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的歷史①︱壁畫、繩結、泥板:古文明的空間感知

地圖是人類用於交流的最古老的信息載體之一。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載體不同,傳統意義上的地圖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一門藝術。地圖像一座橋樑,讓人們腦海中的空間方位信息和現實世界裡的地理信息保持溝通。自古以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點、方位和距離等信息,正因如此,相互隔絕的大部分古文明都在其早期階段便發展出了某種形式的地圖。隨著社會和文明的發展,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逐步加深,積累的地理知識越來越多;出於交通、管理、軍事、建設等目的,人類對地圖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新的知識和需求推動著製圖學不斷前進,而新的地圖則記錄下了人類不斷增長的對世界的理解和感知。在這個系列裡,我們將一起回顧地圖製圖學的發展歷史,並從中窺探製圖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如何相輔相成的。

從壁畫到地圖

誰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幅地圖?這是個早已無從考證的問題。根據謝菲爾德大學教授馬爾科姆·劉易斯(G. Malcolm Lewis)的說法,當人類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學會了用幾何圖形來交流之時,地圖便已經誕生,因為幾何圖形及其拓撲關係能夠有效地傳達地點、空間和方位等地理信息。

根據考古發現,最早的地圖雛形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6000年前)的土耳其南部。1958年,英國的考古學家在土耳其中南部發掘出了舉世聞名的加泰土丘——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定居點遺蹟。在這座遠古村莊中某間屋子裡的一面牆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幅有趣的壁畫:在兩座充滿砂土的山峰之下,整齊地排布著街道和院落。其中一座山峰的頂端還冒出了煙霧。考古學家們很快便意識到:這幅圖描繪的正是這座古老的村莊本身。街道和院落是村莊中的民居,而背後的兩座山峰體現的是村莊附近的哈森火山。這座火山曾在大約6200年前噴發過,炸出了一個破火山口,正好對應了圖中兩個山峰之間的凹陷。村莊的居民很有可能曾目睹過這次火山噴發,因此才在地圖裡的山頂上畫上了一些表示煙霧的線條。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加泰土丘的地圖(圖片來自堪薩斯大學網站)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加泰土丘在土耳其的位置

根據其他出土物件的種類和擺設來看,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幅古地圖所在的屋子很可能是一個宗教場所。實際上,在歐洲和中東發現的大部分新石器時代的古地圖,其出土的位置或多或少都與宗教有關。諾丁漢大學的歷史地理學家凱瑟琳·史密斯(Catherine Delano Smith)認為,這些史前時期的古地圖很可能是創作於祭祀或其他宗教活動期間。它們所記錄的都是當下的一些場景,並不會考慮到地圖是否在將來能有別的用處。圖上也缺少必要的方位和比例等空間信息。

正因如此,一部分地圖學家拒絕承認這些早期的圖畫是真正的地圖。在他們看來,地圖必須承載一些有關空間的關鍵信息。加泰土丘出土的這幅壁畫(也包括一些其它的“古地圖”)並沒有起到傳遞任何空間信息的作用。雖然它包含了村莊中的街道和院落以及遠處的山峰,但這些內容僅僅是作為普通的繪製對象出現的,和其它壁畫中的物件、風景乃至花鳥魚蟲並無本質上的差別。因此,這一部分地圖學家認為加泰土丘的這幅圖畫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風景畫,卻並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圖。

那麼,在西方文明圈裡,得到廣泛認可的最早的地圖是哪一幅呢?一般認為是發現於意大利倫巴第大區佈雷西亞省的貝多萊納地圖(Bedolina Map)。這幅地圖是卡莫尼卡山谷巖畫群的其中一幅圖畫,被刻在了貝多萊納的一號岩石上。這塊岩石寬4.3米、高2.4米,上面密密麻麻地畫滿了房屋、道路和田野,甚至還畫有行人和動物。如果是加泰土丘的那副壁畫只能被稱作風景畫的話,貝多萊納的這幅巖畫就是無可爭議的地圖。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貝多萊納地圖拓片(維基公共)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貝多萊納地圖的發現位置

