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旋风121567981


因为刘邦顺应天命啊,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进程。


01 分尸项羽,均为秦人


公元前202年,霸王项羽被汉军逼到乌江边。为了杀死项羽,刘邦放出话来:“杀死项羽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汉军将士疯一样围在项羽身边,项羽身负十余处创伤,但一代霸王身姿不减当年,血战不倒,杀死汉军上百人。

激战间,突然项羽屹立不动,向眼前一位骑将喊道:“来者可是旧友吕马童?”

吕马童不敢直视霸王目光,侧身对身边王翳说,“他就是项王。”

项王说:“汉王为我的人头悬赏千金,赏万户侯。这次就把封赏留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汉军将士蜂拥上前抢夺项羽尸身,最后有五位将士取得:王翳取首级,吕马童、吕胜、杨武、杨喜取得身体。

刘邦兑现诺言,封这五位分享千金,各为万户侯,而分析分尸项羽的五位将士籍贯,却非常让人吃惊:

吕马童,关中乾县人,本为秦国郎中骑将;王翳,关中渭南人,本为秦国郎中骑将;杨喜,关中华阴人,本为秦国郎中骑将;杨武,关中渭南人,本为秦国郎中骑将;吕胜,关中人(地址不详),本为秦国骑兵。

也就是说,这五位,都是出身关中的旧秦军。

虽然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屠灭秦国宗室,灭亡秦国,但最终项羽还是身死秦军之手。

联想一下18年前的公元前224年,秦国王翦帅60万大军攻灭楚国,项羽祖父项燕在临死之前喊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轮回。

<strong>

秦灭楚国=>项羽领导西楚灭掉秦国=>最后秦军将士又灭掉项羽。报应不爽吗?


02 刘邦汉国,是秦国的借尸还魂


谈项羽身死,脱不开他的老对头——刘邦。

鸿门宴以后,刘邦被发配到遥远的汉中,远离中央故土。但仅仅四年之后,刘邦就打了回来,在垓下60万大军搞定项羽10万楚军,项羽也自刎乌江。

短短四年,刘邦凭借什么干掉万人敌项羽?

就因为刘邦原原本本的继承了秦国,它的土地、人口、军队,以及最关键的,制度。

然后刘邦领导的秦国,又在历史车轮滚转中,再一次灭掉了楚国,项羽的西楚。

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公元前206年,刘邦先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在灭亡秦国的同时,刘邦和部下做了几件事,为他们后来重返关中、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第一,约法三章。这在历史上很出名,“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成功俘获了关中百姓的心;第二,和平接管秦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留原本的人事任命,成功俘获秦国官员的心;第三,编旧秦军于汉军,同等视之,成功俘获秦国军人的心

三招一出,旧秦国全部归属刘邦。后来刘邦帅军从汉中回来时,关中百姓可谓“箪食壶浆”,热烈欢迎王军回归。

这还没完,刘邦封汉王后进入汉中,又做对三件对刘邦扩充实力更重要的事:

第四,萧何进入秦国丞相御史府,将秦朝的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清查整理,厘清秦国的国情和实力;第五,除去过于严苛的条款后,全面启用秦律;第六,韩信拜将,改革军制,恢复秦国“军公爵”制度。

军公爵,是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即确立二十级爵位,斩敌方首级一个升一级,使秦国将士人人凶猛如虎狼。

这几套组合拳下来,除了“秦”改为“汉”,统治者由赢改为刘,旧秦国全面复活。

这些措施的威力有多大呢?可以查看下面两幅图。

嬴政即位时的秦国

刘邦还定三秦后的汉国

怎么样,像不像?除了“秦”改为“汉”,一切势力照旧,只需刘邦再重新走一遍秦始皇走过的灭亡六国路线即可。而且现在,因为关东地区内耗严重,刘邦的难度比秦始皇少多了。

秦国作为天下最强的国家,谁拥有了它,谁就能掌控天下。而刘邦比项羽强就强在这种眼力和判断力。

项羽在政治上无疑是幼稚的。巨鹿之战后,他坑杀秦国降卒二十万,基本断绝了自己在秦地的统治,后来又进入关中劫掠关中百姓,屠灭嬴姓宗师、火烧阿旁宫,简直是把机会拱手让给他人。


03 秦兵又东归,灭楚统天下


分尸项羽的五位将士,皆来自旧秦军,到底是秦国哪只军队呢?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镇守北疆的北方军、征服南越的南方军,以及镇守关中的中央军。一只只看。

南方军是秦国征服和镇守岭南地区的军队,大约有十万人。第一任统帅是屠雎,后来是任嚣,第三任赵佗。

岭南当时还处于未开化的部落时代,南方军进展顺利,不到两年就全面征服南越。

秦末之乱爆发后,旧楚国地区沦陷,切断了岭南南方军与中央的关系,南方军于是趁势自立,封锁五岭边界。

公元前207年,赵佗自立,建立南越国,南方军脱离秦国统属。

再看北方军。北方军主要负责防守北方边境,由蒙恬统领。蒙恬被秦二世赐死后,王离接任统帅,总部在陕北榆林。

因为常年与匈奴打交道,北方军实力很强,号称有三十万。秦末之乱后,北方军被征调镇压关东起义军,先灭掉北方的赵国,后来与章邯一起灭掉项梁(项羽叔父)。

公元前207年,北方军与章邯军一起,将齐赵联军围困在巨鹿,被项羽破釜沉舟击溃,王离被俘,副将苏角被杀,北方军全军覆灭。

<strong>

中央军镇守关中,主要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关镇压起义的章邯军。公元前208年,章邯改组骊山刑徒,并大肆招募关中子弟兵,出函谷关,与北部军一起成为镇压秦末义军的主力。

章邯率领的军队一开始灭掉了大部分关东义军,包括陈胜吴广、项梁、魏王豹等,后来在巨鹿之战后与项羽焦灼在河内,因为秦庭内部赵高作祟,章邯率领二十万人投降项羽,被全部坑杀。

