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别酒怯流年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可谓尝尽世间千般苦。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只允许当官的和仕绅们起文雅的名字,一般贫苦老百姓只能是什么日子出生,就用那一天当做名字,比如朱元璋的老爹四月初五生,叫朱四五,朱元璋八月初八生,只能叫朱八八,不过也可以叫朱重八。

朱四五耕作一辈子没有自己的田地,终生给地主们当佃户,死后连葬身之处都无。朱元璋也就是当时的朱重八和二哥跪求主家刘德赐一块地埋葬父亲,冷酷无情的地主刘德立马拒绝了。后来,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过去,就把自家的地给他们划了一块。朱重八安葬完父亲以后只能背井离乡寻找出路,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一个放牛娃,经过一番打拼,竟然能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真是有史以来草根逆袭的最成功案例。

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衣锦还乡,乡亲们都去跪迎,那时候刘德还活着,吓得战战兢兢头埋住地,生怕朱元璋把他揪出来挫骨扬灰。其实,早看见他了,只是故意凉他一会儿,后来,朱元璋走到刘德跟前,亲自把他扶了起来,安慰道:你别害怕,过去的事我不会再跟你计较了,当时你那样做,也是人之常情,谁能想到我后来能做皇帝呢?并且,朱元璋以德报怨,还赐了刘德三十顷地,免除他家十年的徭役和赋税。

朱元璋又问到他哥哥刘继祖现在的情况,刘德回说早已去世了,朱元璋就只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荫袭后人。实际上刘德应该是沾了他哥哥的光,不过,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心胸开阔也是主要因素。



向往观察使


后来元朝末年,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天下从此大乱,朱元璋也就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做战勇敢,足智多谋,运气好,会来事,后来终成大明开国皇帝。

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回乡得知刘继祖己死的消息后感慨不己,追封他为义惠侯,儿子们也都封了官。而当刘德闻讯朱元璋衣锦还乡时,吓得匍匐在他面前,战战栗栗,魂不附体,生怕朱元璋龙颜一怒,他将魂归黄泉,死无葬身之地,谁知朱元璋不但没处治他,还给他赐予良田三十倾,还免去了他十年赋税,并宽慰他道“你当初对我不义,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你岂能料到我今日贵为天子呢?”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以德报怨,不但不处治刘德,还要给他良田三十倾,免赋十年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人不计小人过。从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走过来的朱元璋再也不是从前的放牛娃了,经过了十多年的出生入死,他早己看淡人生短暂,生死无常,明白了普通之人为一食一粟而纷争的艰辛,而达官豪族却挥金如土,骄奢淫侈纵情糜烂地亨受人生,他从内心也体验到刘德那时虽然日子被平常人家好过些,但他的创业也是靠勤俭节约披星戴月辛勤汗水而来,他其实也是个小人物,是一个下层百姓。而自已此时己贵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其子孙莫非王臣”,处境变了,格局也大了,心中油然地不在计较这个曾对自己不义的小人物了

二,树立自己亲民爱民的仁君形象。当时天下刚刚统一,经过元未大乱的神州大地千疮百孔,百业凋敝,百废待兴,需要体养生息,这时的朱元璋急需树立亲民爱民的仁君形象,以凝聚人心,获得民意,使大家都安心生产,专心建设,恢复经济。

三,展示自已宽厚仁广的帝王胸襟,恩威并举,不记前嫌,海纳百川的帝王形象。朱元璋如此对待刘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反对过的人看看,自已连一个对自己不义的人都能容下,怎能容不下天下,容下一切呢?

四,在于安慰功臣。天下统一,做为皇帝们首先要安顿好功臣们。精明的朱元璋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他还是从刘邦那里学了几招,即对于这些功高振主的功臣们要采取先安顿好,再处治的办法。即先给他们逐一封王封侯然后等天下稳定之时再逐个收拾。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精心安排,细心策划,使那些功臣们看到他朱元璋是个有良心的仁义君王。基于此,刘德无疑是一个棋子而矣,是他树立自身形象的最好机会,试想一下,一个连对自已不仁不义的刘德都能放过的人,何尝会杀为自已打天下的功臣们呢?事实上朱元璋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以致于天才太平稳定以后,他才一抹“仁君”形象,来了个臭名昭著的“火烧功臣楼”由此可见刘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以对刘德的以德报怨的做法,的确起到了迷惑大众,安抚功臣的效果,使功臣们没有那种“鸡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耽忧,以致于麻卑大意,不加防范,直到被大火烧尽也没有起犯叛之心!





