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政策紅利,別被視覺中國“截胡”

知识产权政策红利,别被视觉中国“截胡”

黑洞既可能存在於5500萬光年之外,也可能出現在中國圖片市場上。

視覺中國因為“碰瓷式維權”成為當下輿論的焦點。4月12日,視覺中國已經因為風波“自願關閉網站開展整改”;同日,天津網信辦成立督導組進駐其網站。

在中國整體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不盡如人意的大背景下,視覺中國卻成為眾矢之的,這個現象頗耐人尋味。相關政策紅利為什麼先養肥了視覺中國的灰色生意?為什麼網絡市場從“盜圖沒人管”的極端,到“不敢用圖”的另一個極端?

之前中國的著作權維權,一直存在舉證難度較大、賠償金額過低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對於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司法、行政執法領域出臺了很多傾向性的優惠政策,“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正擬出臺。

特別是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將“視覺中國集團與正林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案”作為著作權類典型案例公佈後,明確了只要照片上有“視覺中國”等相關公司的水印,就推定其擁有版權,除非對方提出相反證據。這是對視覺中國的“蓋戳叫賣”實施了舉證責任倒置。“默認”機制降低了著作權人維權的門檻,也是強化了使用方注意圖片的合法來源的義務,本身體現了司法機關對於著作權人、圖片機構的信任。

但是遺憾的是,視覺中國等機構濫用了司法信任,甚至將之變成碰瓷的道具,圖片無論有沒有授權,先打上自己的水印,“竊為己有”,發到網上,待到有機構使用時,先按兵不動、不做提示,等到積累到一定數額,再提出高額的、動輒一張圖數萬元的索賠要求,逼對方就範。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做得“太過分”,明晃晃地將全人類共享的黑洞照片竊為己有,引發了公憤,其碰瓷生意還不會被戳破。

用網友的話來說:拿有版權的作品去索賠,那叫維權;拿沒版權的作品去維權,那叫敲詐。視覺中國陷入今天的危機,屬於咎由自取。

但是,全民批判視覺中國,不代表中國要弱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圖片平臺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提供了著作權集中管理的方便平臺,也為相當多攝影師帶來了收益。評價圖片著作權的經營模式,不能以自媒體“舒服不舒服”為標準,而是要以法律為準繩。

視覺中國的問題在於,它集中了資本優勢、人力優勢和法律資源,“截胡”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紅利,濫用了司法推定,將不屬於自己的作品,乃至外國的共享作品打包出售;此外,還對圖片市場搞“釣魚式維權”,一張圖片動輒要價數萬元,濫用了權利,搞得中國各個媒體戰戰兢兢“不敢配圖”。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還在混沌初分時,渾水摸魚的視覺中國們卻已成長為“惡龍”。之前“默認水印為權利人”、舉證責任倒置、高額賠償等機制,並沒有真正實現鼓勵創新的目的,相關司法政策應該及時做調整。

這次全民大討論,也是一次難得的普及知識產權法律的契機。用圖越來越規範,體現勞動創新的價值,這是必然趨勢;但是相關政策紅利必須惠及真正的創造者,而不能被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