中央军的另一部分就是仅存的秦军主力了,也就是未随章邯出关的、一直驻守京师地区的京师军

秦帝国京师地区,号为内史地区,为函谷关以西的八百里关中平原,人口密集,是当时天下最为富饶的地区。

京师军是秦帝国的常设精锐部队,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曾派部将周文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被京师军击溃,为秦帝国组建章邯军赢得了宝贵时间。

章邯率领他那一部出关镇压后,京师军仍然留在京师附近防守关中,卓有成效。关东地区乱成一锅粥,秦国京师地区却一直保持稳定,即使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后,一直都很安稳。

秦军去向图

京师军由三支部队构成:郎中令、卫尉和中卫。郎中令是秦皇帝的侍从武官团,数量不多,也就近千人,但都出身不凡,是千挑万选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分尸项羽的五个人都属于这支军队。

<strong>

卫尉负责皇宫宿卫,即咸阳宫城的安保和防卫,数量有两万人,战斗力也很高;中尉军为首都卫戍部队,防卫整个京师地区,数量在五万人左右。

刘邦攻破武关后,秦王子婴刺杀赵高成功,随即投降刘邦,京师军被刘邦接管。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邦在鸿门宴屈服,带领一部分京师军赶赴汉中,其余部分被分给封为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

一年后,刘邦采用韩信计策还定三秦,重新收编了三王手下的旧京师军,跟原来他那部分一起,成为刘邦的主力军队。

然后趁着关东大乱,刘邦出兵六国,秦国人终于有机会为被坑杀的降卒,向项羽报仇雪恨。


04 秦灭楚,历史的必然


秦(汉)灭楚,从宏观来看,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有所反复,比如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但强如项羽也架不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被碾压于垓下。

因为秦国制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制度,秦军也是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刘邦用惊人的洞察力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法律、军队、治安等方面全面继承秦国,干掉了代表旧制度的项羽。

这是先进生产制度对落后生产制度的绝对优势,后世有两个事可以佐证。

刘邦在定陶登基为帝后,为了抚慰和答谢跟他一起围困项羽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不得已在关东地区大封异姓诸侯王,与汉帝国其他地区的郡县制一起,实行一国两制。

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旧制度的妥协。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极大的削弱了汉帝国的实力,刘邦也不得不在生命的晚年忙于处理他们,而汉帝国的国力始终无法统一。

公元前200年,刘邦带着残缺不全的汉帝国与北方游牧帝国匈奴在白登开战,被围七天七夜,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才逃出生天。之后六十年,汉帝国只得对匈奴纳贡和亲,耻辱至极。

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新旧制度共存的刘邦帝国是失败的。

<strong>

时间来到汉武帝时期。经过文帝、景弟和武帝的经营,诸侯王制度已经被消于无形,全国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郡县制度,使武帝刘彻得以集合全国之力,以卫青、霍去病为将领,北伐匈奴,一血了刘邦时代的耻辱。

新制度的刘彻帝国,碾压了游牧帝国。

<strong>

除了生产力和军队战力的提高,秦国制度对普通大众也比旧制度要好。

春秋战国时代,下层民众是贵族阶层的附属,而贵族却可以凭借血统世袭,万世不破。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那么震撼的原因。

秦国的军公爵制度则为普通人提供了上升阶梯,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在战场多杀敌人,就能获得土地和爵位,走上人生巅峰。所以秦国远比暮气的六国有活力,对六国完胜。

简单来说,秦国制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负反馈电池


总共十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权威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悍然主持分封,导致秩序崩溃

项羽乘百战百胜之威,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看起来豪情万丈,风光无限,实际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为人知。

因为项羽只是诸侯军的盟主,相当于纵长的身份,其威权虽盛,却无足够之合法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硬要让他去分配秦亡之后的大蛋糕,并维持分完后的新秩序,是件非常得罪人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何将分配蛋糕尽量做到公平,这太难了。诸侯诸王与随同项羽入关的诸侯诸将,在面对诛灭暴秦的大原则问题上,可因仰仗项羽的威势而团结在他身边,但当大家共同的敌人暴秦已灭,内部的利益纠缠以及私人恩怨就会不失时机的浮上水面。即“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了“争夺利益的矛盾”,在这样的敏感问题上,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某些人的胃口。因为在那个私利膨胀的乱世,诸侯们的野心是无穷的,跟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与地方豪强们讲公平,无异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项羽虽然实施的仍是西周的封建制,但他所面对的问题明显比八百年前的周公旦要复杂的多,周公旦可以依照严密的宗法制度和血浓于水的宗族情谊来分封天下,项羽却只能靠自己的武力来慑服封在各地的骄王悍将,其中的难度,可向而知。

事实上,如何处理异姓王,这是汉代、清代等强势王朝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作为政治经验匮乏的项羽,处理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了。黑格尔曾说:“在世界史中凡是开创新世界的新英雄们的情况一般都是悲剧性的。”项羽亲手毁灭了一个旧时代,便注定要为那更完备的汉代新秩序去做一个悲剧的垫脚石。

第二个原因:他的对手刘邦,似有天意加持。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简直就不像是跟人在对抗,更像是在逆天而行。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本不相信天意,但这刘邦是位例外,他的运气好像永远用不完似的,仿佛那打不死的蟑螂小强,无论面临多大的危机,最终都有贵人相助、或者机缘巧合,从而化险为夷,绝地逢生,一如电影情节般狗血。

最有名的就是鸿门宴,如果楚国的左尹(左丞相)、项羽的叔父项伯没有受过张良活命之恩,因而处处保护刘邦,刘邦恐怕早就玩完儿了。

这也就算了,刘邦被发配汉中后,如果不是某日突然暴雨寒溪水涨暂时挡住了“国士无双”韩信的归路,而被萧何追上劝回;刘邦恐怕会在川中那富庶而安逸的闭塞环境之中,将雄心壮志消磨殆尽,最终无非另一个刘备罢了。

