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養十條
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統潰瘍等是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2
---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鬱藥。太極拳、瑜伽等注重覺察和調整自身呼吸的運動有助於平靜情緒、緩解焦慮。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天,每天鍛鍊30分鐘以上,對於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鬱更為有效。如有必要,可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員的幫助,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運動方案。
3
---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願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不願求助的原因包括:認為去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認為病情嚴重才有必要就診;認為尋求他人幫助就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擔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等。其實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於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於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求助的內容包括: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4
---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多數睡眠不良是情緒困擾所致,抑鬱、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都可能干擾睡眠。焦慮往往導致入睡困難,抑鬱則常常伴隨著失眠早醒等問題。另一方面,睡眠不良會影響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會損害情緒調控能力,使負面情緒增加。
5
---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週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抑鬱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鬱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症狀。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儘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鬱症、焦慮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癒,及時治療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6
---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藥物的濫用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及其他危害。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複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諮詢,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7
---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水平、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養育者需瞭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越是早期的發展階段,對一生心理特徵的影響就越大。如果兒童的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缺乏社交,將不利於大腦發育,阻礙心理成長。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懲罰是短期有效但長遠有害的管教方式。比獎懲更有效的,是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成長。養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於干預。在兒童發展中,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見的過程,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養育者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8
---預防老年痴呆症,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生於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癒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狀包括: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難以做出決策、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性格發生變化等。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9
---要理解和關懷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瞭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症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會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10
---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但弊大於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例如,吸菸、飲酒、過度購物、沉迷遊戲等方式。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採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判斷什麼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於長遠的心身健康。
閱讀更多 平安包克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