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一、历史上燕京名称的变更

燕京,现称 北京。北京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时期,尧的后代被封于这个地方,时称蓟丘,后为燕国国都。

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自西周燕国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肥沃之地,盛产一种奇异之草,人称蓟草,尤其是西北隅的山丘,蓟草十分繁茂,人称蓟丘,因此,人们习惯于称这里为蓟。从蓟丘到周末的燕都,从唐代的幽州城到辽代的燕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数百年的兴衰繁华,在这风水吉地轮番上演。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明清时期北京城区图西汉时,北京地区称为燕国、燕都、涿郡、幽州、广阳国、广阳郡。东汉时,又称为上谷郡。隋时称为幽州、范阳,唐人称为渔阳。辽代时,正式改称为燕京。金代称北京为圣都、中都,元代称为中都、大都。明代时,称为北平、北京,清代改称为燕京。民国时,称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二、风水师刘秉忠建议迁都,元世祖忽必烈建都燕京。

所谓龙脉,就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龙脉的中心为祖山,是王气郁积之处。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达宫殿背后的靠山即“主山”.主山两翼,左以河流为青龙,右引道路为白虎。主山之前、青龙白虎之间的最佳选点,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为龙穴,明堂就应坐落此处。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北京第一次“龙翻身”在公元12世纪中叶,时金主将国都由东北迁到这里。真正的龙兴应该是在元朝。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难,整个城市几乎被烧光了。此事发生于公元1216年,之前一年,成吉思汗将金政权逼离燕去,迁都汴京。蒙古军队轻易就占领了燕京。成吉思汗的军队进城后,将金的宫室整个焚毁。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成吉思汗无意于定都北京,但都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情况发生变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刘秉忠建议,元的都城迁定到燕京为佳,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主持大都的设计和建设。刘秉忠依汉人传统的风水观点,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布局,历时24年方建成,遂现代北京城的轮廓。

北京在风水定义中,有人也曾称“龙盘虎踞”,如元时人即认为“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据说这也是元从上都迁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三、元大都城市布局

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

皇城外,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关记载。

在中心之阁西面,为鼓楼、钟楼,是全城的报时机构。钟鼓楼之西为积水潭,是元代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廛,还有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

在元大都中,设有专为宫廷供水的河道——金水河,该河从玉泉山引流,与其他河道交会之处都架渠跨越,金水河内禁止百姓洗濯、饮马,以保证宫廷用水的洁净。

元大都的道路为土路,在建城时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了排水明沟,用条石砌筑。明朝之后,许多明沟被加盖覆盖,变为暗沟。

四、燕京的地理形势具备传统的风水意义上的要素

燕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以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边是太行山山脉、西山拱卫,北边是太行山、军都山形成一处半圆形山湾,东北部就是着名的北龙燕山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

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对堪舆术也颇为在行,曾对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带风水大加赞赏“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从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全符合传统的风水要义左青龙右白虎格局的,呈“四方朝觐”态势: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燕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浑,自北向南,气势磅礴,奔腾而来。燕山莽莽苍苍,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森林密布,山色青苍,如歌的山风在林海中激荡,雾气郁集,云蒸霞蔚。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一路奔腾澎湃,汹涌激荡,如入无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间。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在燕京西部的三家店,永定河仿佛从天而降,呼啸着冲出山谷,冲向胸怀博大、幽静美丽的平原,这就是有小江南之称的北京小平原。其间,玉泉河、高梁河、湿余河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滋润着这块土地,在蛛网般的河流之间,构成星罗棋布的湖海、水淀和河泊。

燕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这里是龙脉之地,是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龙虎奔腾之都会,更是三大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的交汇之区。

华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区交会。华北大平原是以农耕种植业为主,是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东北大平原是以林业和种植相结合,是北方型的经济文化区域。蒙古高原是以游牧业为主,是沙漠高原的经济文化区域。三种地理形态,三种经济类型,三种文化形式,在这里交会、融合、冲撞和吸收,将一座古渡口演化为一座文化古都,进而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耸立数百年,依旧风华正茂。

揭秘元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皆因燕京地理形势具备风水要素

五、元世祖忽必烈建都燕京正是由于燕京地理特殊

燕京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燕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南襟河、济。地理位臵十分险要。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于燕地,燕京成了燕都邑,时称蓟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乡董家村。当时营造的蓟城呈长方形,东西850米,南北600米,城墙都是用细土夯筑而成。早期的蓟城城墙十分独特,分为三个部分:主墙、内附墙、护城坡。这是为了有效的防御和自卫。燕王在燕都蓟城营建了辉煌壮丽的宫殿,着名的有宁台、元英宫、燕昭王建碣石宫,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鲜卑贵族慕容傍统兵打败了大将石季龙,占领蓟城,建立前燕,作为燕都。前燕正式建筑太庙、宫城、正阳殿。隋唐时,北京称为幽州城,城墙高大结实,四面设门,南北7里,东西9里,周长32里。

五代时期,刘守光囚禁他的父亲,夺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为都城。辽主耶律德光升幽州为燕京,就是辽南京。燕京墙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尺,城周36里,四周设8个门。辽燕京城店铺林立,十分热闹。大内位于燕京西南,宫室楼阁鳞次栉比。着名的宫室包括永兴宫、积庆宫、兴圣宫、延庆宫、太和宫、延和宫、长春宫、永昌宫、延昌宫、长宁宫、洪武殿、昭庆殿、元和殿、临水殿。金王完颜亮改燕京为圣都,不久改称中都。金中都在辽宁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宫室规制大规模营建,由汉人张浩、孔彦舟主持。征用民夫一百万,历时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宫城。金中都宫城位于大城正中。宫城前有千步廊,正门是通天门,门楼系琉璃瓦顶,高8丈,深11间。宫城中主要宫殿有仁政殿、仁政门、大安殿。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府即蒙古汗位。

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四年后,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元。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的营建早在至元四年便已着手进行,主持营建工程的是汉人刘秉忠,历时二十余年方基本完成。元大都是在元中都东北郊大宁宫元大都城图的基础上,利用高梁河的水源加以全面、系统地改造,形成一座宫殿密布、水网交错的繁荣大都城。

元大都系三重城结构:大城、皇城、宫城。元大都大城周长60里,城呈长方形,四周城墙设门11座。城墙都是用上好的细土夯筑而成,坚固结实,墙基厚度达24米,土中间夹杂永定柱和纤木。城墙上部有半圆形瓦管,用以排水。城墙外表覆以芦苇编成的草席。大城城墙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楼,城外还设有墩台。

元大城内前为宫殿,后为坊市,五十条街坊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大旅游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臵身于一片繁华之中,不禁由衷感叹:大都城实在太美了,城市布局这样巧妙,我简直是无法形容、无以描述!

元皇城在大都城内,城周20里,俗称阑马墙。皇城中心是万岁山和太液池,以此将宫室分成三个宫殿群:大内、隆福宫、兴圣宫。元宫城在皇城东部,位于太液池延东一带,城周9里,四周设6个城门:南面三门是星拱门、崇天门、云从门;北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元宫城正门是位于南面正中的崇天门。门楼是琉璃瓦顶,深11间。崇天门后为大明门,门内是宫城正殿大明殿。大明殿是元朝皇帝举行大典的所在,登极、朝会、节令等一应重大典仪都在这里举行。大明殿深11间,南北120尺,东西200尺,彩砖玉石,威严壮观。大明殿戒备森严。元宫城大明殿东为文思殿,西为紫檀殿,后为宝云殿。宝云殿后是皇后正宫延春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