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醫院巧用“破膜神器”成功救治兩名主動脈瘤合併夾層患者

記者劉少龍 通訊員張維夏

主動脈夾層是死亡率極高的疾病。遇此情形,往往是放置支架隔絕破口,但這也面臨著能否保全患者左鎖骨下動脈的難題。曾因主動脈夾層而入院的兩名患者,在通過湖南省人民醫院介入血管外三科的救治下,不僅成功實施了胸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術,解除了主動脈夾層這枚“定時炸彈”,還採用原位開窗技術,重建了患者的左鎖骨下動脈。4月12日,兩名患者都順利出院了。

省人民醫院巧用“破膜神器”成功救治兩名主動脈瘤合併夾層患者

胸背突發劇烈疼痛

上週,家住馬王堆的76歲李爺爺,因胸背部突發撕裂樣疼痛,被就近送到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救治。經檢查發現,患者為巨大主動脈夾層和假腔壓迫,破口位置較高,緊臨左側鎖骨下動脈開口,且其左側鎖骨下動脈異常粗大。

“主動脈夾層是大動脈疾病中最兇險的一種,如果不進行恰當和及時的治療,破裂的機會極大,如果出現夾層破裂,幾分鐘內便可能死亡。”接診的介入血管外三科負責人顏鵬主任表示,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血管腔內介入,放置主動脈支架來封閉破口,解除夾層這枚定時炸彈。

但針對該患者病情,顏鵬主任表示,若常規的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術,為了隔絕破口,主動脈支架上的覆膜極有可能會同時覆蓋左鎖骨下動脈,造成該動脈的閉塞,最終可能影響頭部及左手的血液循環,從而影響患者的左上肢感覺活動,出現頭暈等大腦缺血表現。若行開胸置換主動脈手術,不僅手術創傷極大,而且費用高,術後恢復難。

省人民醫院巧用“破膜神器”成功救治兩名主動脈瘤合併夾層患者

血管上巧妙“開窗”排雷

如何在解除“定時炸彈”的同時,儘可能微創地保留患者的左鎖骨下動脈?介入血管外三科團隊在副院長、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向華教授的帶領下,經過仔細的評估和討論,最終決定為患者實施主動脈瘤夾層腔內隔絕術+原位開窗重建左鎖骨下動脈的血管腔治療的手術方案。

省人民醫院巧用“破膜神器”成功救治兩名主動脈瘤合併夾層患者

術中,介入血管外科團隊使用自主研發的破膜穿刺針,經左上肢肱動脈,達到已平穩釋放的主動脈支架主體覆膜處,通過DSA的影像定位穿刺部位,然後穿刺破開主體支架的外膜,接著使用擴張球囊打開“天窗”,最終順利置入一枚小的覆膜支架,重建左鎖骨下動脈,恢復左側椎動脈及左上肢血運。

有了的第1例的成功經驗後,介入血管外三科又對適合進行原位開窗手術的第2例患者實施了手術。據瞭解,這位49歲的羅先生,因突發雙下肢癱瘓被送入院。檢查發現是主動脈夾層壓迫導致遠端缺血,且破口靠近左側鎖骨下動脈。如果覆蓋住左鎖骨下動脈,將影響到他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介入血管外三科再次使用原位開窗重建左鎖骨下動脈技術,成功為其解除了身體裡的“定時炸彈”。

省人民醫院巧用“破膜神器”成功救治兩名主動脈瘤合併夾層患者

“這次手術過程更加順利,手術效果也更加明顯,術後患者下肢癱瘓症狀立即緩解。”向華教授表示,原位開窗技術是一種在血管腔內重建血管分支的技術,使用針或導絲的尖端穿刺,或者應用激光開窗,在封閉的主動脈支架覆膜處打開一非常小的“天窗”,然後再通過“天窗”置入一枚覆膜支架,達到重建分支血管,恢復血運的目的。

目前,兩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都已順利出院。

警惕兇險的主動脈夾層

主動脈夾層指主動脈腔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處進入主動脈中膜,使中膜分離,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主動脈壁的真假兩腔分離狀態,猶如埋藏在體內的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夾層一旦破裂,後果不堪設想。

據瞭解,該病發病率每年為十萬分之一至二十萬分之一,發病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如果一週內不治療,死亡率高達70%。對於主動脈夾層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明確診斷後要儘快手術治療。

“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突發、持續的劇烈胸背痛,疼痛像撕裂、刀割一樣,患者常痛得大汗淋漓,伴有噁心嘔吐或暈厥等,用硝酸甘油也無法緩解。”向華教授提醒,長期抽菸、肥胖、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高血壓且血壓控制不理想者都是主動脈夾層的高發人群。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情緒激動或劇烈運動可造成瞬間血壓升高,極易“引爆”這類“血管中的不定時炸彈”。因此,一旦確診為主動脈夾層,應儘早手術。

向華教授表示,主動脈夾層腔內的介入治療是一種成熟的手術方式,對於保護原位動脈也一直是大家的追求。近年來,原位開窗與體外開窗結合常規主動脈瘤全腔內隔絕技術的國內應用病例逐漸增多,該技術優點在於更加趨近正常解剖形態,避免了創傷巨大的開放手術。同時,介入血管外三科自主研發“破膜神器”,在國產的通用的大血管支架上進行改造,讓廣大患者也能用上國產的物美價廉的“私人訂製”支架,極大地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節省了醫療費用,顯著地改善了術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