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自己的书法落入“俗气"?

我自飞扬66


一、取舍万殊,不入俗流。写字是学问,少不了临学借鉴,与人切磋。但书法江湖,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的可学,有的不可学。应取法乎上,写正字,远邪书,以免误入俗流,自陷污淖。当学圣贤,不自降格。

二、字如其人,须写傲骨。书法的底蕴是文化涵养与性格情怀,学书如做人,要入清流、挺傲骨。字要带感情,也当彰品味,落笔铿锵,收笔从容。要不张不扈,不卑不亢,与世无争,内敛持重。如此,方能入上品。

三、清水芙蓉,务去谄媚。花里胡哨的花书不写,故弄玄虚的乱书不写,自欺欺人的丑书不写。写真情实感,写质朴坦荡,笔墨行处,直抒胸臆。力诫矫揉造作之书、强词夺理之书、拾人牙慧之书、哗众取宠之书。


四、不离法门,自在超脱。临帖而不泥于帖,学古而不食于古。不悖原则法度,崇尚个性风格。力避下笔即知结体的摹玩,每书必假古人的教条,作性情文、写性情字,这样才是真实书法、有灵魂的字。

抱庸闲谈。


抱庸斋主


问题:怎样避免自己的书法落入“俗气"?

知俗方能脱俗,竹韵先谈谈对“俗“的认识。

没有自己的风格,过于大众化谓之一“俗”

字形结构,普普通通,给人以司空见惯之感;运笔力度、技巧,和常人无二,平平淡淡;章法布局严守“规矩",一个模板。

只会一种书体,太过单调谓之二“俗”

平生只“攻"一种书体,作品皆为一个模样。一幅便能让人看透“深浅",其他的无需再观。有的人甚至可恰到请别人换体落款,是不是很笨、很俗?!

内容“太烂",全无新意谓之三“俗"。

给人写字,短的一下笔就是“天道酬勤”、“道法自然”、“厚德载物”、“诚信天下”、“上善若水”等;长一些的就是“天居秋暝"、“满江红”、“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好,是被人写烂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优秀的内容不胜枚举,不一定非要写被人写烂的东西。

看重钱财,枉顾法理,追逐“江湖”谓之“四俗”。

一朝把字写出稍微有点样子,就急于换钱。一说卖钱,就开始有了表演的性质,一表演,就有了媚俗的成分。什么法理规则统统抛于身后,胶尽脑汁大干“江湖书法”的买卖。

文化修养匮乏,缺少创作情感,作品没有意境谓之五“俗"。

因为读书甚少,知识匮乏,对作品内容理解肤浅,章法布局根本无法予以表达,书写也不可能饱含感情,迸发激情,机械写成或弄巧成拙,俗不堪言。

怎么避免以上的俗气?

1、学习前人,潜心临摹,筑牢扎实的基本功,并在汲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2、主攻一种书体,再兼修其他适量书体。各种书体都有各自的特色优点,是可以相互弥补不足的。另外,在无意识的结合融合中,发展创新便有了基础。

3、因为书法的美不是主要给谁看的,而是自我的一种修练和欣赏,用你的天性,用你的笔,表达你对书法美学的理解就够了。别人爱你的字,给几个钱,那是另外一回事,千万不要钻进钱眼里,否则永远看不到书法的广袤天空!

4、多读书,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书法是一种艺术,有高水平就要有高境界。境界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境界就有了,有境界的人就脱俗变雅,书随人走,人雅书就雅。


我就是竹韵


你只要知道关于书法的一句名言,就可以免俗。

这句名言是“要人喜欢易,要人不喜欢难。”

所谓“俗”,就是从众,就是讨好大家。

俗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狭隘甚至一无所知门外汉的,如结构的匀称点画的饱满有力这些基础的东西,他们视为神功异能,你如果练书法停留于这个层次,你所创造的书法美一定非常浅薄,甚至等同俗人。

