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級”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促擴大對外開放

上海“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扩大对外开放

漕河涇綜合保稅區已形成獨特的產業集群,匯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項目和品牌企業。 許婧 攝

漕河涇綜合保稅區已形成獨特的產業集群,匯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項目和品牌企業。 許婧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2日電 (許婧 張燕玲)上海漕河涇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上海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勇12日在“上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央媒體主題採訪活動上介紹,目前,漕河涇綜合保稅區已形成獨特的產業集群,匯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項目和品牌企業,英業達、美敦力等高科技企業在此落戶,區內第三方物流、高端製造、檢測維修、科創研發等產業的集聚效應顯現。

201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漕河涇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成為上海第一批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的出口加工區。今年三月,上海首批獲得國務院批准轉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漕河涇和奉賢綜合保稅區正式揭牌。這也標誌著上海通過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擴大對外開放。

目前,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共有六種模式,分別是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其中,綜合保稅區是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集中、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特殊監管區域。

近一年來,上海地區原有6個出口加工區中,已有5個獲國務院批准轉型為綜合保稅區,漕河涇與奉賢因條件相對成熟最先轉型升級。未來三年,上海的綜合保稅區將率先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加工製造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物流分撥中心、檢測維修中心和銷售服務中心,成為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的有力支撐。

當天,上海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副處長李剛表示,2018年上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總值為1874.5億美元,同比增長6.0%,佔同期上海市外貿總值的28.0%,佔長三角特殊區域進出口總值的51.6%,佔全國特殊區域進出口總值的24.0%,歷年來穩居全國第一。

從經濟密度來看,上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平均每平方公里產生進出口總值322.8億元,以佔全市1/168的土地面積創造了1/4強的外貿進出口額,特殊區域已經成為上海地區資源集約化程度最高、單位面積產出最多、對開放型經濟貢獻度最大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據介紹,目前漕河涇綜合保稅區匯聚了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企業,英業達是其中的龍頭代表。這家公司從產品設計到材料採購再到生產工藝全部信息雲端數據化,自動化設備使用率已達到80%,並擁有原料供應、產品生產、產品輸出的完整產業鏈。

為了更加靈活有效地對接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英業達今年提出了一般納稅人試點的申請,並在海關指導下著手進行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允許區內企業承接國內加工業務、免除手機等產品內銷環節自動進口許可證以及“四自一簡”的新政讓英華達看到新的契機,尤其是“四自一簡”改變過去企業從設立備案、貨物流轉、加工產品內銷,以及加工業務核銷都需要向海關申報,海關核准後再辦理的做法,海關根據風險分析,採取靈活、精準的後續監管方式,給企業最大的便利,給企業進一步鬆綁。

英業達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出口加工區到綜合保稅區,企業獲得的實惠不僅在於減免關稅,還包括“保稅+全球研發、維修檢測”等一系列的制度優勢。

張勇則稱,以英業達為代表的區內企業正在辦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質,漕河涇綜合保稅區也被批准為上海市跨境電商示範園區並已開展相關業務。同時,漕河涇綜保區利用允許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進口汽車保稅存儲、展示等業務的新政策,已在研究落實大貿車、平行進口車保稅業務模式,探討轉口貿易功能、保稅維修功能落地的可行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