后来刘邦还定三秦,纠集六十万诸侯大军东进西楚,直捣彭城,最终却被项羽三万骑兵击溃,一天之内就如狂风吹袭般灰飞湮灭了。六十万诸侯军一半逃亡或投降,一半在被斩杀在瀔水、睢水之畔,数十万诸侯军的尸体几乎筑成一道肉坝,竟使睢水为之不流。最终,三万楚军在睢水之畔集结,里外三层,密不透风地把刘邦手下仅存的万余残军团团围住,就是插翅也难逃了。

可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场多半发生在中国北方靠近沙漠地区冬春之际的沙尘暴,竟然奇迹般的在苏北山区之中爆发了,结果,刘邦便趁着这风沙轻松逃出了项羽的魔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逃走,如果不是巧合的话,我只能说他真有神助。

再后来项羽又多次将刘邦打成光杆司令,刘邦一次次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上单身逃亡,却总能毫发无伤的顺利逃回关中或者河北,找到萧何或韩信要兵来东山再起。不像那齐王田荣,只一次被项羽打败,就在逃亡途中为乱民所杀,真是倒霉透顶。总之,刘邦的运气就是这么好,而且永远用不完,你说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第三个原因:项羽似乎过分重视军事,而对外交攻势和舆论宣传方面着力甚少。

项羽的手下,大多是季布钟离昧一类的武将;外交上史载只有武涉一位,妄想策反韩信还没能成功。而刘邦这边,在外交上有著名辩士郦食其、陆贾、随何、侯生,在间谍战上则有陈平这位大师级的阴谋家,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仗剑斩白蛇、头顶五彩云之类的造神传说可谓脍炙人口。而西楚政权只给项羽营造出力能扛鼎的傻大个形象,一点儿都不像天下之主;再加上疑点重重的“义帝被弑”一案,又被对手抓住大做文章,平空送给了刘邦一个很好的政治口号——你们看,项羽背约弑主,大逆不道,残暴不仁,罪该万死!我刘邦才是勇气与智慧并重,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天下应以我马首是瞻,共同推翻此暴君才对!

除了这个口号外,刘邦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祥瑞,也是一大政治资本,那就是五星连珠说(指水、金、火、木、土五星)。传言五星聚于房,则武王剪商;五星聚于箕,则齐恒称霸;而汉王入关之时,五星聚于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秦地),这可是人主之兆啊,大家还不赶快投靠汉王,以顺应天命乎?

据现代天文学计算,刘邦入关之时根本没有五星连珠的异象,这一切都是刘邦假借天命的政治欺骗手段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难称尽善。挟天以令天下,方为最高——刘邦啊刘邦,你果然是汉朝的高祖,手段就是高,高,实在是高哇!

还有一次,上天有星孛(即流星)于大角。(即北天第一亮星,牧夫座a 星。)按古代天文学家的说法,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只有君王作恶多端,才会出现这样的星象。

刘邦手下的宣传部门反应很快,他们马上宣布,这个作恶多端的君王就是项羽,天下百姓当共讨此暴君。

结果,在汉宣传部门的这些政治攻势下,天下诸侯一个又一个的投入刘邦温暖的怀抱,项羽则日益被孤立。

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织锦护膊,出土于尼雅遗址

举个例子。

公元前206年十月初,南皮侯陈馀在齐王田荣的帮助下击败常山王张耳,而将代王赵歇从代地迎回赵都,恢复了其赵王之位,陈馀则因此大功而被封为代王,但并不就国,留在赵都兼为赵相,以便将赵王歇控制在手中做傀儡。张耳兵败后本想逃往楚国投奔旧主项羽,但一个术士劝他说汉王有“五星聚于东井”的祥瑞,还是投靠他保险些,于是张耳率军逃入关中投靠了刘邦。自此常山国国除,属赵。

如果说义帝被弑一案是项羽由盛转衰之起点,则张耳投汉则是刘邦由弱转强之关键。张耳作为当年信陵君的门客,抗秦资历最老,且又是陈胜起义、赵国复国的元勋,在天下诸侯间名望极高,可以说他的站位代表着诸侯之向背,左右着天下之局势。果然,没过多久,作为赵国旧将、张耳旧部的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也都先后投降了刘邦。

十月中旬,韩相张良从韩地抄小道回到刘邦身边,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并将已故韩王韩成的堂叔韩信封为韩国太尉,命他与张良联手,率领韩国军队攻打项羽所封韩王郑昌,韩信与张良不辱使命,很快击败郑昌,收复韩国全境。刘邦乃封韩信为韩王,并宣布山东地凡以万人或一郡降汉者,封侯万户。

齐地与赵地之前早已叛乱,而常山王张耳、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韩王韩信如今又全都归属于汉。也就是说,其实楚汉之争刚开打,项羽所分封的十八个诸侯国中,就已只剩下了燕国、西魏、临江、衡山、九江五国还勉强在项羽的麾下;就算是之后的彭城大胜,项羽也没能挽回多少劣势,反而连西魏和九江也都渐渐倒向了刘邦。

看来,这场战争打一开始,对项羽而言就注定了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事实上,五年的楚汉之争,其实都是项羽一个霸王在对抗全天下的诸侯。与世界为敌而不自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独夫”吧!

