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用“说”解救语文课堂上的“苦行僧”

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公开课后问台下听课的专家、老师:“常规课上,有那么多的孩子是呆坐者、陪伴者,如果那些呆坐者、陪伴者是你的孩子,你有怎样的感受?”魏书生老师也感叹,在学校,最苦的不是校长,不是老师,而是那些整日呆坐的“小苦行僧”。

的确,课堂上的这种普遍现象令人忧心,所以,为了面向全体,也为了践行“‘说’,是思维的体操,借助‘说’可训练学生思维”,在实施练能教学的过程 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以小班为单位,由组长牵引,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扎实有效地完成每篇精读课文的预习。而后,又让学生围绕抓主要内容、好好读、好好说、好好写这四大板块的内容,按先独自思考,再小班合作的顺序,完成展练前的构思与策划。最后,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规定,不到展练前十分钟,绝不提前选好上台展练的小班。而且,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班上台展练,我们还临时选出负责起承转合的主持小班,剩下的小班,也被 助教安排了点评的任务。即便哪节课没被抽上台,大家也知道“台上的同学是托儿,台下的同学才是主角”,“托儿”不仅要“展”自己的学习成果,更要带着 全班“操练”,让大家在练读、练说、练写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在此过程中,台上小老师还会密切注意台下动向,发现注意力有可能分散的同学,立刻抽他复 述或答问。“主角”呢?不仅要和展练同学一道练,还要和同桌互助说……

这些做法,让绝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子上,不仅为课堂展练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较常规 课堂,更能关注全体。而且,练能课堂上的结构化言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将问题说完整、说准确,且说得有条理、有深度,听起来更有理有据。学生会说了,思维可视了,头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自然就不惧说,不厌说了,呆坐者、陪伴者日渐减少,课堂也就鲜活、灵动起来了。

尽管以上方法已经很见效了,但再好的方法也有局限,比如,小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先自由练说,再同桌互说,最后抽查两三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说给全 班听,说的面和效果还有提升空间。这时就需要多种方法共同作用,去弥补一种方法的不足。

学生分组展练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前,我提前打招呼,说我要选几名学生到办公室接受我的检验。被我抽到的,都是平日惯爱走神的孩子,我请他们带上语文书到办公室,请他们用结构化的方式跟我说说“有哪些收获”。可以说“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要结合书上的句子作为依据;也可以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条件是,尽量每篇文章都要涉及到。因为我有言在先,他们都有备而来,自然过了关,同班的数学老师大为惊奇,盛赞这么糊涂的孩子,竟然能说得这样洋洋洒洒,头头是道,我也甚是欣慰。但一次过关不是目的,我便趁机鼓励,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只要一用心,效果自会显现。然 而,这仅仅是刚开头。

接下来,我把此法运用在了试卷讲评上。讲评前,我提醒台上小老师面面俱到,没了重点,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因为学习就是将不会的变成会的。我还提示台下同学用“换位思考法”来听课,即讲评时要思考,如果我在台上当小老师,我会选哪些重难点来突出强调,怎样讲效果更好。而这些重点来 源何处?来自课堂交流中显露的问题和作业互改中发现的错误,对照台上同学的做法,看看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谁“略胜一筹”,这样听讲,更具挑战性,更有趣,更有收获。

各个小班根据助教的分工展练完试卷后,我抽两 三个同学到办公室接受抽查。我指定题,要学生回答。

例1:


感悟|用“说”解救语文课堂上的“苦行僧”


这是一道考查基础字词掌握情况的题,我会让学 生说出哪位小老师在展练这道题时,重点提示了哪些 内容,哪位同学做了什么补充,以此来提高学生听课 的专注度和持久性。我这样引导学生说清楚,记牢固。

生:小老师提示了“水浒”的“浒”,“追悼”的“悼”,“恶”的“憎”。

师:谁补充了什么?怎么补充的?

生:熊世洁还补充了“供”,她说祭祀时用的物品 叫“供品”,免费提供叫“提供”。

师:为什么要重点提醒这些字?

生:因为这些多音字,大家都经常读错,比如李思雨都把“憎恶”的“憎”读成了四声。

例 2:


感悟|用“说”解救语文课堂上的“苦行僧”


排练顺序的练习,也能借助说来练思维、练表达, 进而检验出学生听课的效率。

我请“面试”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学 生说一般的构段方式有三种:“总分总、总分和分总”。这段先总后分:先总写一般读书人走的三条路——做官、幕友、经商。依据是“一条,当不上官的,假若都走不通”。写一般读书人走的路是为了引出鲁迅走的 路——进“洋学堂”,以及这条路多受人鄙视。这里用了对比手法,让我感受鲁迅不走寻常路的个性。

由此可见,句子的练习,学生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思维的全过程,并找到相应的依据(如一些关键词),从中提炼出做一类题的方法。

依照此法,我就随机抽两三个学生到面前说语文,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办公室,每次只须三五分钟,就能对他们的听课情况尽在掌握之中。操作了一段时 间,易溜号的学生听课效率明显提高。此时,我又想到,何不解放自己,去锻炼更多学生?于是,我让亲历过我“面试”的学生,用我惯用的方法去培训其他 同学,尤其是原来的呆坐者、陪伴者,既随时待命,接受面试,又可接受重任,去面试别人。这些“面试官” 角色转换后,从被面试者身上感受到不听讲的害处,听课更主动了。做过“面试官”,知道面试的方法和要求,听课更有的放矢了。听课效率提高后,思维、表达水平的提高也会随之显现。

这次尝试,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上的“苦行僧”不是不想好,而是缺乏自制力,只要教师推一把,让他们在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也能行”,就会把他们从呆坐者、陪伴者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四川省泸州市长江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