书法有“功”与“性”两个方面的成就与欣赏要素。

书法的功力要深厚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达到的,甚至需要终生磨炼,每日临池,如果偷懒写“聪明字”、“文人字”,天赋、学识、文化高的人尚可,一般人那样写只能是哗众取宠了,搞得不好还会出乖露丑。

书法的“功”既是欣赏要素,又是书写者抒发情感、性灵的手段。大书家拼到最后拼文化拼性灵,戴着书法法度的镣铐跳舞,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俗人看不懂的。

一个没有性灵、情感稀薄的人,其书法只是技术的表演,至于写成印刷体,那就连古代馆阁体的艺术价值都没有了。

另外,艺术是最需要个性创造的,所以不但不要讨好俗人,连别的书家你也不要雷同。

总之,书法要不俗,就要真正懂得书法,钻研练习肯下苦功,不要追求简单的美或者简单的丑。



大悔忆智冰


这是一个书法上的大问题,也是一个好问题。下面就说说如何避免自己的书法落入俗气。

承认

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有病,推而广之,书法圈里多数写字的人都不承认自己的书法俗,一开口就是我写了20年了,我临过50本帖种种。面对浩瀚的中国书法文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大可不必孤芳自赏,俗于不俗,老老实实写一幅字和法帖摆在一起,差距到底有多大便一目了然了。我说的是和法帖比,不是找个今人的作品摆在一起找自我安慰。

去病

承认自己有病,承认自己俗,才可能找到医治的办法。这一节说的去病,主要是说去病笔。书法笔画中有八大病笔,不知道八大病笔者可先去知道,此处不赘述。然后把自己写的字拿出来看,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把自己的病笔圈出来,看看有多少种,一一改之。病笔里面还有一种就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到位的笔画,如,学颜真卿者,颜字最显著的特点是“钩”和“捺”,即使把颜字撕成碎片,颜字的“钩”和“捺”都能认得,所以对照自己的笔画,是否到位。我看到一些写欧体,写颜体的人,遇到钩笔多半是在画钩。打死我也不信颜真卿和欧阳询他们当年写字时的钩笔是画出来的。

去野

手上有了点功夫之后,容易自我发挥,看到过法帖里有长笔画,所以自己也琢磨着遇到一个末尾竖笔的字就好好表现一下,写的很长很长,美其名曰,表现作品的张力。表现张力没错,不过张力不是信笔。我研究过多个法帖里表现张力的长笔,发现每一个长笔到最后都有一个或明显或细微的收笔,这是大家的独到的功夫所在,野出去容易,谁都会,但野出去收回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你看看张旭的法帖,说是酒醉之后的写的,我咋那么不信呢,没有一个败笔,打出去还能收回来,真不像醉酒后能完成的。另外大家作品中的一些很夸张的笔画或单字表达,大家可以,不见得我们这么写就好看。如,怀素《自叙帖》中有一个字占了整整三行的位置,并不显的突兀造作,但是我们在一幅作品中如果这样写,这幅作品立刻就废了。

(张旭书法)

法古

若说前三项是治标,那么这一项就是治本了。发现自己的字有些俗气了,就回过头去临帖,除非那些在江湖体的路上走得太久,回不了头的人,普通的俗气其实都可以通过临帖去医治。我几乎没有见过一个坚持临帖十年上下的人,写出来的字带有俗气。十年的年华,消耗给写字这一件事,像泡咸菜一样,已经被泡透了。笔画、结字、章法、气韵都有了古人的影子和法帖的味道,又怎么会俗呢。

审美

但凡和艺术沾边的事,就离不开审美。一个人的审美往往会是这个人艺术追求的天花板,你的审美情趣有多高,你的艺术表达就有多高。这个没啥好商量的,就拿书法艺术来说,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些书家沉浸在象形的书法艺术表达的范畴沾沾自喜,不能自拔。比如把“龙”字写成一条龙的样子,把“马”字写成一匹奔腾的马的样子。殊不知,象形文字的表达在文字的初级阶段就是这么干的,也就是说,象形文字艺术属于艺术审美的低级阶段,一点不高级。
提高综合审美,只能从博览群书和提升个人修养两个方面去挖掘、去寻找。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屯元国学文化


如何达到自己的笔墨出俗?