第四个原因:项羽虽然战术指挥能力超强,但他在战略上输给刘邦太多

这个世界上有种人好像天生就是打胜仗的人,对他们来说,胜仗跟吃饭那么简单。这种人,叫兵家。

据《汉书·艺文志》载,兵家有四种,即兵形势家、兵权谋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所谓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台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显然,项羽是个兵形势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势家,无有出其之右者。

而作为项羽的最大对手,刘邦与韩信都是兵权谋家,所谓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通常来讲,在战术上,兵形势家为第一;在战略上,兵权谋家为第一。如果这世上有人能身兼项羽刘邦韩信三人之才,包揽兵形势家与兵权谋家之能,那这个人肯定无敌于天下。不过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吴起与李世民算是沾了点边儿,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处。

正因为如此,项羽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仍然不足以帮助他彻底击倒刘邦。因为刘邦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权谋大家,而凡是这样的人物,如果败了,一定败得不慌不乱,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带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由于楚汉时期项羽、韩信两位绝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刘邦又在项羽手下吃过几个极狼狈的败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强的军事能力。其实刘邦在三年灭秦战争中表现还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县一县之力,一路发展为楚汉群雄中仅次于项羽的二号人物,进而独立开辟第二战场,一举攻入关中,拔了灭秦的头筹。

事实上,就算单以战术能力而论,刘邦在秦末楚汉期间也一直是很稳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章邯,章邯死后,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韩信,接下来就是刘邦了,第四第五应是彭越英布,周勃曹参之辈则不足论也。

也正因为如此,当大汉建国而彭越被杀、韩信又被雪藏之后,无论是平定英布、陈豨(韩信徒弟)的叛乱,还是面对北方强大的冒顿,刘邦都不得不以六十多岁高龄御驾亲征。

作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别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开国之君,谁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宫里安享晚年,可我们的汉高祖为啥非要亲自出马不可?因为旁人水平差太远、靠不住哇!所以就连英布也在造反前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结果排名老三的老刘头还真来了,所以排名老五的英布就玩不转了。

另外还有一位智囊级的人物张良也对刘邦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刘邦的战略眼光推崇备至。据史书记载,张良自从黄石公那里修得“秘籍”《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的义军首领听,都没有反应,唯独说与刘邦听后,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张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看来刘邦虽出身草莽,但天生自带军事天分,一点就通,所以才能让智计无双的张良惊叹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说到这本充满了魔幻色彩的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看其中《文韬·文师篇》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又如《武韬·发启篇》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论,怪不得旁的义军首领都无法理解了。而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松散天下,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和开明专制;其根源就在于张良初遇刘邦之时,两人对这种全新的“共天下”战略理念所达成的可贵共识。

而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与张良计议道:“子房啊,干脆,函谷关以东,乃公不要了,送人,谁能帮我干掉项羽就送给谁!你看这天下,谁值得我送?”

张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也,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大王若割地与此三人,共谋破楚,楚必败矣!”

刘邦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当联结信布诸雄,同破项王,共享天下!“于是紧急使人去关中请韩信来救火,眼下汉军大败,楚军追击正急,问天下谁可阻挡项羽的兵锋,唯有韩大将军!

收到消息后,韩信与萧何便立即下令停止执行23岁以下、56岁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规定,征集三秦老幼向东增援,与刘邦败军会师于荥阳,接着修筑甬道通向黄河,取山东第一大粮仓敖仓之粮,以给诸败军,从容恢复战后士气。

损失了几十万兵,刘邦还能从三秦得到支援以补足元气,可见关中对争天下多么重要。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辟,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历史的演变仍在证明着这个观点的有效。

另外,彭城之败,也让刘邦清楚的认识到除了英布彭越外,其他如魏、赵等诸侯要么能力太差、要么就是首鼠两端的搅屎棍、关键时刻只会捣乱;与其联之以抗楚,不如将其各个击破,纳入自己的版图,增强自己的实力。而项羽羽翼减除,日渐孤立,则灭亡不久矣。

于是,是年九月,刘邦派出大将军韩信独挡一面,开辟北方战场,往击魏赵齐等国,以剪楚羽翼,实现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与此同时,刘邦派出特使,积极联络楚地之英布、梁地之彭越两支独立武装,要他们找准时机在项羽后方捣乱,以破坏楚军的兵源及粮食补给。

自此,项羽的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全被刘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给韩信来搞定,西面则由刘邦亲自坐镇荥阳硬抗项羽,南面让英布给项羽背后一刀,东面再让彭越时不时捣捣乱,这就是刘邦的大战略,一个让天下战术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联合起来围攻天下第一的囚笼,楚霸王项羽百战百胜也无济于事,这是战术的胜利不能抵消战略的失利,胜的越多,死的越惨。

打个并不太恰当的比方,项羽好比就是那二战时的日军,实力虽强,战线却拉的太长;刘邦好比是国民党,负责正面抵挡日军的攻势;彭越好比是共产党,负责在日占领区后方打游击,骚扰日军的运输线;韩信则好比是美军,负责扫清日军的太平洋岛屿和东南亚殖民地。最后各方力量形成战略合围,则有了日军无条件投降。

这便是持久战的精髓,抗日战争因此而日军必败,楚汉战争因此而楚军必败。

事实上,刘邦集团对持久战做了极其充足的准备,但项羽根本没有预见到持久战的残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他越想速战速决,就越是深陷战争泥潭,不可自拔。

项羽在临死之前,总结自己的败亡,说是“非战之罪”,我看应该说成是“非战斗之罪”或“非战术之罪”才对,在战略上,他比刘邦还是要稍逊一筹。

第五个原因:项羽的西楚后勤基地与经济基础都比刘邦差

楚汉之争的一大关键就是刘邦的后勤部长萧何。刘邦每次被项羽打成光杆司令,萧何都能依照早年在秦宫取得的资料来调查关中户口,征发关中之子弟补充前方,并漕运粮草,使得汉军有了打不光的兵,吃不完的粮,反之项羽只懂猛冲猛打,却不懂依靠后方,结果军队越打越少,粮食越耗越少,最终兵穷食尽,如何不败?

其实归根结底,战争打的是经济,经济不行,战略战术再强也没用,从战国时代以来,关中秦地的经济实力就比江南楚地强,秦灭了楚理所当然。所以同理,刘邦拥有了关中之地,即便他军事能力差一些,也一样可以慢慢磨死项羽。

第六个原因:楚汉相争后期汉军战术水平与战斗力显著提高,楚军却持续下降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亲眼目睹了项羽三万骑兵的神威,他震惊了,震惊就要反思,反思之后的决定就是——我也要!

