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董倩步步紧逼的主持风格是否违背了一个专业的主持人素养?

灰吉家


3月31日,,一个黑暗和无情同框的日子,全国都处在悲伤与泪水中。四川凉山重大火灾,31名消防战士牺牲。

随后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著名主持人董倩对消防战士进行了采访,在那次采访中,董倩的提问“犀利冷血”:


“你想救他吗”

“战友死了你自责吗?”

“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

“你觉得他们胆子大吗?”

“你以后还会继续做这个工作吗?”

“火那么大你害怕吗?”

“那个时候你找不到你战友,你担心你的战友吗?”

一连串无情的追问后,董倩上了微博热搜,同时遭到全民声讨,有网友发帖子:董倩滚出主持界!还有网友指责董倩“咄咄逼人,不懂得尊重人”。



我们都知道记者本身的工作性质是挖掘事件真想,喜欢刨根问底!这没有错!可对于刚经历一个生死离别的人,你还要质问式的回忆,无疑是更加痛苦的。对于这些活下来的战士更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大家怎么看?请评论区见!


怪咖骚年i


前不久,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了森林火灾,随后消防官兵进行了扑救,在扑救过程中,数十名救援人员遇难。


随后,央视《面对面》节目对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进行了专访,节目中主持人董倩步步紧逼的追问方式引起了多数观众的不满,很多观众指责董倩没有同情心。那些消防官兵刚刚经历了一场苦难,董倩问的那些问题不仅没有体现出一个主持人对于这些救火英雄的关怀,反而增加了这些英雄的痛楚。

那么,董倩都问了那些问题呢?我们还是直接看图吧。

大家看看,这是问的什么问题,这是在质问吗?这样的问题是一个有素养的记者应该问的吗?人家消防官兵刚刚经历了生死,你作为主持人不给予关怀也就罢了,还要在人家伤口上撒点盐,什么叫“会自责吗?”,又什么叫“你想救他吗?”,我们的消防官兵从事的不就就是救人的工作吗?

你这个董倩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你问问题时的那个表情能不能不要那么“得瑟”啊,你多少表露出一些关切的表情不行吗?经历了这件事后很多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的内心都会蒙上一层阴影,那种挥之不去的痛苦虽不是你我能够体会的,但是人情味我们总应该有的吧,我真不知道你董倩是出于何种心态做出这样的表情。

所以,董倩在节目中对于这些救火英雄采取步步紧逼式的追问不只是违背了专业主持人的素养,她也违背了一个公众人物应有的修养,你们觉得呢?


草根说电影


采访时,以一种对犯罪分子穷追猛打的方式对待救火英雄,全国人民能答应吗?董倩对救火英雄的采访,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感,不在于她那冷漠的面孔,而是她的语气及穷追猛打用词险恶的采访内容,没有一个央视记着的基本素养。给人的感觉,她采访的对象不是一个从救火现场经过九死一生侥幸幸存下来的英雄,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违法犯罪分子。不是通过采访挖掘英雄的闪光点和英雄事迹;而是在穷追猛打,深挖余罪和犯罪根源。好像救火英雄是从救火现场上贪生怕死跑出来的逃兵,只有通过采访,把伪装成英雄的逃兵的真面目揭露出,然后大白于天下,来才达到了采访目的。

也许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了董倩的君子之腹,但这确实她采访英雄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中。


南极冰火


十八线小媒体记者抢答,大V轻喷。

首先,作为一名深度报道记者,董倩老师的追问是新闻节目的需求,目的不是为难被采访对象,而是奔着新闻点去的。在实际采访业务当中,特别是人物专访类,节目组会对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度研究,大家讨论和寻找新闻点,研究采访策略,并且会有形成比较详细的采访提纲,对问答内容有一定的预期。



特别是采访之前,记者会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一定的沟通,进行采访前预热、彼此建立临时关系,以便达到顺畅完成采访的目的。因此,董倩的提问,一般都是有根据、有目的,奔着新闻点去的,目的也不是为难被采访对象。



其次,从实际效果来看,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基本上保持了冷静客观的交流,采访节奏和氛围并未打乱。回看采访片段,董倩的追问,虽然引起了部分观众的误解,但从随后的采访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节目组的采访目的,即让被采访对象表达出了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整个采访的节奏没有被打乱,氛围也没有那么紧张。



最后,董倩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保持了一个新闻人的素质和操守,并没有问太“过界”的问题。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董倩老师的行为原则上并无不当,她所做的就是以话题引导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抓住事情的本质,尽可能的直逼真相,这是她的工作职责。可能只是因为剪辑上的节奏问题,或者是在引导话题上比较紧迫,留下逼问的印象,但这应该不是董倩或节目组的本意。


