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空立體聯通 打造互利共贏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不僅海、陸、空立體交通網日趨完善,一條看不見的數字絲綢之路,也正以創新驅動“一帶一路”繁榮發展、互利共贏。

日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與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聯合發佈了北斗系統測評結果。結果顯示,服務於突尼斯、埃及、科威特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北斗衛星定位精度優於10米。而安裝在阿拉伯國家農機上的北斗系統,成功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完成了精準耕作。北斗合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增添新維度。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我們在北斗中心的建設,技術的培訓,人才的交流,應用方案的交流,企業之間的合作、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都有可圈可點的成果。

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水電、交通同樣重要。從新加坡EZ-Link公交卡,到沙特的數字化變革計劃,再到迪拜的智慧城市建設。近年來,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創新驅動發展,構築了基於開放共享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以互學互鑑、互利共贏打造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我們與“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在創新領域開展了很多的務實合作,聚焦在大數據、雲計算、量子科學等等的領域,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先進技術的應用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

【共享地球大數據 促進可持續發展】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就是把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的數據匯聚起來,形成雲服務平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和重大科學發現。在構建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發起了基於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

南半球的莫桑比克眼下正是秋收時節,每隔10天,當地農業部門都會收到中國科學院"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提供的農業大數據分析,莫桑比克農業部門可以根據數據分析對作物長勢進行了解,從而對秋收進行有效管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主席郭華東:非洲災害很多,特別是水旱災害,那麼我們利用空間大數據來監測莫桑比克的農業的長勢情況,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技術路線。

同樣,在“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項目中,遠在北京的中國科學家在進行室內遙感圖像處理以及解譯分析時,發現了古絲綢之路西端的突尼斯疑似存在古羅馬遺址。三次調研驗證後,最終確定10處古羅馬時期的遺存。

郭華東:科學沒有國界,數據也沒有國界,我們用沒有國界的這項理念和工作,來為“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做好服務。

目前,“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經與53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進行合作。通過數據、技術、知識和經驗的分享,就能實現農情動態、遺產地監測、生態環境變化、海岸帶演變、自然災害監測、城市擴張、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的科學服務共享。

【數說“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計劃】

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結束後,我國啟動了針對“一帶一路”的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具體內容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合作共建科技園區、構建區域技術轉移平臺。兩年過去了,這個計劃交上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通過實施“絲綢之路”獎學金計劃、在境外設立辦學機構等,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育技術管理人才,組織了500多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招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學員超過1200人次。

中國科學院倡議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併發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目前“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在全球設立8個國際卓越中心,分佈在摩洛哥、贊比亞、泰國、巴基斯坦等國。

“一帶一路”合作共建科技園區,與菲律賓、印尼等8個國家啟動或者探討建立科技園區合作關係,由湖北省與比利時瓦隆大區合作共建的中國-比利時科技園項目,為中國和比利時高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商務支持,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一帶一路”構建區域技術轉移平臺,目前我國在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構建了5個技術轉移平臺,組織南亞、東盟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活動。在非洲啟動並推進建設了一批聯合科研平臺,積極佈局技術轉移合作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