于是,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了一支独立的骑兵军团,以故秦骑将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并拜麾下猛将灌婴为中大夫,领导这支骑兵部队迂回到楚后方去绝其粮道。此后灌婴又带领这支大汉铁骑,数次击败西楚骑兵,并在最后时刻攻破彭城,直至垓下,一路追杀,最终终结了项羽。

骑兵的正确使用让刘邦因此大尝甜头,他后来甚至招幕燕人、胡人及楼烦人为其骑兵,这一支勇猛骠疾作风顽强的优秀部队,就是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大汉铁骑之前身。

另外,除了向项羽偷师外,刘邦还大量招募了巴蜀之地的“版盾蛮”加入汉军,以增强汉军步兵的冲击力。

所谓“版盾蛮”,就是在四川嘉陵江域生活的一支土著巴人,因执木盾牌作战而得名。其人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攻楚,陷阵,锐气善舞。汉王刘邦乐其猛锐,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

另据考古发现,荥阳与成皋古战场上所出土双方使用的箭头,数量和工艺质量汉军都远超楚军。看来,楚汉国力的差距,已经导致了双方战斗力的差距。项羽就算再能打也没辙了。

第七个原因:在情报战上,刘邦全面碾压项羽。

很简单,刘邦有陈平这个天才情报人员,项羽没有。

事实上,陈平自归属刘邦以后,先任护军都尉,后又升任护军中尉。所谓“护军”,其实就是古代的军情机构,护军中尉便是军情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其对内的职务是代表君王监督臣下将领,对外的职务是开展间谍活动,等于身兼美国的国土安全局(NSA)、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三重职务,其职责非常重大,后来三国时的曹真、司马昭、周瑜、李严等重臣也担任过此等类似的官职。所以陈平此人,绝非只是一个谋臣、军师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其实类似于蒋介石身边的戴笠、陈立夫,希特勒身边的卡纳里斯、海德里希——

并且,刘邦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曾拿出足足四万金,交由陈平随意使用,无需往来账目,也不要单据报销,随你用多少,只要有效果就行,结余也不用还给我了,算是赏你的辛苦费。

有了这笔巨额经费,陈平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情报机构,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情报网络,随即组织了数支间谍小分队,让他们混入楚军之中,收买楚军士卒将校,以及项伯、丁公等楚国高层,散谣进谗,大搞事情。

由此可见,刘邦多会用人。陈平原先就是项羽近臣,他与项氏本来就有不少交情,对西楚政权内部间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本就非常清楚,这就使他能够有针对性的在西楚政权中散布谣言、收买内线、制造矛盾、中伤忠良、惑乱项羽,最终搞得楚军将帅离心,范增也因此出走,项羽被弄得众叛亲离,最终焉能不败。

事实上,大汉朝建立后,陈平虽名为丞相,暗地里仍是汉朝的秘密特工头子。高祖扫平天下,解白登之围,擒杀韩信、彭越,乃至平定诸吕,都离不开陈平的秘密情报与第五纵队。陈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波谲云诡、隐秘重重的一生,陈平自己在晚年也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必累计我子孙,以吾多阴祸也。”而他背后的多少秘密,也伴随着他的死去,永远的埋藏在史简背后,永远不为人知了。

第八个原因:项羽军事集团的人才组建是极其失败的

项羽手下的将领,没一个能像刘邦手下的韩信、彭越、英布那样能独当一面,他再无敌,也无分身之术,要么就被汉军各个击破,要么疲于奔命、首尾难顾,最后焉能不败。

其实,龙且、季布、钟离眛等人的能力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甚至比韩信英布彭越他们还强,但他们施展不出来;因为一个人长期处在项羽的强大光环与强势管理之下,都会变得很压抑,即便有天纵之才,也使不出来。

第九个原因:未注重敌后战场的开辟

与项羽相反,刘邦从一开始就很注重敌后战场的开辟,多次联络彭越的黄河游击队在项羽后方捣乱,袭扰楚军后方的运粮线,而且打完了就跑,十分之捣蛋。

彭越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游击战鼻祖,他的游击战法的成功,也让后世认识到,开辟敌后战场,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多么的重要。

后来,刘邦又派遣本家兄弟刘贾、童年好友卢绾率军两万、骑兵数百,从白马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进入楚地,与彭越的黄河游击队呼应配合,烧绝西楚粮仓,破坏输粮管道,并还趁机一举连下梁地外黄、睢阳等17座城池(位于砀郡境内),使得荥阳前线的楚军,与首都彭城连通的交通要道——“三川东海道”被截断。整个西楚国等于被拦腰打断,首尾不得相顾,此次进攻之战略性,当可媲美刘邓挺进大别山了。

西楚的大本营在彭城,运粮至广武前线靠的是淮泗之水,但这两条河流流量甚小,且冬季干枯,又逆流而上,运输多赖输卒,耗费人力甚巨,远不如汉军从黄河顺流而下运粮方便。而彭越又屡歼不灭,终成气候,最终几乎将楚军的粮道彻底瘫痪,项羽撑不住,只得退回江东,乃有垓下之败。

第十个原因:项羽一生最大的错,便是奋其私智,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图霸王之业,以期结束乱局。殊不知“霸王之业”并非结束“天下匈匈”的良方,“帝王之业”才是。天下必须一统,才能摆脱乱世。秦始皇的路子并没有错,只是走的太快了些,项羽一开始路子就走错了,焉能不败?


