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內核”凝聚科技創新原動力

——淇縣中維化纖緊抓科研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利英】“省委書記王國生到鶴壁調研時指出,‘當前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誰把趨勢看得清、機遇把得準,誰的謀劃深、動作快、招數實,誰就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搶佔制高點,實現換道超車’。這不僅點出了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也為我們未來發展做出了指引,我們正在計劃建設年產2億塊軌道扣件非金屬部件及相關配套項目。”3月26日,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維化纖)董事長陳海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與科研院所聯合推出系列新型產品,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2017年,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的第14屆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上,位於“多彩化纖區”的一個小巧的展臺前,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參展商與專業觀眾駐足交流。

這個展臺擺放著中維化纖聯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發的汽車安全氣囊絲、尼龍66色紗和高強度半消光長絲。“產品質量過硬、有特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如此點評。在他看來,中維化纖雖是化纖行業的新兵,但高起點、新理念的發展新思路,給企業帶來了好的開端以及前景可期的未來。

“那是我們第一次參加在全球紡織行業都頗具影響力的專業展覽會,由於我們帶去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相關產品的市場空白,實現了著色零用水,客戶在生產有色產品時可直接使用,減少了染整工序,實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產品給企業打響了第一炮,也更堅定了我們加大自主研發的決心和信心。”陳海濤說。

在中維化纖生產車間,一顆顆米粒大小的尼龍66切片,通過乾燥、螺旋擠壓、熔融噴絲等工序,在300℃高溫下通過熱輥牽伸定型成比頭髮絲還細的尼龍66工業絲。

中維化纖是我市2015年招商引資項目,僅僅11個月,不僅建成了國內第一家生產尼龍66安全氣囊絲的民營企業,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還打破了國外對高端尼龍短纖造紙毛毯行業的壟斷。

“以上成績的取得,與省委書記王國生講話中說的趨勢看得清、機遇把得準,捨得在研發上投入不謀而合。”陳海濤告訴記者,傳統紡織印染業高耗能低產出的發展模式與綠色發展理念相違背,鑑於此,中維化纖在成立之初便決定探索一條新路子,那就是依靠技術創新,改變生產工藝,實現綠色生產,生產綠色產品。於是,中維化纖聯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成立了聚酰胺纖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術攻關214天,率先攻克並掌握了可在極寒條件下正常運行的耐低溫(-60℃)高鐵專用工程塑料技術和澆築尼龍製備技術,隨後又成功研發出尼龍66色紗,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增添了重量級砝碼。

以商招商引進 配套企業,打造河南省千億級尼龍鶴壁片區

“中維化纖的每一次進步,都飽含著市委、市政府,淇縣縣委、縣政府對公司的關心與幫助。作為企業,我們也積極承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規劃建設了河南特種尼龍·朝歌電子科技產業園。”3月26日,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虎紅斌說。

虎紅斌告訴記者,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佔地1000畝,規劃建設標準化生產廠房區、倉儲配送區、產品綜合展廳、檢測研發共享實驗室、園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吸引尼龍新材料產業關聯企業入駐,打造河南省千億級尼龍鶴壁片區。

“圍繞尼龍新材料上下游項目,帶領團隊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大力開展精準招商活動。截至目前,成功簽約北京邦維特種紡織品生產基地等5家上下游企業。園區生產廠房、生產輔助用房吊裝鋼結構正在封頂,道路及其他附屬設施正在緊張施工,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產;積極與國有企業達成合作,計劃新上1條年產1萬噸軍工特種纖維生產線。”虎紅斌說。

在陳海濤看來,公司成立不到5年即步入發展快車道,除了得益於與科研院所合作,還得益於當地政府部門的貼心服務。“拿年產2億塊軌道扣件非金屬部件等項目來說吧,為了讓項目快速上馬,並積極申報河南省開發性金融支持補短板‘982’工程專項項目,在今年疫情異常嚴峻的形勢下,淇縣縣委、縣政府通過多部門交叉辦理、容缺辦理、首席服務官全程代辦等,用時14天完成了常規條件下60多天才能辦結的相關手續,為項目上馬贏得了寶貴時間。”陳海濤說,“天時地利人和,正是我們企業大展宏圖的最佳時機,我們將按照省委書記王國生的要求,繼續擴大投資規模,大力發展軍工、高鐵等領域項目,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力爭形成集聚效應。同時,還要積極發揮河南特種尼龍·朝歌電子科技產業園的示範引領作用,讓亮點更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