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文|王小民

  

2016年,对美丽大荔来讲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以南有安吉、北有大荔的阵势享誉神州;群众体育强县高点起步,乘着首届国际马拉松成功举办的东风一飞冲天。有幸的是,时任县创建办主任的我参与两件大事并乐享其中,尤以首届“大马”的日子最为难忘。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四年前“马拉松”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相当陌生的,虽然全国各地一年不下200场地轰轰烈烈举办,但在三秦大地却是鲜有,我知道的也就是个西安的城墙马拉松和杨凌的半程马拉松。睿智的大荔决策者们瞅上了这一冷门,决定在东府率先放它个“卫星”。话好说、事不好弄,办赛的过程一波三折煞是费人劳神。先是办赛的时间定不下来,一会是元月、一会是十一月,头到确定下4月24日已是快到时间根根了。再是运营商老出问题,自家没经验再找了个二倒毛的糠糠货,屁溜溜不懂势还怪大,气得省上指导的专家直跺脚。最大的拦路虎是赛事组织,一群纯粹的行政工作者生地插铧学着干,你三分他五分是像非像,倒也有趣。县上成立了个组委会,书记县长牵头抓总,我们这些人也跟着忙活滴不得开交。组委会底下有成十个工作组,我管志愿者服务工作部,是为数不多直接参与赛事的部门正职。

志愿者是确保赛事圆满顺利的重要力量,保障服务的担子非常重。清楚记得当时走好了“三步棋”,第一步是招人。创建办虽小号召力巨大,我们下个《通知》招募志愿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名应征者云集,最多的是机关干部,最积极的是体育爱好者,最感人的是在外乡梓,呼啦啦一气来了两千多。“太多了”“优中选优,挱”,于是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淘汰开始了,同时我也开始接到一波又一波的“说情”电话,大家都想弄,热情实在感人。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定了个年龄档档(1976年后出生),“老”大荔人不“干”了直嚷嚷,“逼”得我们不得不一再违反“原则”。好多在外大荔人通过网络、电话报名,我们恐怕时间冲突保证不了工作需要,便有不少打工者辞掉工作专门回来了。志愿者没有分文报酬,有的只是付出和奉献,挚爱大荔的人就是这样无怨无悔。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人有了,一下子来了一千五六,我们将其编成十个大队,我底下的四个副部长、六个成员分别兼着大队长,大队以下又分编了30个中队、60个小组,开车的、翻译的、做礼仪的、搞安保的、衣物寄存的、医疗保障的、后勤服务的……林林总总下来成十个小摊摊。人多事杂,不学习不培训绝对不行,第二步着手抓的就是培训。在赛前的一段时间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志愿者培训活动,各个门类的学习活动几乎周周有,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地演练相结合,针对性的马拉松知识、志愿者常识、大荔县情及服务技能技巧等专业强化一场接一场,集中在剧院大礼堂里有三四次,分散在宾馆饭店、组委会办公室的枚不胜数,多亏有所在单位的“一路绿灯”放人和志愿者同志们的自觉主动,一个个生手很快都练成了本行当的能手。当然也有没觉悟的“害群之马”,个别人抱着充当志愿者的心态,要么培训不来、要么来人胡捣,我们敏锐地发现这一点并果断采取了措施——开销,不仅是剔除不用,而且以公函的形式告知所在单位,一下子肃正了风气。为此,有几位领导私下埋怨下手有些重,我说事没搁到你身上,有责任感的人才有担当。功不枉使,事不亏人。3月4日(赛事倒计时50天),2016年“丝绸之路·美丽大荔”中国渭南国际马拉松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在风景如画的同州湖西路、比赛起点隆重举行,县上全体县级领导出席,972名志愿者入围人选接受“校场点兵”。我宣读了《志愿服务倡议书》,佳百隆女子方队、公安局巡特警男子方队进行了团队形象展示,王青峰县长宣布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并为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一支服务优质、保障优良、表现优秀的威武之师、礼仪之师、文明之师自此名起同州。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仅靠内学是远远不够的,在3月20日和4月10日,我带上几位同事下重庆、上杨凌,以跟班学习的状态零距离约会马拉松,真真看到了、学到了、悟到了不少。记得回来写了一篇不到五千字的感想,不经意间叫领导看上了,让我在有百名领导干部参加的会上分享,也算代表千名志愿者露了个大脸。随着倒计时的迫近,最最要紧的第三步考验到了,志愿服务保障工作越来越具体,相应的烦心事亦愈来愈多,先是给志愿者配备的服装迟迟回不来,今推明明推后,直到比赛的先两天才到位,还是差强人意——黄的白的多什种、有领的没袖的几样样,搞的人哭笑不得、几乎没办法发。志愿者为赛事做服务,自身的后勤服务没保障,缺吃的少喝的,全程42.195到工作点几乎全凭“11号车”。有人说,“你这些瓜瓜,守着大量的补给品就不知道吃喝!”志愿者就是这么可爱,宁愿自己渴着饿着也甚少有人动运动员的东西。首次办赛难免慌乱,这里想不到哪里就出事,报名签到领装备忙碌三天把志愿者都能累昏,赛道沿途布设隔离物让志愿者一直忙到赛事当日凌晨三点,比赛先一周的预演也是你拉我用只嫌志愿者不够。就在比赛日的凌晨一点多我接到赛事秘书长电话,说是参赛纪念牌回来了没有人发,我说“行”。五点多和司机到文化馆库里把死沉死沉的牌牌装上车,六点多运到已是人山人海的比赛现场,赶忙安排最贴心的人按赛规做好终点发放工作,不想竟也被运营商坑了一把带进“乌龙”沟里。赛后有运动员抱怨组委会,说是参加12公里比赛没有领到完赛牌,岂不知哪有那么多牌牌,“糊涂蛋”把参赛人数给搞反反了,12公里人多牌少不够发,全程马拉松牌牌倒是剩下一大堆。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过程是艰辛的,结果是圆满的,巨大付出、巨大成功。在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努力下,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万名跑者参加的首届“大马”创下了多个值得骄傲的第一:全国不多、全省首家、全市唯一县级承办国际性赛事并圆满成功,这是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敢创敢干的一次成功实践“大荔模式”;国际马拉松赛首次在内陆县级城市举办,而且一次到位“国际性”、“全程、迷你、乐跑”兼备,事实验证了敢想、敢创、敢干,心奓、胆奓、事奓的“大荔精神”;“热情大荔”成为品牌,40多公里赛道两旁全是热情加油、鼓掌拍照的市民群众,这是国际、国内运动员在包括“厦马”“重马”等国际赛事上都无法享受到的礼遇;最美乡村赛道一举成名,“绿色赛道”呈现出美丽大荔全程“四化”、美丽乡村满目皆绿,中国首条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马拉松赛道由陕西大荔载入史册……首届“大马”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它更多地为县域承办重大赛事淌开了路子,积累了经验,锤炼了队伍,更是让美丽大荔一“跑”成名,在马拉松运动史上写下了“大马”的金色名号。

难忘首届“大马”,它是我记忆深处炽热的爱恋。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在首届“大马”的日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