千古名将英雄梦


项王被围垓下,兵少粮绝。夜忽闻四面楚歌,大惊;遂起饮帐中,看着美人虞姬,骏马骓;项王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虞姬起舞。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项王跨上骓,率八千江东子弟突围,一路杀之来到乌江边,身中创伤十余。有船来渡,项王对天大叹:“天之亡吾,吾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吾,吾何面目见之?”随自刎江边。一代霸王!就此殒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赋诗赞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究其原因,我总结出这么几点:1、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被萧何称之为“天下无双的军事奇才”韩信,在他帐下时,曾多次向他献计献策,他都弃之不用。人也不用。项羽不听别人建议,不会用人。2、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高估自己,看不起刘邦,总以为像刘三这种人能当个王,就很满足了。亚父范增一再地提醒他“此人其志不小,急击勿失。”而他不但不理睬,反而猜疑亚父是在挑拨离间。项羽目中无人,不会识人。3、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鸿门宴时,范增曾三次举玉佩暗示他杀刘邦,他都默默地不回应。因而错失了一次最佳的除掉刘邦的机会。项羽干事不坚定,不心狠手辣。4、秉性刚烈,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太差,遇事像个炮仗,一点就爆。在处理田荣起兵的问题上,本可用怀柔策略笼络安抚,他却操之过急地以兵戎相见,正中刘邦“渔翁得利”的下怀。而且只是表面上取胜,但所付出的代价太大。项羽不能沉着冷静,不会审时度势。5、杀戮过重,失去民心。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是坑杀,屠城。入关,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进咸阳屠城、烧宫殿三月大火不息,还抢掠财宝和妇女。跟土匪一样,令秦人大失所望。不止于此,胜田荣,坑杀全部齐人降卒,还掠走齐人的老幼和妇女。破彭城,坑杀汉卒十余万。等等,可谓是血债累累。这哪象个干大事的人,简直就是个杀人魔王。所以,项羽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项羽滥杀无辜,到处树敌。

总之,项羽这个人就是一介鲁莽的武夫。用现代话讲,不懂政治。政治是什么?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政是正确领导,治是正确管理。领导要有团结坚强的团队和明确的方向;管理要采取最实用的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而作为领导者的项羽,他哪方面都没做到。光靠军事,不讲政治,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必败无疑!

凡成大业者,首先必须是个政治家。刘邦则是。刘邦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地充分发挥他们的所有聪明才智。并且用人不疑,放心使用。他特别重视纳谏,听取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决策果断,精确。干事快刀斩乱麻。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联合反对项羽的一切势力,不断地壮大自己的阵营。他最大的优点,是能克己所欲,不贪图暂时的享受。刘邦入关,军纪严明,秋毫不犯,並安抚百姓又约法三章。赢得民心,最终赢得天下。


麟角1


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对待项羽是多有褒奖,这种褒奖大多处于项羽的人格上,而不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因为在太史公看来治天下还是刘邦要强点。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曾经对新主子刘邦,评价旧主子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看上去很强其实很弱。“匹夫之勇”很容易理解,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中国历史上最相信自己武力的勇战派代表人物,而“妇人之仁”,却不大好理解,一个毅然坑杀20万人,一个杀人无数的勇士还有妇人之仁。看上去很矛盾。

可是恰恰是人内心的二种极端,一种是内心休养的外在表现,一种是真实行动的内在表现。

韩信对项羽妇人之仁这样解释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对项羽的所作所为又这样说:“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这是二个分类极端的评价:

正着说:项羽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人,会关心别人,爱护自己的下属,也会分封自己的功臣。

反着说: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对百姓不好,对对手残忍,失去天下民心。

在后来慢慢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其实项羽并不是虚情假意,他的见人可怜,流泪是真的,对待不幸的人给予帮助也是真的,而他的残忍暴力也是真的。

人性都有二面性

一个会为弱者遭遇流泪,会为小宠物死而伤心的人,也许他的另一面是个连坏杀人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都是真的。

那么为何会如此,这是一个一个教育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中国文化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这就造成项羽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就教育环境来说:项羽大家都知道是大贵族家庭出生,祖上是楚国将军家族,所以他的,“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家庭教育形成的习惯,所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对待自己的部下,当然要身先士卒,以部下为重,对待敌人,则必须残忍,这本身就是为将之道。

于是面对秦将章邯求降,看见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原因何在,因为他从章邯身上看到啦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对下属好的将军,这是一个被暴秦迫害的可怜人。

可是另一面又让他内心本心显现出来,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是敌人所以他们的命,根本不算命。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用规则来欺骗他,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上当。

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就是上当,原因很简单,在他的贵族认知中,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事情。这时候脸面就是他的妇人之仁。

而刘邦则不一样,他是泼皮无赖要的是天下,要脸面不是刘邦考虑的问题。

还有后来,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威胁刘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又是二人态度的二个极端,要脸面的项羽,认为那人家属威胁别人是件很掉价的事情,而刘邦则不一样,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刘邦摸透项羽的贵族脾气,可项羽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最后妇人之仁再次显现,他没有杀太公。

非但如此,还天真的和刘邦约定鸿沟为界,之后就将自己手中的筹码刘邦妻子父亲交给刘邦,在他的认知中,项羽认为,我仁至义尽,我做的高风亮节,这之后大家从此相安无事。这不是正常的吗?

可惜刘邦这个流氓不这样想啊,家人一回来,把柄一没有,就立即毁约攻打楚军。

这又是项羽 “妇人之仁”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人品不咋地,但是看人却很准,说的话也很有道理:“为天下者不顾家。”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

刘邦本身就不是一个珍惜家人的人,要不也不会为了车跑快点,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

但是刘邦这样的不为家,不是不为小家而是为了大家,这个大家就是天下。

刘邦进长安,“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

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儒家精髓,在“礼”和“仁”。“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

也可以理解为,礼是法家的变种,而仁才是儒家的内核。

对当政者来说,“仁”,不仅仅是“仁爱”,更是“仁政”之术。是用来收买人心,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

如会错意,糊里糊涂讲“仁爱”,事情就会变质。项羽错误不在“仁”,而在没有把“仁”这种思维还有行动转化为政治上优势,所以叫“妇人之仁”。最终没有明白仁内涵核心的项羽,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落得自刎乌江“天亡我”。  

史书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层出不穷,那就是开国君主对第二代接班人的看不上,英明君主接班人大多数都比较懦弱。

原因除了遗传和生长环境因素外,还有教育影响,马上得天下君主,为表示自己不是马上治天下,往往请很多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还小吗,当然是先生教什么就学什么,这一学就学出鬼啦。