所谓俗笔,一则习性笔,属于自己的习常败笔。则是野气笔,属于法度疏散,如何不俗气。就要加强笔法的研磨。

首要学习笔法的纯熟,达到有自己的个性化的合度的丰满的笔意。

纯熟就是学习古人的用笔,然后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用笔武器,并且融合自己的创新笔意。也不可形成习性的不符合法度的创新,应该本着中规古人笔法且有自己的中矩笔意,如此才有融会贯通古今,笔随时代,即从古而有新。

书写书法首要追求一种格调,品味,不可流俗,有理想化求新才有革旧习,除陋俗,从内心深处达到淡泊明志。

主要把熟笔如何丰腴,形成独特的风格,下功夫,感悟自然,颖悟笔法,修养自我学识。具有诗意之想象力。如此才有情致有雅,有心随笔墨出风雅之境界。



狂喜淡墨a


俗与雅其实并无很严格的界限…有些人与物看似很雅,其实很俗,有些人与物偶然一见很雅,累见则又俗了,有的装雅其实是更俗,有的装俗还真的是雅…孔乙己说回字有几种写法,本来是雅事,但出自孔乙己则俗不可耐,个中原因一想就明…就写字论,说个实话,田氏们的写字从写到出字都俗不可耐,什么原因?死手死字死气太重,无爽气,再知其文养不足,又爱表演,则甚恶心,与雅与俗都沾不上边…那干嘛又有人认好田氏们呢?答:是这些人学养不足而媚俗。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学深者一眼便知其俗而并非雅…所以所谓雅,是与学养有关的,是内溢于外的,学不足越装雅越恶俗…西施之美,东施效之则丑,书法亦然…于书法,不学古法则不立,但泥古法者亦不立,所谓学我者死,说白了,是入古法而出我法,是雅是俗尽可至之…苏东坡有句: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苏学士实在太俗了,但细想苏东坡之胸襟何其宽广,真雅人也。钱钟书说过以俗抗雅,实则此亦可大雅…











謝亞鐵


我认为应该追求一个自然,如果说要避免,应该避免一个"刻意",一不媚俗,二不媚雅,自己喜欢就练,不喜欢就不练!

书艺上,审美上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高雅与俗气,都是任凭两张嘴,大家都说了,也就雅了。大家都说了,也就俗了。

毕竟,书法上讲究个"乖时",也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审美!


但在韩愈看来,王羲之的字是俗不可耐的,"羲之俗书趁姿媚,"有这句吧~ 至于历史骂赵孟頫字媚俗的,就更多了!

但是,书圣依然是书圣,他比怀素,张芝的字妍丽,也比赵孟的多了三分阳刚;

王羲之的字秀美,可一旦学王的字的多了,这个风格就开始有闲话了……想通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以为,学字,如果要避免点什么的话,一定要避免的是"刻意",不媚俗,不媚雅,按照自己性情去学字,第一个要尊重的是自己的真实眼光,按着自己的审美去学字;

如果本来就是俗人,就按照俗人的眼光去写俗字;如果是个才子,按照才子的雅韵去写雅字;

眼光功夫都没到,避免得了吗,不成欲盖弥彰吗?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流派纷呈,本来就是一顿自助餐,篆、隶、楷、行、草五大派系;味道又分秀美,壮美,拙扑,恣肆狂放等等等等,众人世间一游,区区数十载,谁喜欢吃点啥,随意;

如若因为听说吃牛排高雅,都放下自个盘子奔牛排去了,倒也不见得是件雅事!

尊重自己审美,真实自然最好!


