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作者|劉 萱

17年的嘻哈,18年的街舞和偶像……2019年國產綜藝的關鍵詞似乎輪到了“原創”。

4月8日,愛奇藝召開發佈會宣佈其今年的S+級綜藝《我是唱作人》即將開播,主推原創音樂人和原創音樂。

就在上個月,優酷也推出了一檔與原創音樂相關的綜藝節目《這就是原創》。繼《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以團之名》和《青春有你》之後,優酷和愛奇藝又要在原創音樂題材上展開Battle。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因為很容易調動觀眾的感官體驗,且在製作層面上的可執行性強,音樂綜藝一直以來都是綜藝節目中最熱門的品類。從早期風靡全國的音樂選秀《中國好聲音》系列,到成名歌手競技的《我是歌手》系列,兩檔王牌節目統治週末檔多年,而歌手蒙面演唱的《蒙面歌王》以及藝人跨界競技的《跨界歌王》也延續了多季……

但經歷了國內綜藝市場從野蠻生長到逐漸趨於成熟的歷程,即便是普通觀眾也能發現,音樂綜藝的熱度已大不如前。無論是收視表現還是輿論熱度,最近一季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都無法與頂峰時相提並論 。

在這樣的前提下,為何愛奇藝、優酷又再度發力已經難出新意的音樂綜藝市場?

“除了OST和短視頻,我們覺得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了現在音樂傳播最重要的一個形態。”愛奇藝副總、《我是唱作人》導演車澈在發佈會現場表示。從他的表述來看,愛奇藝這次的思路是將節目的重點放在音樂作品上,希望能成就一檔“新歌種草機”。

“因為我們真的是唱經典歌曲唱了十幾年,都唱吐了,華語音樂史上的所有的經典老歌都被大家唱遍了。”車澈表示。

《我是唱作人》主打“原創”概念,八位參演嘉賓均是唱作型歌手,在節目中的表演曲目都是全新未公開發表過的音樂作品。而優酷的《這就是原創》也同樣選擇了“原創”的概念,以選拔素人原創歌手的形式展開,會在節目中表演原創曲目也會進行現場即興或限時創作。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回顧備受關注的《中國好聲音》前四季,《我是歌手》前幾季,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節目結束很久之後,觀眾還是能記住節目走出的歌手和很多經典歌曲。不少新人歌手或者過氣老將都因為節目迅速翻紅,一些小眾民謠、搖滾歌曲或早年的情歌紛紛在KTV大熱。

而近幾年,隨著音樂綜藝競爭加劇,不少節目選擇強化娛樂性和話題度,“綜藝”元素大過“音樂”元素,新歌手和新歌曲出頭難度增加。

理清思路後,音樂綜藝迴歸到音樂本身,以“原創”作為賣點,能否為國內音樂綜藝打下一針強心劑?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同質化傾向嚴重,

音樂綜藝還能怎麼玩?

雖然市面上層出不窮的音樂綜藝節目的玩法和噱頭略有不同,但不難發現近幾年的音樂綜藝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

目前在播音樂綜藝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模式:素人選秀+明星導師戰隊、明星競演+觀眾投票。無論每年各衛視、平臺推出了多少新音樂節目,都很少逃出這樣的模板。

而作為這兩大類音綜節目形式的代表,《中國好聲音2018》《歌手2019》等節目雖然仍在延續,但收視率已經大幅走低,關注度和討論度也大不如前。

事實上,近幾年的爆款綜藝行列中已經比較少見到音樂品類的節目,這與音樂類節目缺乏新意和看點有關。

仔細看來,在節目形式上,《我是唱作人》《這就是原創》都像是以往成熟音樂綜藝節目的升級版。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優酷的《這就是原創》選擇的選手以有一定經驗的小眾音樂人和素人歌手為主,包括“QQ音樂三巨頭”之一的徐良、超級女聲出身的劉力揚,也有實力派的金曲獎最佳樂團Matzka的主唱瑪斯卡。

節目試圖找到不同的極端:有為眾多知名藝人進行音樂製作、從業12年的資深製作人唐漢霄,也有完全素人的大一學生張書睿,後者開始寫歌四個月。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這就是原創》形式上像是《中國好聲音》的升級版,有蕭敬騰、王嘉爾、陳粒擔任相當於導師作用的“原創捕手”,對節目中的原創歌手進行篩選,而選出的歌手又進行層層對決和篩選。

節目比較有創意的點在於,節目設計了許多考驗歌手創作能力的比拼環節。例如限時8小時的命題創作,考驗歌手在短時間內的創作能力。

還有以正反方辯論的方式進行論點歌曲創作,團隊累計積分晉級,考驗創作和團隊互助能力。從在節目中的表現看來,雖然是短時間內進行創作,但不少選手都能在相應時間裡完成。

在短時間內創作甚至是即興創作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最終呈現的歌曲缺少充足時間進行打磨和製作,有一定的粗糙感,更像是歌曲的DEMO。這或許也是為何《這就是原創》播出後,鮮有誕生傳唱度極高的熱門歌曲。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圖為《這就是原創》中限時8小時創作環節)