张生史话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很小就给村里的财主刘德家看牛放羊。然而,就是做放牛娃,朱元璋也是一个小头目,即使长他几岁的孩子,也听他调遣,有时朱元璋坐在高坡上,伙伴们模仿下属拜见上司的样子给元璋磕头做揖。而朱元璋也以老大自居,主意极多,也极大胆。有一次,伙伴们饿了,竟然把主人家的牛给杀了做烧烤吃。为此,朱元璋被刘德狠狠的打了一顿。严格地说,朱元璋是在做了西吴王后还乡的,当时,乡亲听说朱元璋回来了,都围拢来看望。刘德打骂过元璋,就不敢上前,躲在人群后面。反而是朱元璋看到后,把他叫过来,好言劝慰,认为他以前的做法很正常,是个家主人都该那样做,还额外给刘德赏了银子。


二曲人


朱元璋的经历真的是很传奇,从放牛娃到和尚,从和尚到皇帝,朱元璋同学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据说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那么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呢?

朱元璋小名重八,是一个佃户,他的地主叫刘德,一天父亲朱五四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永久的离开了朱氏大家庭,朱元璋只得和二哥抬着破门板拖着父亲的尸身找到刘德,希望地主刘德能看在父亲勤勤恳恳为他当了一辈子田户的苦劳份儿上给块地安葬了父亲朱五四。

那么刘德给了吗?

刘德不只干净利索的拒绝了朱元璋,还恶语相加,朱元璋找不到给生父安葬的墓穴恸哭流涕,心如铁石的刘德依然不为所动,幸好周围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可怜的模样,心生心中不忍,所以便给了一块地让朱元璋下葬父亲的骸骨。朱元璋才算了了一件心愿

所以朱元璋狠狠收拾了刘德了吗?

出人意料的,朱元璋没有对刘德下死手,他叫出了刘德,刘德当即吓得面如土色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般地向朱元璋恳求饶命。刘继祖早已仙逝,朱元璋感叹物是人非,于是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同时也赠与了地主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刘德10年的赋税和徭役。

谢谢大家的阅读


溪风332


叫花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纵观史书中的开国皇帝,出身高层的很少屠杀功臣。相反,出身底层的几乎无一例外地屠杀功臣。

尤其是叫花子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私残忍,几乎杀尽了功臣勋将。而且大搞连坐,一人犯罪牵连九族。光胡、蓝两案就牵连杀人三、四万人。而且用尽千刀万剐、食肉寝皮的酷刑,令人发指。

但是,朱元璋却对刘德宽宏大量,令人意外。

一贫如洗的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是谁呢?他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地主。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给刘德家放牛,换口饭吃。

那个年代,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幼小的朱元璋在刘德家干活,经常挨打受骂,还吃不饱饭。

没有钱安葬父母的朱元璋:

有一年,淮河流域大旱,凤阳县爆发一场大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不幸染病身亡。朱元璋家几代贫农,家贫如洗,连掩埋父母的一寸土地都没有。

眼看父母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跪在刘德面前,苦苦哀求,哀求他看在朱家多年为他打工的面子上,给一小块土地,安葬父母。

可是,地主刘德不但不给土地,还将朱元璋痛骂一顿。

后来,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给了朱元璋一小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终于可以入土为安。

指挥千军万马的朱元璋:

父母死后,朱元璋离开家乡,当了乞丐,又做了和尚,最后加入农民起义军。

在战斗中,朱元璋有勇有谋,表现出色,颇得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器重。郭子兴把女儿嫁给他。

从此,朱元璋有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权,经过连年作战,朱元璋终于坐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

仁义宽厚的朱元璋: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衣锦还乡。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恩人刘继祖。可是,刘继祖已经病逝。朱元璋便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荫及子孙。

堂堂皇帝回到故乡,十里八村的乡民都前来观赏帝王的风采。

人们都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唯有一个人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这个人当然就是刘德了。

刘德跪在朱元璋面前,磕头如捣蒜,哆哆嗦嗦,请求降罪赐死。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你当初对我不义,也是人之常情,不用计较了!你岂能料到我今日贵为天子呢?

