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阅读笔记(十)

55.“我们可能与爱人相得甚欢,但是造物却不高兴,那就更有理由服从造物而放弃爱情”。

——有时候这个观点用来解释“有情人难成眷属”很理性。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阅读笔记(十)

56.“少年之所以烦恼和忧愁……皆因其坚信此生必定会得到幸福而孜孜以求。经常为希望所欺而生怨悔皆由此而来。我们梦中模糊的希望以变幻无常蛊惑人心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盘旋,撩拨我们去追寻其源头,最终归于虚妄……如果年轻人能及时得到忠告和指导,从头脑中根除对这个世界抱很大期望的错误观念,他们将获益良多”——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吃苦也罢,享福也罢,总要做点什么,所以内心还是要有一些期望,混混噩噩总是令人失望。

57.“艺术家和哲学家不仅向我们展示我们的感受,而且以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尖锐和智慧表达我们的体验;他们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勾画出来,我们能认出是自己的,但是凭自己决不能理解得那么清楚。他们向我们解释我们的生存条件,助我们解惑,并减少孤立无援之感。我们也许不得不继续挖地洞,但是通过创造性的作品,至少能获得片刻的顿悟,洞察我们的苦难,从而可以免于苦难带来的震惊、孤立(甚至受迫害)之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艺术与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有时候我们没有机会经历太多,但大家的文字可以带给我们这些体验,甚至产生去亲身体验的冲动。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阅读笔记(十)

58.世上故事比人少,同样的情节不断地重复,只是人名和背景有所变化。此即叔本华所谓:“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反过来,意识到我们的境遇只不过是千千万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其实,人人都有他人无法理解的孤独,哲学家的文字可以慰藉这种孤独。

59.“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自然有风雨雷电,痛苦怎能缺席人生?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阅读笔记(十)

60.“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