教着教着,就被教坏了,一个个都成为所谓的仁人君子,妇人之仁。

只有上一辈的皇帝知道,天下究竟是怎么来的,该怎么治理。

所谓的“仁”,是用来看的,要是真信啦,就完蛋啦。

眼见儿子居然被教傻了,当然看不惯,于是历史上不断发生老皇帝不喜欢太子的事情。比如:嬴政看不惯扶苏,刘邦受不了刘盈,原因就在此。

最后总结就是:缺乏约束机制情况下,社会安定赖于统治者治国理念,推行“仁政”就实际利益而言,无疑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这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让步,因为这一政策让百姓得到好处多些。

所以项羽的失败,根本在妇人之仁,而最大错误是项羽不明白所谓“仁”的核心内涵,而以为仁只不过是行动中的外在表现,仁应该作为一种治国手段,但是也仅仅是手段而已。当真了你就输了,于是当真的项羽输了,当手段的刘邦赢了。然后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做手段的仁才是赢家。


阿斗不傻


楚汉之争,项负刘胜。

对于自己的失败,项羽临死前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对于自己击败项羽登上帝位,刘邦在临死前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也就是说,两人在临死前,都把自己的失败或成功归功于「天」。

项羽觉得自己大小七十余战,所挡者败,所击者服,一次都没拜过,但今天竟然为刘邦、韩信、彭越等人困于垓下,四面楚歌,岂不是天在跟自己作对吗?自己并不是败给了刘邦,而是败给了天命。

一千多年后,吴王张士诚被明洪武帝朱元璋所擒的时候,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并不承认自己败给了朱元璋,也跟项羽一样,败给了天,对于自己的失败,张士诚非常轻蔑地对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而刘邦呢,虽然在天下大定后和诸臣工总结自己得胜的原因后说,自己之所以能够胜利,在于自己会用人。可在临死之前,竟然也像项羽一样,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天。并且因此认为自己寿路已到,理应归天,所以拒绝医治,对太医说,「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读太史公《史记》中刘项的故事,也确实给人一种天助刘邦之感。

当年,刘邦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举攻下项羽的彭城,刘邦眼看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就放松了警惕,给士兵们放假,让他们该吃吃,该喝喝,该耍耍。汉军放假时,项羽带三万楚军精锐偷袭彭城,把汉军打得落花流水。

刘邦的汉军被楚军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眼看就要不行了,天就过来帮刘邦了,「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楚军大乱之际,刘邦带着几十个亲随,成功跑路。

每一次读《项羽本纪》,读到「大风从西北而起」,我都会想到刘邦的《大风歌》,刘邦说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中的「大风」,不会指的就是彭城的那场大风吧?如果不是这场大风,刘邦还不跟他的兵士一起,死在睢水中吗?

这样看来,不是天在助刘邦吗?

所以,也许项羽、刘邦临死前的总结是对的,一个人的成功,的确是跟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否成功,主要还是看天日照哪一个。在楚汉之争中,天日照在了「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刘邦身上了。


遥望燕园


秦朝用武力统一了天下,但没有用仁慈取得天下人的心。是它严酷的法律逼反了老百姓。当陈胜吴广的起义呈风气云涌之时,秦朝的主力还在长城和岭南,中央王朝的空虚,使得秦朝很快灭亡。在各路反秦势力中,刘邦和项羽是最大的两支。在接下来的四年楚汉战争中,贵族出身的项羽败给了布衣出身的刘邦。


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命运,有怎样的格局就有怎样的结局。

刘邦出身底层,渴望走向富贵之路。他有着小混混的心机、处世圆滑、善于政治斗争、他是一个十足的老江湖。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翻脸比翻书还快,在他心中,只有利益和胜利,为了胜利,一切皆可抛弃。在逃亡的路上,为了减轻重量,他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老婆踹下车子;在项羽抓了吕雉和老爷子,并且以老爷子的性命相威胁时,刘邦大笑一声,竟然向项羽讨要老爷子的肉汤;


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给后世子孙扫清障碍,刘邦和吕雉配合默契,扫清了韩信、萧何、英布、卢绾,只有张良终得善终。可以看出,在面对政治斗争,权利斗争时,刘邦又具有铁石心肠的一面,为了汉朝江山的稳固,兄弟情谊根本不值得一提。

但是刘邦又很会收买人心,看人看得准,又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无尽其用。也正是他的这个优点。在他周围聚集了出谋划策的张良、安抚后方的萧何、决胜千里的韩信。甚至英布、彭越等亡命之徒也被刘邦用利益捆绑在了汉王的战车上。可以说,刘邦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团队去和项羽对决。

再看项羽,楚国项燕的后人,贵族出身,武艺高强,有吕布之勇。在战争初期,打的刘邦到处乱跑。但是项羽只能算是一个将才,算不上一位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说,在领兵打仗这一方面,项羽还不如韩信具有帅才。

项羽本领高,心智低。在鸿门宴上,刘邦的一番奉承话、几句示弱的话,就让项羽飘飘然,轻易放走了刘邦,在关键时候,项羽太仁慈。

项羽仗着自己武功高强,出身高贵,逐渐的不把亚父范增放在眼里,最后逼走了范增,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在后来的战争中,疲于奔命,始终走不出刘邦设立的棋局。



项羽在反抗秦朝的过程中,坑杀了20万秦军,放火烧了阿房宫,弃义帝而自立,失去了民心。反观刘邦,在进入咸阳之时,立马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就凭这一点,高下立判。

项羽的败亡,不是天意,而是他确实没有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的才能。刘邦更没有,但是人家身边的人有。


品读春秋001


刘邦的天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打的,还能找到比他更难打的天下吗?朱温?朱温好歹勇力过人,军事谋略一流;朱元璋?朱元璋好歹英明神武,又跟对了人;李自成?李自成是比刘邦条件差,但他最终成功没有呢?

而刘邦呢?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

这句话说出了刘邦的心声,刘邦本身是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但是他能组织这样一批人来共同创业,最终自己做老板。

即便这样,刘邦集团创业的难度也是非常的大。他们是靠不断的重组合并其它公司,然后挂牌上市,最后才发展成为最大的一家垄断型公司。所谓的“封”出来的天下,实际上就是股权重组。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样封出来的天下呢?