那时的朱元璋真够仁义的。不但没有惩处刘德,还赏他良田30顷,免赋税10年。真是令人意外。

从以德报怨到自私残忍,“帝王心,海底针”,朱元璋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分析朱元璋为何不杀刘德,毕竟历史上朱元璋杀人如麻是有名的。

我也试图去分析朱元璋为何不杀刘德,我估计那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心情大好,还没养成杀人嗜血的毛病。

再说,一个农村财主,规格太低,堂堂皇帝犯不上为身份如此低微的人大开杀戒。功臣则不然,功高盖主,朱元璋颇为忌惮。

对于功臣来说:放牛娃皇帝善待地主的事情,被民间传为佳话。大大麻痹了功臣们的思想。不曾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警醒和担忧,以至于麻痹大意,不加防范,落得惨死的下场。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说起,朱元璋,可是一代传奇皇帝,从小家里穷的一贫如洗,按道理说,身为家里的老小,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生活怎么也一个该是不会太差

可是元朝末年,一直东征西战的元朝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阶级民族优越感,看不起汉人(认为汉人软弱可欺),根本不把老百姓当回事,搞得民不聊生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完完全全的看作屌丝逆袭,还是那种屌的不能在屌的,这种人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

什么仁义道德,梦想追求,跟他说这个,估计得给他打一顿,这也是我们看到的朱元璋后来什么都干的原因,至于给刘德养牛,这种事算是体面的了

人就怕被逼到绝境

做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当兵的机会,他当然知道当兵容易死,但他更知道,饥饿,才是最恐怖的

每个人的追求都是随着位置的变化改变的

被逼急了的朱元璋,得到这份工作后,发现不仅能吃饱,还有机会吃的更好,自然是信心十足,努力表现,他的目的从活下去,逐渐变成了做皇帝

从武将到政治家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表现出了他身为帝王的铁血手段,但对百姓,他是仁慈的。自己能从一个随时都可能饿死的人变成了皇帝,就说明,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这一观点,自身得到印证的朱元璋自然要比其它的贵族当权者看的更深

刘德,曾是朱元璋的主子,后来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及大哥长子,都饿死了,他和二哥找到刘德,请求给一块地下葬,刘德拒绝了(后来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看他们可怜给了他们一块地)

朱元璋不恨刘德?是不可能的。不想杀他?如果意识能是杀人,估计刘德早就死了几百次了

可刘德是老百姓啊,他的行为,想法,代表了社会上一大堆人,身居高位的朱元璋如果再去计较这些

往小了说,这是他朱元璋个人瑕疵必报,往大了说,这是新朝廷对老百姓不宽容

做皇帝的朱元璋代表的是整个大明江山,所思所率,都是国家源远流长

所以只能以德报怨,赏赐了刘德

(后面的事就不知道了,会不会事后暗地里杀人呢?)


