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乘5年多“查无此车” 谭旭光与潍柴的“第二辉煌”梦碎?

本报记者 刘媛媛 上海报道

“15年来,潍柴发动机销量增长4倍、变速箱增长5.2倍、重卡增长9.6倍、利润增长15.1倍。”在日前召开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000338.SZ)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掌舵人谭旭光颇为自豪地报出了这一连串的数字。

从发动机和重卡业务上看,作为潍柴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之一的潍柴动力确实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然而,相较于重卡业务,集团乘用车业务则明显拖了后腿。

2013年底,依靠推出的“潍柴英致”品牌汽车,潍柴集团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彼时,潍柴英致总经理叶子青不仅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是在为潍柴创造第二个辉煌。”结果时至今日,潍柴在乘用车领域始终未能找到“存在感”。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潍柴英致亏损金额为3.97亿元,在潍柴动力2018年的年报中,公司未再披露有关英致的盈利情况,但长期借款一项竟显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与山东重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曾向潍柴英致的生产制造方——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笔5.29亿元的贷款,借款协议约定以潍柴(重庆)轻型车一期项目资产作为抵押。

针对销量、亏损及资金方面的问题,记者分别致电致函潍柴动力及潍柴集团方面,潍柴动力证券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采访需与公司品牌部门联系,但连日来,潍柴动力品牌部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乘用车成利润黑洞

相关资料显示,潍柴集团创建于1946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内燃机研发、制造、销售骨干企业。潍柴动力成立于2002年,是由潍柴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境内外投资者创建而成的,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

2018年年报显示,潍柴动力2018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7%至1592.5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16%至86.58亿元。

虽然潍柴动力整体表现优异,但在乘用车方面却始终力不从心。2009年,潍柴动力控股嘉川公司,并于2012年3月收购嘉川公司剩余股权,使嘉川公司正式成为潍柴动力的全资子公司,之后更名为“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26日,潍柴(重庆)正式宣布“英致”为潍柴进军轻型车领域的首个品牌,至此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都将归属在“英致”品牌下,潍柴集团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

成立之初,潍柴集团对旗下唯一的乘用车品牌“英致”相当重视,除了“第二辉煌”愿景之外,还为其制定好了“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然而5年多过去,潍柴英致始终被归类为“边缘品牌”。根据新浪汽车大数据,今年2月份潍柴英致汽车整体销量为345辆,环比下降57%。截至2019年2月累计销量为1156辆,在所有品牌中排在第92位。

其中,英致737、英致G5和英致G3前两个月累计销量分别为783辆、264辆和104辆。为顺应新能源大趋势,潍柴英致也推出了新能源产品“英致EX1新能源”,然而今年前两个月累计仅售出5辆,令人唏嘘。

“对这个品牌不太了解,只知道这个品牌推出的产品都比较低端。”谈及潍柴英致,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

除了销量之外,潍柴英致还拖累了潍柴动力的业绩。根据潍柴动力2017年年报,潍柴动力2017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62.7%至1515.69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近1.8倍至68.1亿元。这其中,潍柴(重庆)净亏损3.97亿元,可谓是上市公司的利润“黑洞”。

2018年,潍柴动力未再披露有关英致的盈利情况,仅在长期借款一项提到了潍柴(重庆)。年报内容显示,潍柴动力长期借款中有5.29亿元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与山东重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向潍柴(重庆)提供的贷款。截至2018年12月31日,潍柴动力该项目已投资的资产包括账面价值4.71亿元的固定资产和2.48亿元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已办理抵押,固定资产尚未办理抵押登记。

汽车分析师钟师曾向记者直言,相对于其他一些自主品牌,即使不看品牌和渠道,潍柴进入乘用车行业的时间也比较晚,在乘用车市场已没有它成长的空间。应该把乘用车资产卖掉,把精力和方向用在主业上。

业绩增长背后存隐忧

除了乘用车隐忧之外,记者注意到,潍柴动力的商誉账面余额多年来居高不下。

商誉一般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

一位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商誉是由以前年度并购企业所形成,管理层需要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根据2018年年报,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潍柴动力商誉账面余额为人民币232.75亿元,减值准备余额为人民币2.38亿元。对比发现,潍柴动力的商誉在A股上市公司中位列前几名,商誉比重较高。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从商誉绝对值来看,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商誉冠军是中国石油(601857.SH),高达424亿元,排在第二的是美的集团(000333.SZ),潍柴动力则位列第三。

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称:“高商誉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可能会热衷通过资产并购来增厚业绩。然而,一旦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将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对这类高商誉公司加以警惕。”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2月业绩预告集中发布期,就有不少业绩预亏的上市企业称,公司业绩预亏与商誉减值有关。

至于潍柴动力是否有商誉减值的风险,截至记者发稿,公司方面未予回应。

此外,记者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发现,有投资者担心,在资本市场,潍柴动力的H股和A股均被外资持有不少股份,大股东、山东国资委持股比例太少,可能会对自己的民族核心工业造成影响。

年报显示,潍柴动力前十的股东中,外资股东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4.23%,潍柴集团屈居第二,持股17.58%。另外还有两个境外法人,分别为第三大股东和第六大股东。

而对于投资者的担心,潍柴动力董秘并未直接回应,仅表示感谢对公司的关注。记者同样就此问题向潍柴动力方面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公司方面亦未对记者的提问予以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