行书一点通


一,学。就是多读书,增加自己的学养。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艺术门类。想写好书法,必须精通传统文化。中华典籍,浩如烟海。

首先,要多读国学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一定要读,且要读懂。尤其是《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大学》《中庸》,这是首要的必读书。有些名句要能背出来。

其次,要多读历史典籍。《史记》《左转》《资治通鉴》《吕氏春秋》,都要读。因为中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要出口就能讲故事。

再次。多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元曲,明清小说都要读。唐诗宋词出口要能背出几十首。

二,习。学习学习,学是了解别人的东西,习,是照着做。都说“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做,并不难,只要开始,只要行动,做一点是一点。做就有进步,就比不做强。

“习”的第一步,是思考。比如老子讲的“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山川河流?也是,但这是物质层面的,极其狭义的。老子口中的自然,是自然规律。按照自己的阅历,去思考,去理解。比如“无为”,是啥都不干吗?显然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完全可以不为。这就是老子无为的出处。这种“自然”与“无为”,也可以运用到书法活动中的。

“习”的第二步,是做。道理想通了,落实到行动中。比如,《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了没?“孝”“悌”“信”……做到了没?

学了是老师的,做了才是自己的。如此,会提升高度,放宽视野,开阔胸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这方面我们最好的榜样是毛泽东。他可谓国学大师,他的胸襟,他的气魄,古今中外,无几人能及!你看他的书法,哪有半点俗气?

“和”,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使自己变得谦和,温和,柔和,脱去性格中的棱角,没有了情绪化,下笔自然雅致。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此。

三,书法层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古人云:“书不入魏晋,终成俗流”。我们看锺王三人的法帖,哪一帖不是如沐春风的感觉?这就是给人一种“和”的感觉。书法起手,要先立根据地。不建议学唐之后的东西。应该学唐朝,最好是唐朝之前的法帖。当代书家的字,更不可学!取法高古,也是书法脱俗的必由之路。

总之,任何一门艺术或技艺,都象一座金字塔。塔尖的高度,取决于塔身根基的堆垫。塔尖越高,塔身需要堆垫的东西就越多。

所以,书法的雅与俗,更多的在于人本身的修为与文化涵养。——这是个大工程。

一己之浅见,不知读者能否受益,若有不同意见,还请评论探讨。





书海驭波


书法的格调和意境以高雅、文雅为上,以媚俗为下,书法历史上关于俗与雅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代要求也不一样。
拿隶书来说,汉隶经典古拙高雅,而后代的一些名家如宋代米芾的隶书也很精美,但波挑夸张有媚俗之嫌。




以行书来说,二王法帖一直是帖学正宗,其格调高雅,为历代公认。


自二王以后,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继承二王衣钵,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馆阁体盛行,更有很多的爱好者,对于书法学习不求甚解,缺少正确的书法审美,缺少对于书法传统与基本规则的了解,只知道照猫画虎,难以达到高雅的境界。下面的字属于典型的俗字。

那么怎样克服媚俗的问题,一是加强基础训练,简单说就是要临帖,要深入临帖,尽量临像,临不像说明笔法不对和结字不准,启功先生建议先摹后临,容易把握字形,黄惇、曹宝麟、孙晓云等帖派大家建议原大或稍微放大临写,不要把字放太大临,大了笔法节奏就不对了,请看赵孟頫临圣教序;



二是要规范字法,行书、草书看似随意,其实

字法严谨,笔顺有序,在字法上应该以明代以前名家的字为规范,明代以后的包括现代的书法家的字不作为标准。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心里没把握的字一定要查查书法字典,千万不可自创,乱写字属于硬伤;

这幅字的”依”字就属于错字,“山、海”字就属于乱写。三是对于书法的审美认识要提高,要对书法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不要局限于一家一师,审美标准不清楚水平就提高不了,字就会归于媚俗。其实字俗不俗很好比较,把你的字和公认的古人经典一比就知道了。以上图片引自网络。


张伟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