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空立体联通 打造互利共赢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不仅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一条看不见的数字丝绸之路,也正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繁荣发展、互利共赢。

日前,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与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联合发布了北斗系统测评结果。结果显示,服务于突尼斯、埃及、科威特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北斗卫星定位精度优于10米。而安装在阿拉伯国家农机上的北斗系统,成功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完成了精准耕作。北斗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新维度。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我们在北斗中心的建设,技术的培训,人才的交流,应用方案的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电、交通同样重要。从新加坡EZ-Link公交卡,到沙特的数字化变革计划,再到迪拜的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构筑了基于开放共享的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以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打造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我们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在创新领域开展了很多的务实合作,聚焦在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科学等等的领域,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

【共享地球大数据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就是把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的数据汇聚起来,形成云服务平台,支撑国家宏观决策和重大科学发现。在构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发起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南半球的莫桑比克眼下正是秋收时节,每隔10天,当地农业部门都会收到中国科学院"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提供的农业大数据分析,莫桑比克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对作物长势进行了解,从而对秋收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非洲灾害很多,特别是水旱灾害,那么我们利用空间大数据来监测莫桑比克的农业的长势情况,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技术路线。

同样,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项目中,远在北京的中国科学家在进行室内遥感图像处理以及解译分析时,发现了古丝绸之路西端的突尼斯疑似存在古罗马遗址。三次调研验证后,最终确定10处古罗马时期的遗存。

郭华东:科学没有国界,数据也没有国界,我们用没有国界的这项理念和工作,来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

目前,“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已经与53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进行合作。通过数据、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就能实现农情动态、遗产地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海岸带演变、自然灾害监测、城市扩张、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科学服务共享。

【数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计划】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后,我国启动了针对“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两年过去了,这个计划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组织了500多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招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员超过1200人次。

中国科学院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并发起“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目前“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已在全球设立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摩洛哥、赞比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

“一带一路”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与菲律宾、印尼等8个国家启动或者探讨建立科技园区合作关系,由湖北省与比利时瓦隆大区合作共建的中国-比利时科技园项目,为中国和比利时高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商务支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一带一路”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平台,目前我国在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构建了5个技术转移平台,组织南亚、东盟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活动。在非洲启动并推进建设了一批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布局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