這幅繪製於大約3000年前的古地圖,和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城市街區平面圖在風格上已經相差無幾。這幅圖以正向俯視的角度繪製了一個村莊中的地理要素。在圖中,道路、房屋和田野都以簡潔的線條和矩形勾勒,其中在表示田野的矩形中被填滿了點狀的圖案,從而和房屋區別開。當然了,作為早期的地圖,它和現在的地圖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被繪在圖上的人和動物——這些非地理要素在現代的正規地圖上,一般是不會出現的。不過,歷史學家們卻從這些“額外的”要素裡解讀出了耐人尋味的內容。

根據考古學家的理解,圖中的人物可以被分為兩類:農民和獵人。因此,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幅作品的繪製時間,和當地的居民(卡穆尼人)從採摘漁獵的生產方式向農牧業過渡的時間大致吻合。在大約2500到3000年前,卡穆尼人與意大利北方的伊特魯里亞文明發生了接觸。伊特魯里亞人是另一支生活在意大利北方的古老民族,他們曾擁有先進的文明,被譽為古羅馬文明的孕育者。在和伊特魯里亞的交流中,卡穆尼人學會了農耕,也學會了文字,並很快走進了鐵器時代。在這一重大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卡穆尼人在巖壁上刻下了反映他們生產生活的諸多壁畫,其中也包括這幅描述他們生活的村莊的古地圖。甚至有學者認為,這幅地圖是貴族用來宣稱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的。如果該觀點屬實,那麼這幅貝多萊納地圖很可能也是西方文明史上的第一份“地契”。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亞平寧半島周邊約公元前1000年的形勢示意圖

面朝大海:太平洋上的古地圖

早期的地圖並非是西方文明的專利,由於地圖有承載地理信息以及指導方向等與生俱來的實用功能,世界各地的多數文明在其早期階段就發明了地圖。從印度中央邦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農耕地圖,到古代馬里人繪製的傳遞水文知識的尼日爾河地圖,再到美洲原住民的瓜達盧佩山剖面圖,地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初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地區,早期的地圖都是以圖畫的方式出現的。正因如此,中文裡早已有了“地圖”一詞,後來在翻譯“map”等詞彙時,譯者便將其和“地圖”相對應,這讓我們一直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即地圖首先得是一幅圖。

這對於普通人來說自然無可厚非,然而在一部分製圖學家看來,map這個詞(及其在許多其他語言裡的對應詞)裡既沒包含“地”,也沒包含“圖”。他們認為,只要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標誌或象徵來表達空間信息的工具,都可以被算作是map。該空間自然可以是地理學上的方位,也可以是其他的空間(比如生物學中反映細胞內部的圖),甚至概念上的空間(比如西方近代一度流行過的“文學地圖”),在此按下不表。而“圖”這一意象更不是在定義map時的必要條件。在歐亞大陸之外的一些偏遠地區,文明早期階段的“非圖像”地圖並不罕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生活在太平洋諸島上的古代大洋洲居民們所製作的早期地圖。

對於生活在太平洋的島嶼上,需要長途航行從而找到下一片陸地的古代大洋洲居民來說,能夠指示方向的地圖尤為重要,甚至是性命攸關。根據考古發現,早在5萬年前,大洋洲便迎來了最早的居民。當時,地球還處於冰河時期,海平面較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與東南亞連成了一片,讓早期的人類有機會涉足大洋洲的土地。從此,人類邁出了探索太平洋的勇敢步伐。對於這些早期的海洋民族來說,在茫茫大海里行船,最重要的參照物便是漫天的繁星。正因如此,大洋洲最初的古地圖所繪製的並非蔚藍一片的海水,而是每晚在人們的頭頂閃耀著的星空——對於他們來說,記錄下星空的圖案,對於尋找方位和確定距離來說更為有用,因此他們會將星空的圖案刻畫在獨木舟上。

地图的历史①︱壁画、绳结、泥板:古文明的空间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