愛奇藝《我是唱作人》的節目形式則有著《歌手》的影子。針對這檔節目定位為“華語生態挑戰”節目,總導演車澈在發佈會上表示,這檔節目是想要探討華語音樂圈的現實問題:很多流量明星始終無法被真正看作歌手,而正兒八經的歌手又得不到足夠的關注。

王源、熱狗、曾軼可、汪蘇瀧、梁博、毛不易、高進、陳意涵……從嘉賓陣容上,或許能夠看到節目組的思路。

流量明星能不能唱歌,能不能帶來好作品?小眾的獨立音樂能不能被大眾喜歡?“QQ音樂三巨頭”的標籤怎麼甩掉?音樂鄙視鏈底端的嘻哈歌手到底有沒有實力?“爛大街”歌曲到底有麼有存在意義?《我是唱作人》選擇的8位嘉賓都是帶有話題度的歌手,各自的音樂風格也各不相同。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我是唱作人》汪蘇瀧)

數娛夢工廠在現場瞭解到,節目組根據愛奇藝和合作音頻網站的用戶畫像邀請了101位不同年齡、性別、城市、職業的評審,按比例模擬市場的聽歌環境對歌手的表演進行投票。由評審來選擇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歌曲。

“《我是唱作人》我們導演組經常說這101個評委是硬核投票,咖位沒有用,流量沒有用,政治正確也沒有用。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確,就是誰的音樂是高級的,(在我們節目裡)沒有用。”車澈表示。

參與了第一期節目的媒體看片會後,數娛君不得不說,《我是唱作人》的音樂現場和效果非常精良,雖說選手錶演的曲目都是全新的作品,但與節目中放出的最初版本的DEMO相比已經成熟不少。

同時節目也針對不同音樂人和不同音樂人之間的爭議問題進行了鋪墊和展現,可看性較強。不過能否得到觀眾的認可,將是節目下一個目標。

總得看下來,《這就是原創》更重“創作”,強調即興和創作最原始的狀態,而《我是唱作人》更希望關注有製作班底和創作能力的成熟創作人能夠為市場帶來什麼樣的作品。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愛奇藝為何要做“新歌種草機”?

“家裡有礦才做得起翻唱”

為何拋棄《歌手》式金曲翻唱類節目的安全路線,偏偏要選擇未曾公開發表過的音樂作品來做原創音樂節目?

車澈表示,他希望做原創音樂節目能把這檔節目做成一部“新歌種草機”。

“因為我們真的是唱經典歌曲唱了十幾年,都唱吐了,華語音樂史上的所有的經典老歌都被大家唱遍了,是時候用大眾的傳播方式來傳播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愛奇藝副總裁陳偉、《我是唱作人》總導演車澈)

一方面的原因來源於,市面上金曲翻唱類節目不勝枚舉,換嘉賓換曲目也難換出新意。

愛奇藝副總陳偉給出的理由或許更為直白和現實:“我們是真的做不起翻唱類節目了,現在能做得起(翻唱類)節目的,得是家裡有礦。”

陳偉透露,過去被視為弱勢群體的音樂版權公司近年來在市場中越來越強勢,不少經典歌曲的音樂版權公司開出天價改編費用,甚至一首歌開出一百萬、一百五十萬元的驚人價格。

如今一檔翻唱類節目,需要用到的歌曲都是兩位數起跳,這樣算下來光是版權成本就至少數千萬,確實是“有礦”才承擔得起。

按照這樣的情況來看,做“原創”雖然是音樂版權費瘋漲之下的無奈之舉,但同時或許也是音樂綜藝的全新轉機。

這樣一來,音樂綜藝節目終於將承擔起了原創作品、新歌作品推廣和打榜的作用,朝著日韓的模式更進一步。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日本老牌音樂綜藝MusicStation,常年有日本歐美歌手為新歌打榜登臺)

但“原創”這個概念也頗具爭議,在目前國內音樂消費語境下,“原創”更多被認為小眾。此外不少歌手被質疑抄襲,讓“原創”一詞變得越發曖昧。

“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的原創音樂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覺得不是產品本身,我說的產品是音樂,我覺得不是音樂本身出了問題,是傳播渠道出了問題。”車澈表示。

在車澈看來,完整、專業的長綜藝才是最適合推動音樂傳播的形式。儘管當下15秒抖音短視頻和影視OST對音樂的傳播最為有效,但很難完整呈現原創音樂作品。

“大張偉唱一首歌《我怎麼這麼好看》,誰記住了前面怎麼唱?《跟我一起學貓叫》的A段怎麼唱?如果我們只截取其中的15秒去傳播,這對原創音樂的本質(的傳達)是不是一個問題?”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對擂,音樂綜藝為何爭推“原創”?

(抖音拉上擅長“洗腦神曲”的大張偉展開音樂營銷,吸引了不少用戶)

有愛奇藝、優酷打前陣,加之這一類型本身就是熱門品類,未來一段時間內,或許還會有更多主打原創歌曲的音樂綜藝上線。

只不過,紅極一時的《中國好聲音》走紅後音樂選秀綜藝瘋狂上線,隨之而來的審美疲勞,讓大多數跟風的音樂類綜藝折戟沉沙。

在愛奇藝副總陳偉看來,未來國內綜藝數量會變少,精品綜藝會變多是大勢所趨,這對節目製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數量變少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市場上並不需要這麼多網綜,不僅客戶不夠用,用戶可能都不夠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