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頂醫院張傑:鬧中取靜 只想竭力還有聲世界給更多人

中國山東網煙臺4月12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 專注、熱愛、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穫。多年前艾默生的這句話用來形容毓璜頂醫院耳科主任張傑再合適不過。

與一些可以“大刀闊斧”操作的外科領域不同,耳部空間侷限且複雜,周圍又連著腦組織和重要的血管神經及內耳等重要結構,因而遇到情況時更需要術者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把每一個細節做到精準到位。而常年在顯微鏡下進行精細手術,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術、持久的耐心,還要準確的判斷和精確無誤的操作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毓璜顶医院张杰:闹中取静 只想竭力还有声世界给更多人

工作中的張傑

專注耳科領域32年,張傑和他的團隊每天都在竭盡全力想把有聲世界還給更多患者,但這份精度極高的工作又要求他能做到鬧中取靜且不斷學習和進步,唯此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讓更多人的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中耳炎和鼻竇炎、咽炎並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三大常見炎症,給很多人帶來困擾和不便。但因發病初期症狀不十分明顯,很多人往往會忽略,等到出膿及出現聽力下降等情況時往往已經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張傑和他的團隊可為患者帶膿手術,一次性解決慢性中耳炎的困擾。

讓張傑主任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一名50歲左右的女性,其雙耳流膿已有30多年的歷史,且出現嚴重的聽力下降,並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助聽器不起作用,家屬也已經喪失了信心,病人和家屬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經診斷,病人被確診為雙側慢性中耳炎、鼓室硬化、重度性耳聾。張傑主任分兩次,間隔半年為病人做了雙側中耳炎聽力重建手術,最終病人不但徹底治癒了流膿而且恢復到正常聽力,再也不用使用助聽器了。

“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手術是唯一能根治的辦法。”張傑主任告訴記者,慢性中耳炎早期的症狀是耳朵流膿,但多數病人對此並不在意,流膿停止後便完全忽視,殊不知此時耳膜已經有破損,放任不加以干預反覆感染後,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聽力受損,嚴重的可以引發顱內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一些患者在聽力持續下降後盲目自行選擇佩戴助聽器,會因封閉外耳道造成死腔而加重耳部感染。

張傑主任介紹說,這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煙臺毓璜頂醫院慢性中耳炎的手術也從早期單純的清理炎症轉變恢復解剖和生理功能為主,更注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而技術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手術次數和方式,打破了很多手術禁忌,讓更多患者受益。以晚期慢性中耳炎為例,以前需要兩期手術才能完成,先清理炎症而後才可以進行鼓膜修補和聽力重建,但近年來慢性中耳炎患者可實現帶膿手術,一次開刀即可解決聽力問題。

此外,針對中耳炎膽脂瘤的治療,張傑和他的團隊也從未放棄努力。張傑主任告訴記者,膽脂瘤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腫瘤但具備腫瘤的特點,破壞性強且易復發,如不加以干預和治療會引起顱內膿腫,顱內膽脂瘤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針對年輕患者,他們往往採用乳突根治術與聽力重建相結合的辦法,雙管齊下解決這類問題。

專注耳部精細微創手術多年,如今張傑主任每年都可成功完成數百例中耳炎手術。在慢性中耳炎術後修復及聽力重建方面因有具有較好手術技巧,成功率在90%以上,受到同行及患者的好評,還多次受邀進行手術演示。

圓窗入路和精細操作,保護患者殘餘聽力的人工耳蝸植入

把有聲世界還給失聰患者,讓他們能親自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蟬鳴鳥叫和生活中細碎而美好的聲音是耳科醫生的終極追求。為此人工耳蝸,聲橋及骨橋等先進電子產品先後被髮明,但從醫者的角度而言,張傑更希望能在保護殘餘聽力的基礎上為患者植入這些裝置,讓他們更舒適而自然地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召喚。

