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限售股解禁:彆著急,向前看


美團限售股解禁:彆著急,向前看

3月20日,美團點評上市滿6個月,近27億B類股解禁,佔到總髮行股數的46.6%。

不少人把目光看向美團,畢竟解禁往往會視為“擠水分”的過程,一家公司是否在一級市場“虛胖”,到了二級市場自然會有投資者“用腳投票”。

於是乎,解禁所引發的階段性考試,也就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為之頭疼的事。僅最近一段時間裡,小米30億限售股解禁時,股價在三天時間裡跌去18%,幾乎等同於一場股市地震;蔚來汽車在解禁當日股價下跌6.66%,儘管一個禮拜前蔚來發財報時就已經暴跌21.1%……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常見的說法有二:

1、投資機構的套現。投資機構才不是白蓮花,在一級市場以遠低於發行價購入的股份,解禁時正是減倉套現的黃金時間,比如俄羅斯大鱷尤里·米爾納一次性轉讓了數百萬股的小米股票,持股比例直接從9.25%減至不足5%。

2、內部員工的拋售。不少人拒絕BAT加入獨角獸,目的之一可能就是為了原始股份,一旦公司如願IPO,並非沒有一夜之間身價千萬的可能。內部員工在股票解禁時拋售一部分股票,在上市公司裡可以說是常有的事。

可能是基於這些原因,在美團的限售股解禁時,不少人替王興“捏了把冷汗”。從美團啟動IPO路演至今,近一年的時間裡都不缺少看不懂美團,甚至是直接唱衰美團的聲音,解禁自然也是美團的一場大考。

3月21日,美團限售股解禁後的首個交易日,股價小幅下跌2.2%,22日又上漲1.64%。相較於前述公司,美團解禁後的股價表現平穩。

這樣的結果意外嗎?

美團早已交出答卷

外界“看不懂美團”的謎團並不難解開,騰訊可以對標Facebook、百度可以對標Google、阿里也可以將亞馬遜作為參考,“TMD”陣營裡最先上市的美團,幾乎找不到一個單一的對標對象,經驗上的估值模型也就不再適用。

但這並不妨礙美團講一個好故事。

“Food+Platform”是美團上市後出現最多的說法,圍繞“吃”這個高頻且剛性的用戶需求,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生態擴張。橫向上從吃喝玩樂延伸到出行,打造一站式服務超級生活平臺;縱向上進行垂直深耕,連接激活覆蓋用戶、商戶、供應鏈的生態系統。

王興最早給出的解釋是“高頻打低頻”,抓住用戶“吃”的習慣,給其他生活類服務導流,進而實現內生增長,盈利模式可以形容為“高頻抓用戶,低頻做利潤”。從邏輯和理論上講都成立,也因此在一級市場捕獲了投資者的芳心。

27億B類股的解禁,無疑是折射投資者對於美團是否還有信心的窗口。

美團限售股解禁:彆著急,向前看

美團在3月11號公佈的2018年財報,不失為王興給投資者的答卷。美團在2018年營收達到652.3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92.3%,但虧損淨額也高達85.2億元,同比增長198.6%,成為美團股價下跌的導火索,甚至有券商對美團給予賣出評級。

幸好投資機構沒有那麼魯莽,“虧損”之外看到了兩點驚喜:

一是美團盈利模型的優化;2017年美團用戶每年的平均交易筆數為18.8筆,聚焦Food+Platform並不斷投入新業務後,這個數字在2018年提升至23.8筆。其中在酒店業務上,美團的流量和用戶成本遠低於攜程,超級平臺的規模效應和勢能正逐漸釋放。

二是美團主營業務的盈利;美團的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兩大業務在2018年實現盈利,其中餐飲外賣毛利總額為52.7億元,到店及酒旅業務毛利總額達141.0億元。也就是說,美團的主營業務已經越過安全紅線,基本功日漸紮實,接下來要做的是對打車、摩拜等業務的優化運營,實現更為良性的商業循環。

投資者對於美團的信心便不難理解,美團高頻的自有流量已經得到驗證,同時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和供給,恰恰是判斷互聯網公司價值的關鍵因素。

再論邊界和護城河

事實上,想要一些散戶和新進入的投資者相信美團的中長期價值,除了講一個好故事,還需要回答屢屢被質疑的邊界疑雲。

幾乎每次季度財報中,“美團的邊界”都會被刻意提及,被大書特書,乃至直接點出美團的“死穴”。可從另一個維度上,用戶需求有邊界嗎?所謂的邊界都是視域的,胡塞爾、狄爾泰等現象學哲學家認為,視域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世界,今天的需求可能只是吃外賣,明天卻可能吃高檔餐廳。

