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四大名酒沒有五糧液和洋河大麴?

一說到四大名酒,大家心中默認的就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出的四種白酒。其實說“四大白酒”並不準確,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出全國八大名酒,

名單如下

茅臺酒 貴州省茅臺酒廠

汾酒 山西省汾陽杏花村酒廠

瀘州大麴酒 四川省瀘州麴酒廠

西鳳酒 陝西省西鳳酒廠

張裕金獎白蘭地 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紅玫瑰葡萄酒 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味美思酒 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其中白酒類佔四種,也就是後來常說的“四大名酒”。

為什麼中國的四大名酒沒有五糧液和洋河大麴?

四大名酒

而為何如今叱吒風雲的五糧液、洋河大麴卻沒有入選?這還得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

建國之前,酒在老解放區是專賣系統經營管理,解放初延續瞭解放區的酒類專賣,由財務部門管理酒的專賣,生產與銷售在一起,有專賣機構直接管轄,因酒類中央沒設專賣機構,所以由華北酒類專賣公司代行中央的職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宣告成立,但當時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長期的抗戰也使經濟發展大受創傷,各行各業都是百廢待興。白酒,當然也不例外。那時釀酒工業尚處於恢復階段,國家除接受少數官僚資本家的企業外,大多數酒類生產是私人經營的,整個中國的白酒產量不過十餘萬噸。

酒,從古至今都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撐,鑑於建國初期的經濟形勢,為了振興釀酒工業,也為了助力經濟發展,周恩來總理親自倡導,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應運而生。由於受限於時代背景,1952年秋末舉行的第一屆評酒會,是不可能進行系統的選拔推薦酒的樣品,而是由各地區酒的專賣幹部攜帶酒樣到“總部”華北酒類專賣公司進行評選的。

為什麼中國的四大名酒沒有五糧液和洋河大麴?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而入選也需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 品德優良,並符合高級酒類標準及衛生指標

2、 在國內獲得好評,併為全國大部分所歡迎。

3、 歷史悠久,在全國有銷售市場。

4、 製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還不能仿製。

在如今看來很簡單,可以滿足條件的酒廠很多,然而,民國戰爭時期,中國釀酒業一度衰敗。當時國內局勢不穩,兵禍災荒不斷,糧食生產短缺,直接影響到釀酒行業的發展,許多酒廠在那樣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瀕臨破產或是無奈解散。在那個年代,百廢待興,能滿足條件的酒是少之又少。

五糧液歷史悠久,雖在1909年即已正式命名問世,但在解放前幾十年時間內卻發展緩慢。一是技術壟斷,二是社會消費水平有限,所以釀造五糧液酒的僅有“利永川”、“長髮升”兩家糟房,產量較低。1951年,在國家政策扶持酒業的大背景下,長髮升、利川永、張萬和、鍾三和、劉鼎興、萬利源長、聽月樓、全恆昌等八家糟房聯合起來成立了“宜賓市大麴酒釀造工業聯營社”,形成集體協作工廠,釀造“五糧液”、“尖莊”、“提莊”麴酒。1952年後,又在聯營社的基礎上,逐漸贖買接納10餘家糟坊,成立了“川南行署區專賣事業公司宜賓專區專賣事業處國營第二十四酒廠”。也就是說,如今的濃香大王,在第一屆評酒會時還是家族傳承的糟房,不具備參加評選的條件和資格。

洋河大麴同樣如此。始興於隋唐,隆盛於明清,久負盛名,在其他地區已經結束戰亂開始休養生息,重整旗鼓之時,蘇北古鎮的洋河大麴又經歷了淮海戰役等解放戰爭的戰場,連年的戰爭讓本來規模就不大的作坊生產凋敝,奄奄一息。今時今日的洋河酒廠是在解放後,黨和政府撥出專款在幾家私人釀酒作坊的基礎上建立的。據資料顯示,1949年7 月淮海貿易公司三分公司洋河槽坊的成立,並於1951年 9 月更名為蘇北行署專賣事業公司洋酒廠,1953 年 4 月更名為地方國營洋河酒廠。第一屆全國糖酒會時,洋河酒廠還未正式成立,也不具備參加評選的條件和資格。

為什麼中國的四大名酒沒有五糧液和洋河大麴?

洋河酒廠(老照片)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對推動我國酒水行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選出的“八大名酒”讓其他酒企有了榜樣,“四大名酒”的白酒也促使酒業步入了大規模發展的軌道,對後來白酒的產業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糧液和洋河因種種原因在彼時雖未能入選,但是評比的賽道也並不止四大名酒,著眼當下,真真正正的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白酒,消費者心中的全國名酒才是最好的褒獎。

(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