毓璜顶医院张杰:闹中取静 只想竭力还有声世界给更多人

張傑在查房

一個男孩出生時聽力正常,2歲左右因不慎跌倒引發雙耳聽力下降,後在醫院被確診為雙側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徵。從此嚴格限制孩子的活動,早期佩戴助聽器可起到輔助作用,但後來隨著聽力逐漸喪失,助聽器已經完全不起作用,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及生活和學習。

綜合考量男孩的情況,張傑醫生建議其進行人工耳蝸植入,考慮到患兒低頻仍有部分殘餘聽力,手術採用微創柔手術,經圓窗膜入路人工耳蝸植入術,術中利用糖皮質激素對男孩殘留聽力進行了保護。術後男孩原有低頻聽力得到很好的保留,在人工耳蝸的輔助下男孩恢復正常聽力,回到正常生活中去。

張傑主任告訴記者,近年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技術日趨成熟,手術的風險也比較低,且創傷不大,如今作為煙臺市唯一一家能開展人工耳蝸植入術的醫院,這類手術更注重微創,極大縮小手術切口的同時因植入的電極越來越細且柔軟,術中醫生也更注重對患者殘餘聽力進行保護和防止內耳損傷,竭力讓患者“聽得自然”。

“因病制宜,給患者最恰當的治療才是最關鍵的。”張傑主任稱,對於有部分聽力的老年患者而言,助聽器不失為一種經濟實惠的選擇。但助聽器的佩戴和佩戴眼鏡一樣一定要有專業人員進行驗配,否則不但不能幫助聽力反而會損傷聽力。另外佩戴助聽器前一定要有耳科醫生的診斷和建議,即要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聽力下降。另外助聽器也有其弱點,其聲音沒有真耳聽起來自然、言語分辨率差,特別在背景噪聲大、距離遠的情況下以及患者有重振現象時聽聲效果欠佳。另外當患者聽力喪失達到80分貝以上時助聽器的放大效果達到極限,效果變差,這部分老年患者也可選擇人工耳蝸植入,目前在發達國家老年患者的佩戴人工耳蝸的數量要遠遠大於我國的老年患者。這裡有許多經濟和觀念上差異。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朋友選擇人工耳蝸。

突發性耳聾不能等,72小時內就診為最佳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楊洋、張靚穎等演員、歌手因長期佩戴耳機或工作強度大、作息不規律等,在舞臺和片場曾出現過“突發性耳聾”。採訪中,張傑主任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間並不少見,因發病時症狀不明顯,僅出現耳脹、耳鳴、聽力下降等情況往往很容易被忽視,而錯過72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

毓璜顶医院张杰:闹中取静 只想竭力还有声世界给更多人

張傑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張傑主任介紹說,通常情況內耳毛細胞、聽神經、聽覺傳導經路或各級神經元受損害導致的聲音感受與神經衝動傳遞障礙造成的聽力減退,臨床上統稱之感音神經性耳聾。實際上我們臨床上最多見和我們最常發生的是耳蝸毛細胞損傷導致的感音性聾,因為內耳毛細胞是我們聽覺通路中最易遭到破壞和最脆弱的結構。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等,近年突發性耳聾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越來越趨向年輕化。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就沒法挽回了。“張傑主任告訴記者,突發性耳聾72小時為治療的黃金期,一般發病一個星期以內治療效果較理想。目前來說,最常見的治療是採用激素和擴張血管的藥物及補充神經營養的藥物組合進行治療。但針對情況嚴重且常規治療不見效的患者,近年毓璜頂醫院耳科通過開展鼓室注射內耳給藥的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突發性耳聾的治癒率。治癒率可達到70%以上。

“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應該聯繫起來看待病情表徵。”張傑說,例如面癱的病人可以是大腦中樞的病變,也可以是耳部病變引起,耳部周圍是腦組織和重要的血管神經聚集部位,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以面癱為例,如果病變侵蝕到顱內段則為中樞神經面癱,而顳骨段病變則稱為周圍性面癱,這類疾病多是由於中耳炎、膽脂瘤及耳內腫瘤等引發。同樣,眩暈可以是大腦中樞的病變也可是內耳平衡感受器的病變,這類眩暈往往由體位變化引起,另外內耳眩暈常會出現聽力下降、耳鳴或耳脹等感覺。