飞哥讲历史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原籍江苏南京。因为他的家庭非常贫穷,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他搬到安徽省盱眙去开垦荒地。朱元璋的祖父去世后,朱元璋的54个家庭再次搬到凤阳,朱元璋在那一年出生。但是朱元璋很虚弱。为了保住他的性命,朱五四派朱元璋去少林寺。朱元璋在少林寺呆了几年。 当朱元璋十岁的时候,朱五四又搬去了太平镇的一个偏僻的村庄。他住在地主刘德家租的几亩土地上,而十岁的朱元璋则把牛赶到刘德家。这个乡绅,刘德,是一个卑鄙和尖刻的人,经常欺负佃户,而朱五四一家非常诚实地从其他地方搬到这里,并且一直被刘德的同伴欺负,刘德对奇怪的朱元璋非常不满,经常责骂他,不给他足够的食物。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同伴一起去放牛。有几个人非常饿,所以他们杀了一头小牛并吃掉了它。几个人吃饱喝足后,他们发现小牛只有一只皮,一堆骨头和一条尾巴。朱元璋想出了一个主意。几个人埋了牛皮和牛骨。母牛的尾巴被插入岩石缝隙。他们撒谎说母牛无法走出岩石缝隙。但是这个想法能把刘德藏在哪里呢?刘德打了朱元璋,把他赶走了。他还要求朱五四赔偿他的牛钱。 最初,农业租金很高。除了干旱和小牛钱,朱五四夫妇很快就去世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别无选择,只能找到地主刘德,跪下请求刘德帮助埋葬他的父母。尽管两兄弟如何恳求,刘德并没有帮助他们,而是责骂了两兄弟。朱元璋不能匆忙埋葬他的父母。 当朱元璋作为皇帝回到家乡时,村民们非常高兴,出来崇拜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看到村民们仍在努力工作,并公开宣布他们将免税。但是人群中的刘德非常害怕,他害怕朱元璋会认出他并砍掉他的头。朱元璋也认出了刘德,冲着他喊道。他听到朱元璋对他大喊大叫,跪下求饶。 朱元璋走到刘德跟前,把他从地上扶起来,没有夺走刘德的生命。相反,超过30亩土地被当场征用,刘德的所有税收都被免除。刘德没有想到朱元璋忘记了他的仇恨,对他如此好。刘德想到了他在朱元璋之前做的所有滴酒。他当场跪下,大声呼喊朱元璋的明君。朱元璋的做法也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


古往今来之浅谈


提到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牛的事情,就必须要说朱元璋的出身。按照当时元朝的规定,没有读过书、没有当过官的人是不能给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取一个较文雅的名字的,起的名字只能是由数字相加而成,比如王二三,张四五之类的。作为祖辈三代贫农的朱元璋,自然也是这样的,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给他取名为朱重八,其实也就是朱八八。

朱四五一家是给地主刘德种地的,自然年幼的朱八八也就成为了地主家的放牛倌了,要是单说放牛,其实朱元璋与刘德也没什么恩怨,最大的也就是朱元璋与小伙伴们吃了刘德的小牛被刘德吊起来打了一顿。

但是有一件事,刘德的所作所为伤害到了朱元璋幼小的心灵。在父亲朱五四病倒不久便撒手人寰后,朱元璋只得和二哥抬着破门板拖着父亲的尸体找到刘德,希望刘德能大发慈悲看在他父亲勤勤恳恳为他当了一辈子佃户份儿上,能给一小块安葬了父亲朱五四的地。然而让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德不仅不愿意给地,还对他们恶语相加。幸好旁边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可怜的模样,心生恻隐,这才给了一块地让朱元璋下葬父亲的尸骨。

从此之后,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让朱元璋彻底记住了刘德,同时也记住了对自己有恩的刘继祖。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可能就连朱元璋之前都未曾敢想过,当年穷困潦倒的朱重八竟然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黄岛了家乡。乡亲们纷纷跪拜在了朱元璋的车马仪仗前,当然也少不了曾经的地主刘德,他躲在人群的角落之中,双膝跪地、以地掩面,大气不敢出,生怕朱元璋翻会认出他。

然而朱元璋走到他跟前,慢慢搀扶起了这位曾经的大仇人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其实就是说朱元璋并不怪罪刘德当年的心狠无情。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追封早已故去的刘继祖为义惠侯,赠与了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刘德10年的赋税和徭役。

从朱元璋的一番举动,我们不难看出,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如此不计前嫌王者风范,否则他就无法成就其一世霸业!


盛说纷纭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无情与冷血,他“炮轰庆功楼”,将帮助自己成就帝业的开国功臣几乎斩杀殆尽。他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他又会如何对待羞辱折磨过自己的人呢?

