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30年「苦行僧」的呼吸医生却希望儿子学医,没想到的是……

推荐语

常常听到很多医生的决绝起誓,打死不让孩子学医!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呼吸医生朱红却在高考报志愿之际发表感言:「如果孩子选择了从医,我会由衷地欣慰,不仅仅是因为他选择了和我同样的追求,而是医学确实会让他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快速成长,体会其他职业无法体会的生命意义。」

行医30余年,人生过半,朱红对行医的感悟彻心彻骨,她从心而发的行医箴言对正在行医者和将要行医者更是深刻的启迪。

医生是由高贵的人来做

学习一点医学史,会使你更能理解所从事的事业。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370年),被公认为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为医学领域奉行的职业宣言,为医学行为确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底线,即不可以伤害病人;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从那个时候开始,医生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被公认是由高贵的人来做的,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和优秀职业家的品质,这已经成为传统。

当经过数百年积累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问世时,古老的东方——中国则出现了《黄帝内经》。在中国,儒家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蔚然成风。

以「人」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对中医伦理学和优秀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医乃仁术」,「治病救人」在传统文化中认为是积德行善之事,是值得人们尊重的职业。

从医之路是信仰修行之路

医生职业的高尚和纯粹使之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从医可以实现你悬壶济世的理想,除了医生,没有其它任何一个职业可以被托付健康和生命;没有什么比救人一命更重要。从医之路就是为信仰修行之路,因为医学之美使你成为天使。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如此理念和行为与菩萨普度众生无异。

在信仰缺失的年代,在工作中带有一点理想主义情结,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你职业的信仰和目标,会使你的工作变得伟大而不平凡。

医学可以使你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医学,让你变得勤奋,因为要求你将终生学习;医学,让你不断接受挑战,疾病的挑战,新技术的挑战,甚至与形形色色患者及家属打交道的挑战,使你的职业不再平淡。医学,会让你变得善良,因为你时刻在保护健康,关爱生命;医学,会让你变得严谨,你将接受无比苛刻的医学训练;因为医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求你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条线索;医学,让你有一颗勇敢的心,你要半夜三更自己面对需要抢救的患者,你将有勇气和死亡进行交手;你要在SARS、埃博拉面前表现无畏,在灾难面前勇于向前。医学会使你关爱、圆融,因为你要有同情心,要善解人意,要「能说会道」,要沟通病人和家属。医学会使你豁达、平和,因为你历经生死,见惯离别,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胸怀。

要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让他体会到你的尊重

在从医路上需要面对的不只是「病」而是「病人」。你可能很难做到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但能否「将心比心」?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你不能只关心各种化验检查,不能只是刻板的职业沟通,缺少对「人之常情」的了解。你是否可以对年老的患者和家属给与更多的关照和关爱?是否可以对边远地区来的农民给与更多的帮助和嘱咐?是否可以对由于工作压力而焦虑的年轻人给与更多的倾听和开解?甚至,是否做到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和家属,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让对方体会到你足够的尊重?

缺少共鸣(同情)是技术不够,是无能的表现

在医疗工作中需要我们学会与人打交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钟南山院士在一次全国人大代表会上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当看作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

「去问你的患者,他正在向你讲述诊断」

要打好基础,实习和住院医阶段最重要。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有各种高科技手段,但问诊、体格检查仍是最基本的技能。记得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去问你的患者,他正在向你讲述诊断」。有时,基本体检也是各种辅助检查不能替代的。

我们曾经有一例发热待查患者,各项化验及CT、B超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然而,在主任医师查房时,仔细的腹部触诊隐隐触摸到腹壁上有一个包块。直接在此部位进行活检,病理诊为淋巴瘤!这样,省掉了患者继续各种大型检查的花费和创伤。

记得一位叫Perri Klass的医生妈妈在写给儿子的十封信中说:「所有人都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因为我们明白他们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护理。但当你不再依靠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你会遗憾的发现这些能力却渐渐的退化。」

每个疾病都可能是诊治陷阱,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要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每一位患者都可能为我们提出新问题,每一个疾病都可能设下诊断治疗的陷阱,行医路上应一直秉持内科大师张孝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座右铭。1999年,美国医学科学院发表了一篇「孰能无过: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健康体系」报道。报道说,每年有44000人因医疗事故死在医院。2006年,另一篇报道说,每年约有150万美国人因错误处方,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即使再小心,行医路上也难免碰到挫折,难免犯错。医疗纠纷就像我们开车在路上,总会碰到意外情况,如果我们小心谨慎、不违章,发生的几率就小。做医生要熟悉医疗相关法律和行业法规。实际上,在美国医疗纠纷及事故也是困扰医生的魔咒,Perri Klass医生妈妈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我希望你能够接受医疗事故是无处不在的这个现实,而它多半与我们这个医疗体系有关。我希望你们这一代年轻医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危机,从而想方设法去完善它,使得医院真正成为每个人的庇护所。我希望你能在一个真正的医学世界里徜徉。那将是一个法制的医学世界,人们能够更加真诚地直面现实。」

医生必须学着同自己和解,同死亡和解

有时,医生在尽最大努力后仍然要面对生命无法挽回的局面。那种无奈无助,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缺憾。在学医、从医路上的辛苦、压力,事业上的瓶颈期,与患者、同事相处时的不被理解,都可能使你犹豫、退缩,甚至自我怀疑。孩子,不要做逃兵,这都是从医路上的历练。从医路上,你会体验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在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中》写到:「医生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和家属去理解死亡和疾病。医生必须学着同自己和解,同死亡和解」

找一个理解你,理解你职业的伴侣

要尽可能关心家人,找一个理解你,理解你职业的伴侣;不要总觉得亏欠孩子,没有时间陪他,你的勤奋会是你孩子最好的榜样。大多数时候,是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要记住你是家人的唯一。要有业余爱好,也许学医并不是你最喜爱的,那就把你最喜爱的音乐、文学、足球当成你的娱乐吧!

要善待自己,要保持健康身体、乐观心态,

如果生活过成一团乱麻,工作也会愁肠百结。

孩子,从医之路很长,充满不可预知的坎坷和难以描述的艰辛,不光要有对这份职业深深的热爱和痴迷,更要有坚韧、包容和善良。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直面各种极限挑战,永不轻言放弃。

参考文献

《医学是什么?》-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讲话——韩启德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佩里.克拉斯

《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医事》——讴歌,北京出版社

当了30年「苦行僧」的呼吸医生却希望儿子学医,没想到的是……

朱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院党委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基层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人文工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职业病分会委员;北京市变态反应学会委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