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去年離婚人數830萬,可以想象單親孩子的數量非常龐大。離婚,雖然是父母雙方的決定,並不是孩子的錯。但一提到單親孩子,人們往往一陣唏噓。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幸福,性格有缺陷,這是必然嗎?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01;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什麼不幸福?

● 原因1:給孩子貼上可憐的標籤,導致孩子產生自憐

“這孩子是單親家庭,真可憐!”這話是不是很耳熟?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會說:“老師,我離婚了,孩子是單親,請您多關照一下。”無論是他人的可憐,還是自我的同情,雖然出於善意,但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其實我們覺得“單親孩子可憐”,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1、武斷地認為不完整的家庭,必定是不幸福的。這是毫無根據的認知偏見

2、單親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正常環境,未來一定堪憂。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看國外兩組實驗。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奇葩說的舞臺上,曾經引用過這兩組實驗數據,呼籲社會不要對單親孩子產生偏見。

數據一:

1991年,美國對離異家庭的孩子做了一個完整的元分析,總結了96篇不同的文獻,樣本數量達到了13000名,來對比離異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孩子的差異。實驗結果證明: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行為模式造成最嚴重影響的,其實來自於婚姻結構完整但是充滿了矛盾的家庭。這個實驗不但證明了單親孩子並不會因為家庭的不完整而失去了快樂成長的根基,更證明了孩子缺失愛,才是阻礙幸福的關鍵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數據二:

2016年的時候,劍橋大學發表了一份重要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拿51個自願接受人工授精的媽媽組成的單身家庭,和51個完整結構的家庭進行了對比。對比的結果是,當這些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在雙盲實驗下,其實你區分不了哪一個來自單親家庭。也就是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的孩子,沒有明顯區別。由此可見,我們說的“單親孩子可憐”,不過是社會上人云亦云的認知偏見

如果孩子長期被暗示“你很可憐”,就會內化這種錯誤認知為自我認知,發展成自憐的人格。長此以往,自怨自艾,哪裡還會積極樂觀呢?所以單親孩子跟“可憐”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我們要糾正偏見,不要“善良而無知地”給孩子造成額外傷害。同時,也不能自我可憐,這也會傳達給孩子的。

人生坎坷,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更要自強,絕對不能自憐。“你覺得自己可憐”這件事,才是世上最可憐的事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 原因2:離婚後反目成仇,說對方壞話,不允許對方跟孩子相聚等

我一位同學離婚後,對前夫恨之入骨,不允許孩子跟父親相見,甚至不讓孩子提起父親,對孩子說他父親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她的恨意,自有她的苦衷,但是這種恨意的延續和打擊報復,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

。她6歲的兒子後來得了兒童抑鬱症,我這同學才懊悔不已。一個對父親充滿敵意的孩子,很難快樂成長的,畢竟那是他的至親。

無論孰是孰非,從決定離婚的那刻起,就該結束恩怨,各奔前程了。恨著,就是放不下。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一定要學會放下。有孩子的,考慮到孩子的成長,更應該放下仇恨,不強求做朋友,但至少不能讓孩子替你揹負這段婚姻中的負面情緒。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 原因3:離婚後對孩子內疚,進而產生彌補心理

很多人可能會對此產生疑惑——離婚的人,不就應該對孩子內疚嗎?不內疚還有良心嗎?不就應該彌補孩子嗎?您聽我仔細分析。如果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勢必在不知不覺中將“愛”換成了“溺愛”,表現為事無鉅細,過度關心,即控制孩子。尹建莉說過,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有的單親媽媽對兒子控制慾之久甚至延續到成年,嚴重的會覺得兒媳婦搶走了自己的兒子,產生嫉妒心理,從而婆媳矛盾加劇。還有單親爸爸覺得虧欠女兒,呵護地無微不至,覺得世界到處都是危險,不讓女兒談戀愛,怕她受傷害。這兩種都是控制的極端情況,更常見的是,總覺得孩子缺愛,就過度關心,喪失了邊界感,讓孩子失去自由,導致親子關係緊張。所以,越是對孩子內疚和彌補的,親子關係越是堪憂

離婚確實是破壞了孩子完整的家庭,需要做的不是內疚和彌補,而是繼續一如既往地關愛孩子。我們誰都不願意走到離婚這步,只要繼續愛孩子以及盡到養育的責任,這就不虧欠孩子。不自責,不內疚,只要吸取教訓,珍惜以後的人和人生即可。

你不原諒自己,孩子就學不會寬恕和坦然

02;單親家庭的孩子,怎樣才能幸福?