大家是不是笃定朱元璋会让地主刘德死的很难看?

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朱元璋不但没惩罚刘德,还赏地免赋税。

据《明史》记载,“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藏,即凤阳陵也。”

另有:太祖年十七,泗大疫,父母及长兄相继死,贫不能殓,藁葬之, 仲与太祖舁至山麓,绠绝,仲还取绠,留太祖守之。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及哓往视,土坟起成高陇。地故属乡人刘继祖,继祖奇之,归焉。

史实加上传闻综合一下便是: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泗洲(当时的凤阳属泗洲管辖)瘟疫大流行,父母和弟弟先后病故,因无钱安葬亲人,朱元璋去求地主刘德,结果被羞辱了一顿,赶出门来。

朱元璋与二哥想办法给父母置了棺材。发丧那天,悲痛欲绝的兄弟俩抬着父母的棺材刚行至一座山的山脚下,绳子突然断了,二哥回家拿绳子,朱元璋守在父母的棺材边。

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朱元璋连忙跑到村子的寺庙里避雨。等雨停了发现,棺材不见了,放棺材的地方,被冲成了一座高大的土丘。

山脚下这块地正好是同乡刘继祖的,刘继祖闻之感到很惊奇,便做了顺水人情,把这块地送给了兄弟二人。这个土丘便是日后朱元璋为父亲占地两万亩所修的凤阳陵所在之处。

朱元璋称帝后荣归故里,得知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悲痛之余,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的后人由此世袭皇恩,直至明亡。

地主刘德一听说当年给自己放牛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惶惶不可终日,以为朱元璋会灭自己九族。没想到朱元璋对自己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意思是说,你是地主,我是佃农,你那样对我,也在情理之中,我不会怪罪。因为在我穷时候,你怎么能知道我会当上皇帝呢?

我们平日里常津津乐道于“以德报怨”,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往往胸怀天下者,都能忍辱负重,厚积而薄发!

比如因能受胯下之辱而流传千古的韩信,他在成名之后,不但没有杀掉羞辱过自己的人,反而把其招到军队来为国效力。

而朱元璋以德报怨地对待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地主刘德,的确表现出了一代君王应有的气量与风度。

淮阴侯韩信剧照


小熙为人人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过牛,刘德对朱元璋很苛刻,但是朱元璋后来以德报怨。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凤阳地处江淮,背靠淮河,而淮河几乎年年要发大水,凤阳因此十年九涝,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家特别贫穷,因为人口众多,为了能吃上一口饭,朱元璋很小就开始为地主刘德放牛了。因为朱元璋人小鬼大,经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拔牛尾巴等等,所以刘德对朱元璋经常打骂,不给饭吃,朱元璋十分痛恨刘德。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朱元璋对刘德的痛恨达到了顶点。朱元璋的父母染病身亡后,因为无钱安葬,朱元璋和哥哥跪在刘德面前,恳求他看在父母为他做牛做马一辈子的份上,能够出钱安葬一下父母的遗体,但是刘德还是冷酷地拒绝了,那时朱元璋的心里是怎样的悲愤和绝望。

离开家乡的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在机缘巧合和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回到家乡凤阳后,刘德怕得要命,他跪在朱元璋面前痛哭流涕,悔恨当初。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报复刘德,反而赏赐他三十顷良田并免除二年赋税,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朱元璋在外面经过这么些年的磨砺,眼界和胸怀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可以相比,他的心中已经可以装得下整个天下,更不会在乎一个地主刘德。

其次是朱元璋在离开家乡后,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尝尽了世间的冷暖和炎凉,也明白了许多的事理,在那样的一个乱世,每个人都需要自保,刘德也不例外,何况比刘德还贪婪和狠心的人比比皆是,也不可能全部被杀光。

最后当然是如果朱元璋杀了刘德只能泄一时之愤,而留下刘德却能让朱元璋在家乡留下一个宽容大度的好名声。孰轻孰重,朱元璋很明白。对于这样的名声,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很需要,年轻的大明王朝更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