刘邦在沛县起事的时候,主要有五个股东,也就是“沛县五人组”:刘邦、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其中,萧何和曹参是主要发起人,但是他们两个胆小,不敢做公司法人,于是请来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沛县五人组

后来楚将项梁杀景驹,扶植楚怀王上台后,做为原楚国人的刘邦五人组,就跟着项梁闹革命了。期间,他们认识了张良。项梁死后,刘邦立马倒向了楚怀王,楚怀王给刘邦借了一个壳上市,就是武安侯。

刘邦打着“武安侯”的旗号,开始西征,沿途收编了无数小公司,最多的就是陈胜、吴广的旧部。打到韩国的时候,张良和韩信(韩王信,非“汉初三杰”韩信)加入了进来。打进函谷关后,刘邦开始大肆宣传融资,企图挂牌“关中王”。结果项羽将整个体系打乱,所有公司重组,刘邦被封为“汉王”。汉王是一个很小的王,在以前就是秦国的附庸——巴蜀。

戏下分封

不过,关键时候,刘邦又引进了韩信这支新股,暗度陈仓,定三秦,将关中兼并,公司又扩大了。接下来,刘邦封了很多王,其实都是皮包公司,找个萝卜,雕个章,随便往上一跺,就成了。但是,奇怪的是:大家都愿意跟着刘邦干,包括韩王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齐王韩信。刘邦在他们的帮助下,居然把当时最大的公司西楚霸王项羽给干翻了。刘邦的汉家公司就这样成为国有企业了。

楚汉之争

接着问题也来了,之前引进的那么多股东,现在怎么来分配股权呢?沛县的原始股还好,人少,都拿到了该拿的股份。可是后来加入的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数量庞大,股份多,没法分!不够分!刘邦干脆就给这些人来了个破产重组,强行将他们逐出了公司。结果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这些人等,全都净身出户。

刘邦,真乃玩转股市第一人也!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


蜀山笔侠


秦始皇付出一生心血建立的大秦,在秦二世时就已经灭亡了,项羽作为反暴秦的盟主,在坑杀20万秦兵和烧掉阿房宫时就已经输给了刘邦,项羽从来就没有想一统天下的志向,推翻暴秦后项羽将土地分给各路诸侯,把巴蜀分封给了刘邦称汉王,项羽自己却回到了家乡做起了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有着无人可敌的兵力但是从思想上就已经输给了刘邦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是典型的鹰派,自身有着绝对的实力,但是很容易忽略掉周围人的纳谏,不是这样项羽也就不会错过了韩信,刘邦就和项羽截然不同,虽然刘邦带兵打仗不如项羽,但是刘邦懂得善用人才,会听取他人的纳谏,后来韩信也助刘邦夺得天下

项羽拥有百万雄师,还有范增这样的谋士,龙且、季布这样的猛将,想得天下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但是最后夺得天下的却是亭长出生,被项羽笑称小人,带兵不如韩信,智谋不如张良这样的刘邦,并且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

项羽败了但是他的男儿气概被流传千古,项羽和虞姬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在项羽乌江自吻的时,争夺天下已经是毫无意义了,如果刘邦能还百姓一个太平,项羽认为自己的死也是值得的,现在项羽和刘邦比较,大多数人都会欣赏西楚霸王项羽,很多人会把刘邦比喻成小人,其实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他们都是想早点结束乱世,推动历史发展的英雄人物


小数点电竞


看到很多朋友从多方面分析很精彩了,我从项羽的性格弱点上来说一下项羽为何会必败。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但是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的项羽却长了一个十足的妇人之心。 每次战后,士兵有负伤的,项羽都要拉着人家的手哭一下,大致是用眼泪来感动士卒吧。刚开始,大家都觉得项王对我们真好,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就不感冒了。自古以来打仗要么为了封妻荫子,要么为了银子女人,再不济每天大鱼大肉的让人吃好也行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打起来,兵就是匪,就是单纯的为了利益,扯什么情怀都没用,因为别人是在玩命。这一点项羽很配不上自己楚国贵族的身份。你说,士兵负伤,你可以论功行赏啊,打感情牌时间久了大家自然就看清你的套路了。这也是职场上最忌讳的,一个老板非常务虚,只做精神奖励的话,那你就抓紧时间辞职吧,因此四面楚歌声,士兵再无征战之心。

要知道项羽比刘邦小24岁,刘邦47岁起兵前,已经在江湖上磨练成人精了,人情世故,世道人心上比只有勇力的项羽要高得多。刘邦更狠,可以让项羽烹杀自己的父亲,以求一杯羹,刘邦更知道顺势而为,鸿门宴上把自己当成了孙子,项羽的亲叔叔项伯都在为他说话,刘邦更知道驭人之术,手下韩信这类旷世奇才乱世帮他打天下,天下一定立马就排除异己。

宋朝范浚项羽的评价是:“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则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这样的种马怎么可能得天下。


豫见五羊


在地铁上怒答之。

刘邦完全可以当项羽的领导,怎有不败之理。

从人的角度讲,项羽最大的问题是刚愎自用,根本听不得他人意见,觉得自己最牛。这就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项羽身边无能人。也许曾经有过,但一个个的离去。他小看韩信,怀疑亚父,留下来的都是些武将,怎能敌得刘邦。

从能力的角度讲,项羽是一个仁义不足,武力有余的莽汉,做刘邦的大将还差不多(应该比较难管教),如何能够战胜刘邦呢!

举几个例子对比一下更明显。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建议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因妇人之仁迟迟下不定决心,气的范增说出”竖子也,不足与谋。”的名言。章邯投降之后,项羽坑杀十万秦军。项羽进入咸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帝王可以是武将,如朱棣、赵匡胤,但纯粹的武将是做不成帝王的,即使打的了天下也守不住。我不同情项羽,他的败成就了刘邦和大汉的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