得着说


最近董倩因为向救火英雄提出问题时太冷血而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让怀疑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性,甚至更有说她不配做记者、主持人.其实给我的感觉,董倩只是在询问中缺少表情,太僵硬,没有敏锐地把握现场,在采访中没有一点的感情投入,太以旁观者自居了.是的观众和网友纷纷看不下去,可能与她自己所说的历史毕业的而不是新闻毕业的有关吧.至于董倩当时问的那几个问题,我想肯定是预先设计好的,或者说定过稿的,不然就不叫央视了,只是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





我诺随风


董倩学的是历史,有人说,这个跟她的专业有很大关系,我作为同样学历史,曾经也干过跟她相似工作十几年,我想说,这种风格跟专业没关系,跟个人的性格和风格有关,甚至跟自己个人内心世界有关。

跟你是否有人情味、尊重别人的感受、感情有关,跟个人的职业素养有关,有的很多媒体从业人员,以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追问可以问出真相,可以挖出触动人心的灵魂,这个观念没有错,但要放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如果是调查记者、负面新闻、监督类报道记者,不断追问,甚至是针对要害问题紧紧追问,是可以问出真相的,无论他如何回答,都可以体现出其是否是说出真相或者掩盖真相,都会露马脚。

但是,我说的追问只适合用在那种调查深度报道中,不适合用在人物采访,特别是这种突发事件中,已经失去战友,你还如此紧逼追问,特别是“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干吗”“你想救他吗”“你自责吗”等这种带有点白痴或者无情冷漠的话语,在这种场合,就非常地不合适,显得你过于冷漠、冷血,这才是大家吐槽的原因。

如此追问,不会显得你水平有多高,我想,董倩是想以此冷酷的提问,去触动采访对象的灵魂,再还原现场,想起那一幕,那一刻,达到触景生情而后悔自责,从而流泪顿足捶胸之感觉,以此达到渲染访谈,调动访谈对象的情绪,刺痛他,必然有行为,而达到良好的访谈效果。

殊不知,如此,则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属于二次伤害,是很不合适,也容易遭口诛笔伐的,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采访逝者家属、同事、朋友、战友、同学、亲人、家人等,让他(她)谈感受,回忆现场、还原现场,有的人,愿意,有的人,不情愿,有的人,是在不情愿中逼迫来说,如此,对他们,其实是二次伤害。

特别是看画面,董倩的表情非常冷漠、追问的提问是没有温情、冷冰冰的,如此访谈和追问,是非常让人反感和不舒服的。

这是我作为曾经从事新闻媒体行业近20年,曾做过近10年调查报道的一个新闻老兵一点小感受吧,愿董倩能够对这个事情有所触动,在后面的节目中,做适当的调整,做出更多精品访谈,而不是像这个,引发网民反感而不断遭受吐槽。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我们在理性思考之下,给予毋容置疑的回答。董倩不仅违背了一个主持人应有的素养,更是有靠哗众取宠来获得主持风格的嫌疑。

从这次提问风波来看,董倩所提问的问题无助于事件本身的社会意义,有种悲剧为何止步不前的邪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教导我们在善面前,我们不能以小而不去做,同样,不能以恶的小而肆意妄为。董倩所提问的,无疑具备了恶的特质,是背离善的本意。

风格和特质一直以来都是主持人的自我追求,是区别于其他主持人平庸的误区标榜。以为咄咄逼人就是风格,以为语言犀利就是接近事件真相和直面现实。

在人性面前,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在生死面前,我们只能遵从于人性的本能和客观事实。那种上升到形式主义形而上的匪夷所思的高谈阔论都是对事实的漠视和对人性的忤逆,也是道德绑架的任性和自私。

我们应该让董倩去火场救灾,看她是如何在火灾现场不去救火而去深思英雄主义的情怀和人性名义下的自我救赎。我想,如此高大上的情怀表现,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对火情不去救火而在原地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习惯了高谈阔论,往往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官僚主义的另一种方式,是巧言令色的社会性狡黠。是自我意识里的傲慢与偏见,更是人性丑陋的两面性的真实流露。

站在道德高地,对低到尘埃里的现实颐指气使,显然是养尊处优的习惯性麻木。

小丑在殿堂里从来都是口若悬河,手舞足蹈,把殿堂当做了自己的道场,任性而疯狂。


在尘埃里相遇


她的主持风格就是一个质疑跟着一个反问,然后再质疑再反问,真让人讨厌!特别是她藏在眼镜后边的那双又弯又细的眼,奸笑起来让人害怕!她真应该滚出央视。


手机用户7906755956


我个人觉得一般这样的专访,记者的采访和提问内容不可能不经过审查吧?难道真的是她胆大妄为的即兴发挥或者是蓄谋已久?不熟不懂,不管是不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确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老爷12993


这个场合问这个问题,简直是伤人的心,试问一下,谁不想救自己的战友呢?这个女人估计是更年期到了,赶紧的回家养养脑孑吧!别丢人现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