,然後平鋪到牆上用東西擦壓,牆上就會出現畫的大樣。

放稿。先在粉本上畫出方格,再在壁上畫出同樣規格而尺寸較大的方格,然後一步一步放大。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元 《吉祥天女》(局部) 縱70釐米 橫58釐米 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腰殿扇面牆背面

定稿

經過修正補充,最後用較深的線條,把畫稿正式描繪下來,行話叫作“落墨”。並把各部位準備上的色彩用代號寫明,這步工作例由領工的高手擔任。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明 《鬼子母》(局部) 縱74釐米 橫57釐米 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摩尼殿東抱廈南壁

著色

行話叫作“成色”“成管活”。唐代稱這一步驟為“成”。壁畫是集體的繪畫勞動,根據主稿師傅的顏色符號,助手和徒弟們分別來填顏色。

一般使用“平塗”的方法,但在人物的臉部(行話叫作“相子”)及其他細節上也使用絲染烘暈的方法。最講究時,畫臉要“七開七染”,層次很多,用淡赭、嫩紅、淺墨……使形象和肌肉逐漸渾圓逼真起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加工階段。例由高手擔任。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明 《三界諸神圖(街市)》 縱50釐米 橫40釐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上京村東側毗盧寺後殿

勾勒

在可以決定形貌的重要色層之外,以色相相同而色度稍深的線條加以勾勒,使輪廓更加肯定與凸出。

線要勾得工謹活潑,準確有力,灑脫而具情致,筆鋒間要有起落轉折,表現出不同物體的不同質感。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明 《帝釋梵天圖(鬼子母)》 縱188釐米 橫100釐米 北京市法海寺大雄寶殿西梢間正壁

瀝粉貼金

如果不是“淺絳吳裝”或“水墨白畫”的色彩方法,特別是元、明以後“重色”壁畫,在成色以後,在人物的冠冕、鎧甲、瓔珞、釧鐲及衣服花紋各部,都使用瀝粉貼金的方法,增加輝煌的氣氛。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明 《十二圓覺菩薩之一(普覺菩薩)》 縱165釐米 橫134釐米 四川省新津縣觀音寺毗盧殿右壁

公元前600年前後,我國南北各地的殿廷、祠堂的牆壁上,就有了具有鮮明主題思想和創作意圖而氣派宏偉、動人心絃的畫,孔子、屈原都曾經贊詠過這些壁畫。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唐 《藥師經變》 縱530釐米 橫750釐米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148窟

兩漢以及後來各代的統治階級都極力運用這一受人喜愛的藝術形式。在宮廷殿閣上畫“古聖先賢”“功臣勳將”,用以表揚和鑑戒。在廟堂寺觀裡畫神佛與教義,用以加強宗教輔助政治的作用。

甚而連墓室的壁上也畫上燦爛奪目的車騎、宴樂、庖廚、畋獵等各種生活景象,用以炫耀墓主生前的豪華與權勢;壁畫的內容題材是豐富多彩的,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水花石、翎毛走獸以及各種文學說部、戲曲舞踴的場面與情節,應有盡有。

千百年前的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又怎樣保留至今?

明《聖母起居圖(齋供)》 縱283釐米 橫226釐米 山西省汾陽縣聖母廟聖母殿西壁

豐富的壁畫活動充分反映了各代的社會與人民生活的面貌,顯示了民間畫工們卓越的藝術才能,為我國燦爛的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改編自《民間畫工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