為更好地治療各類耳部疾病,近年來煙臺毓璜頂醫院設立眩暈和耳聾門診,多方面著手,細分領域逐個突破,力爭為患者帶來更好更全面的治療。

張傑提醒市民,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生活規律、多運動;特別是中青年人群,要減少長時間使用耳機的習慣及長時間暴露於嘈雜環境中,一旦出現問題及早就醫。

在極小的空間內埋首,病人的肯定是最大的認可

梅花香自苦寒來,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就事業。相對一些大外科領域,耳鼻喉頭頸外科往往很容易被患者忽略,且因耳部手術又非常精細,極大考驗術者的手上功夫與耐心,因此培養一個優秀的耳科醫生週期顯得格外長。從患者需求出發,近年來毓璜頂醫院在耳科人才培養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如今耳科人才梯隊完備,多個亞學科長足發展,其耳科實力在省內也不容小覷。

專注耳科領域多年,張傑從未後悔過,樂在其中的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患者的肯定,相信每個病人都是新的挑戰的他更堅定了自己的探索腳步。

時間追溯到1987年,剛畢業的張傑由於興趣和仔細、愛鑽研的特質,被細分到耳鼻喉科,2000年開始專注耳科和聽力學的研究,從此便於這個愛蒐集各種聲音的器官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精益求精的他從沒停下過求學和探索的腳步,1998年去解放軍總醫院進修,師從國內耳科奠基人姜泗長和楊偉炎教授,2000年在山東大學取得耳鼻喉碩士學位,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威爾士親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事臨床和研究工作,2011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訪問學者師從國際著名耳科專家Muller教授,手術得到教授的極大讚揚,這些經歷都為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最早的時候沒有電鑽,我們像個小瓦工一樣用錘子敲骨頭。”張傑說,成為一個合格耳科醫生沒有捷徑,都要經過不斷的練習,通過反覆解剖,磨上百例骨頭,以量的積累最終換來質的飛越。

人耳有三塊聽小骨,鐙骨作為人體是最小和最輕的聽骨連接中耳和內耳,是聽力修復和重建能否成功的關鍵,其僅有芝麻粒大小,沒有捷徑,術中只有竭力保護好和修復好鐙骨的才能達到最佳手術效果,這是對術者極大的考驗,而只有歷經千百次的“演練”,才能做到手中有數。

“患者的肯定帶來的成就感無可比擬”張傑說,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是幸福的,沒有重複的患者,這份工作的特殊性在給他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激勵著他不斷前行,只有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成為最好的自己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專家介紹:

毓璜顶医院张杰:闹中取静 只想竭力还有声世界给更多人

毓璜頂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副主任、耳科主任張傑

張傑,毓璜頂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耳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青島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威爾士親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事臨床和研究工作。2011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訪問學者,師從德國著名耳科專家Muller教授從事臨床工作。

現任中華醫學會煙臺分會耳鼻咽喉科副主委。《中華耳科雜誌》和《journal of otology》兩刊編委,國際耳內科學會委員。擅長各種中耳炎、先天性耳聾、耳硬化症及各種耳聾和眩暈等耳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尤其擅長各種耳顯微外科手術,專注耳部精細微創手術,每年成功完成數百例中耳炎手術。在慢性中耳炎術後修復及聽力重建方面,具有較好手術技巧,成功率在90%以上,受到同行及患者的好評。並多次受邀去全國各地進行手術演示。省內較早開展人工耳蝸手術,具有10餘年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經驗,無失敗。採用德國引進中耳植入技術(如VSB,BAHA等),用於難治性混合型耳聾和神經性耳聾患者的聽力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