王興為美團制訂的使命是Eat Better、Live Better,從視域的角度看這個邏輯完全沒有問題,用戶需求沒有邊界但有深淺,所以美團在現階段從餐飲延伸到了酒旅、出行等,卻沒有做租房、招聘,美團的擴張原則其實是高頻、剛需。

當然,王興和他的團隊不可能這麼diss質疑者,還需要給出美團的護城河,為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多一份保險。

動作之一是尋找用戶和商戶之間的平衡。

美團所加入的戰場多半是補貼的重災區,2015年到2018年的四年裡,美團對用戶的補貼分別為39.31億元、26.22億元、42.09億元和54.01億元,也是被詬病最多的地方。可稍加思索一下,道理並不該這麼講,美團2018年的補貼重心其實是網約車等新業務,這在滴滴109億的虧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美團在主營業務上戰略重點早已經轉移到用戶體驗。

比如營收佔比最大的外賣業務,據DCCI數據顯示,美團外賣佔據了64.1%的市場份額,餓了麼和餓了麼星選分別佔據25%和8.7%,在市場優勢佔優的背景下,美團並沒有像餓了麼那樣在商家抽成上讓步,輔以大量的用戶補貼,而是提升用戶體驗、擴大服務品類、改善外賣消費環境、提高配送質量。

結果呢,美團相較於餓了麼平均多給餐廳帶來33%的訂單,與餐廳建立了更穩固的關係,商家被優質的流量吸引,希望和平臺一起把蛋糕做大。美團合作的餐廳在580萬家左右,餓了麼只有350萬家。以用戶為核心,通過打磨用戶體驗聚合流量來吸引商戶,在外賣業務上已經跑通。

美團限售股解禁:彆著急,向前看

動作之二是在ToB市場上持續發力。

產業互聯網在2018年成為熱詞,除了人口紅利的消失,B端和C端互聯網化的巨大差距可能是另一誘因。在四五線下沉市場的用戶都在刷今日頭條、在拼多多上買東西的時候,很多餐廳還沒有接入電子點餐系統,老闆在後廚做飯,老闆娘在前臺記賬,佔用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不說,效率也非常低下。

美團在上市後的首次組織結構升級中,組建到店事業群、快驢事業部尤為引人注意,美團開始在ToB市場持續發力,涉及餐飲供應鏈、SaaS收銀與點餐、廣告和品牌營銷、聚合收單等業務。既是應對競爭對手的防禦之舉,也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導向,美團看到了B端市場的巨大增長空間。

以SaaS收銀為例,美團在2017 年推出了智慧收銀系統和智能POS 機試探市場,2018年5月全資收購了屏芯科技,原屏芯科技 CEO郭佳肅、COO 高萍和 VP 沈洋加入美團 SaaS 業務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在 SaaS 市場的佈局。

To B市場的特點是,一旦與客戶建立關係,就會持續成交,變現方式也更簡單。美團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動作快速而兇猛,絲毫不掩飾攻佔供給側的野心。

底層原則的新維度

解禁不是美團的終極大考,股價波動劇烈與否,都只是資本層面的遊戲。

美團想要堅定投資者的信息,並化解投資者的焦慮,硅谷知名博主Ben Thompson提出的“底層原則”可能是一個新維度。

大多數企業一開始都是虧損的,需要不斷融資來打造基礎設施,一旦經歷了某個節點,就存在獲取巨大盈利的可能。

比如IBM開發大型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成本很高,卻可以進行重複利用,每生產一臺新的大型計算機,IBM都有利可圖;

再比如Google開發搜索引擎的成本也很高,但搜索可以服務於任何網民,每一個新用戶的增加,都是賣出更多廣告的機會。

底層原則的邏輯並不複雜,乃至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理論,Ben Thompson強調了對“基礎設施”的正確理解:早期要付出高昂的固定成本,賭的是持續獲得邊際收入的機會,相比於未來可持續、規模化的盈利能力,前期的虧損並不算什麼。

儘管美團生態擴張的成本很高,但符合互聯網盈利的底層原則。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應測,不斷擴大的規模就是美團的護城河,固定成本巨大,邊際成本也極低,一旦有了鎖定市場的能力,盈利就不再是問題。

在一場場大考中,王興和美團需要的其實是堅持,切莫為了取悅投資者而打破現有的經濟模型。投資者也應該對美團抱以長遠的信心,領會美團的思考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