著名主持人孟非在《非誠勿擾》上說:“講到單親家庭,人們總以為缺少愛,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單親孩子可能得到兩個家庭的愛。”

我兒子小舟就是這種情況。無論是以前跟著我一起生活,還是現在因上學跟著他爸爸一起生活,我們對孩子的愛,都沒有中斷和減少過。這是離異家庭的孩子能夠繼續幸福的根本原因。如今爸爸已經再婚,小舟的“後媽”待孩子也很好,我很欣慰他又生活在了一個完整又有愛的家庭裡。

所以,萬一婚姻破裂,不等於孩子就沒了幸福的可能。只要做到以下三點,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幸福快樂。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 1、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婚姻觀

離異,是婚姻的一次失敗不假,但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徹底失敗,何況“教訓”遠比“經驗”有價值。

正確的婚姻觀,絕不是在感情破裂後還勉強維持家的表面完整。假裝恩愛的夫妻,孩子會誤以為婚姻的本質就是湊合過日子,因為孩子能敏感地捕捉到大人的情緒。至於那些整日爭吵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是有害。

正確的婚姻觀,是用心經營婚姻,爭取白頭偕老。同時,萬一感情無法修補,婚姻走到盡頭,直面事實,勇敢往前看——可以單身到底,也可以有緣分重組家庭。總之,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

有人說,孩子有必要從小進行婚姻觀教育嗎?這是因為婚姻觀裡,藏著人生態度。你是勇於活出自我,還是盲目從眾,這從你對待婚姻的態度裡,就流露無疑了。婚不是結給他人看的,日子是過給自己的,正視內心的自我,敢於告別過去,重新開始,這何嘗不是一種值得讚賞的勇氣?孩子未來的婚姻,大多會有父母婚姻的影子。

孩子可以複製父母幸福的婚姻,也可以避開父母走過的坑,一樣幸福美滿。

周國平說,“愛情是人生的珍寶,當我們用婚姻這隻船運載愛情的珍寶時,我們的使命是儘量繞開暗礁,躲開風浪安全的到達目的地。”我們都希望婚姻這隻船一帆風順,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幸福的家。但是萬一不幸,這隻船不小心觸礁,我們不是要整日對著大海悲傷緬懷,也不要相看生厭彼此抱怨。

我們應該做的,要麼夫妻齊心修補好船艙,繼續攜手揚帆遠航;要麼順其自然,棄船做一名衝浪高手,迎接新的挑戰。當一種力量強大到你無法駕馭它時,順應和適應,是一種更智慧的選擇,一種更高明的能力。婚姻,也是如此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 2、第一時間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不是他的錯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會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是不是我不聽話,媽媽才離開?是不是我摔壞了玩具,爸爸才走了……離異家庭的小孩子,最容易陷入自責和自卑之中。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離婚是件痛苦的事。當雙方沉浸在悲傷憤怒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小孩子——他們的難過,並不亞於大人。如果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不跟孩子解釋,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會篤定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爸爸媽媽分開的

所以,再難也要從痛苦中短暫抽離出來,及時告知孩子,溫柔堅定地說:寶貝,爸爸媽媽分開,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出了問題,不是小孩子的錯。但是,請相信,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我告訴兒子這句話的時候,他才四歲,似懂非懂。但是,他從我的眼神和語氣裡,讀到了愛與安全感。這小小的人兒抱著我,小手輕輕地拍打著我的肩,奶聲奶氣地安慰我說:“我也永遠愛爸爸媽媽,你也放心。”

因為單親,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性格有毛病?

3、盡到愛孩子和撫養孩子的責任,經常相聚,高效陪伴。

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對孩子的撫養和愛不能缺席。孩子跟隨一方的,要允許另一方看望孩子,陪伴孩子。

我最開始離婚的兩年,小舟是跟著我生活的,兩地相距6個小時的高鐵,他爸爸會每個月至少來看他一次,平時父子頻繁電話或QQ聯繫。去年因為上學的戶口問題,小舟跟著爸爸去生活了,我也是每個月跟孩子相聚幾天。

每晚,小舟都雷打不動地發來視頻,他很享受聽我讀書、講故事。有時候,我們也會說說心事,聊聊天,雖然每天才半個小時,但是這半小時是高效陪伴,意義重大,效果很好。

說實話,每天陪在孩子身邊,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但實在沒有條件長期陪伴的時候,高效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史斯蘭克·吉利蘭說過,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粗略一算,分開兩年以來,小舟現在已經積累了700多個故事、一百多本書了,其中包括《三國演義》等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